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措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632&run=13

孙斌

青岛市第七次党代会做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决策,标志着青岛市发
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
标》纳入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各项指标。但是,仅靠规划确定一些未来目标还是
不够的,而选定合理的战略措施,寻找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突破口往往更为重要。
根据我们的研究,提出如下战略措施的建议。
一、加大改革力度,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化和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运
行机制的主要标志。青岛建设国际性城市必须抓住这两个环节,而这两者之间,市场
化又是国际化的关键,只有使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建立起对内能高
效协调、对外能灵活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更有利于推进青岛市经济运行国际化
进程,从青岛实际出发,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
微观经济基础。要全面加速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经营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
度和领导制度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
人实体并处于市场竞争主体地位。要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
导向,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形成新的企业成长机制。二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
营、外资经济发展,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条件。三要权责明确,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监督和营运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还要逐步建立企业经营者年薪
制,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企业家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四要培育统一开放
的市场体系,完善规范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市场法制建设,
构造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市场规则健全、总体行为规
范的市场组织结构,逐步形成与国内外贸易融通、国际国内市场相衔接的现代化大市
场网络。五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调节体制。形成具有区域经济
调控特征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公正、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六要推进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二、加强“三中心一枢纽”的建设,充分发挥国际城市的总体功能。
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及沿黄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把它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是完
全正确的。“三中心一枢纽”集中地反映出青岛市的区位优势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
本特征及主要功能。只有紧紧抓好“三中心一枢纽”的建设,青岛才真正具备区域经
济中心的总体功能。
1.加强对外交通建设,发挥青岛国际集疏运中心的作用。建设国际集疏运中心要
以港口运输为枢纽。青岛港是我国北方优良的深水港,位于东海、黄海、渤海海岸线
的中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结合部,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
堡群中处于枢纽港地位,是我国能源运输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中亚、
东南亚、 东北亚诸国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目前青岛港已与130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450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港口年通过能力已达7340万吨,集装箱1995年吞吐量
达60.3万标准箱,居全国第三位。青岛已形成以港口运输为枢纽,铁路、公路、航空、
管道运输等相配套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十分便捷。
为了发挥青岛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使之成为对外交通枢纽,目前必须解决几
个“瓶颈”和滞后关节。如:(1) 加强港口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深水集装箱码头和贮
存场地建设。(2)尽快建设黄岛至日照的铁路,解决黄日连接问题。(3)加快国际空港
建设,把青岛建成我国沿海重要航空基地。(4) 重视对外港口运输业相关行业的扶持
发展。如修造船业、集装箱制造业、海岸工程建筑业、机械电子业和海洋仪器仪表工
业等,尤其是造船工业。
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区域贸易中心。经济类国际城市,都应是一定区
域的经济中心。所以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必须全方位、高起点地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建立起按国际惯例规范运作的市场体系,使
青岛成为山东省和沿黄流域连接国际市场的中心城市和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以及
物资商品集散地。
扩大开放,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港口优势。青岛高科技工
业园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进一步完善区内投资环境,搞好招商引资。青岛保税
区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完善保税设施建设,努力扩大保税业务范围,利用海外销售
网络,以港口为依托,积极发展转口贸易。依靠港口和政策优势,加快利用国内国际
两种资源的步伐,加大与国际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对流量。同时,必须使
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服务规范准则符合国际惯例。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向现代企业
制度转变的同时,要基本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统计、会计、质量、管理等生产经营
体系。
3.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和贸易如孪生兄妹,是经济
型国际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功能,国际性城市的发展往往表现出如下特点:即在贸
易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金融的高度集聚,从而逐渐使之成为国际资本积累和扩散中
心;通过金融的发展,促进贸易发展。因此,青岛的发展思路可考虑:通过发展转口
贸易,吸引国际、国内资本的同时,促进青岛金融业的国际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
区域金融中心。
目前青岛市金融业不仅局限在国内,而且基本上局限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要将
金融业务辐射到整个环渤海地区以至东北亚地区,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要发展在国
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金融中心,首先,要加快发展金融机构。加快商业银行、城市合
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转轨和组建步伐,成立人寿保险公司、地方保险公司,发展
证券、信托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其次,
促进金融业务区域化、国际化。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内地和海外扩展业务,
发展代理机构,参与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第三,加强金融运作机制建设。完
善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搞好行业工会和行业自律监督建设。第四,加速金融事业的
电子化和网络化,及早建成青岛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加速资金流运速度。第五,争
取出台几项突破性举措,如争取成立证券交易所、开设黄金市场、成立地方银行等,
更大规模地开展证交业务,提高融资量,适应青岛大都市建设需要。
4.积极推进信息“桥”计划,使青岛成为连结国内外的信息中心。相对于经济中
心而言,信息中心当属更高一层次的范畴,它是国际性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充分
发挥青岛市交通、通信中心的功能,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市内轨道交通系统、区域快
速线网络和国际交通网络。要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围绕“三金” (金桥、金关、
金卡) 工程的实施,通过光纤通信和卫生通信与国际信息网接轨,基本形成向社会开
放的信息服务系统和较为发达的信息产业,使青岛成为连接国内外的通信枢纽和国际
信息港。为达此目标,一要加快发展邮电通信,形成高效、便捷的通信网络,大力发
展数据通信和移动通信业务、尽快使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0部以上。二要加强信息
的接收、发送、搜集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使政府机构和各个部门拥有各种数据库。为
了方便人们获得信息,应在近10年内,在全市组建2至4千个信息网点,覆盖全市,服
务于整个山东省及沿黄地区。
三、加紧城市区域布局调整,构筑国际城市的基础框架。
1.坚持“两点一带”的功能区划,加速中心区建设。“两点”是胶州湾东岸的老
市区和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区。“一带”为环胶州湾带。东部市区的市南、市北、四方、
李沧4区,重点是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完善服务功能。为此,要加快污染重、运量大、
粗加工工业的治理或转产,并配以服务型贸易、金融信息咨询的长入,实现区域内尤
其是市南、市北两区二、三产业的置换。同时,加强城区、港口和市内交通设施的改
造力度,合理进行沧口水道的开发利用,加快东部房地产开发和大型商场配套建设,
四方、李沧两区基本完成现有产业的重组改造。崂山区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和开发
旅游资源,使它成为青岛市连接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接口和以研究开发为主的技术新生
区。西部市区,这个区域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保税区、青岛新技术产业试验
区,享有各种优惠政策,是青岛市跨世纪的经济增长点和与国际经济联结点。所以,
该区重点是加快城区建设和产业培育,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环胶州湾
岸带,以城阳区为主体,具有良好的交通基础和水域条件,是青岛市临港产业发展的
优先区域,重点搞好水域开发及货主码头建设,通过港口和青黄公路的纽带作用,引
进外资成片开发,积极吸纳老市区工业;转移和东西两区域的产业辐射,发展仓储、
临港加工、大型成套设备、汽车、化工、家电等行业,形成连接老市区和黄岛新经济
区的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带和工业辐射带。
2.坚持中心区带动卫星城区。重点抓好东西部市区和胶州湾一带的建设和生产力
布局,使中心区的功能有较大的提高,把有限力量用到刀刃上,保证中心区经济集中、
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辐射、扩散的作用;而不能再去开发一
些新区域,使财力资源难以为继,不能持续发展,同时也避免由于分散力量,造成中
心区萎缩,导致中心区和卫星城市区之间关系不正常的后果。
各卫星城市的发展要按照相对集中、合理分工的原则,加快与中心区的产业配套
和专业化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产业配置的方向以劳
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发达型农业和相对集中的服务业为主,并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资
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办好平度、胶州、胶南、莱西、即墨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加速
经济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建成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群。
3.坚持城乡互相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这样布局,有利于中心区对周
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有利于众多卫星城镇实现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有利于农村剩
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城市化,缩小城乡差别,增强综合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