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会问题分析(吴忠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1&rec=344&run=13

改革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稳定,总体形势之好,为
全国所瞩目。但是,在大好形势下,应当看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采取措施予以解
决。
对山东的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物价上涨率。十几年来,山东省同全国一样,物价问题不断加剧。以1978年山
东省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0,1994年则增至为227.5。虽然说山东省的物价问题相
对全国平均水准来说不是很高,但是具体到山东省的居民生活来说,仍是一个严重的
影响因素。
2.城镇失业率。比起全国平均水准来说,山东省的失业率有增高的迹象。1980年,
山东省的城镇失业率为2.3%, 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准。但在这之后,则逐渐开始高
于全国的平均水准。 1985年,山东省的城镇失业率为3.6%,1990年为3.2%,199 3
年降至2.5%,1994年则又增至3.1%。有一点还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山东省的大中
企业数量很大,因而隐形失业率也不低。如果把隐形失业也考虑在内,那么,山东省
的失业问题就不可小视。
3.贫富差距。就前一个时期来看,山东省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这方面问题可
以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和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体现出来。1994年,山东省城镇居民
10%的低收入户和10%的高收入户相比较,前者人均年收入为1796元,后者人均年收
入为6065元,后者是前者的3.38倍。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情况是,按当年
价格计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114.56元,1993年为952.74元,1994年
为1319.7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1978年为361.18元,1993年为2337.96元,
1994年为3198.96元。
4.社会治安。近十几年来,社会犯罪率的上升,已严重影响到社会成员基本的生
活环境。相比之下,山东省受传统民风影响,人们大都比较注重维护社会秩序,所以
社会治安状况一直较好。 1994年,每万人口大要案刑事立案率,全国平均为5.2件,
山东仅为2.3件。 山东省在每万人大要案刑事立案率的指标方面,不仅远远低于经济
发达的省市区(如广东为16.2件,上海为10.4件,北京为7.0件) ,还远远低于比较落
后的省区(如贵州为4.20件,广西为6.4件,青海为7.7件)。
应当说,山东省的社会总体形势是比较好的,物价上涨率、失业率低于全国水平,
共同富裕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也好于全国水平。但同时,也不能对潜在的问题掉以轻
心。对此,需要通过化解各种矛盾来加以消除。
第一,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不可放松对物价上涨的警惕。山东省是一个发展
潜质巨大的区域。1978年以来,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的速
度递进。可以说,山东省的发展进程已得到真正的启动。在全国省市区中,山东省的
投资规模居于前列。1994年,山东省新增固定资产201.28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
第三位。投资需求的旺盛,势必会推动能源、原材料等产品价格的攀升,并引起其他
商品价格的连锁反应。再者,物价不稳定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货币投入量等问题,还在
于价格双轨制存在过程中的不慎行为。这些,必然会使物价问题长时期存在下去。稍
有不慎、控制不力,物价上升问题还有可能加剧。
第二,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山东省目前的失业问题虽然尚属于轻
警区限内的事情,但是,必须看到,这一问题若不加以有效的防范,将会随着如下三
种情形的出现而日益突显起来:一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企事业单位
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率,必定要精简机构、削减劳动人员;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过程的展开,必定会有很多的劳动者由于不适应新的生产系统而成为闲置劳动力;三
是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行,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有一部分流入城镇寻找工
作,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镇劳动人口的工作机会。可见,山东省在城镇失业率
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第三,以积极态度和正确的方法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随之也在调整过程中。由于一直缺乏规范化的市场规则,因而使这
种利益调整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许多人利用种种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途径获得
高额收入,因而与广大民众相对低的收入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拉大。现在一般来说,人
们对通过合法途径勤劳致富的并没有多大看法,而对那些靠非法途径暴富者则愤愤不
平。所以,应特别注意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制止非法致富,以促使全体社会成
员守法经营,勤劳致富。
第四,随时消除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利因素。物价问题、失业问题、分配不公平问
题等等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造成人们的焦虑心理。再加上在社会转型
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往往会出现“失范”的情形。这很容易诱发人们越轨行为的出
现,进而对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的同时,
加强法制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使人们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