内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6&rec=110&run=13

【综述】200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商业、
物资、供销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3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商业企业盈利1.3亿
元,增长39.2%,供销社系统盈利5.6亿元,增长24.5%,物资企业亏损6618万元,
减亏32.8%。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加快调整、改革步伐,大力推进流通业态创新。2001年,围绕把企业做大、
做强的目标,以调整结构为切入点,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加大政策协
调、业务指导力度,着力培育有规模、有效益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2001年,全省6
0户重点流通企业实现经营收入307亿元、利润3.2亿元,分别增长14.6%和16.4%。
其中有4家零售企业、5家批发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银座商城、润华集团、山东
新星集团等一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规范运作。通过对省商业集团、物资集团总
公司和省供销社进行调查,摸清了省直流通企业的改革情况和存在问题,为深化省直
流通企业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突出抓了对传统商业的改造
工作。目前,全省已发展各类连锁企业135家、连锁门店2260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0
%、15%,连锁超市经营额已达22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代理配送
企业不断壮大,一批骨干流通企业集团代理销售功能明显增强,经营规模迅速扩大。
二、立足扩大内需,大力开拓市场。根据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升级步伐
加快的新情况,组织企业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努力做好假日消费、旅游消费文章,
多形式开展营销活动,收到明显成效。目前全省零售企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销售额已
占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通过深化农村流通企业改革、城市零售大店网点下伸等形式,
积极拓展了农村市场空间。通过组织省内企业参加全国大型展销订货会,承办全国百
货展销会、全国旧货拍卖交易会、全国秋季商品博览会、中国(青岛)国际物流展览会,
参与筹备组织成都山东家电轻纺产品博览会等,加速了鲁货打入省外市场的步伐。
三、加强行业指导,狠抓扭亏增盈。2001年,组织全省流通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省
委、省政府领导关于做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大了扭亏增盈工作协调、
指导力度,强化了对流通行业的指导、管理与服务:一是围绕流通行业、连锁经营和
大型超市发展、加入WTO对全省流通业的影响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形成
了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对流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等提出指导意见。二是根据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制定了《山东省流通行业
“十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还
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
指导意见。三是先后分层次召开了三次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政府
分管领导和流通主管部门、重点流通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
研究探讨,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流通行业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以84号文件
予以转发。四是加强企业效益调度,及时了解企业盈亏动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
指导性意见,有力地促进了扭亏增盈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全年扭亏增盈目标的如期完
成。
四、加强重要商品和行业管理,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为契机,2001年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强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在济南等四市
进行了生猪屠宰管理执法人员统一着装试点,开展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销售病害肉、
注水肉等专项治理活动。二是规范旧机动车行业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
于统一全省旧机动车交易凭证的通知》,在全国率先统一了旧机动车交易中心的交易
发票,有效地控制了旧机动车场外交易和非法经营。三是进一步规范拍卖企业经营行
为,先后举办了纪念《拍卖法》五周年电视知识大赛、全省拍卖业第一期从业人员培
训班。四是举办了全省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培训班、财务统计工作培训班,组织了
全省第三届发型化妆大赛、首届全国鲁菜饮食文化节。同时组织开展了企业消防安全
专项治理活动,连续四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一般安全事故起数、财产损失、伤亡
人数大幅度下降。
五、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结合省直机关开展机关
作风建设年活动,充分发挥机关党委和各支部的作用,从抓思想教育入手,认真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召开座谈会、谈心会等形式,认真查摆个人和机关在工
作、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

(冯立东)

【供销合作贸易】2001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实现利润5.62亿元,占全国供销社系统利
润的34.2%,居全国首位。2001年山东省供销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供
销社系统经济效益优胜单位特等奖。
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一是棉花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取得可喜
成果。2001年,省政府确定由省供销社牵头,在临清、陵县、高青、邹平、巨野、金
乡6个棉花主产县进行了以棉花企业布局调整、产权改革、技术改造、发展棉花专业
合作社、推进棉花良种产业化和实施名牌战略为主要内容的棉花产业化经营试点。6
个县共种植棉花200万亩,占全省棉花面积的20%,引进新品种12个,建立棉花良种
基地1.8万亩,带动15万农户加入棉花专业合作社,6个县供销社增加经济效益2600万
元。二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全省供销社培植发展较规范的工
业龙头企业61个,其中国家级1家,全国总社级25家。这些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强,
技术水平先进,科学管理体系健全,经济效益好。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实现
利税7亿多元,带动87万户农民致富,为农民增收13.5亿元,促进了当地优势产业和
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全省供销社兴
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486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消费等多个领域,入社农户5
5.2万户,累计实现利润5573万元,为农民增收4.3亿元,向社员二次返利424万元。
各类专业合作社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广阔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
兴办村级综合服务站,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系列化服务。全省供销社兴办村级综合服务
站20467个,占全省百户以上行政村总数的比重达到39.9%,从业人员33324人,销售
额24.6亿元,实现利润4396万元。综合服务站通过在购销、科技、信息等方面向农民
提供系列化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探索,实现经营方式和经营领域的新突破。一是新的经营业态呈现旺盛的生
命力。各地供销社充分利用众多的零售网点和基础设施,联合国内最强、最大的企业,
引进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营销方式,连锁经营发展速度逐步加快。青岛长青股
份有限公司已拥有79家连锁店,3个配送中心,成为全省最大的连锁群体之一。青岛
佳世客、济南新国道、淄博新星集团在经营业态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发展势头良好。
由省供销社牵头与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在县区发展连锁加盟店,并以此
为龙头,向乡镇和行政大村延伸,构筑县、乡、村三级连锁网络,2001年底已有一批
加盟店开业。上海联华齐河、新泰、莒南加盟店开业以来,平均日销售额都在2万元
以上,最高日销售额达9万元,在当地引起轰动。连锁网络的形成,提升了供销社系
统消费品经营的综合竞争实力,意味着供销社的小门店将被新的商业形式代替,为在
经济转轨时期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探索了一条新路。二是资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供
销社拥有遍布城乡的房地产和经营设施。各地配合小城镇建设,对低效和闲置的设施、
土地进行开发利用。2001年,全系统开发各类项目面积达342.8万平方米,其中,商
业流通设施占60%,住宅、办公楼占10%,其他项目占30%。资产开发改善了供销社
的经营条件,改变了企业面貌,也为小城镇建设做出了贡献。三是特色经营实现了重
点突破。淄川新星购销集团和日照凌云集团通过厂商联手,积极开展总经销、总代理
业务,年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有的地方实行“一司一品”、“一司几品”的专业化
经营,也取得显著效果。新的探索,使新形势下供销社的经营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勇于实践,加快社属企业改革改制步伐。2001年,全省各级供销社以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和抓大放小的原则,
对社有企业分别不同情况进行了改革、改制。省社采取了退出、关闭歇业和改造为有
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对直属企业改制,在难度最大的人员分流问题上做到了无情分流、
有情操作。各市县区供销社改革改制也有了新的突破。在改革中注意扶优扶强,采取
破产、兼并、重组、停办等多种形式,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和企业布局,年末全系统企
业个数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14个,债务和人员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企业的
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企业活力、后劲和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
地促进了全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

(杜鸣鸣)

【石油燃料贸易】全年共购进成品油523.1万吨,比上年增加37.8万吨,增长7.8%;
共销售成品油532万吨,比上年增加52万吨,增长10.8%;实现销售收入143.1亿元;
实现利润6238万元;平均吨油费用185元,比上年减少19元/吨。
加大改革力度,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积极稳妥地开展减员增效工作,进一步
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县公司和存续公
司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减员分流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全省共协议解除劳动
合同4388人,其中上市部分2344人,非上市部分2044人。二是对县公司进行了全面改
革。实行市县一体化改革,将县公司加油站和油库的人、财、物全部上收由市公司统
一管理。三是存续公司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对存续公司的改革步伐,关停24个
整体不上市的县存续公司,明确存续公司的经营重点主要是资产管理与租赁、劳务管
理与输出,与成品油经营无关的经营项目全部关停并转。
加强零售配送,经营工作上了新的台阶。面对市场的新形势,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和营销策略,经营工作的重点由批发转向零售配送和连锁经营,加大促销措施,零售
量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2001年实现零售量278.9万吨,比上年增加
97.1万吨,增长53.4%。市场占有率达到62%,其中汽油市场占有率达到57%,柴油
市场占有率达到64%。配送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建立了省、市公司配送中心,积极搞
好对工厂、宾馆等用油大户和高速公路、省道、国道公路系统加油站的直供配送,共
完成配送量131.8万吨。加强对地方炼厂资源的收购,共收购地方炼厂资源46.5万吨。
继续做好润滑油统购分销工作,共销售润滑油9.6万吨。
强化内部管理,节支降费取得好的效果。始终围绕降费增效,加大措施,全面加
强企业管理。一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加强了对资金使用
情况的调度分析,积极协调银行加强资金回笼,置换高息贷款2.1亿元。二是严格费
用管理。实行费用预算管理,各项费用指标明显降低。商品流通费总额9.9亿元,比
上年减少5126万元,下降5%。其中,经营费用比上年减少4453万元,降低6%;管理
费用比上年减少563万元,降低0.4%。三是加大清欠力度。重点加强了对系统外欠款
和市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欠款的清欠工作,狠抓了对担保、小金库、账外账的清理,共
清收欠款4.7亿元,其中,系统内欠款2.9亿元,系统外欠款1.8亿元。四是大力开展
加油站专项审计。根据审计调查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五是切实加强
数量质量管理,确保了系统经营油品质量合格、计量准确。
扩大网点建设,营销网络有了较大发展。把加油站建设作为巩固扩大市场阵地、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制定了全省加油站建设规划,加快收购和建设步
伐,共收购加油站293座,改造433座,新建110座。截至年底,全省自有加油站达到
2437座,其中年加油量万吨以上的14座。先后收购、接收了威海威洋油库和日照黄海
油库,为优化沿海地区成品油资源配置、开展连锁配送,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加
油站规范化管理,青岛、泰安、潍坊3座加油站荣获中石化“五星级加油站”称号。
加强安全工作,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经营。各市公司和基层各部门广泛开展安全教
育,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和安全
承诺书,认真执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增强了全员安全责任感。严格安全检查,对
查出的问题登记造册,限期整改。积极推广HSE管理系统。认真做好防火、防渗漏、
防破坏、防盗抢等工作,全年没有发生等级责任事故。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充分发挥党委
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2001年调整充实了12个市公司领导
班子,调整干部77名,安排7名省公司机关干部到县公司挂职锻炼。狠抓党风廉政建
设,加强效能监察,查处违法违纪大案要案8起,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深入开展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100多名销售标兵、优秀加油站长和先进加油员,1个青年
文明号和2名青年岗位能手受到中石化集团公司和团中央表彰。

(陶永旭)

【粮油贸易】2001年,全省粮食部门和干部职工按照省局年初确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
“三项政策、一项改革”进一步得到落实。年内,全省累计收购粮食225.7亿斤,
定购任务超额完成。在全省粮食连续两年减产的情况下,收购量与2000年同期基本持
平;粮食销售完成221.8亿斤,是实行顺价销售政策以来销量较大的一年;积极配合
农发行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管理,实现了封闭运行;粮食企业改革取得新的发展。截至
2001年底,全省改革改制企业2382个,占企业总数的79%。在改制企业中,股份有限
公司67个,有限责任公司294个,股份合作制企业214个;当年有36个企业被兼并,80
个企业依法实行破产。通过改革,全年共盘活资产13亿元;购销企业改革继续深化,
内部机制进一步激活,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粮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粮办工业企业通过改革转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
全年加工面粉268万吨、植物油49万吨、饲料63万吨、食品20万吨,实现总产值89.5
亿元,销售收入136.3亿元,利润1.64亿元。城市粮油供应企业在困境中探索,走出
了以“居民厨房工程”为重点的快餐连锁和粮油食品经营的路子,全年累计投入改造
资金2089万元,实现利润362万元,同比增盈307万元。农村粮食企业经营领域不断拓
宽。年底,全省农村粮食附营企业开展“两代一换”的企业达到1470个,占85%。设
立农村粮油服务网点13940个,代农储粮28.2亿斤,代农加工20.3亿斤,品种兑换
14.4亿斤;拥有各类加工机组1861台(套),实现利润1451万元;全行业完成进出口贸
易总额2.3亿美元。
安全生产和仓库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各级粮食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政府关于安
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层层落实
各项安全生产、科学保粮责任措施,没有发生大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储粮事故。基
层收纳库建设开始起步。2001年新建基层收纳库9亿斤,维修仓库42.6亿斤,超额完
成了任务。中央储备粮库建设进展顺利。自1998年以来,国家分三批共安排山东省国
家粮库项目61个,总仓容42.62亿斤。1998年的19个国家粮库项目已于2001年11月份
全部完成验收。2000年20个国家粮库项目已于2001年全部进行了预验收,合格率达1
00%,优良率为80%,正在装入新粮进行压仓试验。2001年22个国家粮库项目已有2
1个初步设计通过国家复审,18个项目完成施工招标,陆续进入施工阶段。
扭亏增盈目标超额完成。2001年,全省粮食系统实现销售收入284.8亿元,实现
盈利1.02亿元,超额完成了扭亏增盈任务,是全国惟一一个全行业实现盈利的省份。
其中:购销企业盈利5119万元,经营性企业盈利5037万元。全省有烟台、滨州、聊城
等15个市全行业实现盈利;17个市购销企业全部盈利,实现了国务院关于粮食购销企
业不发生亏损的要求;烟台等16个市超额完成扭亏增盈任务。
清仓查库任务圆满完成。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省政府的部署,从200
1年4月1日起,全省组织开展了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经清查核实,全省2001年3月底粮
食库存224.76亿斤,损失损耗在合理范围之内,做到了账账、账实相符。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学习教育和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建
设不断加强,工作和领导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为粮食事
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孟军 李化武)

【城乡商品交易市场】2001年,全省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呈现稳中趋旺的发展态势。
截至2001年底,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达9743处,比上年同期增加14处。其中,城市1
906处,农村7837处,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6处和减少12处;消费品市场9124处,生
产资料市场619处,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5处和减少1处。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城乡交易市场呈现繁荣活跃、平稳有序的崭新局面。
一、商品交易市场成交稳步增长,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水平稳中有降
2001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368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涨幅回
落2.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2338.4亿元,农村134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
8.8%;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828.7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852.9亿元,同比分别增
长9.8%和2.8%。具体从消费品市场九大类主要农副产品的成交额看,除油脂油料类
和家畜幼禽类分别成交58.1亿元、39.6亿元,分别下降2.6%和2.1%外,其余均平稳
增长。其中,粮食类成交89.4亿元,增长23.3%;棉烟麻类12.4亿元,增长7.9%;
肉食禽蛋类342.6亿元,增长6.8%;水产品类173.2亿元,增长3.5%;蔬菜类360.3
亿元,增长4.6%;干鲜果品类147.7亿元,增长5.5%。
2001年,全省消费品市场农副产品价格总水平为99.5%,稳中有降。与上年同期
的104.6%相比,平稳运行的态势明显。其中城市98.5%,下降1.5%;农村100.2%,
上升0.2%。从城市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指数看,水产品类和蔬菜类降幅较大,分
别下降4.6%和9.1%,油脂油料类持平,其他均有所回升。粮食类103.6%,上升3.6
%;棉烟麻类103.1%,上升3.1%;肉食蛋禽类108.9%,上升8.9%;干鲜果类
102.8%,上升2.8%。从农村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指数看,除了水产品类和蔬菜类
降幅较大,分别下降5.9%和8.2%,其他如油脂油料类、干鲜果类、大牲畜类等也有
小幅下降外,其他都有所上升。肉食禽蛋类回升明显,达109.7%,上升9.7%;粮食
类、棉烟麻类、家畜幼禽类则分别上升了3.5%、4.2%和3.3%。
总体看,全省各类市场数量增加,交易活跃,价格平稳。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活
跃,促进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发展。遍布全省城乡的商品交易市场在就业和增收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市场虽然数量减少,但交易额的涨幅和价格指数都高于
城市,显示山东省农村市场交易更加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各行业都在为
“入世”加紧行动的时候,市场的规划、培育和建设也要积极准备,应对“入世”。
在这方面,无论是舆论宣传还是手段措施,都有亟待加强之处。
二、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数量减少,成交增加,布局更趋合理
2001年,全省生产资料市场619处。其中综合性生产资料市场78处,减少17处;
工业生产资料市场391处,减少2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36处,减少2处;其他生产资
料市场114处,增加20处。全年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85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
%。生产要素市场133处,比上年同期减少8处。其中房地产市场23处,金融市场40处,
劳动力市场32处,技术市场7处,产权市场4处,其他市场27处。成交额1055.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72%。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虽然总量减少,但是交易额却有所
增长,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成交额涨幅巨大,说明市场调节机制日趋成熟,布局更加
合理,整体发展健康。
三、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强化商品交易市场监督管理
2001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个中心,大
力深化市场巡查制,强化了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全省在商品交易市场上查处
违法违章案件15.9万件,同比增长48.1%;罚没款17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5%。
其中,查处假冒伪劣案件5258件,同比减少32.9%;查处无照经营案件78786件,同
比增长36.4%;使用简易程序处罚的案件14.7万件,同比增长68.7%。
2001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力开展了以整治“脱管”市场,取缔“经济环
境保护委员会”、非法汽车拆解市场和整治安全隐患市场为重要内容的整顿和规范市
场秩序活动,并采取措施推动市场管办脱钩。全省涉及11个市69个县(市、区)的73个
“经保会”已经全部撤销;128处长期“脱管”的市场全部纳入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的管理之中;共取缔非法汽车拆解拼装市场21处,业户2100户;全省应脱钩的309处
市场已经实现了管办彻底脱钩。

(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