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2&rec=260&run=13

1997年全省纺织工业概况
省纺织工业厅厅长 刘寿北
1997年全省纺织系统共有工业企业556个,其中大型企业98个,中型企业159个。全系统职工平均
人数为53.74万人。 1997年全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261.92亿元,比上年增长5.91%; 实现工业增加值
71.85亿元, 比上年增长4.89%; 完成销售产值286.35亿元, 比上年增长21%; 出口创汇32.5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利税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11.61亿元,其中:完
成技术改造60项,投入技改资金8.92亿元, 比上年减少34.46%。截至1997年,全系统固定资产净值
达到178.8亿元。
1997年,全省纺织行业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两大任务,一是全年实现扭亏为盈;二是突出实施整体
性,多层次调整、改组、改造,整个行业运营情况好于上年。在全国纺织国有企业亏损约80亿元的情
况下,山东省纺织行业全年盈利2.82亿元,比上年同期扭亏增盈3.49亿元, 但企业亏损数由原来83家
增至86家,亏损面为24.61%,比19 96年增长0.65%。
主要产品中, 有8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化学纤维22.21亿吨,同比增长13.3%;纱
70.85亿吨, 同比增长8.7%;布29.27亿米,同比增长2.4%;印染布10.52亿米,同比减少2.9%;服装
8.94亿件,同比增长11%;毛线4.92万吨,同比增长2.1%;呢绒2148万米,同比增长13%;麻袋7658
万条,同比增长19%。
产品出口稳中有升, 全年出口创汇总值2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出口创汇总额32.5亿美元。
其中:系统内企业自营出口增长25%,创汇超过1000-9000万美元的企业(集团公司)达到29家。
强化做好对下岗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再就业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加
上企业自身努力消化、广开渠道和职工的理解配合,截至1997年底,系统内下岗职工9.4万人,已分
流安置4万人,占总数的42.6%。安定了社会环境,稳定了行业大局。
1997年生产经营有所好转,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所至,既有思想、观念、经营机制的转换,
改革调整力度的加大,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的加强,行业协调服务职能的转变等因素,也有产品出口
拉动、注重用好国家改革政策、生产开工率较高等因素。尽管有一定的转机,但内部深层矛盾尚未根
本解决,这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历史经济包袱重,国有企业历年累积的潜亏、挂亏巨大。社会负担也很重,下岗职工分
流、培训、再就业任务艰巨。
二、整体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相当一部分设备急待报废更新,所需资金极难筹集。
三、产品档次和总体水平不高,初、粗加工产品量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偏低,真正具有含金量
高的国内外著名品牌产品和企业很少。
四、当前约有五分之一企业经营仍处困境,急待加速改革、重组。

为实现丝绸行业年内扭亏而努力

省丝绸总公司总经理 王存荣
1997年全省丝绸系统共有工业企业64个,其中大型企业15个,中型企业15个。全系统职工平均人
数为5.8万人。 1997年全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 比上年下降14.79%,实现工业增加值3.43亿
元,比上年下降26.25%;完成销售收入14.37亿元,比上年下降3.89%;出口创汇1.03亿美元,比上年
下降7.57%;实现利税2188万元,比上年增长30.63%;完成技术改造9项,投入技改资金3953万元,比
上年增长415%。
1997年,全省丝绸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经过丝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
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工贸扭亏初见成效
遏制增亏的势头,集中打好扭亏增盈攻坚战,是1997年全行业的中心任务。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
明显减亏的目标基本实现。全省丝绸国有工业企业亏损3032万元,较上年减亏45.1%;丝绸外贸亏损
额6776万元,较上年减亏65%。实现上述目标的原因: 一是丝绢企业抓住厂丝市场价格回升的有利
时机,开足马力生产,增产455吨,增收2200多万元。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全年桑蚕正品率99.98%,
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白厂丝平均等级3A62,同比提高了14个级分。二是制丝企业减员增效初见成
效。泰安、日照、临沂、莒县、临朐制丝厂等五家制丝企业投资900万元,更新750台立缫机为380台
自动缫丝机, 当年减少用工634人,增加效益100多万元。1997年度,制丝行业增盈70.7%。三是织染
和成品企业适应市场调整结构,努力开发有订单、有销路、有效益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
值。 全系统共开发新产品176种, 投产68种。1997年下半年共压缩两项资金7795万元,实际收回资金
7472万元。1997年,国有织染成品企业减少用工343人。 四是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销价。省总公司按市
场运行原则建立了工贸之间供求议价制度,扭转了绸缎商品出口亏损的局面。1997年平均茧丝出口价
格比上年提高8.7%,绸缎价格提高5.7%,丝绸制品价格提高5%。因销售价提高,多创汇480万美元,
折人民币3900万元。五是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着重抓好扭亏增盈政策的落实。 采取的主要措
施:1、对制丝骨干企业,在茧资源供应上实行倾斜政策。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调减蚕茧出口;另
一方面积极组织外购蚕茧,省总公司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 购进外地茧1000余吨。2、对织染骨干企
业有销路、有效益的产品, 省总公司以封闭注入形式注入资金2380万元。3、对进出口公司占用省总
公司部分统贷资金实行停息挂帐、 出口绸缎继续给予补贴。4、对织染等企业清理老欠款、压缩老库
存单独考核并给予适当的贴息,为淄博丝织一厂等三户重点企业争取扭亏资金和440万元的财政贴息。
5、积极支持淄博丝绸印染厂等4家有条件的织染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权。 6、组织协调企业兼并破产、
减员增效和职工再就业工作,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有关优惠政策。
二、蚕茧生产、收购经受了大旱和市场双重考验
1、 1997年蚕茧生产收购继1996年大幅下滑之后继续回落。全省共生产桑蚕普通种125万张,比上
年下降20.8%; 出库蚕种73.97万张,比上年下降27.4%;全省实际收购桑蚕茧2.03万吨,比上年下降
28.6%。1997年末全省桑园面积共计52万亩,比上年减少8万亩。1997年夏季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
桑叶严重减产。2、由于1997年全国厂丝价格逐步回升,诱发了蚕茧抢购,加剧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中央、省政府对蚕茧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工作组三下山东督查蚕茧收购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省茧丝
绸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丝绸业的宏观指导,并两次下发明传电报,多次派工作组赴热点地区解决蚕
茧市场问题,有效地遏制了蚕茧市场混乱局面的蔓延。1997年,全省平均茧价每公斤16.73元,比上年
提高了3.06元。3、省总公司调整收购奖励政策,向基地县、重点县倾斜,开展了争创“丰收杯”活
动,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广大蚕农的积极性, 收到良好的效果。莒县蚕茧收购量251万公斤,位居全省
第一。1997年度全省落实新植桑园9.6万亩。4、蚕种管理重点抓稳定质量,全年制种均为无毒蚕种。
生产过程中强化规范管理,小蚕共育、大蚕稀放、收烘工艺等基础工作都有提高。桑蚕新品种推广也
有很大进展,全年推广28.4万张,占发种量的38%。1997年,全省平均干茧上车率92.4%,比上年提
高1.61个百分点;茧丝长1185.5米,比上年提高10米;解舒率65.28%, 比上年提高2.15个百分点;解
舒光折233.96公斤,比上年降低5.18公斤。
三、体制和企业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省、 市公司机构改革基本到位。省总公司机关行政管理机构由18个压缩到8个,精减分流管理人
员达30%;各市地公司根据省总公司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精减分流人员达60%以上,并设立了75个经
营部门。省、市公司管理机构的活力得到明显加强。
以“两统三放”为主要形式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茧丝是资源性产品,坚持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放开工贸企业的生产经营,把织染成品企业和商贸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了
一体化内部的生机活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为全行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
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坚持人事服从事业,坚持班子调整与用人机制改革相结合,调整充实了16
个市地公司和企业领导班子,不仅改善了班子结构和班子的战斗力,而且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三是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了
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据统计,1997年全系统业务招待费较上年下降12%。四是全系统继续深入
开展了评先树优、弘扬先进活动,广大干部职工比学赶超,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涌
现出了51个先进集体和196个先进个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省丝绸总公司专栏组稿人:张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