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改革20年成就辉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3&rec=353&run=13

李金明

山东农村改革走过20个年头了。1997年,全省粮食总产4060万吨,棉花总产35.4
万吨,油料总产240.9万吨,水果总产786.6万吨,肉类总产691.3万吨,禽蛋总产
388.8万吨,水产品总产610.3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78倍、2.3倍、2.56倍、5.19
倍、11.37倍、17.28倍、8.25倍;奶类总产达79.9万吨,蔬菜总产达5432.8万吨,除
棉花外,均列全国第一、二位。农业增加值达1195亿元,是1978年的15.9倍。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2292元,是1978年的20倍。到1997年,全省有61个县实现小康,占农业县
总数的45.18%。到1998年底,全省可基本实现小康,2000年全面实现小康。这20年
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整个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勃
勃生机。
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渐巩
固完善。1980年,率先创建生产责任制的菏泽地区解决了“三靠”的困难局面。197
9年10月省委制定了《关于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尊重生产队自
主权,倡导实行责任制,推动了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发展。到198
3年3月,全省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单位占基本核算单位的99.6%,其中包干到户的
占97.2%。1983年以后,省委总结各地经验,进行稳定和完善家庭经营和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方面工作。在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我省还重视强化集
体统一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主要工作有:一是健全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健全社
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经过一系列工作,到80年代
中期,我省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得到稳定、巩固和完善
。进入90年代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第二轮土地承包做了大量工
作。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把土地承包期延长到30年,纠正了个别地方
随便变更承包合同、承包期过短、留机动地过多、不顾条件强行推行规模经营和“两
田制”等错误做法,使第二轮承包顺利进行。
二、合理配置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趋向优化。改革开放以后,山东开始对农村产
业结构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坚持了5条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二是讲求效益原则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四是科技领先原则。五是协调发展原则。由于坚持了正确指导
思想和原则,山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阶段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阶段(1978至
1984年),大力发展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为主要特征。全省粮经作物面积比例由19
78年的8.2∶1.8调整到1984年的7.27∶2.73,粮经作物产值比例由70.4∶29.6变为5
2.3∶47.7,经济作物面积和产值都有较大增长。同时还鼓励发展林、牧、副、渔业
,使农林牧副渔业产值结构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第二阶段(1985至1992年),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为主要特征。为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4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大力发
展乡镇企业的决定》,1986年又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制订了20条优惠政策,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放。农村经济中第二产业比重很快上升,
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85年的58.2∶35.0∶6.8变为19
92年的29.2∶66.2∶4.6。乡镇企业地位突出,成为农村经济半壁江山;农村工业产
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49.4%,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在大农业内部,牧业和渔
业发展较快,比重大幅度上升,合计占42.19%。种植业粮经作物产值比由53.9∶46
.1变为53.2∶46.8。经济作物中蔬菜发展很快,而棉花由于比较效益低,出现大滑坡
。这个阶段后期,农产品价格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为主要特征。全省把发展牧渔业作为战略重点,水果蔬菜也有
很大发展。1996年在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为50%,牧业比重为33.
5%,渔业为14.2%。种植业中粮经作物产值比为50.3∶49.7,经济作物产值比重有
了很大增长。到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25.7∶65.4∶
8.9。
三、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省里建立了27个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7个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和10个农业高效技术开发示范区。
各市地、县也建立了自己的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到1993年底,全省亩收入千元以上的高效田达1600多万亩,亩收入千元钱和千公斤
粮的“双千田”达378万亩,亩收入5000元以上的特高效田达到250多万亩,还建成了
一批“双千县”。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抓好科教兴农,大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199
5年后,省政府每年拨出2000多万元到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种子产业化工程,实
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快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省委、省政府采取具体措施,健全
和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省、市、县、乡四级3000多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定
”工作基本完成,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贡献率达到40%以上。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
收入比1990年增加1612元。
四、探索农业市场化途径,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1992年受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经
营和省丝绸、烟草两大行业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形式启发,省里开始酝酿农业产业化问
题。1993年省政府总结潍坊市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经验,提出在全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的
意见。1994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制订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措施:一是高起点建设
龙头,多层次推进联合。二是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三是建
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规范化发展。四是突破条块分割,实行一体化管理。目前,全
省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8万多家,年产值1100亿元,利税100多亿元。1997年省委、省
政府又强调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义,重点扶持50个省级龙头企业和500个地区
性龙头企业,这对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个巨大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已进入
中央决策,并已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
五、坚持正确思想路线,成功探索农村改革基本经验。山东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
成绩并从中总结出了成功经验。(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不断推动改革健康发展。(二)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的首
位。(三)坚持把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
视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结合的文章,不断
探索改革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