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普查数据看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陈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629&run=13

进入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山东省九五
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解决东西部差距问
题。为此有必要研究区域差距产生的现状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制定缩小差距、协调
发展的对策提供思路。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把山东经济区域划分为发达、较发达、
欠发达三大类。其中: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市为发达地区;枣庄、
济宁、泰安、莱芜、日照市为较发达地区;东营、临沂、德州、滨州、聊城、菏泽等
市地为欠发达地区。 本文资料皆来源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山东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3月)及历年的《山东统计年鉴》。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区域经济差异首先表现为经济水平的差异,收入水平是反映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最直接的指标。表1通过“七五”末和“八五”末两个时期不同区域人均GDP的对比,
揭示出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0年,
发达地区人均GDP是较发达地区的1.64倍, 是欠发达地区的1.95倍,到了1995年,两
个比较相对数分别扩大到1.95倍和2.49倍, 5年间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差距扩大了
19%,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了28%,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也扩大了7%。若用山东省最发达地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与最不发达地区(德
州、滨州、菏泽、聊城)对比,前者的人均GDP是后者的2.91倍。可见山东省的区域差
距已相当严重。表1中所列的加权相对平均离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是反映各区域人均GDP
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离散变异程度的指标, 这两个指标同样证明了各区域人均GDP水
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是扩大的。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区域间差距也非常明显。1995年,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
入为1715元, 发达地区6市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均高于这一水平,其中威海达2524.2
4元, 为全省最高水平。较发达地区中,枣庄、泰安、莱芜高于平均水平,济宁和日
照低于平均水平。而欠发达地区诸市地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聊城地区收入水平最
低,为1196.29元,最高收入水平与最低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为1327.95元,相对差距
前者为后者的2.11倍。
区域经济的差异还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上,而且发展速度的差异更能解释
差异扩大化的趋势。 据测算,1990~1995年5年间,以全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00,发
达地区GDP的平均增长率是107, 较发达地区是101,欠发达地区只有85。若以全省工
业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0,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01,较发达地区是99,欠
发达地区是96。可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若无明确的倾斜政策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
以这种增长格局发展下去,区域差距将加速扩大。

表1
区域间人均GDP对比资料

┌─────────────┬────┬────┐
│ │1990年 │1995年 │
├─────────────┼────┼────┤
│全省平均(元/人) │1652.02 │5869.61 │
├─────────────┼────┼────┤
│发达地区 │2281.58 │8948.96 │
├─────────────┼────┼────┤
│较发达地区 │1390.04 │4584.55 │
├─────────────┼────┼────┤
│欠发达地区 │1172.42 │3600.96 │
├─────────────┼────┼────┤
│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之比 │1.64 │1.95 │
├─────────────┼────┼────┤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比 │1.95 │2.49 │
├─────────────┼────┼────┤
│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比│1.19 │1.27 │
├─────────────┼────┼────┤
│加权相对离差DW │29.78 │40.03 │
├─────────────┼────┼────┤
│加权变异系数VW │0.31 │0.42 │
└─────────────┴────┴────┘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
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是自然的、历史的、政策的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首
先,山东省不同区域间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建国初期的工业布局不同,决定了不同
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
发达地区基本上处于全省自然资源最优越的地区,这个地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矿产储量比较丰富,海陆交通方便,对外开放港口多,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将区域
内的广大城乡连成一片。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秉赋,该地区在解放初期就
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青岛、烟台、济南是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1952年该地
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3.71%。 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为区域差异的扩
大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总体上推行的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地的先天不足,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却以沿海地区发展缓
慢为高昂代价。进入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由均衡发展
转向效率优先,由于沿海地区具有交通发达、经济基础好、居民商品意识较强等优势,
决定了国家把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放在沿海地带,赋予沿海地带在财政、金融、贸易、
引进外资、人事等方面不少优惠政策。山东省也顺应这一战略要求,优先发展沿海地
区,客观上对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市场机制又引导生产要素向回报率高的区位流动,中西部地区在竞争中明显处
于劣势。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化,既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区
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又有缺乏兼顾公平的政策、市场失效等因素的消极影响。具体分
析如下:
1.从投资规模上看,由于沿海地区出现的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有大量
的流动资金从中西部涌入东部,而银行不规范的跨区域拆借也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东
流,加之东部地区具有区位优势,吸引大量外资投入。1995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额为8116927万元,其中发达地区占55.34%,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为
20.42%、 24.24%。从人均投资额来看,发达地区为1353.16元,分别是较发达地区
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投资额的1.65倍、2.31倍。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力地带动了沿海地区
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从经济类型构成上来看,表2中的资料反映,发达地区国有及集体经济的比重
低于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
济所占比重均高于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其中发达地区的私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占
全省私营工业总产值的94.83%,股份制经济占全省的76.59%,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
资经济占全省的81.53%。 可见发达地区是全省实施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化进程最快
的区域。由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在生产要素组合上
最符合市场原则,因此这些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最具有活力,必然带动该地区经济的
迅猛发展。而较发达、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仍过多倚重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机制转轨滞后,经济缺乏活力,因此在规模和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表2
区域间工业经济类型对比资料(1995年)

┌───────────┬───┬───┬───┐
│ │发达 │较发达│欠发达│
│ │地区 │地区 │地区 │
├───────────┼───┼───┼───┤
│合计(%) │100.00│100.00│100.00│
├───────────┼───┼───┼───┤
│国有经济 │41.09 │52.68 │55.82 │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
│集体经济 │38.23 │38.57 │35.05 │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
│私营经济 │0.38 │0.00 │0.06 │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
│联营经济 │0.17 │0.31 │0.17 │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
│股份制经济 │5.97 │2.57 │3.59 │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
│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 │14.07 │5.74 │5.27 │
│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其它经济 │0.09 │0.13 │0.04 │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
└───────────┴───┴───┴───┘

3.从利用外资情况来看,由于发达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上具有明显的投资
环境优势, 因此山东省“三资” 工业企业多集中在发达地区。 根据表3中独立核算
“三资” 工业企业财务资料反映,发达地区“三资”企业个数占全省的77.65%,有
80%以上的累计客商协议投资额集中在这个地区,这必然大大缓解了该地区资金短缺
程度,同时能够吸纳大量从第一产业中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4. 从乡镇企业的发展程度来看,三大区域间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表4中的
资料表明,在全省乡镇工业总产值中发达地区占66.09%,较发达地区为14.59%,欠
发达地区为19.32%。 发达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既是以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资
金积累较雄厚为前提的,反过来又通过兴办工业,积累更多的资金,提高农业的机械
化程度,就地吸引大量由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由此大大推动了
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明显快于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
表3
区域间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对比资料(1995年)

┌────────┬────┬────┬─────┬─────┐
│ │全省 │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
│企业个数(个) │3799 │2950 │431 │418 │
│比重(%) │100.00 │77.65 │11.35 │11.00 │
├────────┼────┼────┼─────┼─────┤
│工业总产值(万元)│7274301 │5852672 │655461 │766168 │
│比重(%) │100.00 │80.46 │9.01 │10.53 │
├────────┼────┼────┼─────┼─────┤
│年末累计客商协议│1696936 │1405316 │160310 │131310 │
│投资额(万元) │100.00 │82.81 │9.45 │7.74 │
│比重(%) │ │ │ │ │
├────────┼────┼────┼─────┼─────┤
│利税总额(万元) │597108 │346091 │94427 │156590 │
│比重(%) │100.00 │57.96 │15.81 │26.22 │
├────────┼────┼────┼─────┼─────┤
│出口创汇(万美元)│338398 │283362 │23825 │31211 │
│比重(%) │100.00 │83.74 │7.04 │9.22 │
└────────┴────┴────┴─────┴─────┘

表4
区域间乡镇工业发展状况对比资料(1995年)

┌─────┬──────────────┬────┬────┐
│ │乡镇工业总产值(亿元) │占全省乡│占全省全│
│ ├──────────────┤镇工业总│部工业总│
│ │ │产值的比│产值的比│
│ ├────┬────┬────┤重(%) │重(%) │
│ │总计 │乡属工业│村及村 │ │ │
│ │ │ │以下工业│ │ │
├─────┼────┼────┼────┼────┼────┤
│全省 │4159.45 │1389.73 │2769.72 │100.00 │54.29 │
├─────┼────┼────┼────┼────┼────┤
│发达地区 │2749.07 │907.74 │1841.33 │66.09 │35.89 │
├─────┼────┼────┼────┼────┼────┤
│较发达地区│607.04 │240.21 │366.83 │14.59 │7..92 │
├─────┼────┼────┼────┼────┼────┤
│欠发达地区│803.35 │241.78 │561.57 │19.32 │10.49 │
└─────┴────┴────┴────┴────┴────┘

综合上述分析,山东省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及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改革开放
政策密不可分。“九五”期间,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仍应依靠改
革开放政策,通过加大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力度,尽快实现对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制定配套政策,鼓励跨地区的企业联合与协作,积极扶持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
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以京九铁路开通和新亚欧大陆桥的确立为契机,加快中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