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郊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548&run=13

经济发展概述
区长 王兴富
1997年,泰安市郊区辖16个镇3个乡,764个行政村,总面积1778.9平方公里,全
区耕地面积72204公顷, 人均耕地0.08公顷。1997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2亿元,第二产业增
加值完成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23.6%、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亿元, 增长9.5%;实现外贸出口总额8.55亿元,增长42.5
%; 全年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66亿元, 增长36.7%, 财政支出2.03亿元,增长
26.4%; 农民人均纯收入2641元,比上年增加270元。年底全区总人口为100.92万,
比上年末减少1341人, 下降0.135%,其中农业人口95.6万,非农业人口5.36万,人
口出生率12.89‰,自然增长率4.96‰。
农业生产战胜了百年未遇的风暴和干旱灾害, 取得了好收成,农业总产值达到2
5亿元,增长12%;粮食总产6.44亿公斤,亩产545公斤;花生产量2772万公斤,增长
11.9%; 肉类总产量1.35亿公斤,增长8%;蔬菜总产23.8亿公斤,果品总产1.99亿
公斤,分别增长38.7%和21.3%;蚕茧产量126.3万公斤,产量、质量均居全市第一、
全省前列。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
38.04%, 其中区直企业完成5.61亿元,乡镇办工业完成17.69亿元,分别增长31.01
%和18.99%。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利税17110万元,增长8.31%,
其中实现利润6853万元, 增长2.47%;全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9.21%,接
近全国年均水平标准。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年内有18家企业达到市以上管理示范
标准,6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3家企业进入了山东省乡镇企业500强。
建安企业实现建安产值21.67亿元,利税1.85亿元,分别增长1.83%和9.31%。
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活跃。 全区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26.14亿元,增长37.4%。
银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4.96亿元,比年初增加1.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03亿元,
比年初增加2.90亿元。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342.1万元,增长15.1%。商粮供物四大流
通部门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1亿元, 实现利税1451.9万元,分别增长10.7%和3%,居
全市前列。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4万户,私营企业380多家,提供的税收达到2664.4万
元。
改革实现了新突破。年内在区乡村企业中全面推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
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租赁、破产、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并举的企业改革。农村
改革积极探索“产业化加股份合作社” 的路子,建成各类股份合作社228个,入社社
员3.2万户, 入社股金2860万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失业、最低
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1997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农村养老保险先进单位”称号。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年内,新发展“三资”企业11家,实际利用外资664万美
元, 名列全市前列;山口台商投资区建设进展顺利,3家台资企业进区开工兴建;全
区有3家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
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亿元,增长16%。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工日3863万个,资金9273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678项,扩大灌
溉面积6.48万亩, 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6.25万亩;建成了人工增雨防雹系统。全区
新上、技改、扩建工业项目235个,共完成投资11.88亿元。56个区乡重点项目建设进
展顺利,其中30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产值8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
步伐加快, 新建、改建道路191.82公里,新铺路面113.3万平方米,公路通车里程达
到1798.5公里。小城镇初具规模,山口、大汶口等小城镇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一批
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正在
兴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建成省级“持续高效农业综合
科技发展示范区”,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12个“星火密集综合科技发展示范区”之
一,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44.5%。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考本
科上线人数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特殊教育被评为全国先进区。计划生育基础工作更加
扎实,计划生育率达到99.9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8‰以内。

业绩·人才·信息
郊区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1997年,郊区全面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以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 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 区乡改制企业
118 6家, 改制面达96%。除破产、拍卖、兼并、注销营业执照和转为个体私营企业
的49 6家外,有5家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332家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真正成
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所有者、生产者和管理者三位一体,利益关系直接,
形成了新的企业发展动力机制。一是改革产权制度。在认真做好清核评估、摸清家底
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企业产权,并将企业产权折股出让给内部职工,使企业资产由公
有变为内部职工所有。二是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在职工普遍持股的基础上,召开股东
大会,选举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其负责人,并聘任总经理,形成以股东大会为最高
权力机构、董事会为决策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互相制约、平衡的新的组织机构
和领导体系。同时,合理地调整和健全了企业的党组织、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
组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三是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区乡政
府分别成立了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资产经营公司,实现了政府由公有资产的直接经
营者向出资人职能的转变,在分配方式上由单纯的按劳分配向按劳按资相结合的分配
方式转变,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范维志)

郊区残联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 泰安市郊区残联发扬“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残联精神,充分发挥“代表、管理、服务”三大
职能,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97年被国务院残
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区残疾人工作者恪守《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规
范》,视残疾人为亲人,把为残疾人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天职”,设身处地的为残
疾人着想,急残疾人所急,解残疾人之难,在残疾人衣食住行,就医、就学、就业、
婚姻、生产、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一是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分散按比例安置残
疾人的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区乡企业中安置45名符合条件的残疾青年就业。二
是开展了残疾人普查,发放全国统一的《残疾人证》,对持证残疾人减免了村提留、
乡统筹、义务工和积累工;落实了农村特困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扶持残疾
人发展个体经济,协调有关部门为残疾人经商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
务。 四是聘请兼职律师,为残疾人无偿代理诉讼,处结了3起侵权案件,维护了残疾
人的合法权益。

(王金春)

泰安市郊区蚕茧生产又上新台阶 泰安市郊区共有桑园13500亩, 年内共发放蚕
种39500张, 收购鲜茧130万千克。三年来生桑园平均亩产茧超过100千克。投放收购
茧款2000万元,代扣代缴特产税170万元,上缴各种税金120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
产茧量列全省第4名,连续4年列泰安市第一名,茧质位居全省前列,干上茧50%出口
日本、韩国等国家。一是加强生产基础管理,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实现“两高一
优”目标。以乡镇茧站为依托,举办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并给蚕
农发放技术“明白纸”,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同时,加强小蚕共育人员的培训管
理, 严格共育规范,提高160处共育室管理质量;引导蚕农增加了肥、水、农药等的
投入,增施有机肥和桑树专用肥,配合施氮、磷、钾三肥,为提高茧质打下了基础,
上茧率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二是加强茧站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茧站
管理达标升级活动,年内有7个茧站被评为省“A级”茧站。三是发挥典型激励作用,
实施“典型带动”工程。树立了祝阳茧站这个省市先进典型,以此推动了桑园管理水
平的提高,形成了马庄白庙村高产高效、立体种植示范园,167亩桑园全年养蚕405张,
平均张产40千克, 其中98亩成龄桑园亩产茧达150千克。实施蔬菜套种技术,亩收入
超过4000元。

(李桦)

泰安市科技工作者标兵--张华利 张华利,男,46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农
艺师。现任泰安市郊区农作物种子科研所所长,下港乡种子站站长。先后被授予“山
东省首届农民科技明星”“泰安市科技拔尖人才”“郊区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等
称号。他所领导下的科研所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首届“优秀民办科技机构”“山东省优
秀民营科技企业”。
张华利自1976年从事种子工作以来,走出了一条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促经营,
以经营保科研的民营科技之路。把一个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的乡种子站发展成为
拥有固定资产250万元、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年产优质良种200万公斤、经营额100
0万元的农业科研机构。自1991年以来,共繁育和推广各类作物良种800多万公斤,良
种推广面积达350余万亩,累计创社会效益5.4亿元。
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他选育出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泰港113,经过3年的省
区域试验,在高肥组平均亩产居首位。1996年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
定,被命名为“鲁麦22号”。1995年在郊区大汶口实施的20亩高产攻关田,经省科委
组织测产和实打验收,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11.34和612.7公斤,创全省最高产量水平,
成功地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攻关课
题。该品种被列为省农业“三○”工程项目,定为山东省“九五”期间的重点推广品
种, 1997年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19万亩。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推广面积达到
600余万亩, 累计创社会效益8亿元。1996年9月,该品种在国家科委举办的“星火计
划”实施10周年及“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上被评为优秀项目。

郊区政府专栏组稿人:禹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