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5&rec=86&run=13

财政

[综述]200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7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9%。全省上
缴中央“两税”3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9.89%。全省地方财政收入463.68亿元,
增长1 6.67%。其中增值税8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7%;营业税87.66亿元,
增长11.0 1%; 个人所得税24.75亿元,增长31.94%;企业所得税81.82亿元,
增长29.79%。全省地方财政支出61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2%。其中基本建
设支出29.51亿元, 下降9.24%; 农业支出41.19亿元, 增长10%; 科技支出
13.10亿元, 增长13.71%;教育事业费118.10亿元,增长15.98%;行政管理费
62.21亿元,增长14.24%;政策性补贴18.88亿元,下降26.29%。全省连续14年
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2000年,由于通货紧缩趋势带来的内需不足、消费不旺仍然制约着经济增长,
改革及结构调整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反映到财政收支上,矛盾更加尖锐,
财政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诸多矛盾和种种困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
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和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
府的重要部署,立足大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突出了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支
持经济发展,以保障重点支出促进发展和稳定,以推进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
运行机制,以严格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四条主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
满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一、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持
续增强。全省当年利用国债转贷和补助的资金20.8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力促进农
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综合开发和
“双增工程”(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种植效益
和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稳步攀升的势头。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省财政
用于企业扭亏增盈、 挖潜改造、亏损补贴及财政贴息的资金达10.25亿元,并为
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增加了2000万元资本金, 使财政注入的资本金达到3.5亿元,
重点支持了高新技术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全省用于“两个确保”的财政资金达
7亿元, 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为促
进结构调整,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持。积极落实资金和相
关政策, 促进外贸、 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全省实现外贸出口退税
59.59亿元, 省财政扶持外贸发展资金3800万元,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的资
金达1.05亿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私
营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上实行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对增强
全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财政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2000年,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解决事
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同时,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改革支出管理
方式,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财政保重点的能力。各级
把保工资放到突出位置上来抓,普遍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责任制,集中财力优
先保证工资支出,全省约有70%的县市区实行了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办法。省财政
对下工资性转移支付7.12亿元(含中央补助),主要用在了西部地区,全省工资发
放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全省抚恤救济和社会保障支出达到31.39亿元,比上年增
加7.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了0.73个百分点。粮食风险基金及补贴资金
17.95亿元, 达到了中央确定的规模,较好地保证了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全省
农业、教育、科技支出分别增长10%、17.51%和12.12%,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
均达到了法定增长要求。对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4.02亿元,维持政权运转、
加强政法机关建设的支出增加14.14亿元。 这些必保重点支出的增加,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财政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支出改革效益年”活动推动了支出改革的
深入,预算编制改革已在全省启动,省级农业、教育等6个部门试编了部门预算,
莱芜、泰安、潍坊等市的部门预算改革也有了新的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各项准备
工作全面展开,莱州、肥城、茌平3个市(县) 的试点稳步实施,全省改革方案和
配套办法已基本确定;社会保障“三线并两线” (“三线”:①企业下岗职工基
本生活保障线;②企业职工失业保障线;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并两线”:
去掉“三线”中的第一条,保留后两条。) 进展顺利,已有70多个县(市、区)完
成了并轨工作;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许多地方在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和人员、
调整中小学布局、规范财政供给范围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政府采购范围继续扩
展,全省政府采购总额达27.19亿元,节减开支5.71亿元,节支率达17.36%;集
中支付在工资发放、政府采购等领域已开始实施,制度办法正在逐步完善。
四、财政依法理财水平有新的提高。财政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定、修改
了《山东省财政监督条例》《山东省实施〈会计法〉办法》等财政法规。开展了
对重大财政收支活动的专项检查,查出违规资金2.4亿元,入库1.1亿元。强化对
支出的源头控制,加大了政府采购和集中支付力度。进一步巩固预算外资金管理
的成果,全省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占98.6%,全面推行了“票款分离”
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切实转变财政监督管理方式,组织了对会计信息质
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企业财务和基本建设预决算情况的抽查。认真组织实施新
《会计法》和《实施办法》,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试点,全省已有1270个单位实
行了会计委派。财政依法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于国安 王晶 李栋林)

税务

[国税综述]2000年,全省国税系统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锐意改革,大胆
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圆满完成了全年的税收收入任务。2000年,全省国税系统共组织税收收
入5 84.23亿元, 比1999年增长29.2%,增收132.04亿元。扣除海关代征和个人
利息所得税后,计划口径税收收入完成472.37亿元,比1999年增长18.3%,增收
73.06亿元。 其中, 国内“两税” 收入完成402.42亿元, 增长10.13%,增收
37.02亿元, 圆满完成了各项税收收入任务,为连续14年实现全省财政收支平衡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大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2000年,全省国税系统坚持服务服从于全
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的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国税工作和全省经
济发展相结合的文章。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年共办理期初库存已征税款抵
扣、出口退税、落实校办福利企业优惠、外商投资企业税收返还等各项税收优惠
政策, 共计104.6 8亿元。针对年内全省外贸出口增长迅猛的形势,多次向总局
汇报,先后两次争取到全年退税指标47.2亿元,并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进度,
全省共办理出口退税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3%,并加强了对投资抵免税款
的跟踪问效,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税收政策在促进
经济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调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全省
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级国税机关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
务,对税收征管中反映出来的经济运行方面的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做了汇报,
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三是积极推进了依法治税的进程。2000年,全省国税系统以执法为重点,全
面推动各项国税工作。 年初各地对税收执法执纪进行了严格的自查自纠,6月在
全省国税系统进行了执法执纪大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限期整改。针对执法中
存在的一些执法不严、责任不清、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制定了《山东省国税系统
行政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和《山东省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进一
步完善了制度,明确了岗位职责,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
厉打击各种偷骗税行为, 2 000年全省共查补税款12.81亿元,入库11.93亿元,
入库率为93.13%, 处罚率达到1 8.62%,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滞纳金加收
率达到11.15%, 同比提高5.36个百分点,向司法机关移送19个案件,比上年增
加11件,有力地维护了税法。
四是以申报纳税方式改革为突破口继续深化征管改革。2000年,全省各级国
税机关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科技的
依托作用,借助社会网络,积极推行了网上申报纳税、银行网站申报纳税、电话
申报纳税,初步实现了申报纳税方式的多元化、电子化,积极探索和不断深化纳
税评估工作,改革稽查体制,加大稽查力度,不仅大大提高了征管质量,强化了
税源监控,降低了异常申报率,较好地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是继续深化规范化管理。2000年全省各级国税机关从执法、作风、效率、
形象四个方面不断地丰富、完善、深化规范化管理,从全省抽调人员组成17个检
查组,对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检查验收,进一步巩固了规范化管理的成果。9月份,
召开了全省国税系统深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规范
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并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职责、执法、服
务,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来提升规范化管理的层次。在管理方式上逐步实现了由
“人管人”向“人管人”与“制度管人”“机制管人”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了由
粗放型的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国税机关和广大国
税干部的积极性,在全系统上下形成了一种竞争向上、勇夺第一的良好氛围,在
省政府纠风办组织开展的“万家企业评行风”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省国
税系统综合成绩名列第一,16个市地局取得第一名,进一步树立了国税部门的良
好形象。
六是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狠抓教育培训,结合领导
干部“三讲”“回头看”活动,在全系统开展了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统一了思想,
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变了工作作风;召开了全省国税系统党风
廉政建设会议,提出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执纪等“四个从严”,
在部分市地进行了“两权”监督试点,在全系统开展了“保护干部、爱护干部”
大讨论,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腐拒变能力;加强了教育,各级本
着“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政治、业
务培训,全年共培训2.4万人次;强化干部用人机制,实行公开考核、民主测评、
公开答辩、异地交流、任前公示等有效的干部管理制度,使一大批年轻有为、德
才兼备、能力突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脱颖而出,建立起了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
机制,干部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杨德才)

[地税综述]2000年,全省地税系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
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
一、组织收入再上新台阶。各级地税部门克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
征收、国产设备技术改造投资40%抵免企业所得税等诸多政策性减收因素,坚持
依法治税,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大组织收入力度。推行企业办税员制度和
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和以票管税,以税源监控为核心的基础管
理工作得到加强;规范征管程序,能够真实反映税务部门征管工作质效的征管质
量指标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普遍实行税务检查案件复查制和大案要案会审制,
推广“一家查账多家认账”办法,在济南、青岛、淄博等中心城市实行了一级稽
查,不断加大处罚力度,税务检查新机制初步建立;落实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制,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全面清理漏
征漏管户,大力清理欠税,积极寻找新的税收增长点,不断挖掘增收潜力;建立
新的税收计划管理体制,推进组织收入工作由任务型向执法型的转变。经过各级
的共同努力,全年共组织各项收入2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7%,增收32.09
亿元, 其中地方税收收入255.94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比上年增长13.49%,为
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管理理论日趋成熟。在积极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
断进行理论思考和总结,对有山东地税特色的发展之路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山东
地税管理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三、半军事化管理不断深入。强化监督考核,半军事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发展。
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情、
严中有教,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认真贯彻落实《三大规定》,
修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地税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部位都有章可循,做
到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规范人。通过学习,干部职工对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逐
步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行动。半军事化管理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大,在省内外产
生了良好反响。
四、地税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召开了理论研讨会,出版了《山东地税文化》
系列丛书,地税文化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开展各种
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举办了首届地方税收和半军事化
管理知识大奖赛, 召开了首届全省地税系统运动会, 创办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
《地方税务》杂志,地税文化载体与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召开了山东地税文化
建设现场会,展示了山东地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加强
地税文化建设,增强了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干部队伍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省
局机关首次被评为省直文明机关,全系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行业”
称号。
五、 山东地税“111”服务工程反响强烈。4月26日,山东地税“111”服务
工程全面启动。这是一个集热线咨询、举报受理、上门服务、网络交流等服务方
式于一体的,上下贯通、配套联动、反应迅速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是全省地税
系统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的一项新举措。省、市、县三级地税局分别设
立了指挥(服务)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热线电话和服务车。截至12月31日,
共受理热线电话148 15个, 其中政策咨询电话11420个,举报投诉电话2300个,
提供意见建议780条;出动“111”服务车7500次,为老弱病残以及农忙季节偏远
地区的农民提供上门服务, 先后征收税款金额700万元;热线受理举报,查处入
库税款及罚款1300多万元,协同公安等部门依法打击暴力抗税违法行为70次,维
护了税法尊严。 “111”服务工程的开展,有效地拓展了服务空间,优化了服务
结构,调整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质量,密切了征纳关系,优化了治税环境和
经济发展环境, 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肯定。省和国家税务总局领导9次视察省
局“111”指挥中心,先后有广东、广西等7个省市和十几个市、地地税局赴鲁参
观学习。
六、 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自3月份开始,在全系统创造性地开展了干
部职工自我对比启示教育活动,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一活动得到了
国家税务总局和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吴官正书记对此专门批示,
称赞“省地税局工作有起色,有创意。这支队伍教育、管理、监督都给人印象深
刻”。在全系统开展了以“正学风、正作风、正行风、正党风”为主要内容的机
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扎扎实实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促进了工作
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质量的提高。按照总局部署进行了“两权监督”试点工
作,加强对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对于从源头上治理和防止腐败
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继续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书, 不少单位将监督工作延伸到了8小时以外,全系统处级以上干部没有发
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
七、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积极稳妥地完成了省局机关机构改
革,开展了市以下机构改革方案的筹备工作。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积
极探索实行竞争上岗、考试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聘任制、税官等级制、
末位淘汰制等措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管理体制。为发挥长期工作
在地税领导岗位上的退休老同志的经验和智慧, 成立了咨询委员会。 按照干部
“四化”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市地局领导班子进行了交流、
调整和充实,优化了市地局领导班子结构。通过严格考试,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
100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为地税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八、科教兴税战略全面实施。不断加强税收电子化建设,推进税收征管信息
化、现代化水平。全系统微机拥有量达到6700台,平均每百人25.7台,服务器配
备量达到650余台; 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计算机广域网建设和县级以上机关
的局域网建设,并延伸到部分基层征收分局,85%的微机实现网上运行;开发、
推广了全省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纳入计算机管理的纳税户数占总纳税户数的78
%, 通过计算机征收的税款占总额的89%;电子申报工作已在6个市地28个县市
区试点推行, 4.5万多个纳税户可以进行电子申报;建立在数据仓库技术基础上
的决策支持系统正在淄博市试点开发;经过积极紧张的筹备,政府上网工程已准
备就绪,即将全面启动;税收电子化在税务工作中的依托地位已经逐步确立。运
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提高了
工作质量和效率。
九、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树立“跳出税收看税收,立足
经济抓税收”的观念,积极实施经济兴税战略,探索经济税收良性互动机制。围
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
用足用活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并在权限范围内合理调整有关税收政策;认真贯彻
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税,创造公开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发
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税源建设,做好服务促发展的文章,
特别是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

(陈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