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私营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1&rec=69&run=13

[全省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截止到1996年底, 全省城乡个体工商户已达
244.6万户, 从业人员516.6万人;私营企业6.6万户,从业人员91.2万人,继续位居
全国各省市区前列。全省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金) 总额324.7亿元,从业人员总
计60 7.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96%。
1996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 个体经济稳步发展,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与上年同期相比,全省个体工商户
增加了19.7万户、38.8万人,增长幅度分别为8.8%和8.1%。全省有三个市地的个体
工商业突破20万户, 依次为潍坊、济南、临沂市,其中潍坊达29.6万户;有5个市地
的年增长幅度超过15%,依次是日照、莱芜、聊城、菏泽、临沂,其中日照市达23.8
%; 个别市地出现负增长。私营企业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4万户、17.6万人,增幅分
别为27.2%和23.8%, 全省私营企业户数和从业人员数以月均1200户、15000人的速
度快速发展。 私营企业户数最多的青岛市,已发展到1.4万户;济南市也突破万户大
关。其余超过6000户的有潍坊、烟台、淄博。增长幅度超过40%的市地有莱芜、临沂、
菏泽。有10个县级单位私营企业逾千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占当地总人口的比
重在7%以上的市地有6个: 日照、 济南、潍坊、淄博、德州、泰安,其中日照已达
10.1%。
2、 推进“两个转变”初见成效,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投入加大,规
模扩大,实力增强,效益提高。到1996年底,全省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
(本)分别比上年底增加20.3亿元和69.3亿元,增幅分别为17.9%和57.2%,均是户数
增幅的两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本)分别由上年的5058元、23.3
万元提高到5483元和28.8万元,增幅分别为8.4%和23.6%。注册资本(金) 在百万元
以上的私营企业达2755户,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其中过千万元的已由上年的62户发
展到98户,还出现了山东三株实业有限公司、烟台新民生控股有限公司和青岛国泰集
团有限公司等3户注册资本(金) 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其中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金) 达1.6亿元。青岛市私营企业发展总量多、规模大、档次高,其注册资本(金)过
百万、千万的私营企业已分别达到1383户和57户,占全省总量的“半壁江山”。我省
引导私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科技、外向型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私营
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已达63户,比上年同期增加21户,增长50%;全省科技型私营企业
达1811户,比上年同期增加762户,增长72.6%,科技人员1.4万人;出口创汇型私营
企业413户,出口创汇额折合人民币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亿元,增长37.9%;
与外商合资合作私营企业217户, 比上年同期增加74户,增长51.7%。登记注册的私
营有限公司已达1.8万户, 比上年同期增长32.9%,高于平均发展速度,户均注册资
本(金) 68.8万元,是平均数的1.4倍。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达
310亿元, 比上年增长44.9%,其中工业增加值65.7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总数的
2.6%; 完成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额706.4亿元, 比上年增长2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2%。上述几项
指标增幅均明显高于户数增幅。 个体工商户的户均产值、营业额分别达到5.9万元和
4.6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加6000元和9000元,增幅为11.3%和24.3%,是户数增幅的
1.3倍和2.8倍。 私营企业户均产值、 营业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54.4万元、
51.6万元和18.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6%、36.8%和38.1%。骨干膨胀战略
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益。 山东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年实现销售收入达78亿元,纳税近7
亿元, 仅在济南市就纳税1.5亿余元,占该市个体、私营经济全年纳税总额近30%,
成为全省私营经济的第一纳税人。 据统计,1996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纳税总额为2
6.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1%。全省有10个市地的个体、
私营经济纳税过亿元, 其中济南最高,达5.1亿元;菏泽地区的所占比例最高,为29
%。
3、 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到年底,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0.5万户和60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2.9%和30.3%,
是平均增长率的4.9倍和1.1倍,其在各行业中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小餐饮、小服务、
小修理等第三产业仍然是个体工商业的主体行业, 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业达203
万户, 占总户数的比重为83%,一、二、三产业比例是4∶13∶83。生产加工型等第
二产业是私营的主体行业, 达3.7万户,占总户数的比重是56%,一、二、三产业比
例为1∶56∶43。
4、 专业户、专业村及园区建设呈蓬勃发展趋势。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村已
达到1.1万个,专业户102万户,个体、私营经济园区500个,其中试验区430个、科技
园70个。潍坊市的专业村、经济园区分别达到942个和136个,均居全省首位。
5、 个体、私营业户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首先,经营作风好转。全省广大个
体、私营业者积极参加各类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职业
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违法违章率有所下降。据统计,年内有292万人次参加了培训教
育,违法违章13.3万户次,占总户数的5.8%,比例有所下降。其次,致富不忘国家,
在及时缴纳税费的同时,积极参加了扶贫、救灾、支教、助学等方面的活动。据不完
全统计,年内全省个体、私营业者向社会捐资3750万元,其中仅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
司就向小清河治理工程捐款达607万元。 三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全
省个体、 私营业者的文体组织已达530余个,年内组织活动2000余次。个体、私营业
者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据统计,被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个体
私营业者分别有1236人和1166人,被授予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
手”称号的分别有1388人、559人和353人。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坚持数质并举、放管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
针,采取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服务护航等有效措施,对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起了重要作用。主要措施是:(1) 编制个体、私营经济“九五”规划与年度计划。在
分析、总结“八五”期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当地“九五”时
期任务、目标。(2) 围绕“两年”活动,积极组织相关活动。省局在调研的基础上组
织拟定了山东省个体工商户、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登记
指南、 须知及个体私营经济管理人员工作守则、政务承诺意见等7份材料印发全省系
统,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恪守承诺、政务公开、亮证上岗、依法行政,“两年”活动促
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3) 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四上”,即“上规
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为此,上半年,省局在潍坊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
广了22份典型经验,观摩了该市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建设情况。各地认真落实会议精
神,个体、私营经济规模膨胀,质量提高。(4) 抓年检、验照和原有私营有限公司的
重新登记工作。全省个体工商户验照率89%,私营企业年检率94%。省局组织人员观
摩了青岛市局设立私营有限公司和规范原有有限公司,统一了标准、内容、程序、格
式。全省应规范老公司8315家,已规范6310家,其余作了变更登记。(5) 组织法规培
训。组织“双三十”和特种行业私营企业主法规培训班945次,培训11万人。(6)提供
信息服务。共为个体、私营业户提供经营信息11.2万条,为实现经济效益起了一定作
用。(7) 拓宽登记领域。试行种植、养殖、捕捞业工商登记的县级单位已达69个,比
上年多20个。(8)加强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业户13.3万户。(9)注
重调研, 为领导当好参谋。形成调研文章150余篇,其中东营、潍坊的调研材料引起
了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10)积极参与再就业工程,吸纳国有、集体企业下岗人
员再就业,全省下岗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近10万人。其中济南市的做法得到了劳
动部和国家工商局的肯定。
我省的个体、私营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改革开放的要求和先进省
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体众势弱”。与广东、浙江等省市比,虽然总量位居前
列,但规模小、实力差、产品档次低,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少等题仍较突出。如我省
个体、 私营经济总户数分别比广东、浙江多100万户和83万户,而注册资本则分别少
600亿元和244亿元。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我省为2514户,
而广东、 浙江分别为16229户和7165户;500万元以上的,我省为241户,广东、浙江
分别为1765户和723户。个体户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我省为0.6万元,而广东、浙江
分别为1.3万元和1.1万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我省为28.8万元,而广东、浙江
分别为74.7万元和45.5万元。我省“八五”其间个体、私营业户共向国家纳税91.1亿
元,而广东省1995年个体、私营业户纳税额为62.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出口创汇,
我省1996年共10.1亿元人民币,而广东为81亿元。二是发展力度不够。“左”的思想
束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上还有许多不适应;已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工
作跟不上,监督管理工作薄弱;“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负担沉重。三是有的个体、
私营业户自身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在管理上习惯沿用原始管理方式,缺少现代企业
管理知识;在用人上用亲不用贤;以及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等,也影响了发展速度和
质量。

省工商局专栏组稿人:王崇训 王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