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5&rec=63&run=13

[综述] 截至2000年底, 全省轻工系统共有工业企业1597个,职工年均人数为
66.52万人。2000年全系统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
业总产值1050.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7.64%;实现工业增加值262亿元,比上年
增长11.45%;完成销售收入8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6%;出口创汇121.34
亿元, 比上年增长22.66%;实现利税91.51亿元,利润34.39亿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10.34%和19.27%; 完成技术改造560项,投入技改资金40亿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18%和20%。 截至20 00年底,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34.39亿元,净
值为383.49亿元,其中2000年新增固定资产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

[结构调整]“九五”期间,全省轻工系统充分利用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
优惠政策,围绕结构调整,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2000年,全省轻工系统完成固
定资产投资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0亿元,占88.9%。
“九五” 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31.6%。到
2000年底, 山东轻工企业资产总额达1143.5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534.39亿
元, 净值383.49亿元,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全系统有大型企业198个,中型企
业324个, 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机制纸及纸板、白酒、啤酒、葡萄
酒、摩托车、日用玻璃、日用陶瓷、原盐、溴素、制革、农用薄膜、锁、空调器、
冰箱、洗衣机、抽纱刺绣、地毯等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涌现了海尔、轻骑、
青啤、晨鸣、澳柯玛、小鸭、张裕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
全系统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6家, 其中利税过亿元的企业10家,规模效益
十分显著,家电、造纸、食品、摩托车等重点行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
地支撑和带动了全省轻工业的发展。经过不懈努力,理顺盐业体制工作基本完成,
《山东省盐业管理条例》已经省人大批准实施,从而为山东盐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盐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管理、盐政执法和食盐专
营工作力度,盐业生产和流通秩序明显好转,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培植名牌产品] 全省轻工产品的质量稳步提高,全省轻工系统通过ISO9000系
列认证的企业已达到150余家。 有113个企业的158种产品获“山东名牌”称号,
占全省名牌总数的38%。其中,海尔、轻骑、青啤争创国际名牌,小鸭、澳柯玛、
张裕、华光陶瓷、北极星、三环等22个企业的33种产品争创全国名牌。企业的市
场意识进一步增强,营销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市场部、营销网络、营销队伍“三
大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尔集团始终围绕创世界名牌的目标开展各项生
产经营工作,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已搭建起了国际化企业发展的框架。
目前,海尔在全球已有营销网点53000多个,服务网点11976个,冰箱、空调、冷
柜、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2000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
营业额406亿元,比上年增长51%,净增138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家电行
业的龙头地位, 缩小了与世界500强的差距。青啤集团充分发挥名牌优势,实施
“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战略,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把品牌做大做
强,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青啤集团完成产量1 86.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
40.31亿元,利税8.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73%、65.08%、34.28%;在全
国的市场占有率由1996年的2%提高到现在的10%, 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
强的啤酒集团。

[科技教育和技术创新] 目前,全省轻工系统有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9个,省级
技术开发中心17个。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全省轻工系统共完成科研和
新产品开发2600余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0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90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全国轻工业科技进步奖150项,省科技进步奖210
项。海尔集团、轻骑集团、华泰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吸纳了一批高
层次科技人才,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工
作成绩显著。系统内各类学校积极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办学
效益和社会效益。“九五”时期共招生36000余名,输送毕业生30000余名。积极
开展职工培训工作,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

[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 全省轻工系统有出口创汇企业近500家,占企业总数的
30%。2000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21.34亿元;年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90家,
其中年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30家。 出口产品涉及10多个行业、500多个品种,
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255家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全年自营出口额达到
70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0.34%。全省轻工系统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04个,总投资
26.47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2.6亿美元。

[企业改革] 全省轻工系统已组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85个,其中股份有
限公司60个, 含上市公司12个;有限责任公司125个。据统计,全省轻工系统大
中型企业改制面已达80%以上, 列入省111个重点国有企业的19个轻工企业初步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 2000年全省轻工系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36.22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各企业结合学习邯钢、海尔、亚星
经验,深入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海尔集团、轻骑集
团、晨鸣纸业集团被评为“全国轻工十佳企业”。

(邵秋生)

[烟草业] 2000年,全省烟草系统共有卷烟工业企业集团2个,下辖10个卷烟厂
(含1个中外合资卷烟厂) ,其中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1个。全系统职工年平均
人数3万人。 全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5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实现工业增加
值37.44亿元, 比上年增长1%;完成销售收入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出口
创汇1130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3%;完成利税36.84亿元,比上年增长6%。截至
年底,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0.34亿元,净值为50.12亿元。2000年新增固定
资产7.30亿元,比上年增长9%。
2000年,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指示精神,结合山东烟草实际,进一步调整、
理顺、完善了管理体制。撤销了山东烟草购销集团公司和东方烟草集团公司,成
立山东省烟草公司卷烟销售管理部、烟叶生产购销管理部和物资设备管理部,加
强对全省卷烟、烟叶、物资设备等生产经营的管理。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各市、
县(市、区)卷烟销售分公司,烟叶分公司机构合并,建立新的法人实体,并与驻
地烟草专卖局合署,使专卖管理与卷烟销售、烟叶生产形成一体,推动了烟草行
业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
发挥专卖优势,规范经济运行秩序。全省三次规范和理顺卷烟销售价格体系,
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使以利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得
到落实。省局(公司)资金管理中心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全省资金运行成
本进一步降低。
烟叶生产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较好成绩。全省种植烟叶66万亩,
收购152.15万担,收购等级合格率为78.2%。
卷烟产销平衡,质量稳定。全年生产卷烟230万箱,完成年计划的100%。销
售鲁产卷烟229.6万箱。省内年末卷烟工商库存为11.38万箱,低于控制指标6.62
万箱。国家烟草专卖局、省二级站对卷烟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为组织好2001年全省烟用物资
招标采购工作,成立全省烟草行业烟用物资招标采购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实行公
开招标、比价采购,预计全省卷烟工业可降低采购成本近8000万元。
强化专卖队伍建设,以打假为突破口带动专卖管理工作。全省新增专卖管理
员和协管员1300名,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专卖稽查管理体系。认真贯彻国
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卷烟打私打假专项斗争。
全年共查处各类案件480万起。查获卷烟11.82万件,其中假冒商标卷烟3.01万件,
走私卷烟461件; 查获烟叶309吨、烟丝260吨;查获捣毁制假窝点48个,查获大
型制假烟机32台(套)。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统一部署,在各市局(有限公司)开展了“三讲”教
育。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增强了责任制的可操作性。在反腐败
斗争中逐步做到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精神文明建设为生产经营
健康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曹红祥)

[盐业]截至2000年底,全省盐业系统共有企业268个,其中盐业生产企业138个,
盐业批发企业130个,职工年均人数为4.9万人。2000年全系统盐业生产企业完成
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33%;实现工业增加值4.49亿元,
比上年增长4.75%; 系统内县营以上生产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0.94亿元,比
上年增长8.64%; 盐业批发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1
%; 出口交货值60 85万元;实现利税总额2.49亿元,利润总额2975万元;生产
企业完成技术改造12项,投入资金7933万元。截至2000年底,系统内固定资产净
值为13.8亿元。
全年共生产原盐1064万吨,同比增长33.72%;销售850万吨,同比增长9.14
%,年末库存489万吨。生产食盐60.19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9.03%,同比增长
23.24%;销售60.40万吨,同比增长28.26%。生产盐化工产品18.09万吨,同比
增长6.41%; 销售17.05万吨,同比增长6.56%;其中生产溴素4.68万吨,完成
年计划的97.57%,约占全国总量的90%;销售4.73万吨,同比增长1.13%。
健全完善盐业法规, 真正实现依法治盐。7月29日,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
原则通过了《山东省盐业管理条例(草案)》。省人大财经委、法工委在省内外广
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多次修改,提交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
17次会议审议, 并于10月26日顺利表决通过,自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山东
省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性盐业法规。 《条例》共分7章、49条,对盐资源的合理
保护、开发和利用,盐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尤其是食盐生产、运输、
批发和零售的几个关键环节,作了细致而严格的规定。对违规加工、销售食盐的
非法行为制定了相应的罚则。同时,对盐政执法人员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
私舞弊行为也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条款。
省盐务局借鉴江苏、重庆、大连等地适用《刑法》有关规定查处食盐犯罪案
件的经验,积极争取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公安厅的支持,10月18
日,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界
定了非法经营食盐“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量刑标准,为盐政执法和
法院审判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执法依据。
体制理顺工作稳步推进,新的盐业体制基本确立。截至年底,17个市中,除
个别市尚未划转外,其余均已办理了交接手续。119个县(市、区) 级盐业部门中
有80余个完成了划转,另有3家食盐定点生产厂(山东菜央子盐场、肥城精制盐厂、
寒亭第一盐场) 整体划为省盐业总公司的直属企业。全省新的盐业经营管理体制
已基本确立,一个层层负责、分级管理、上下贯通、调控有力的食盐专营新机制
已开始运转,并且在全年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食盐“三率”的
提高、盐政执法力度的加大,以及盐业法规的完善方面,效果十分明显。
不断深化食盐专营,食盐计划完成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国家下达山
东省的食盐分配调拨计划总量是55.7万吨,其中省内45.5万吨,省外10.2万吨。
全年实际调出60.4万吨,较上年增加13.3万吨。全省有13个市超额完成了食盐调
拨计划, 130家食盐批发企业中有71家完成了年度计划, 全省计划完成率达到
104.4%。
根据国家调整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统一安排,结合省内盐业体制的完善和年
检换证工作,省盐务局对全省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重新进行了检查验收。山东菜央
子盐场、 肥城精制盐厂、莱州市盐场、日照廒头盐场、青岛建新盐厂等5家企业
取得了新的生产许可证。对全省食盐批发企业重新核发食盐批发许可证,对各食
盐代(转)批点统一核发食盐代(转)批发许可证;将零售环节纳入了规范化管理,
食盐零售许可证由省盐务局统一制作,具体发放工作由设区的市、县盐业主管部
门负责,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内食盐营销网络;在运输环节,加大了对准运证
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各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盐业转运处也普遍提
高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在准运证、调运证的登记、使用、备查、回收等方面基
本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7月,山东省以95.97分(标准为高于90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2000年
中国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检查,成为全国已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
病阶段目标的24个省区市之一,评估组认定山东省已建立起了可持续消除碘缺乏
病工作的基础。
统一食盐小包装,促进专营再上新水平。为提高包装档次,增加防伪功能,
促进食盐产品升级换代,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省盐务局于4月份
启动了统一全省食盐小包装工作,确定了管理的总体思路:“六统一、一集中”
(即统一注册商标、 统一版面、统一商品识别条码、统一加贴防伪标志、统一规
格质量、统一印制供应和集中分装),将现有的单膜1000克装改为复合膜500克装。
后又公布了《山东省食盐小包装统一管理实施意见》,得到了各市的支持和拥护。
9月30日, 省物价局批复了省内食盐复合膜包装的试行价格。2001年春节前第一
批“鲁晶”牌复合膜包装食盐已供应省内部分市场。
加大盐业市场监管力度,创造良好专营环境。全省组织了数次由盐务、公安、
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动的大型盐政执法行动,5月15日至6月15
日开展了严厉打击涉盐违法活动月统一行动;从11月10日起,又开展了全省盐业
百日打假活动。2000年,全省共查处盐业违法案件2.65万起,查获盐斤3.50万吨。
章丘市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私购私销假冒碘盐的范某有期徒刑二年,
并处罚金2万元, 没收贩盐汽车一部,成为全省第一例适用《刑法》对盐业违法
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案件,在全省引起广泛关注,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认为贩私
盐不犯法,最多受点经济损失的错误观念。
各市之间、邻近县之间签订互不冲销、联合执法协议。到年底,已有10个市、
1 6个县(市) 盐业主管部门间签订了协议。菏泽、德州、聊城等地还与河南、河
北邻近的外省市、县签订协议并组织联合执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于本杰 钱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