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果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631&run=13

于广礼 张德民 刘同林 李永新

果品生产已成为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成为我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
康的主要途径。全省果品生产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果品生产发展过程中重数量轻
质量、重水果轻干果、重发展轻管理、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前轻产后、重眼前轻长远
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山东果品产业如不尽快提高品种质量、管理水平、营销水
平及深加工能力,“卖果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果贱伤农”等问题将不可避免。
一、控制果树面积,调整果品结构。
山东是果品大省,到1995年底,全省果树经济林面积发展到2485万亩,年产各类
果品105亿公斤,人均占有121.6公斤。其中苹果面积占全国的26%,产量占全国的近
40%。从人均拥有量看,据统计,仅水果果品(不包括干果和瓜类) ,世界人均拥有6
4公斤, 亚洲40公斤,中国35公斤,而山东为85公斤;1986~1996年省内果树栽培面
积翻了一番以上, 特别是近5年的面积扩展,占10年增长的90%。这些幼龄果园尚未
进入盛果期,预计今后几年山东果品总量仍将以年均24%(苹果33%)的速度逐年递增,
照此速度大约每四年多总产量将翻一番。另据农业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水果特别是
苹果市场已趋饱和,随着全国果品产量的逐年增加,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无论生
活水平怎样提高,人的果品消费量总是有限的,市场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对此我们应
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65%,占耕地面积的近2 0
%,其中苹果面积占果树面积的54%,这个比例已失衡了,应该予以宏观调控。
当前我省果品产业结构问题非常突出,全省果品产业链 (即果品业一、二、三产
业体系)尚在培育形成中,单就果品采前生产(第一产业)结构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树种结构不合理,干果和水果两大类果树比例失调。水果类面积过大,占全省果
树总面积的73%, 产量占全省果品总量的95%;干果类面积占27%,产量仅占5%。
但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却是干果。单以水果类的树种比例来看,苹果面积占
73.5%,产量占76%,在胶东地区苹果占85%以上,几乎是苹果的一统天下。二是品
种结构不合理,专家认为一个品种再好,也绝不能让它在各品种生产中占据一半的比
例。我省果品成熟期过分集中,不适应市场需求。特别象苹果这样大宗的水果,早、
中、晚熟的应各占适当比例,分散占领市场,满足社会不同季节的需求。但是,我省
中熟和晚熟苹果占90%,而早熟的所占比例太小。鉴于上述三方面结构上的不合理,
我们必须做好结构调整这篇文章。
调整果品采前生产结构,首先应通过改造低劣老果园,特别是多年不结果的老果
树,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整。可象五莲县那样,实行“退二还一”,即淘汰
二亩低劣果园,新建一亩优质密植园。面积虽减少了,质量和效益却大大提高。其次,
优化干果与水果的比例结构,应在控制全省果品总面积前提下,减少水果面积 (重点
是苹果) ,适当发展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较高的木本粮、油、药,如核桃、
枣、银杏、杜仲、仁用杏、石榴、柿子、板栗等。再次,调整苹果品种结构时,应重
视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目前重点是增加早熟品种的比重。
二、优化果树品种,提高果品质量。
提高果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保证果品生产持续发展,这对我省苹果生产尤
为重要。前两年虽然苹果开始出现了滞销和价格下跌的现象,效益有所下降,但品种
对路的优质果,市场仍供不应求,且价格不降。为此,要强化质量意识,生产优质果
品。这是抢占市场、获得高效、最终解决果品出路的关键。对此,必须上下形成共识,
力争三至五年内在提高果品质量上有所突破。
提高质量的前提,是解决好品种问题。目前我省真正品种优质、技术配套、管理
规范、产品竞争力强的果园仅占30%左右,大面积的管理比较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加之果农受利益驱动,急功近利,单纯追求产量,偏重化肥的使用,忽视疏花疏果和
合理灌溉,提前采摘等因素,导致一些即使同是名优品种的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声
誉也在下降。因此,要实现果品业发展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不仅要优化品种,
扩大名优特鲜稀品种比例,而且要重视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现有果园的管理、改造、
增值上,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
在优化品种工业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山东传统的名优特品牌
的保持和发扬工作,重塑历史名牌的形象。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等果品,在国
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要通过规范化的集约管理和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在培优改良
上下功夫,提高历史名牌的声誉。二是继续引进一些当前国内外一流水平的新品种、
稀有品种,特别是要注意引进早、中熟品种,在引进时要由林果部门统一鉴定把关,
杜绝一切劣质品种。三是应组织力量搞好科研,培植选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
新名牌。
三、深化贮藏加工,实现增值增效。
果品的产后处理是实现再增值的必要手段,是形成果品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是
消化果品、解决积压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市场对果品及其加工品需求的不断提高,
果品以鲜食为主的消费方式正朝着鲜食、果汁、果干、罐头、酿酒等多元化的方向发
展。 我省现有各种果品贮藏库共540余座,其中冷风库200余座,总贮量仅100万吨,
只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占苹果总产量的16%。由于我省缺乏有一定规模、布局
合理、保鲜期一年的气调库,因而果品质量难以保证,开拓国际市场力不从心。深加
工方面, 我省有果汁、果干等加工厂200余家,另有水洗、打蜡、分级流水线24条,
年加工果品量约80万吨, 仅占全省果品总量的1/25,占苹果产量的1/8。果品深加工
如苹果深加工一般消化利用的是残、次果和中低档果,这部分果约占总量的30%,即
200万吨左右。 显然,目前我们的果品贮藏和加工还滞后于产量的增长。因此,要大
力发展储藏、加工企业,尽快提高和扩大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和加工运销能力。一是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贮藏加工设备的作用。二是根据我省目前果品贮藏、包装能力
薄弱现状,建议在苹果主产区创造条件再建一批较高水平的果品贮藏设施,以调节淡
旺市场;再建一批先进的分级、洗果、打蜡、包装生产线,以提高果品外观质量。三
是新上加工企业应区别情况,适度发展,不能一哄而起,对果汁型饮料生产线的引进
和布点一定要慎重。专家建议可引进一条高起点的、国际一流水平的、既能生产果汁、
果脯、果蔬脆片,又能生产果酒、果醋、超微细食品、生化药品等多品种、系列化果
品生产加工现代化流水线,该设备的加工能力应大些,以适应日趋发展的果品业的需
要。
四、完善流通机制,大力开拓市场。
随着我省果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市场销售的任务越来越重,销售的困难也越来越
大。在国际市场,我省果品的价格优势已荡然无存,在香港已由货架被挤入地摊,出
口量大大减少。在国内,由于西北诸省份果树的大发展,我省果品在省外市场上的领
地也日渐萎缩。自1995年开始,我省果品价格开始出现下滑,到1996年,局部地区已
出现苹果积压。因此,既抓果品生产,又抓果品市场应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
开拓市场工作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首先,要占领国内市场。一是要建立新型营销机制。要尽快改变一些果农坐等客
户,自产自销,以及小商小贩唱主角,缺乏国有流通主渠道的局面,鼓励和扶持群众
组织起多种新型合作经济联合体,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同时,职能部门要重视果品
的产生管理工作,按产业化要求,既要抓生产,也要抓市场、抓流通,建立起有效的
国有营销新机制。二要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果品销售网络。五莲县加
强以国营商业为龙头,以集体、个体、联合体批发贩运为主体,以外地客户为补充的
流通组织和队伍建设;在本地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批发市场,在全国大中城市布点
销售,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销售网络。招远市在开拓市场上,多管齐下,以质量促销、
名牌带销、 网点分销、协会统销、政府导销,收到较好效果,去年全市年产9亿公斤
苹果,不仅没有积压,价格卖得也很好。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全省果品产地
学习借鉴。
其次, 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世界市场水果年流通量为280~600万吨。我省199
6年果品出口17万吨,尽管创历史最高水平,却仅占全省水果产量的2%。据有关部门
市场调查, 仅东南亚、香港和独联体三地每年约需苹果100万吨,加上其他周边国家
的销量,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如果我们把工作做好了,尽快提高果品质量、包装档
次、 贮运技术和保鲜水平,疏通多种出口渠道,那么在三到五年内力争年出口达到5
0万吨, 还是能够做到的。另外,为开拓东南亚、香港和独联体市场,建议省政府在
政策、资金上予以扶持,并以山东省的名义在深圳、上海、哈尔滨等地,首先建立集
中统一的山东果品销售批发中心,作为山东果品销售出口的窗口,以扩大影响,逐步
向周边地区和国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