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513&run=13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综述
市长 宋振国
莱州市辖28镇2区、1018个行政村,总面积1816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7.6万公
顷,人均耕地0.1公顷,199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0.5亿
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0.5亿元,分别比上年(下同)增长-7.9%,15.0%,9.4%;
完成农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9.4%,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3.5%,全年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亿元, 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增
长0.4%;实现出口创汇2.3亿美元,增长39.3%;全年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
增长27.1%, 财政支出2.9亿元,增长21.0%;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4991元,比上
年增加20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216元,比上年增加108元。1997年底全县总人口为8
7.56万, 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增长0.1%,其中农业人口75.99万,非农业人口1
1.57万,人口出生率8.59‰,自然增长率为1.01‰。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亿元,位居烟台市第一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亿
元,位居烟台市首位,连续11年实现收支平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全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万元,跨入“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全市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1992年的27.6∶4
8.9∶23.5, 调整为1997年的20.3∶49.9∶29.8。坚持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不断加
大粮食增产措施,1997年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但仍是一个好收成。农业的产业化步
伐明显加快, 已培植起种子、林果、水产、畜牧、蔬菜、花卉等6大产业,名列全国
农林牧渔业产值最高县(市)第五位,先后被国家命名为“月季之乡”“海湾扇贝之乡”。
大力实施骨干、名牌、外向三大带动战略,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1997
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3亿元,利税6.5亿元。其中,
市属工业利润、 利税、 管理示范企业个数居烟台市榜首。全市共完成工业技改投入
4.37亿元,仓上露天金矿、市印刷厂技术引进,市棕榈油、服装厂高档衬衫设备改造
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黄金、滑石、石材、原盐、刹车盘等一批对全市经济起着
重要支撑作用的企业集团已经建成并开始运作,工业结构趋向合理。乡镇企业积极推
进“二次创业”和“高”字突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7年乡镇企业总收入占农村
经济的比重达68.9%。第三产业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放开搞活,取得长足发展。1997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992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全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达21.3亿元,名列烟台市第一。永安商城、万通市场、良和批发市场投入使
用,是历史上市场发展最快的一年,市场交易额达8亿元。
市镇改制企业总数达385家;组建企业集团83家,参与改组联合的企业达120家;
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11家,资本运营已经起步。个体、私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全
市个体私营业户突破3万户,私营企业近1000家,从业人员7.7万人,1997年实现营业
收入17.5亿元,获“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市”称号。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走在全国前列,获“全国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先进单位”称号。
利用外资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 外资额500万美元以上项目引资额占利用外资额
的比重达到46.6%。 全市形成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和自营出口企业3路创汇大军,出
口创汇始终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出口创汇达到2.3亿美元,居烟台市第一。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日臻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大为
增加。莱州港一期工程建成投运,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港口,莱州口岸正式开关运营,
结束了莱州市没有开放口岸的历史。自来水复线工程峻工输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
到91%;王河、白沙河流域治理和节水设施,新增拦蓄能力3000多万立方米;王河地
下水库正式立项。 新修柏油路180多公里,实现了镇镇通油路的目标。邮电大楼峻工
投运, 全市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4部,农村通讯网设施水平在
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调峰电厂建成发电,全市综合输变电能力达到24万千伏安。市区
建成区面积达10.8平方公里,对市区部分主干道进行了高标准包装改造和灯光装饰,
扩大了绿地建设,改善了城市形象。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获“全国城市
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称号。5处镇、30个村庄跨入省级“新型乡镇”和“明星村
庄”行列。

业绩·人才·信息
莱州港正式对外开放 莱州港隶属于莱州市, 是于1991年9月16日经国家计委批
复的国家“八五” 重点工程项目。1992年4月8日开工建设,投资总额为1.8亿元人民
币。建有万吨级泊位1个,3000吨级泊位3个,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40万吨,1996年6月
竣工投运。1996年11月19日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开放口岸,并于1997年12月顺利通过
验收,正式对外开放。
莱州港地处渤海莱州湾东岸,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特别工业区。地理座标为北纬
27°24.7′,东经119°56.8′,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黄金地带。港区水陆交通便利,
三兰路,三文路两条干线公路直达港区,并通过国道206线直接与济青高速公路相接,
正在筹建的德烟铁路也将从港区通过。港区陆路距潍坊127公里,距莱州市区26公里;
水路距龙口港27海里, 距烟台港116海里,距大连港154海里,距塘沽港155海里,距
上海港636海里。大量的进出口物资和集装箱周转运输可通过莱州港抵达国内和日本、
南韩等国家。德烟铁路建成通车后,港区即可形成公、铁、水路联运的客货集散中心。

(港运公司)

莱州市第一中学在改革科研中前进 莱州市第一中学是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和
烟台市首批明星学校之一。始建于1905年。学校占地5.8公顷,总建筑面积36766平方
米。环境幽雅,是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学校设施齐全,仪器配备达到地区领先、
全省一流水平。 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生1840人,在编教师125人,其中高级教
师45人, 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人,地、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劳动
模范23人,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师5人。
学校创立了“合作式教育评价模式”,教育评价的科研成果分别在全国普通教育
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学术年会上重点交流并获优秀奖,学校被确定为“国家
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实验点校”。在管理改革的同时,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规范
化工程,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全面的连续的提高,曾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
交流会”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经验交流现场会”提供现场,并交流了经验;近5年来,
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100多人次获奖,其中获地、市级以上一等奖20多人次,近3年
来共为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480多人, 其中被本科录取930多人,1996、1997年升学万
人比蝉联烟台市16所重点高中之首;学校体育达标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是地、市
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吴文杰 吕占忠)

不断发展完善的交通运输业 公路建设。1997年莱州公路建设成绩喜人,全年硬
化各等级道路45.8公里,新改建沙土路32.3公里,其中:省道小莱线莱州段35.1公里
的油路工程竣工通车,使莱州市提前一年实现镇镇通油路的公路建设规划目标。到年
末, 莱州市已拥有国、省道272公里,县道350公里,乡村路800多公里,主要干线公
路硬化里程达345.7公里。 在总体结构上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框架,县、乡路
相联结,三纵四横,四通八达的莱州公路运输网络。
道路运输生产。全年共完成客运量463.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854.9万人公里,
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0.5%、 24.7%,共完成货运量771.2万吨,货运周转量6315
9.8万吨公里, 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7.9%、41.5%,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全年
投入建设改造资金1379万元,新置运力289个吨位和257个客位,到年末,莱州市已拥
有运输货车达13219个吨位、运输客车达6681个客位。
港航建设。1997年,莱州的港口建设又有较大发展。莱州港经过多方筹资,已建
成万吨级泊位1个, 三千吨级泊位3个,并先后投入营运,基本形成了莱州港240万吨
的年吞吐能力。 1997年完成货运吞吐量为180万吨。经国务院批准莱州港为一类开放
口岸后, 各联检机构不断配套完善。口岸筹建工作顺利完成,并通过了国家验收,1
997年12月8日,莱州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莱州市政府专栏组稿人:杨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