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山东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王淑娟 张凤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628&run=13

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在全国性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曾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以前的
调整,主要是为了维护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解决产品适销对路和瓶颈制约的问题。
当前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与过去的三次调整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调整,不是简单地扩张短线,也不是在原有产业和技术水
平的基础上填平补齐,而是要通过产业的升级、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全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因此,这次结构调整应着重抓住以下几
个重点。
1.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最紧迫的是传统产业,最重要的
是支柱产业,最有前途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是山东省经济的主体,资产存量
大,结构层次低且矛盾最为突出。调整的重点要切实放到传统产业的改造上,加大重
组、转移、改造的力度。
重组。应继续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组建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提高企业
集团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资产扩张,联
结一大批中小企业,组织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传统产业的集中度。重组既可以同行
业重组,也可以跨行业整合;可以本地区重组,亦可以跨地区联合;可以强弱兼并,
亦可以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的低成本扩张。
转移。就是市区工业向开发区转移,市区加工车间向城郊转移,在市区发展新型
城市工业,同时引导乡村企业向小城镇或小工业区集中;东部沿海地区初级加工能力
向西部资源产地转移,争取近期内搞成一批产业转移的标志性项目;优势企业跨地区
转移,“西进”、“北上”,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到内地办厂,
变“产地销”为“销地产”,以联合生产换市场;创造条件将成熟产业向国外转移;
还要大力促进资产存量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实行“五个转移”
的同时,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腾笼换鸟,转向新的产业。
改造。对重点企业扶优扶强,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改造的目标应将主导产品
的市场竞争能力搞上去。当前首先是提高现有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同时,应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系列产品,组织配套生产。要把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
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发展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
2.加强存量资产的优化集聚。当前,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规模小,市
场竞争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政策支持、分级负责、银企联手、扶强并弱
等政策措施,以目标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方向,加快实施大集团、
大公司战略,使企业大的更大,强的更强,小的更专、更活,创造企业规模新优势。
当前,应重点抓好“三个集聚”:一是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快现有资产存量向支柱
产业集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配合协作的要求,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
使中小企业向支柱产业集聚,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同提高的产业
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专业化协作水平;同时,在支柱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中,
率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的改制、改组,积极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尽快
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使以支柱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以主导产品形成的“产
品链”,尽快成为我省现有资产存量流动的依托和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二是以资本
联结为纽带,加快现有资产存量向大集团、大企业集聚。通过存量控股、增量控股、
外资嫁接、托管改造、股权转换、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以少量的企业资本控制更多
的社会资本,促进集团低成本扩张。三是以“名优特新”为重点,加快现有资产存量
向名牌产品集聚。要按照产品水平、市场覆盖、经济效益、出口创汇等条件,在全省
选择一批重点产品,围绕这些产品,通过兼并联合、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多种办法,
加大调整企业资产存量和技术改造力度,以优造势,扩大规模。
3.明确结构调整的目标。目前,全省17个市地中有11个市地的产业结构与全省的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95以上;从各市地制订的“九五”计划看,17个市地都把机械
工业作为主导产业;15个市地把电子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有14个市地选择化工作为主
导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相当突出。有些市地所确定的主导产业仍是落后的传统产业。
这种趋同和低级化的经济走势,必将造成新一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结构重
组。因此,应该明确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必须是高度化。一是产值结构高度化。初级
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值比重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
密集型产品的产值比重不断由前向后提高。二是资产结构高度化。整个国民资产的部
门分布由基础产业比重大依次向加工工业、技术产业比重大演进;相关产业部门的资
产运转具有日益增强的替代效应,产业转换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技术结构高度化。低
层技术、中等技术与高层技术的相对比重由前向后不断提高;高、中、低各层技术的
内在联系越来越密切,技术链条的循环和技术结构的转换不断加快;各产业部门之间
的技术联系日益加强,技术进步的传递和扩散越来越迅速。四是劳动力结构高度化。
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技术工人相对于普通工人的比重和
脑力劳动者相对于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力结构变动的灵活性不断增强,
适应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动而变动的结构联动功能和结构转换功能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