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当选驻山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453&run=13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男,1922年11月4日生,汉族,河北乐亭人。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韩国仁荷大学校理学博士。1945年任北京大
学药学系、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助教、助理员,1950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
研究所助理员、助研、副研究员,1980年任研究员,1983年任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
1987年任所长。先后兼任中国科技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国际甲壳动物学会命名委
员会委员,IGBP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项目(LOICZ) 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作组
组长,国际黄海海洋学学会主席团成员、编辑委员会主席,《海洋与湖沼》副主编、
主编,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海洋学报》副主编,国际性杂志《THE
YELLOWSEA》联合主编等职。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刘瑞玉是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各海底栖生物组成、
分布、群落和生态特点,首次发现黄海冷水性生物群落,系统总结了全国海岸带环境
及资源特点,提出了合理的开发方案,推动了海水增养殖发展,效益显著;通过三峡
工程对长江口生态资源影响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沿岸、河口生
态学发展;在甲壳动物研究中搞清几个主要类群分类区系,完成《中国动物志》蔓足
类、 对虾类、糠虾类3卷,发现多个新种属;首次搞清对虾生活史,推动了全国育苗
和增养殖。组织领导多项国际合作研究,培养和指导了数10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
究人员。先后共编撰出版和发表论文145篇(部、卷) ,研究成果先后17次获国家和部
(省、院)自然科学奖和17项科技进步奖,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二位。

冯士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男,1937年3月8日生,汉族,天津市人。196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62年任山东海洋学院 (现青岛海
洋大学) 助教,1978年任主讲师,1980年任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系副教授,1983
年任美国地质局水资源中心高级访问学者,1985年任山东海洋学院物理海洋研究所教
授、所长,1986年任海洋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任环境海洋学博士生导师,1993年兼
任海洋环境学院院长,1994年起任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
科评议组理学组成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
理事兼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风暴潮及海啸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海洋
物理科学协会(LAPSO)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中国委员会委员,世界大洋环流试
验(WOCE)中国委员会委员兼专家组副组长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冯士 是我国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学术带头人之一。他与合作者首先提出了
超浅海风暴潮理论,撰写了系统论述风暴潮动力理论及其预报方法的《风暴潮导论》
专著,有关研究成果《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及预报方法研究》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
学三等奖(排名第二位);他揭示了浅海拉格朗日余流依赖于潮位相的规律,导出了表
达式,建立了多频斜压系统的拉格朗日余流的理论模型,指出物质输运速度应为最低
阶的拉格朗日余流,建立了新型的长期输运方程式,提出时均海水物质面守恒方程,
导出了浅海热力--动力耦合斜压系统的潮生--风生--热盐环流K--ε揣封闭基本方程
组, 有关研究成果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均为首位)。此外,他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等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有创新观
点的研究。他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刻苦攻关,先后在国内外重要
学术刊物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是我国第一个环境海洋学博士点的组建者,他治学
严谨、作风正派、团结同志、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为我国海洋科学和人才培养作出
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多项国家奖励或被授予荣誉称号。

余松烈 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男,1921年3月13日出生,
汉族, 浙江慈溪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上海南通学院农科专业,1940年6月至
1942年6月在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攻读农艺专业, 获农学士学位。1942年7月至1
945年6月任福建省立农学院助教,1945年7月至1947年6月任福建省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1946年7月至1949年8月任上海新农出版社经理兼编辑,1949年10月以后,历任山东农
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农学系主任、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所所
长等职,1987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曾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兼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
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农业部全国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
开发重大项目小麦课题首席专家、山东农学会副理事长,曾当选为山东省第五届至第
八届人大代表、常委,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
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
余松烈 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体系,彻底改变“大肥、大水、大播量”
的常规栽培方法, 开辟了小麦高产新途径。 至1991年,在全国推广1.69亿亩,增产
43.6亿公斤,被农业部列为“九五”期间全国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已成为鲁豫皖苏冀
等省当前小麦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有关成果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
奖二等奖(均为首位);系统研究了黄淮海中低产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技术,提出对中低
产田迅速培肥地力和小麦、 玉米增产综合技术与理论, 增产明显,被国家科委列为
“八五”、“九五”期间全国重点推广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首
位) 。此外,先后主持参加完成多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10部,撰发论文40余篇。长
期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刻苦攻关,已指导培养了3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
后人员,研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励。他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团结同
志、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为我国农业科学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多次
国家奖励或被授予荣誉称号,是省委、省政府重奖的科技专家。

温俊峰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男,1929年4月20日出生,汉族,
山东冠县人, 中共党员。1950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攻读航空工程专业,1952年至1
953年在北京航空学院攻读发动机设计专业, 1953年至1956年在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
班继续攻读发动机设计,1956年至1960年任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助教兼构造研究室
主任,1960年至1962年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1962年至1967年任北京航空学院
发动机系讲师兼强度试验室主任,1967年至1987年任贵州航空发动机公司科长、总设
计师、技术顾问、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7任烟台大学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兼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温俊峰是我国著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设计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的教学
与设计研究,先后撰编出版和发表专著、教材和研究论文数十部(卷、篇),先后完成
重要研究成果多项, 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励,其中5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
研成果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另有1项排名第五) 。他长期
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刻苦攻关,已指导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他治学严
谨、作风正派、团结同志、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为我国科学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
贡献。先后获多次奖励或被授予荣誉称号。

(省人事厅职称专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