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5&rec=57&run=13

[综述] 截至2000年底,全省冶金工业企业31个,职工年末从业人数为11.71万
人。全省冶金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3.27亿元,同比增长7.58%;实现工业
增加值5 1.30亿元,同比增长8.5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73.89亿元,同比增长
11.30%。全省冶金(包括两个进出口公司) 实现出口创汇2.66亿美元,同比增长
56.26%。全年完成技术改造86项,投入技改资金6.81亿元,完成投资8.56亿元。
截至年底,全省冶金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22.64亿元,净值达到142.62亿元;
其中新增固定资产1.96亿元,同比增长1.39%。

[生产经营与经济效益]2000年,全省产钢635.42万吨、生铁729.70万吨、钢材
682.18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1.9%、 12%和7.7%。 其中山东冶金总公司产钢
521.34万吨、生铁508.62万吨、钢材456.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6%、4.9%和
2.9%, 基本实现了国家冶金局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另外,焦炭、耐火材料和
十种有色金属的生产同比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全省冶金产品产销率达到99%,
钢材产销率100.5%,货款回收率100%,产成品存货值下降18%。全年全省冶金
实现销售收入183.34亿元(不含有色),其中山东冶金总公司实现137.81亿元,同
比分别增长15.25%和14.76%。 实现利税16.56亿元,其中山东冶金总公司实现
利税13.6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8.04%和37.49%;实现利润4.28亿元,其中山
东冶金总公司实现4.0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03倍和3.40倍。

[优化结构和改善技术经济指标]2000年,按照国家经贸委淘汰落后工艺的要求,
全省取缔地方小钢铁企业9家、关停6家、准备转产4家、资产重组1家,19家正在
做关停准备。青钢彻底淘汰化铁炼钢工艺。全省钢铁企业炼铁喷煤总量增加三分
之一,达到41万吨。产品结构优化,低合金钢、优质钢、线材中硬线同比分别增
长11.7%、25.6%和31.8%,H型钢同比增加4.5倍。全省主要钢铁企业高炉利用
系数同比提高0.11 7吨/立方米·天,转炉钢铁料消耗同比降低17公斤/吨,连铸
比提高0.79个百分点。吨钢综合能耗0.9吨/标煤、吨钢可比能耗0.765吨/标煤,
同比分别降低17公斤标煤/吨钢和10公斤标煤/吨钢。钢材合格率同比提高0.29个
百分点。钢材“双标”产量率为95.68%,产值率为94.66%,同比分别提高1.38
个百分点和2.21个百分点。截至2 000年底,全省已有24家冶金企业取得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

[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2000年,全省冶金有14项科技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175项科技成果获山东冶金科技进步奖;
有2项列入国家技术创新计划, 有10项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计划。全年开发新产
品15个,新产品产值率约3%。2000年,有168个QC成果被评为山东省冶金系统优
秀成果, 其中一等奖51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100个。在参评的67项现代化管
理成果中有56项被评为省级优秀成果, 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2
项。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有济钢、莱钢、青钢、张钢、金岭、平
铝6家企业。 2000年,济钢、莱钢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莱钢获企
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国家一级认定全省最高分。

[外经外贸]2000年,全省冶金出口钢材、钢坯、生铁共179.20万吨,同比增长
31%。 其中出口钢材57.96万吨、出口生铁87.2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66%和
6.61%,钢材和生铁出口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出口钢材品种除济钢的中板、螺纹
钢和中厚板外,济钢还应外商要求,开发出口了薄壁轻型槽钢、普板和专用板等
产品;莱钢在保持原有出口品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市场前景可观的H型钢的出口。
全年全省系统实现出口交货值28.56亿元人民币, 出口量191.29万吨,同比分别
增长48.06%和30.28%。其中山东冶金总公司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4亿元,出
口量142.9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99%和31.84%。
山东冶金总公司有自营出口企业7家, 除烟钢和福铜由于采购资金问题没有
产品出口外, 其余5家企业济钢、莱钢、张钢、平铝、耐材公司全年实现出口创
汇2.52亿元, 同比增长54.84%。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山东公司和中国有色金属
进出口公司山东公司出口创汇852万美元, 同比增长1.42%。全年全省冶金进口
铁矿石502.59万吨.同比增长12.21%。
截至年底,山东冶金总公司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达5家。其中济钢2家--马来
西亚的钢板厂和在香港的华鲁公司钢铁业务部;莱钢3家--香港埃尔顿有限公司、
柬埔寨莱隆贸易有限公司和在美国洛杉矶的鲁冶有限公司。除济钢在马来西亚的
钢板厂外, 其余4家都是贸易型的企业。另外,合资企业年内又添新家族,在烟
台大川玻璃模具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营运良好的基础上,张钢与香港中国硅钾肥
有限公司合资的山东全都有硅钾肥科技有限公司于2000年6月6日正式开业。

[安全环保]2000年,全省冶金共发生工亡事故9起,重伤13人,同比工亡减少7
人、重伤减少6人。其中山东冶金总公司企业工亡5人,同比减少5人;重伤10人,
减少1人。1998年-2000年经理环保责任目标已如期全面实现,并通过了省政府组
织的检查验收。

[纪检工作]全年在对各种案件的查处中,立案68件,结案65件,其中经济案件
42件。在案件处理中,刑事处分14人,党纪处分29人(其中开除党籍17人),政纪
处分44人。 全年效能监察工作立项224件,实现220件;提出整改意见543条,被
采纳410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6043万元,同比增长15.2%。

[企业改革和扭亏脱困]2000年,莱钢按照《公司法》初步理顺了母子公司体制。
济钢股份公司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正式挂牌运营。烟钢已入制,尚待规范。张钢、
金岭、平铝、耐材公司的改制方案已基本可行。全年全系统亏损企业5户,减少3
户, 亏损面15%,同比减少9个百分点。全年争取省财政拨付生活保障金等2000
多万元,使山东冶金总公司企业4400多名下岗职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宫鸿仑)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2000年,总公司下设34个职能处室、19个生产厂、27个
子公司、4个分公司、4个公益单位。在册职工3.72万人,其中管理人员4422人,
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3143人。总资产101.5亿元,固定资产原值53.74亿
元,净值23.1亿元。共有各类设备2.46万台(套) ,其中主要设备有:4座42孔焦
炉, 2套干法熄焦设备, 6台24~90平方米烧结机,3座8~10平方米竖炉,12座
120~355立方米高炉, 5座13~25吨转炉,5座5~30吨电炉,3套小型轧机,1套
中型轧机, 1套中板轧机,1套中厚板轧机以及制氧机等,装机总容量为50.45万
千瓦。
生产经营。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4.5亿元,比上年增长5.59
%; 生产钢303万吨, 增长1.93%;生产铁286.9万吨,增长3.83%;生产钢材
254.6万吨、 人造富矿510.2万吨、焦炭105.3万吨,均与上年基本持平。钢产量
和中厚板产量在扣除出口增量和“以产顶进”数量后,都低于国家下达的总量控
制指标, 圆满完成了总量控制任务。全年产销率101%,省内销量占到国内总销
量的58%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3.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在消化掉增支减利2
亿元,提取各项费用3.25亿元以后,实现利税7.83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其
中,利润2.01亿元,增长3.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巩固发展节能降耗、低成本战略的优势,深入开展“对
口学习, 对标挖潜”活动,技术经济指标进一步改善。重点考核的262项技术经
济指标进档率达到71%,主要指标三档完成率达到80%以上。吨钢综合能耗达到
813千克/标煤, 比上年降低21千克/标煤;吨钢可比能耗达到730千克/标煤,降
低14千克/标煤;入炉焦比达到447千克/吨铁,降低9千克;钢铁料消耗达到1064
千克/吨钢,降低13千克;中厚板、中板、中型材、小型材合格率分别达到99.97
%、99.93%、99.63%、99.9%,保持了较高水平。全员增加值劳动生产率达到
10.4万元/人年, 比上年增长11%,技术经济指标改善降低成本1.13亿元,降低
采购成本1.17亿元,降低财务费用近3000万元。可比产品总成本同口径比上年降
低1.4亿元,降低率3%。
全公司实施各类技术措施400多项。 铁前系统坚持精料方针,炼铁系统实施
高品位、低渣量操作技术,炼钢系统开展钢中夹杂物攻关等均取得良好效果。优
化溅渣护炉工艺,炉龄最高达到8000炉以上;中厚板实现了双倍尺轧制,中板实
现了三倍尺轧制,成材率、定尺率同步提高;中型材、小型材坯料结构进一步优
化,成材率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干熄炼焦并网发电和焦炉煤气零放散。开发生
产了HRB400钢筋、ZYA、ZYB渔船钢板、Q235C结构钢板、Q345C结构钢板等18个牌
号的新产品共计9万多吨。 获省冶金总公司以上科技进步奖61项,其中,《干熄
焦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炼铁优化专家系统在济钢350
立方高炉上的应用研究》获国家冶金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球团混合料润磨技术
研究与应用》和《全燃高炉煤气蓄热式分室快速加热炉研究应用》获国家冶金局
科技进步三等奖。
全年共计安排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项目43个, 完成工程投资2.8亿元。重大
技改项目全面推进, 中厚板二期工程完成了精轧机牌坊、冷床、磨床的安装;5
号焦炉和石横特钢厂65吨电炉工程已完成了部分工作量;日本绿色援助工程副生
煤气高效改造进入收尾阶段;2万立方米制氧机顺利开工;120吨转炉、炉外精炼、
大板坯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国家财政贴息已经到位,为“十五”计划开好局
创造了良好条件。完成了中板厂主厂房扩建、加热炉改造;二烧结厂风机改造;
中厚板厂生活水改造等。 投资7961万元,开工建设宿舍楼7.9万平方米;完成了
宿舍配电改造工程和其它生活设施配套工程。
从外贸策略、生产组织、质量管理等多方面加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调整,把产
品出口放在与国内销售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国际标准改善产品质量、包装质量
和服务质量,增加与客户直接联系。全年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1300多人次
来公司洽谈业务,扩大了国际交往,实现了出口产品多元化和出口市场多元化,
出口市场已扩大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全年进口矿粉234.7万吨, 比上年增长
5.05%。全年出口钢铁产品68.5万吨,比上年增长87.2%,其中钢材、钢坯61.6
万吨,增加1.39倍;出口创汇1.37亿美元,增加1.22倍。出口总量在全国冶金企
业处于第6位, 出口钢材处于第3位,出口中厚板处于第1位。被济南市政府评为
全市惟一的“五星级出口创汇企业”。
总公司改制工作进展顺利,有限责任公司的筹建工作已经完成。钢铁股份有
限公司已于2000年12月28日召开了创立大会,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
了注册登记。 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投入9个生产厂的生产
性资产和3个公司(处) 的部分资产,联合莱钢、省黄金公司、省耐火材料公司共
同组建,并确定了各自的投资数额。同时,张马屯铁矿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汽运
公司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三炼铁与铸管公司合并组建了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
水泥厂与原料加工厂合并组建了鲍德炉料有限公司;氧气厂改制为鲍德气体有限
公司, 并组建了职工持股会,集资1亿多元,成为总公司第一个规模较大、职工
参股比例高的多元投资公司。各子公司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股权多元化、多
渠道筹集资金,改革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围绕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开展形势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转变观念的教育;
围绕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广泛开展厂务公开活动,深化民主管理,倾听职工
群众的意见; 围绕塑造企业新形象,完成了CIS战略的设计工作和实施的准备工
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勤政廉政,加强干部队伍思想、
作风建设,开展警示教育,加强监督考核;围绕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
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旗帜鲜明地开展了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对极少
数滋事的“法轮功”练习者给予了严肃处理;关心职工生活,设立了“扶贫帮困
基金” ,为各类困难职工家庭提供救济金近2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在连续两年
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杜朝生 陈双玲)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是依据《公司法》,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莱芜钢铁总厂改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是莱芜钢铁集团
的核心企业。下辖莱钢股份有限公司等13个子公司、11个直属单位和32个机关处
室、 9个复合处室,职工3.71万人,其中钢铁主业职工1.46万人。2000年全公司
共实现销售收入60.18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5.0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11亿元,
比上年分别提高31.9 9%、77.15%和88.51%;出口创汇8215万美元。截至2000
年底,公司总资产112亿元,所有者权益28.4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87.23亿元,
净值64.64亿元。 为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百强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
秀企业、全国名优产品售后服务优秀企业、山东省管理示范企业、山东省“AAA”
级信誉企业和中国冶金首批通过ISO9 002质量体系认证企业。
钢铁主业稳定增长。坚持“安全、均衡、稳定、顺利”的生产组织方针,利
用市场淡季进行设备集中检修,消除设备隐患,并聘请专家协助炼铁技术攻关,
保证了全年生产的安全稳定顺行。推行精料方针,优化高炉炉料结构,优化电炉
系统品种规格,严格执行工艺标准,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抓住钢材价格攀升,市
场旺销的有利时机,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先后开发生产
45MnS25易切削钢、 SCr4 15机械结构用钢等7个新产品,增强了市场适应能力。
全年共生产钢214.02万吨, 生铁170.83万吨, 钢材195.9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
6.5%、4.45%和11.99%。出口钢铁产品42.25万吨,其中钢材28.61万吨,以产
顶进钢材15.23万吨,全年钢材实物产销率达到100.49%,货款回收率100%。全
年通过提高产量增加销售收入4.6亿元。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12494万元/(年·人),
比上年提高13.49%;人均货币收入13422元,同比增长8.8%。
对标挖潜成果显著。全年57项可比技术经济指标中有19项进入全国冶金行业
前1 0名, 其中12项进入全国冶金行业前三名,占可比指标的17.5%。进入全国
冶金行业前三名的指标有:转炉钢锭合格率列第三名、转炉钢铁料消耗列第二名、
转炉炉衬寿命列第二名、连铸合格率列第二名、连铸合格坯收得率列第二名、生
铁合格率列第一名、初轧坯合格率列第一名、初轧坯成坯率列第二名、初轧日历
作业率列第二名、初轧坯电耗列第一名。指标进步幅度最大的是转炉工序指标,
特别是转炉车间实现了负能炼钢,这是转炉工序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上的一大突破。
全年可比产品总成本大幅度下降, 同比降低3.56亿元,降低率11.08%,降低固
定费用2399万元。
严、细、实管理取得成效。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结合莱钢特点,全面推行
“严、细、实”管理方针,立足于管理创新,制定实施符合热线生产规律的设备
定修模型,推行设备点检定修制,生产实行日计划管理,推行标准化管理与作业,
基本杜绝了管理和操作的随意性, 转炉最高炉龄达到了23708炉,再创国内最高
水平。加强能源管理,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综合利用,特钢加热炉以气代油
节约重油1.22万吨,价值1714万元。对大宗原、燃料和备品备件实行公开招标采
购,分别降低成本594万元和2872.31万元。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大扭亏增盈工作
力度, 6个亏损单位都完成扭亏减亏目标,部分单位实现扭亏。一批技术改造项
目顺利建成投产, 全年共完成投资1.52亿元,其中以750立方米高炉为主的热线
设备检修投入费用6156万元。 131项技术进步成果通过了鉴定,其中32项通过省
科技厅鉴定,3项通过省经贸委鉴定,8项通过省冶金总公司鉴定,91项通过莱钢
鉴定。
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完成由工厂制向公司制、集团化的转轨。已组建
莱钢股份有限公司、鲁碧建材有限公司、莱芜矿业有限公司、鲁南矿业有限公司、
矿山建设有限公司、商业有限公司、万和建材有限公司、新泰铜业有限公司、粉
末冶金有限公司、泰东实业有限公司、淄博锚链有限公司、济南经贸有限公司、
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13个子公司,逐步理顺了母子公司体制。对机械厂等10
个单位的大宗原、燃料进行集中统管,撤销设备维修厂,理顺了原料管理体制和
设备维修体制。在资本运营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发起组建了山东控股有限公司、
天泰碳纤维股份公司,收购福建证券公司,并就组建中外合资特钢公司做了大量
的准备工作。调整莱钢资产负债结构,2.82亿元债转股将获批准。莱钢股份公司
上市三年来经营状况良好,在经过几次扩股以后,本年每股收益仍达到0.605元,
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许多单位积极探索管理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形
式,在内部分配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进一步深
化,住房分配实现货币化,医疗保障体制更加完善。
非钢产业有新发展。全年实现非钢收入10亿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8.3%。
拥有非钢产业资产32亿元。已具有以莱钢矿业、淄博锚链、鲁南矿业、泰东实业、
建安公司、矿山建设、粉末冶金、天泰新材料、商业经贸、鲁碧建材、新泰铜业
等为主体的从事非钢产业的子公司,一批成长性好的产业和项目开始创造效益。
机械制造、汽车运输已走向市场化发展道路;生活后勤、机械制造、汽车运输等
已实行社会化运营。年内公司成立非钢产业处,理清了发展思路,投资方向和重
点项目基本确定。
职工生活、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开工职工住宅楼13栋、4.25万平方
米,有10栋住宅楼交付使用,1240户职工迁入新居或调整了住房。对部分生活小
区实行了封闭式物业管理。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炼钢厂、烧结
厂、附企公司、品质保证部通过省级清洁工厂验收,锻压厂被评为山东省现场管
理样板企业,安全环保双贯标工作全面推开。以钢区为代表的环境建设取得突破
性进展,尤其炼钢厂区,道路宽阔整洁,环境优雅宜人,车间明亮条理,现代化
管理上了一个大台阶。 全年共完成市政工程投资487.05万元, 完成绿化投资
160.20万元,种植草坪1.5万平方米。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在职工中开展了“挖潜增效争先进”主题系列活
动,通过“接受市场法则,转变思想观念”大讨论和“双创双增”劳动竞赛活动,
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有4258人次接受了继续工程教育和各种类型的专题性培训,1.86万名工人参加了
各类适应性培训。投入66万元建设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山东莱钢站。坚持以“两
公开、两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厂务公开,拓宽了民主管理渠道。加强各级领导班
子思想作风建设,查结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社会风气、治安环境呈现良好态势,
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刘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