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5&rec=55&run=13

[综述]2000年,全省电力工业继续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电网建设。建成500千伏东线临沂--日照--青岛输变电工程,山东电网
500千伏环网初步形成。全年新增500千伏输电线路380公里,变电容量125万千伏
安; 220千伏输电线路369公里,变电容量162万千伏安。全省农网建设改造共完
成投资119.05亿元,占三年总投资的96.25%。其中,88个县全部竣工,104个县
(市、区)实现了农村分类用电全县同价。威海、莱芜、东营三市率先实现农村分
类用电全市同价。城网建设已完成投资68亿元,占三年总投资的71%,重点加快
了青岛、济南城市电网的建设改造。通过城网建设改造,提高了电网的技术指标
和装备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城区供电“卡脖子”问题。完成了变
电站无人值班改造、高耗能变压器更换,10个市开展应用配网自动化。山东电力
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农网、城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先进集体。
二、 电源建设。全省新投产日照2号、莱城1号、运河1号和2号、里彦3号等
大中型发电机组105.5万千瓦, 是“九五”期间第三个投产新机组过百万千瓦的
年份。“九五”全省共投产新机组778万千瓦,其中,大中型发电机组612万千瓦。
全省装机总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创出了历史新高。
落实“五制”要求,电力建设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莱城电厂1号、日照电厂2号、
运河电厂2号、青岛500千伏变电站等工程创出投产移交新水平,威海电厂二期工
程荣获“鲁班奖”和设计金奖,邹蒙500千伏送变电工程通过“国优工程”复检。
岭澳核电站常规岛项目运用国际通用的管理体系组织施工,已完成总工作量的67
%,创造了安全、质量、工期新水平。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全年共关停改造老小
机组15.65万千瓦,泰安抽水蓄能电站(4×25万千瓦)已开工建设,长岛风电项目
顺利投产。加强电力生产前期工作。莱城后两台30万千瓦机组已开工建设,北线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批复开工报告, 山东核电已签署项目出资协议。《山东电
力发展五年规划》已通过政府审查,《集团公司发展五年规划》已上报国家电力
公司。
三、生产经营。截至2000年,全省电网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4268天,发供
电企业设备事故和一类障碍分别比上年下降78.6%和24.1%。黄岛、十里泉、聊
城等10个电厂,临沂、潍坊、东营等12个电业局以及各施工企业,均实现两周年
以上安全生产纪录,其中临沂电业局创出了安全生产4000天的全国供电企业最高
纪录。加强设备管理,实行科学调度。在负荷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特别是夏季用
电高峰及重大节日期间,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用电需要。2000年,全省发电量完成
1000.77亿千瓦时, 其中电网发电量完成836.07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9.41
%和10.40%。 全省17个市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实现联网运行,营销
管理初步实现现代化。 积极开拓电力市场, 促进了电量增长,电网完成售电量
787.14亿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10.74%,17个市电业局售电量均实现正增长,全
省已建成52个电气化村。加强电价工作。2000年全省电价调整方案获国家批准。
狠抓电费回收工作,继续实现电费双结零。各市电业局加大电费催缴力度,全年
回收1997年前陈欠电费8059万元,占陈欠电费总额的31.5%。坚持依法打击偷窃
电行为,加强用电稽察工作,与省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窃电违法
犯罪活动的通告》,深入开展了集中整治行动,收到明显成效。全面强化预算管
理,坚持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加强资金管理和财务基础工作,实现了公司效益的
在线控制, 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省公司全年实现电力销售收入362亿元,
同比增长12.77%。 配合农电体制改革,适时进行了县供电企业银行账户的集中
统一管理,实现了资金的一体化运作。坚持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举,实施电源
资产重组,加强股权运作和对外投资管理,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四、多种产业。经过多年来特别是“九五”的发展,“鲁能”品牌成为全国
知名品牌,鲁能集团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2000年,全公司多种
产业实现总收入183亿元, 利税23.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7%和36.9%。认
真实施“双向延伸、两翼齐飞、内外并举”的集团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专业
公司的主体作用,把金融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型产业作为三大战略重点,
加快了集团公司发展重点战略性转移。高度重视资本运营,取得新的突破。投资
北京国研科技信息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投资南开戈德集团,成为第二大股东。
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了鲁能英大保险代理公司,填补了集团公司金融业务的
一项空白。加强与山东大学的全面合作,组建了山大鲁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鲁
能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鲁能科技园、鲁能科技集团公司。建成开通了
二期光缆工程和可视会议系统。脐带血生物工程临床应用已取得成功。积极实施
“走出去” 战略和西部开发战略,与四川省签署了4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合同和协
议,成为“2000中国西部论坛”期间签署项目最多的企业。与济南市政府签署了
济南南部新城建设开发合同并已正式启动。中标青岛麦岛项目开发。北京鲁能科
技大厦已封顶。学习借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多产企业经营
管理。加快多种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经营管理,基层企业多种产业整体素
质和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有23个基层企业实现总收入过亿元,临沂、青岛、烟
台电业局等3个企业总收入突破5亿元。集团公司各专业公司继续得到较快发展。
国家电力公司在山东召开现场会,推广了集团公司多种产业发展和减人增效工作
的经验。
五、企业管理。以创国际一流电力公司为主线,追求指标的先进性,煤耗、
线损等消耗性指标管理创出新水平。 线损率完成4.71%,供电煤耗率完成359.7
克/千瓦时, 分别比上年降低0.11个百分点和3.95克/千瓦时。供电可靠率RS1达
到99.975%,连续四年位居各网省公司第一,连续三年囊括全国市地供电企业前
三名,被中电联、中国水电工会联合授予惟一的一家“全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
先进单位”称号。先后组织三个学习考察团赴国外著名电力公司考察学习,制订
了分年度具体的争创目标值,完善了创建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指标体系,以及创
建国际一流发供电企业的标准。应国家电力公司的邀请,日本东京电力专门组团
对省公司进行创一流工作诊断,给予了较高评价。为加快管理与国际接轨步伐,
开展了聘请国际咨询公司和引进ERP系统的前期工作。 加强经济技术指标管理,
坚持每季度发布指标分析报告。基层企业创一流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青岛、威海、
泰安、聊城局和青岛厂、省电力研究院、省电力咨询院等“四局一厂两院”顺利
实现创全国一流企业目标,集团公司实现这一目标的基层企业已达24个,形成了
一批一流的企业群体。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工作,巩固了农电体制改革成
果,提高了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国家电力公司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县级供电企业
创一流工作会议,推广了集团公司的工作经验。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
了重点项目科技攻关活动, 成立7个科技攻关小组并取得初步成果。完成了沾化
电厂1号、2号机组技改。近几年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了13万千瓦的机组能力。加大
联合办学和岗位培训力度,职工持证上岗率达到42%,县级供电企业职工持证上
岗率达到31.2%。
六、电力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集团公司政企分开方案已经批复。“厂
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圆满完成了龙口电厂改制和威海、
济宁电厂的产权转让与管理运营移交工作,其它电厂改制工作步伐加快。积极推
进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完成了全省乡镇供电站改革和滕州供电公司子公司
改制。深化公司组织机构改革,成立了鑫源控股公司,形成了集团公司本部和发
电公司、核电集团公司、鲁能控股集团公司、鑫源控股公司网络化的组织体系。
组建了超高压输变电分公司并全面接管了500千伏设备。 加快推进制度创新,集
团公司各专业公司全部进行了公司制改革。继续开展专业公司经营者年薪制试点,
收到良好效果。深化“一二三线”职工动态管理,推进减人增效,增强了企业活
力。加大了对困难企业改革帮扶力度。对省电力医院、省电力学校等进行了体制
改革,实行了事业法人制。对个别人员多、负担重的老厂和事业单位实施了人员
分流。电力施工企业开拓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力一、二、三公司和送变电公
司、管道公司、设备厂在开拓国外、省外市场上都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提高了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七、“彩虹工程”。为树立与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相适应的企业形象,创造良
好的电力改革发展环境,实施了“彩虹工程”,并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开创
了行风建设新局面,实现了行业作风基本好转的目标,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全年,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和各市、县供电单位共受理举报6971件,收到“彩虹条”
289277份,都逐一进行了处理;奖励举报人和提合理化建议者1319人次,奖励金
额23.2万元; 经济处罚职工2101人次,罚款65.82万元,行政处理职工和农电工
488人。 在全省组织的“万家企业评行风”活动中,全省17个市电业局中,13个
获得第一名, 3个获得公共服务行业第一名,1个被评为先进单位;参评的115个
县级供电企业中, 108个进入前三名,其中79个获得第一名。集团公司被省委、
省政府表彰命名为“全省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被国务院纠风办确定为全国
纠风工作会议重点发言单位。“彩虹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全省多年来抓行业作
风建设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面貌和职工的思想观念,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化进程不断加
快的新形势下,意义重大而深远。

(刘清鑫 高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