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台乡村工业西进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王福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1&rec=350&run=13

烟台乡村企业已有和将有的西进行动,对诸如实施东部与中西部结合为什么会以
乡村企业的率先行动而实现突破;沿海乡村企业的西进在加快中西部发展中所处的地
位和作用是什么;怎样促使沿海乡村企业全线西进等问题,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一、从烟台乡村企业西进的定位取向,看实施东西合作的内动力。
烟台的乡村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兴办合作项目或独资办企业,始于“八五”中期,
到今年初已达120多处, 总投资达10.2亿元。去年,这些兴办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企
业实现产值24亿元, 利税2.1亿元,可说是率先拉开了沿海乡村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挺
进和转移的序幕,初步趟出了扩大东西合作的路子,可以预料,“九五”期间全市乡
村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寻求合作的路子会越来越宽,合作的总规模将迅速膨胀。
现代乡村工业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不是
工业化前的一个准备阶段,而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生产技术一定时,
工业区位是由市场和原料来源两方面所决定的。烟台市的一些乡村企业之所以主动到
中西部地区兴建工业项目,从动因上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以市场取向定位。首先
有这种定位冲动的,是产品在东部拥挤的市场中竞争成本过大,西部有市场却商品运
费过高。莱阳的鸿达建工集团,到新疆设厂生产建筑用塔机,就是这一类型。二种是
以原料取向定位。这表现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农业资源开发两个方面。牟平水道镇的金
珠林企业集团总公司,在本地金矿资源日益贫乏的情势下西行考察,发现河南栾川县
谭头镇金矿资源丰富,含金品位高,而当地只有零星个体户乱挖乱采,无规模生产。
金珠林集团利用自己的资金、 技术优势,于去年第一步就投入500万元,与河南当地
合作开发,当年就取得明显效益。此为以矿产资源定位的典型一例。以农业资源开发
西进定位的,多为蔬菜加工出口企业。由于蔬菜作物生长需利用广阔的空间,烟台当
地拓展蔬菜生产已受土地资源限制,因而蔬菜加工企业由到外地合同订购原料菜逐步
转为到西部投资合作开发,建立稳定提供原料菜的基地和初加工项目。
另外,还有一种是由于技术变化引起工业到中西部地区定位。因为技术变化不仅
本质上能改造一个工业的成本结构,还能创造新的外部经济或是创造利用原有的外部
经济的新机会。随着乡村工业的继续发展,其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
级,一方面导致原有初加工技术和设备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便腾出空间发展技术含
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或产品;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改造了一个产业的成本结构,
使一些乡村企业以自己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低效益、无效益甚至负效益
的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或联合、合作等形式,在那里拓展生产经营。这种技术取向
定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自身技术实力和经营能力过剩向中西部地区扩张。一种
是因技术、生产升级,将劳动密集型的初加工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管理技能
和职工素质的提高,引进国外精加工技术及设备进行精加工、精包装生产之后,便将
一些初加工项目向中西部的原料基地处转移。
综上分析,东部地区的乡村企业之所以要到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其根
本动因是追求最大利润。
二、东部乡村企业向中西部直接投资,是化解经济“割据”现象与区域间经济协
调发展之矛盾的重要力量。
搞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有利于消除目前仍然严重存在的经济“割据”
现象。在这方面,东部的乡村企业发挥了先锋作用。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分析,东
部地区的企业中,最易突破经济“割据”营垒制约而自主西进的是乡村企业。很明显,
国有企业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受地方政府的制约度最强且自身转换机制缓慢,
相当多的自身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眼下无力向西部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
当然不会远离口岸而西进。只有乡村企业从一诞生就靠闯市场谋发展,受地方政府的
控制力度小,自身的自由度比较大,且要求拓展生存空间的冲动和经济实力比较强。
所以,乡村企业成为向中西部地区挺进的先遣军。在西进的东部乡村企业中,烟台当
了先遣军并声势最大,是有其原因的。我国沿海乡村企业较为发达的三个地区是珠江
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珠江三角洲的乡村工业受香港、广州等中心城市的
拉动力度较大,是典型的城市取向定位,并享受了最先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长江三
角洲处在亚洲工业中心日本第一外围层的位置,受其影响较大。而胶东半岛尤其中心
地区烟台市的特点是市区小而农村腹地大,地市工业的拉动力极为有限而又不靠近称
得上“发展极”的大都市,这里的乡村工业被逼养成了“吃千辛万苦,走千山万水,
串千家万户,想千方百计”的“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和发展意识。这也是导致当地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地方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较少地方保护色彩的烟台市各级政
府,大都对乡村企业的资本外流持开明的支持态度,原因是看透了只有将过于拥挤的
一般加工项目转移到内地去,才能腾出当地空间来上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新产业、
新产品,提高集约经营程度。部分资本的外流,虽对本地的税收财政有所影响,但可
取得较多利润,转回头来反哺母体企业,税收财政上的暂时部分所失可以换来更大的
所得。因而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乡村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行动。烟台市委、市政府确
定了到本世纪末再造一个乡村企业的“市外烟台”的目标,决心在“九五”期间引导
全市乡村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发展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利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000
家,其中烟台独资办的100家,与中西部地区合资合作办的400家,设分厂500家。
烟台乡村企业率先西进,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和因素所促成。“八五”期间,烟台
乡村企业向外拓展的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外办企业,二是“二次闯关东”,三是
向中西部地区发展。最后一个很有可能成为主导方向。
东部乡村企业到中西部直接投资,是打破那里的经济“割据”现象的最佳选择。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东西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东部地区的乡村
企业从中西部取得所需原料和初加工品,将加工制造的工业产成品返销中西部市场;
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到西部搞租赁和承包经营;东部的乡村企业到西北边境建立边
贸机构,等等。实践证明,最受中西部欢迎的西进方式是直接向中西部投资。东部地
区的乡村企业若只是以工业制成品去开发西部消费能力有限的市场,易受中西部地区
出于保护当地弱势工业的排他性阻滞。烟台一些乡村企业到中西部地区直接投资办企
业,得到当地的欢迎和支持。尤其那里的地方政府,既不担什么风险责任,又带来了
财税收入的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扩大,因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这种直接投资方式,
由原来分产品市场是“你的”、“我的”,一下子变为“咱的”,是打破经济“割据”
现象、逐步实现统一大市场最有效的办法。中西部地区开明的地方政府受烟台乡村企
业西进投资的启示,已提出了“你发财、我发展”的口号,欢迎东部地区的企业去投
资合作开发。
三、东部地区乡村企业西进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相关条件。
幅员辽阔的中国,之所以形成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首先根源于其特殊的
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背景,同时,地理环境的客观条件也起着重要作用。东部沿海地区
占尽了天时、地利、政策的优势,因而成为有较强增长势头的先期发展地区。尤其这
里的乡村工业异军突起, 更加充分地印证,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是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区域间
水平差距难免进一步扩大。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
进,严重失衡的状态必然要向差距缩小的阶段过渡。烟台乡村企业的西进行动,正是
这种必然趋势的一个信号。我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确定的“坚
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及加强东西合作的政策措施,
既是对客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适应,又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
那么,由烟台先行一步的东部沿海地区乡村企业的西进行动,在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就烟台市来说,在总体经济实力中乡
村工业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就单体乡村企业看,无论从技术创新的水平与扩散能
力上,还是从资本输出的规模上,毕竟是很有限的,而且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中西
部地区有着极为广阔的农村腹地。东部地区乡村企业投向中西部地区极为有限的资本
和技术,只不过是催发那里的乡村工业的“星星之火”。在加快中西部经济开发步伐
中,它不可能起到主导性作用,而是起到相随于国家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
力度的辅助性作用。但是,这种辅助性作用当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①吸纳那
里的一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②为中西部地区农村自办工业的兴起
提供有限的初始资本;③为那里发展乡村工业培训劳动力和初级管理人才;④促使中
西部地区农民的观念转变;⑤为当地政府提供一定量的税收财政支持。
同时还应看到,如同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的动机一样,东部乡村企业的西进行动,
终归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他们以自己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到中西部地区办企
业,生产经营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见效益势头好就在那里干下去,甚至追加投
资、扩大规模;若势头不好就立即撤回来。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率高在哪里?一种是
用中西部地区的廉价资源,加工制造工业产成品后占领当地市场,从原料成本、劳动
力成本、运输费用、销售费用等方面取得了较之在东部地区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二
种是用中西部的廉价原料在当地加工,运到东部的母体企业再精深加工后出口创汇。
在这种企业间的东西合作中,一般说来效益的大头要流向东部母体企业。所以,我认
为,乡村企业东西合作的初始阶段,仍然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它本身
起不到遏制东西差距继续扩大的作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的投资倾斜度,这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从事建工机械、水泥、大工业所需配件等生
产的乡村企业西进办厂,另一方面基建投资的相当一部分(一般为40%)在施工过程中
转为消费资金,使中西部的消费购买力上升,为东部从事日用消费品加工制造的乡村
企业大量西进提供了更大市场。国家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
贷款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将利于中西部城市增强“发展极”的综合性发展中心的
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小城市也将增强“次发展极”的功能。再加上国
家实行向中西部投资的优惠政策,和东西地方政府为东西合作的穿针引线,创造条件,
这样将在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新兴大工业区及中小城市周围,形成一些工业小城
镇,促使那里的农村工业化起飞。总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西进行动“扩散效应”大
于“极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