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5&rec=75&run=13

[综述]200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长17.1%,增幅高居首位。商业、
物资、供销、石油四大流通行业完成商品销售收入1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四行业统算扭亏为盈,盈利6.99亿元。亏损企业个数下降14.1%,亏损企业
亏损额下降3 0.7%。全省流通经济发展形势继续好转。
一、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流
通企业改革的指导、 协调力度, 推动流通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作中,坚持
“抓大放小”,扶优扶强,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与发展新
型流通业态相结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到年底,全省商业、物资、供销企业
已完成改制的8027家,占企业总数的89.1%。其中,实行股份制改革的1504家,
占改制企业的18.7%; 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1302家, 占16.2%;实行拍卖的
160家, 占1.5%。全省已建立各类连锁公司160多家,拥有连锁店、超市2600多
家,年经营额达100多亿元;发展代理企业383家,年代理总额约90亿元;配送企
业227家,年配送总额15亿元左右,其中2 4家企业已获得国家一级代理商资格,
9家列入国家商品配送重点企业。 拍卖、租赁、旧货业也有较快发展,电子商务
在部分企业已开始运行。
二、开拓农村市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在省、市、县三级开拓农村市场领
导小组的指导下,各级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工作力度。省里重点抓了17个重点
联系县、26个重点联系企业的工作,市、县分别抓了重点联系县、乡和有关企业。
各地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各级供销社在开拓农村市场中的主力军作
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省供销社系统已建立一批农副产品产加销一条龙服务
龙头企业, 这些龙头企业年经营额达100.5亿元;建立村级服务站1.99万个,经
营额达30亿元;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236个,年经营额达到25亿元;基层供销社
办市场151个, 年交易额38亿元。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消费升级换
代,省、市、县大店名店层层下伸网点,售后服务、家电维修等已深入到千家万
户,农民的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三、安全生产和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加
大对流通系统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查,开展“安全生产周活动”,起草并以省经
贸委、省公安厅名义下发了《山东省批发零售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和《山东
省贸易系统实行承包租赁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针对各地出现的程度不同的
商品流通秩序混乱的状况,流通系统与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重点开展了对肉、
糖、成品油、拍卖、煤炭、旧机动车交易、报废汽车拆解、化学危险物品等重要
商品和行业的清理整顿工作,有效地杜绝了重大问题的发生。全省生猪定点屠宰
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省贸易厅表彰了26家生猪定点屠宰先进单位和25名先进个
人,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流通法制建设;组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名品进
名店”等活动,加强了流通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打假工作力度,强化行业自律,
全省商品流通秩序明显好转。
四、流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年初,省贸易厅对青岛市商业利用外资情
况进行了调查, 向省政府提报了关于加入WTO对全省商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报
告。 到年底,青岛市零售商业已引进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家著名跨国公司,其
中,4家已开业运营,3家将于2001年开业;餐饮业引进1家世界500强企业 (麦当
劳),1家著名跨国公司(肯德基),并迅速在山东、河南形成营销网络。济南市与
台湾润泰集团合作,已开办两家大润发超市。此外,青岛佳世客还与淄博合作,
以“中-外-中”合作的方式开办了大型超市,这种形式的合作在省内其它城市也
在酝酿。从济南、青岛两市看,国外资本进入山东省流通领域,虽然对传统商业、
服务业形成了一定冲击,但他们也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国
内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做好入世前准备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非公有制商业迅速发展。按照中共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的要求,各地
加快了流通行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通过实行职工或个人买断国合中小型流通企
业,出台政策鼓励个体、私营业户、城镇下岗职工等从事商业、服务业等途径,
实施“抓大放小”“国退民进”战略,大力发展个体、民营商业。到年底,全省
个体、私营业户已达146.1万户,从业人员489.5万人,经营额已达2281亿元。城
乡商品交易市场已达9 729处, 其中,农村7849处;全省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
额3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农村成交额1234.9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合商业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商业所占的比
重已达到62%以上。
六、积极稳妥推进机关机构改革和机关自身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省
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工作的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省贸易厅改为山东省贸易办公
室,行政级别副厅级,编制40人。机构改革中,坚持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完成了机关机构改革。

(李培清)

[供销合作贸易]2000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实现了全系统在整体扭亏为盈的基础
上效益大幅度提高的预期目标。完成销售(营业)收入523.63亿元,比上年增加51
亿元, 增长10.79%;实现利润总额4.52亿元,比上年减亏增利4.99亿元;上缴
国家财政总额6.73亿元, 比上年增加7732万元;实现社会贡献总额35.73亿元,
比上年增加6.11亿元, 增长20.62%;期末亏损企业868个,比上年减少230个;
企业亏损面达22.84%,比上年同期降低5.51个百分点。
一、狠抓扭亏增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是全国供销社扭亏增盈“三
年目标,两年实现”的第二年。全省供销社把扭亏增盈作为中心任务来抓。省供
销社制定下发了扭亏增盈工作意见,层层落实扭亏增盈工作目标责任制;组织力
量赴各市检查督导,及时总结推广扭亏增盈先进典型经验。各地供销社抢抓机遇、
多措并举:一是深化改革。社属企业“抓大放小”和产权制度改革步子加快。利
润过百万元的骨干企业达到62家;企业改制面达到45.6%。其中,成立股份有限
公司126家, 有限责任公司342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17家,个人买断企业34家,
拍卖企业38家, 破产企业175家。按经济区域调整基层社建制稳步推进,年末基
层社数量下降到1877个, 比上年同期减少31个,累计调整基层社442个,成立中
心社173个; 基层社门店普遍实行了抽本租赁经营。二是强化管理。年末全省供
销社应收账款净额43.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亿元;全年费用总额36.5亿元,
比上年减少3740万元。 三是开拓经营。完成商品购进总额436.4亿元,比上年增
长2.4%。 其中,农副产品收购额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棉麻类、粮
油类、 畜产品类和土产类的收购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8.4%、 61.7%、84.1%和
43.2%;完成商品销售总额51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销
售额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化肥、农药、农膜、农药械的销售量分别比
上年增长3.6%、 3.7%、42.1%和36.5%;完成工业总产值130.2亿元,比上年
增长10.8%; 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棉花加
工业、纺织针织业、食品加工业、商业机械制造业和饲料工业的销售产值,分别
比上年增长34.4%、41.6%、20.4%、46.8%和101.3%。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
扭转了近几年连续亏损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利润总额跃居全国各
省、市、区供销社第一位,并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扭亏增盈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
二、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服务再上新水平。一是龙头企业
不断发展壮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3家,其中入围“全国供
销社大型工业龙头企业”25家,占“全国供销社大型工业龙头企业”总数的23%,
潍坊乐港食品有限公司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3家龙头企业带
动86.4万户农民从事商品生产,为农民增加收入13亿元。二是专业合作社稳步发
展。 已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236个,入社农户达45.32户,2000年专业合作社帮
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12.9 4亿元,为农民增加收入1.68亿元。三是村级综合服务
站建设进一步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站总数已达到1.99多万个,比上年增加937个,
全年完成销售额30亿元。村级综合服务站的广泛建立,延伸了供销社经营服务网
络,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大大地促进了供销社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四是批
发市场建设进度加快。 已兴办农资、果品、蔬菜、土产杂品等批发交易市场151
处, 比上年增加34处,2000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7.67亿元。五是农业科技服务工
作进一步强化。已建立庄稼医院1647个,商品基地500多个,试验示范田7.5万亩。
2000年, 为农民测土配方施肥190万亩,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达33万人
次。
三、努力做好社员股金清理整顿工作,股金风险得到有效化解。2000年,全
省供销社继续把清理整顿社员股金、防范化解股金风险作为关系供销社生存发展
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千方百计兑付社员股
金。同时,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国家股金专项贷款尽快到位。到2000年底,
全省供销社股金余额下降到24.12亿元,比最高峰时减少8.4亿元。年末,随着国
家股金专项贷款的到位和兑付,有力地缓解了股金风险,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起
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姜晋光)

[石油燃料贸易] 全年共购进成品油490.5万吨, 比上年增加102.5万吨,增长
25.1%; 共销售成品油480.1万吨,比上年增加87.6万吨,增长21.9%;实现销
售收入151.4亿元, 比上年增加33.2亿元,增长28.l%;实现利润3.58亿元,比
上年增加1.79亿元,增长100%;平均吨油费用193元。
以重组改制为契机,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初步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三分三走 (即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
与社会职能分离;人随资产走,工资总额随人走,社会保险缴纳随工资总额走)”
的原则和“四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进行了业务、资
产、债权债务、机构、人员“五重组”,按时完成了上市公司与存续公司的分离
运作,上市公司顺利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月在
纽约、伦敦、香港三地的成功上市提供了保障。二是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强化了
省公司指挥中心和市公司营销配送中心的作用,层层上收相关管理权,加强集中
统一管理。按照成品油市场需求和合理流向,根据零售网点和油库布局情况,选
择覆盖面大、辐射能力强的油库确定为中心库和配送库,取消了不符合油品流向
的68个县公司的成品油批发权,并在部分市公司进行了营销、仓储、零售业务垂
直管理试点,减少了管理层次,为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三是深化
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减员增效工作。进一步健全了按岗位责任、工作质量、
经济效益考核并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分流富余人员,全年下岗
分流377人。
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突出重点,抢收抢建,销售网点建设成效显著。
着眼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应对加入WTO挑战,以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和市场潜力
较大的地区为工作重点,按照收购与新建并举,以收为主;收购与连锁加盟结合,
先收后连;先城区要道,后郊区乡镇的策略,全力抢占辖区零售市场。全年共收
购加油站1278座, 改造加油站98座,新建加油站77座,发展连锁加盟加油站458
座。年末自有加油站达到2351座,整体工作进度和网点总数均位居中石化销售系
统首位。 自有加油站单站年平均加油量达到1097吨,比上年末增加197吨,增长
21.8%; 全年加油站总零售量181.8万吨,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68%,比上年提
高了36.5个百分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策略,改革营销,经营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大
措施,抓资源,促销售。各市公司根据省公司下达的全年销售指标,层层落实销
售任务,加大营销力度,抓重点,抓大户,抓零售,努力促销增效。6月份以后,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狠抓配置资源落实,加大地方炼油厂产品收购力度,
加强自采油管理, 多方增加资源量。全年购进配置油品375.9万吨;收购地炼产
品20.1万吨;自采油品94.8万吨,有效地缓解了供求矛盾。二是加强配置资源管
理,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打破行政区划,根据全省油库和零售网点布局,按油
品合理流向,减少流通环节,向零售网点多、零售量大、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
好的地方倾斜,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三是改革传统营销方式,将营销工
作重点由批发为主转向零售为主,努力扩大零售量,提高市场控制能力。全年零
售油品278.9万吨, 比上年增加163.7万吨,增长142.1%。同时,采取收购、联
营等方式,将山东鲁工石化公司、中航油烟台分公司等社会经营单位纳入公司营
销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四是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定价。省公
司制定下发了《经营工作十严禁》以及相应的处罚规定,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认
真执行国家计委和中石化集团公司制定的成品油销售价格。五是改革了润滑油管
理体制,实行统购分销。全年共销售润滑油9.5万吨,比上年增加3.2万吨,增长
50.8%;实现利润950万元。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管理,压费降耗,企业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在财
务管理方面,一是以费用管理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控制费用措施。根据省公司
制定的《2000年降费增效实施意见》,采取年内分期控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总
额控制与分项控制相结合,计划管理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方法,逐月进行费用检
查, 严禁擅自超支,可控费用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自2000年8月份开始,在
全省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市公司费用由省公司统一核定拨付,由事后检
查变为事前控制,减少了费用支出,提高了资金运作效率;省公司对各市公司财
务负责人实行了委派制,实现了财务工作垂直统一管理;制定了《财务管理工作
十严禁》,针对私设账外账、小金库、擅自开设银行账户、费用超支、挪用专项
资金、对外投保等10种财务违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全年置换高息贷
款4亿多元,减少利息支出860万元。三是加大清欠力度,欠款回收成效显著。全
年共清收欠款12.9亿元,占总欠款额的71.5%。在安全管理方面,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落实责任制、整改隐患为重点,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干部职工。下半年,对全省所有油库、加油站、经营网
点进行了拉网式安全大检查,针对查出的3514项安全问题和隐患,加大资金投入,
采取有效措施,到年底已整改3180项,确保了企业经营安全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
展,被中石化集团公司评为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孙国强)

[粮油购销]2000年,全省粮食部门加大了粮食流通体制和企业改革力度,各项
粮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
策基本得到落实。各级粮食购销企业进一步加大敞开收购力度;在粮食减产幅度
较大的情况下,收购量继续增加,2000年粮食年度,全省共收购粮食116亿公斤,
同比多购14.5亿公斤。其中定购25.09亿公斤,占全年粮食定购任务的100.34%;
保护价收购90.92亿公斤,同比多购14.07亿公斤,较好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和种粮
积极性。二是顺价销售效果明显。在粮食需求不旺,市场粮价持续低迷,顺价销
售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各级粮食部门抢抓机遇,采取定目标、定任务、层层落实
责任制、严格考核、薄利多销,快购快销等措施,粮食销售大幅度上升。2000年
粮食年度, 全省销售粮食138.5亿公斤,同比增加59亿公斤,促销压库工作取得
明显成效。三是粮食收购资金严格“封闭运行”。各级粮食部门按照“库贷挂钩、
钱随粮走”的原则,积极配合农发行加强资金管理,及时回笼粮食销售货款,按
时归还贷款本息, 粮食销售款归还率基本达到100%,没有出现新的挤占挪用现
象。四是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各级粮食部门按照中央和省粮改精神,结合当地实
际,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到年底,全系统已改组、改制企业2332
个, 占企业总数的79.8%,其中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企业446个,组建企
业集团41个。通过改革共盘活资产11亿元,累计分流人员10万人,占人员总数的
50.2%,主附营业务分离工作在1999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
完善。
二、粮食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各级粮食部门把加快发展粮食事业作为解决工
作中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探索新的对策和路子,促进各项粮食事业稳步发
展。一是粮办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省粮办工业通过实施科技创
新和技术进步,积极稳妥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实现工业总产值8 3亿元。 加工面粉141.7亿公斤、 植物油22.1亿公斤、 食品
10.75亿公斤、 饲料30.6亿公斤,累计实现利润9534万元,同比增加5128万元。
二是农村粮食经营企业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省代农储粮11亿公斤,代农
加工7.5亿公斤, 品种兑换4.2亿公斤,生产粮油食品1.5亿公斤。农村粮油服务
社(购销网点) 发展到1.4万个。三是城镇粮油供应企业经营方式有所创新。积极
探索发展连锁经营,围绕居民一日三餐做食品加工经营文章,着力实施居民厨房
工程,大众化粮油食品生产经营有了长足发展。经营设施改造步伐加快,服务质
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全年投入资金150 0万元,改造粮店160处,
加工粮油食品1.35亿公斤。
三、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始终把扭亏增盈工作摆上突出位
置抓实抓牢,通过实行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加
大工作力度;实行通报制度、联系点制度等措施,有力地遏制了粮食企业亏损势
头,粮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一举扭亏为盈。全行业实现盈利1.36亿
元,居全国第一位,也是全国粮食系统综合效益惟一盈利的省份,其中购销企业
盈利4892万元,初步达到了粮改的预期目标。
四、粮库建设和安全保粮工作得到加强。中央储备粮库建设进展顺利。在完
成1 999年中央安排山东省第一批22个库点,11.08亿公斤国家储备粮库建设任务
扫尾工作和新库装新粮任务的同时,积极搞好中央安排我省第二批23个库点5.96
亿公斤国家储备粮库建设任务。到年底,所有库点已全面开工建设,工程进度、
质量、概算、控制和施工安全等都比较好,2001年夏收前将全部建成。
科学保粮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粮食库存急剧增加,露天垛、外租仓和超库容
存粮多、隐患大。各级粮食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
态度,强化管理,落实措施,规范运作,确保了粮油储存安全,科学保粮水平进
一步提高。全省实现“四无”粮仓库点2871个,占99.9%;机械通风仓容量46.2
亿公斤,占总仓容量的37%;应用微机和电子仪表检测粮情的单位达到100%。
五、 科技教育取得较好成效。2000年编报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个、省技术创
新计划项目4个,组织鉴定的2项成果,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开发投产填补市
以上行业空白新产品50项。先后举办了县级粮食局长培训班和储粮技术、面粉生
产与营销、 新会计法与实务等业务培训班,共培训县局长和业务人员近500人;
举办了律师、法律和经贸管理专业成人大专班;与省电大联合组织了系统内干部
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在山东开设的本科学历网络远程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到年底,
全省粮食干部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6%,系统内职工素质得到提高。

(孟军)

[集市贸易] 截至2000年底,全省商品交易市场达9729处,比上年同期增加209
处。 其中,城市1880处,农村7849处,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63处和146处;消费
品市场91 09处, 生产资料市场620处,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71处和38处。成交
额3404.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1.09%,涨幅回落3.3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
2169.9亿元,农村12 34.9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44%和18.14%;消费品
市场成交额2575.3亿元, 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829.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10.96%和11.52%。
2000年, 消费品市场九大类主要农副产品的成交量,除大牲畜类成交145.3
万头, 比上年同期下降30.10%外, 其余均普遍大幅增长。 其中,肉食禽蛋类
466.7万吨, 增长38.82%, 增加15.62个百分点; 水产品类234.9万吨, 增长
31.07%, 增加20.27个百分点; 油脂油料类88.01万吨, 增长36.39%, 增加
24.59个百分点; 蔬菜类2775.5万吨,增长19.97%,增加20.67个百分点;干鲜
果品类782.7万吨, 增长25.3%, 增加35.9个百分点;粮食类453.3万吨,增长
26.25%,增加36.55个百分点。
2000年, 全省生活资料市场620处,比上年同期增加38处。其中综合性生产
资料市场95处, 工业生产资料市场393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38处,其他生资市
场94处。全年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82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2%。生产要
素市场141处, 比上年同期增加15处。其中房地产市场24处,金融市场34处,劳
动力市场33处,技术市场26处,信息市场5处,产权市场3处,其他市场16处。成
交额3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53%。从分布情况看,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
要素市场的发展还不平衡,城市生产资料市场396处,比农村多76.78%;生产要
素市场则集中在济南和青岛,二市共104处,占全省总数的73.75%;且发展速度
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