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567&run=13

农业大灾之年喜获丰收 工业扭亏增盈初见成效
市长 黄胜
德州市辖11县(市、区) 198乡(镇、办事处),8300个行政村,总面积1.03万平方
公里,全市耕地面积56.3万公顷,人均耕地0.13公顷。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6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6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
19.1%、21.5%;完成农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9.1%;工业增加值87.96亿元,增长
22.5%;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亿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36亿元, 增长17.9%;实现外贸出口总额9978万美元,增长42.54%;全年共完成地
方财政收入9.37亿元, 增长27.3%,财政支出12.95亿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
均生活费收入4132.8元, 比上年增加2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7元,比上年增加23
3元。年底全市总人口523.5万,比上年末增加3.93万人,增长0.76%,其中农业人口
427.14万,非农业人口96.36万,人口出生率9.3‰,自然增长率3.38‰。
农业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夺得丰收。粮食总产393.5万吨,比上年增加3.9万吨;棉
花总产6.44万吨, 多种经营发展较快,总收入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
畜牧、蔬菜、林果、水产4大重点产业收入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国第五次
农区发展畜牧业座谈会在德州市召开,推广了我市“分散饲养、规模育肥、系列化加
工、 多渠道销售”的做法。农业产业化过程加快。全市投入3.4亿元,建成龙头企业
234个,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达221万吨。减负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农民负担费用人均比
上年减少118元,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地方投资建设的最大平原水库-丁东
水库建成使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25.98万千瓦,增长17.4%。随着庆云、夏
津两个全国、全省贫困县通过省政府认定验收,全市已实现整体脱贫。
工业生产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 全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150.8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税21.84亿元,其中利润12.57亿元。企业改革取
得较大突破。全市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改制企业已达1473家,改制面
为57%。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25亿元,比上年减少6%。
德州刨花板厂和齐河箱板纸厂两个亏损大户扭亏为盈,德州二棉、三棉、针织厂等一
批特困企业出现新的转机, 有的已开始盈利。建筑业生产经营平稳发展。全市5级以
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6亿元,竣工产值5.7亿元。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投入20亿元,投资在千万元以
上的企业达到11家。完成产值195.6亿元,增长19.5%;实现税金2.8亿元,增长27.7
%。 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5.83万户,从业人员42.62万人,注册资金16.36亿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12.4%和49.8%。上交税金1.62亿元,增长34.6%,占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7.2%。
重点项目建设成就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重点建设投资10.8亿元, 增长5.1%。完成重点项目建设13个,形成了一批新的
生产能力,增强了发展后劲,恒升化工集团26万吨尿素、恒源化工集团20万吨重油催
化裂化等一批财源支柱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全市县以上单位新开工项目374个,投资
总规模50.08亿元, 当年完成投资34.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5.4亿元,更
新改造完成投资10.7亿元。
交通运输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济德、济聊高速公路的贯通,结束了我市无高速公
路的历史。 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6.5公里,年末达到3378公里,94.1%的村实现
通沥青路。 完成公路客运量753.3万人,客运周转量5639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05
3万吨, 货运周转量7.97亿吨公里。邮电通信事业持续发展。先后完成了七期模拟移
动交换机、基站等建设工程,完成了市话扩容和农话扩容。全市市内交换机容量15.4
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4.41部/百人。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33亿元,增长42.2%。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0.26亿元,增长24.8%;城市消费品零
售额49.1亿元,增长12.8%,商业呈多元化发展局面。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下降;
私营个体及其它经济类型零售额上升,总计达60.97亿元,增长38.8%。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亿美元,增长64.8%,利用外资稳定
发展。新签利用外资项目44项,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54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27万
美元。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9.21亿元,增长15.2%。各项
贷款余额194.78亿元, 增长17.7%。全市保险承保金额213.4亿元,保费收入2.34亿
元,增长131.7%。
科研水平有了新提高。全市攻克技术难关135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6项,国内领
先水平6项。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夏津、庆云先后通过省政府“双基”验收,“普九”
任务全面完成。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新建市人民医院病房楼,总面积22000平方米。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9处。医疗床位8600张,增长14%。

实施工业带动优化经济结构 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在全市形成了重视工业、关心工业、大抓工业的良好
氛围。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领导都亲自包企业,并把工业发展作为政
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大集团组建力度。新组建企业集团32家,其中省级以上集
团17家。德棉集团总资产超过10亿元,成为全省纺织行业最大的集团。恒升集团借助
自身优势,实现低成本扩张,进入了全国化工系统经济效益百强企业。三是采取得力
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绿源集团20万吨复合肥扩建、兴禹化工集团13万吨尿素改
造等一批工程,以全部或部分投产,正在成为财源支柱项目。四是实施了“市场化运
行工程” ,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工业产品销售率逐月提高,年末达到9
7.25%,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五是加强了企业管理。12家企业成为市级管理示
范企业,79家企业成为市级管理达标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全市共消化增支减利因素
5.08亿元。六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资产交易活动,盘活闲置资产1.56亿元。工业的发
展,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8∶37.0∶24.2,调整
为35.8∶38.1∶26.1,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实现了全市经济结构历史性飞跃。

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自1995年德州市被国家确定为秸杆养牛示范区以来,市委、
市政府积极推行“两大一小”(大池青贮、大垛氨化、小区饲养)的模式,走出了一条
“统筹冷配、分户繁育、规模育肥、协会服务、多层次加工、多渠道流通”的黄牛产
业化发展路子,取得明显成效。全市黄牛饲养量280多万头,户均2.5头以上。畜牧业
内部结构调整、三元种植结构改革和黄牛产业化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培植加工
企业,实施龙头带动。对原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挖潜,兴建了一批国有、集体、
个体和股份制等多种成分的肉牛屠宰分割、皮革加工等龙头企业。二是培育市场体系、
拓宽流通渠道,全市规模较大的黄牛市场已达10余处,在外地设立销售网点近千处。
夏津县苏留庄黄牛市场旺季上市量超万头,辐射17个省市区。三是实施科技兴牧。全
市共建市级肉牛纯种繁育场、 液氮冻精中转站各1处,县级综合改良站11处、冷配站
点580个。 四是成功组织第五次全国农区发展畜牧业座谈会。会议期间,投资总额为
33.7亿元的《德州市黄牛产业化发展规划纲要》,得到国家、省专家的好评,正在争
取国家计委的批复立项。目前已批复项目15个,到位资金8639万元。

德州市政府专栏组稿人:杨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