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5&rec=108&run=13

[城镇居民生活]一、增收渠道拓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为6489.97元, 比上年增加681元, 增长11.72%; 城镇居民减收面由
1999年的33.1%,减少为23.4%。
二、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趋向多元化。随着居
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部分居民的预期收入信心增强。在国家调整消费政策、
延长节假日等措施的带动下,城镇居民消费开始扩张,城镇消费品市场比农村更
为活跃, 200 0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16.6亿元,增长10.8%,高
出农村2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22元,同比增长11.23%。
(一)食品消费以营养为主,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2000年全省城镇居
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 为34.7%,比上年减少2.4个百
分点。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继续表现为主食为辅,副食为主的特点,而且食品消费
更加注重科学和营养,各种副食品消费丰富多彩,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受到人们
的青睐。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支出152.05元,同比下降9.95%,蛋类、
鲜奶分别增长1.5%和30.35%。水产品支出增长8.46%。
(二)居民衣着消费增幅加快,对中高档成衣需求增多。2000年,城镇居民对
衣着需求仍然注重新颖、时尚、体现个性,部分高收入阶层居民更注重品牌。城
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65.62元,同比增长8.53%。成衣以其质地、款式受到众多
居民的喜爱, 成衣消费率为65.2%,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人们对中高档衣着
的需求比重明显扩大。
(三)大部分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渐追求方便、时尚。近几年,受耐用
消费品价格持续下跌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城镇居民对彩电、电冰箱等进行了更新
换代。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不断推新以及人们消费观念
的转变,舒适、方便的商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居民购买目标逐渐倾向于
家用电脑、 房间空调器、 中小型厨房电器等。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设备支出
195.6元, 文娱耐用品支出172.76元,同比分别增长16.5%和26.3%,城镇居民
家庭每百户拥有空调器、 家用电脑、 移动电话、 微波炉、影碟机为25.83台、
9.53台、 19.52台、15.66台和33.75台,电话普及率达到79%,而且轿车也开始
逐步开进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已拥有汽车0.19辆,比上年增长2.6倍。
(四)接受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405.76
元, 同比增长18.52%,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8.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其中学杂费310.24元、 成人教育费18.62元,分别增长20.03%和40.21%,人均
购买书报杂志40.45元,文娱用品43.96元,分别增长20.57%和7.77%。
(五)旅游消费渐成时尚。1999年以来,国家为扩大消费需求,不断调整消费
政策,并延长了节假日,此举刺激了部分居民外出旅游的积极性,旅游人数不断
增加, 旅游消费增长迅速。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为71.76元,
同比增长66.3%。
(六)城镇居民通讯手段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通讯
支出196.07元,比上年增长47.19%,每百户居民拥有移动电话19.52部,同比增
长了1.9部,城镇居民家庭电话普及率为79%,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
(七)保健、美容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保健、 美容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 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322.6元, 同比增长46.78%,其中补药品增长53.2%,医疗保健服务增长84.38
%。人均个人消费支出为213.05元,增长25.35%,其中美容增长13.86%,美容
化妆品增长13.22%。
三、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支撑因素不足。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
素,但居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虽然提高幅度较大,但消费倾向却没有提高。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由于受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省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仍较突出,使得部分在岗职工对就业和收入的预期把握不定。
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仍有12.4%,全省21.8%的户收入绝对下降,
因下岗而减收的占3.1%,因拖欠工资而减收的占4.7%。2000年全省居民收入中
的75.1%靠工资性收入,而居民收入增幅较快的重要因素是机关事业单位增发工
资。因此在企业改组、改制,机关机构改革全面推开的时期,势必会影响部分居
民的收入预期,特别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
(二)居民消费目标的拉动力不强。消费目标对居民的拉动力不强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收入不均衡,差距扩大,消费目标不集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全面启动的重要原因。2000年,消费品市场大部分商品供大于
求,引不起居民的购买热潮,少部分商品因购买力有限,居民消费不起的现象比
较突出,使消费目标比较分散,相当居民对高档商品有需求欲望,但没有能力购
买,形不成消费热点。2000年全省居民可支配收入户均在5万元以上的仅有0.8%,
即使是这些居民对住房、汽车有购买倾向和能力,也形不成大的消费气候。2000
年在大部分房改房销售完后,居民对住房的消费需求量降低。二是没有主导居民
消费的商品。居民理性消费愈加明显,物价涨跌对他们几乎没有多大的反应,虽
然目前市场消费亮点不少,但只是局部性的,没有一种商品能带动消费大幅增长。
三是“假日经济”需要消费大环境为依托。象旅游消费等,需要各项措施的配套,
与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心理变化、消费环境、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密切相
关,2000年的“五一”火爆与“十一”相对冷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三)政策的“挤出效应”越来越突出,必定影响即期消费。2000年受多种政
策的影响,物价指数有所回升,但涨幅较高的类别主要是国家垄断的服务性项目,
如房租、水电费、教育等,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却一直低迷,造
成垄断与竞争价格的反差较大,这种反差越来越促使不良循环的形成。商家对部
分消费品价格一降再降,目的是激起中低收入户的消费需求。但受收入低和某些
政策的影响,居民形成了两种心态,一是大部分居民对国家定价的商品不得不化
费而形成被动消费的同时,还要拿出一定的积蓄以备将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
资。二是中高收入阶层的居民对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商品形成“买涨不买落”的心
理。2000年全省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居民占到3.9%,收入水平低于全省水
平的占到54.2%,而且收入水平越低的居民受国家定价的商品与服务牵制越重,
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增加储蓄,必然要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影响其他用
品的消费。因此以政府行为提高物价促进居民消费,是一种短期行为,很难达到
预期目的,不仅影响居民即期消费,也影响预期消费。

[农民生活]一、收入构成发生变化,收入保持一定增长。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
纯收入达到2659.2元, 比上年增加109.64元,增长4.3%,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
7.1%。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省农村居
民的收入构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是农民收入由过去以集体收入为主转变为以
家庭收入为主;二是第一产业收入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三
是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增长迅速,并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
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50.56元,占纯收入的32%;在家庭经营纯收
入中,二、三产业所占份额达到2 4.4%。
二、农民生活的几个特点。(一)物质生活达到新的水平。2000年全省农民人
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70.75元, 其中食品支出为781.88元、衣着支出117.51元、
居住支出299.76元、日用品和服务类及其他支出571.65元。
饮食结构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各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如豆类、
肉禽、奶和奶制品、蛋类等数量迅速增加,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营养化。2000
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油脂类8.58公斤、肉禽及制品15.03公斤、蛋类12.66公斤、
水产品4.32公斤,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达到79.95克。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4.2%。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衣着消费趋向成衣化。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3.61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达到21.04平方米,所占比重
上升到89.1%。同时全省农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117.51元,人均购买服装1.4件。
(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伴随着农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越来越
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2000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达到207.87元,
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1.7%。同时,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的拥有量迅速
增加,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107.93台,其中彩电51.62台、电冰箱15.71台、摩
托车37.14台、 洗衣机18.33台、录放相机3.81台、影碟机11.19台。在传统的娱
乐用品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如空调器、微波炉、计算机等也
开始进入农民家庭。
(三)生存环境大为改善。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逐步迈向小康的同时,对生存环
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逐步加大,
农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00年全省农村有95.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96%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卫生水,99%的行政村通了电,99.6%的行政村通了电
话。全省农民人均电费支出为35.71元;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为101.64元。
随着全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万人刑事
立案件数控制在20件以内;农村享受五保人口的比重2000年上升到95%。
三、农民生活存在的不足。(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不平衡性增
大。由于近几年农村耕地面积减少,乡镇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农业结构处于调整
阶段,加之农民负担过重,使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部分居民收入水
平较低,生活困难,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二)农民的消费层次不高。尽管2000年全省农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全省农民的生活消费层次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一是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
民。2 000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48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59.2元,
农民的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1%;同期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5022元,农
民生活消费支出为1770.75元,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5.3%。
二是农民尚未摆脱以生存性为主的消费模式。2000年全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为人
均1770.8元,其中用于生存需要的吃、穿、住3项支出为1199.15元,占67.7%。
三是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市场规模小,网点分散,商品结构
不尽合理,既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经济实惠的消费需求,也无法满足部分富裕农民
向名、优、特、新方面发展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的售后服务往往跟不
上,电力不足、电价高,广播、电视信号差,卫生、通讯设施不健全,也影响到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省统计局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