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山东发展(乔幼梅 王复三 臧旭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1&rec=342&run=13

世纪之交,山东和全国一样,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又一个关键时期。认清国际国
内环境和条件,确定积极稳妥的发展目标,采取正确的战略措施,是实现持续快速发
展的前提。
一、山东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国际国内环境分析,把握山东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乃是确定山东发展目标取
向的客观依据。
(一)国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山东对外开放面临着挑战,但总体上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世
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呈现为一体化与区域化并存的局面。就此对山东发展的影响
而言,需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21世纪有可能成为“亚洲太平洋世纪”。这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和潜力最大
的舞台,为山东对外开放提供了便于拓展的广阔空间。二是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国际
资本流入的三大“热区”,即东盟、东亚地区和拉美地区。山东省与其中两个热区有
紧密的地缘联系。有可能利用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扩张,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三是世
界银行的投资走向,由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美国联合开发的图门江国
际贸易中心,正在引起亚太地区各国的普遍关注。山东省应抓住这一新的机遇,发挥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优势,采取相应的对策选择。
山东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应重点面向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是美
国、日本、德国和亚洲“四小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联系中,要根据这些国家和地
区的产业扩散战略,将自身置于双向辐射的位置上。(1)美国的“蝶形产业扩散战略”。
在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蝶身向东西两翼扩张的美国蝶形经济战略辐射圈中,东盟经济
区是美国遏制中国的前哨。山东的发展面临着这一战略的威胁,同时有可能利用其经
济辐射的机遇,在双向辐射中拓展和壮大自身的优势。(2) 日本的“雁形经济扩张战
略”。雁形战略作为以日本本土为雁头,以“四小龙”为第二梯队、东盟与中国为第
三梯队的区域性经济扩张战略,其目的是形成以日本已失去或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
技术为传递内容的梯次产业传递格局。山东的发展面临着这一战略的挑战和威胁。但
同时可以抓住其经济辐射的机遇,采取积极的反辐射对策。(3) 德国对山东的经济辐
射。德国积极向山东投资,成为山东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其着眼点是利用山东的
自然地位优势和人文地位优势,在亚洲与日本和美国抗衡。德国的这一战略,客观上
为山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而应保持和进一步发展与德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上
乘的德国生产技术,应当作为我们吸引的重点。(4) 亚洲“四小龙”基于其产业结构
调整和扩展外部市场的需要,在加强对外投资的同时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
产业向外转移。它们考虑到东亚发展中国家技术升级的迫切要求和“以市场换技术”
的心理,甚至将其某些仍然处于成熟阶段的重化工业向外转移。韩国对中国东北和山
东的投资,分别占其对华投资的34%和32.8%。其投资走向,除了表现为扩大投资规
模,还表现为提高投资质量,即向重化工业倾斜。台湾的投资主体,目前以中小企业
为主,大型企业集团有参与对外投资的趋势。在这种新趋势中,山东一方面要有承受
开放市场巨大压力的准备,但另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四小龙”对外投资和工业转移提
供的机遇。
(二)国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就国内经济环境而言,山东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1) 国内经济
增长“重心北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在80年代比北方迅
速。台港澳地区颇具优势的轻化工产业,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了直接受益的机会。自
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由轻化工业为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
工业化中期阶段推进。而中国原有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北方,于是呈现出经济增长“重
心北移”的趋势。山东地处北方沿海地区,并拥有重化工业资源优势,所以必须牢牢
抓住这一良好机遇。(2) 中国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第三浪--环渤海地区的
崛起。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呈现由南向北推进之势。如果以珠江三角洲为第
一浪,以长江三角洲为第二浪,那么第三浪则是环渤海地区。该地区的资源优于前两
地区;工业基础明显强于前两地区;整体的基础设施不弱于前两地区。由此决定第三
浪的主浪峰将远远高于前两浪。以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为纽带的济南、淄博、潍
坊、青岛等城市组成的经济地带,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南翼,使山东省有着直接受益
第三浪的机会。(3) 山东面临国内部分先进省区的辐射和挑战。在国内区域经济格局
中,山东既面临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各省较强大的轻纺工业的冲击;又面临辽宁、
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较强大的重化工业的冲击。处在“南北夹击”的严峻挑战中的
山东省,亟需研究和确定反辐射的对策。
二、山东自身发展的条件分析
研究山东的发展问题,重要的事情,首先要做好定位的工作。目前,广东、上海
处于国内两强的位置。因此,应以广东、上海为参照。从这个定位出发,不难明确山
东发展的优势条件、劣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所在。
(一)优势条件
经济增长优势。按照国家的产业布局规划,山东省属于资源加工混合型经济;山
东省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达5002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二位或第三位,
农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一,1994年达到1144亿元。农业技术装备阵容较强,其中,农
业机械总动力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5.6%;有效灌溉面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
分点。
社会发展优势。社会性投资山东为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农村城
市化建设起步早,规划实施得力,已完成并付诸实施的小城镇规划1000个以上;精神
文明建设成绩突出;有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的有利条件。山东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是著名的资
源大省。有亚洲最大的碱厂和国内最大的盐厂。发电量全国第一。公路密度和路面水
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拥有3221公里长的海岸线和2900多万亩浅海滩涂,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科技较发达,有迎接世界蓝色革命的先天自然环境优势。
区位环境的有利条件。山东省作为中国中西部与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强国之间
的结合部,有着特殊的过境优势。尤其是将石臼港确定为亚欧第二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之后,更提供了发挥过境优势的有利条件。
(二)劣势条件
经济增长的劣势:由于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市
区中列第十位,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前列地位很不协调。其中的突出问题在于产业结
构优化程度不高:农业是山东的优势,但农业发展中突出地存在着粗加工和资源利用
率不高的问题,致使产品附加值不大;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突出地表
现是名牌产品规模不够大,如海尔制冷系列产品、小鸭圣吉奥洗衣机、海信彩色电视
机等;出口产品大多局限于较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不多;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差距很大。
社会发展的劣势:非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十
六位,居中游偏下;非农业人口占的比重,与云南、贵州、西藏、广西、河南同居后
六位之列,位次偏低;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与广西、湖南两省并列
全国各省市区第23位;脑力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以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为例,每万人中162人,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2位。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在
校)17.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8人。此外,河流、湖泊及渤海海域污染严重,生态
环境恶化,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口负担程度较大。
三、山东省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目标
建立公有制和市场体制兼容的新型经济机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成败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
理模式及其运作规律,首先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吻合的有效的宏观调控机
制,建立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市场体制。应着眼于实现优势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接榫
与整合,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变革与重建。
(二)经济增长的目标取向
经济总量增长目标取向。使用经验法对过去15年山东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的总体
考察,大体可以设想,在今后15年中,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速度,有可能
在上、 中、下三个数量界限内波动,其上限为18%,下限为8%,中限为13%。采取
以中间值的范围预测未来15年经济总量的增长,当有更大的稳妥性。“九五”期间可
能继续以12%至18%的较高速度增长; “九五”以后至2010年则将以8%至12%的速
度增长。 假定前5年按较高速度的平均值15%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山东国内生产
总值可达到3118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假定后十年按较低速度的平均值10%的速度
增长,到2010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088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取向。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三次产业的升降趋势
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由此确定山东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其中:第一产业在国
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1981年至1993年平均年减少1.02个百分点。今后15年,假
定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 那么,到2010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至多
降到占10%的比重。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1981年至1993年年均增
加0.33个百分点。 假定今后15年按年均0.3个百分点下降,那么,到2010年下降到45
%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 1981年至1993年期间年均增加
0.69个百分点。 今后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假定按年均0.8个百分点的幅度上升,或至
多按1个百分点的幅度上升, 那么,到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达
到43%至46%的比重。
通过以上分析,到2010年,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大体上为10∶45∶45。
(三)社会结构优化目标取向
山东社会结构优化的目标体系是:用于文教卫生、科学研究及社会福利救济的财
政支出的比重,应由1993年33%提高到40%;城镇就业率的水准,应将城镇失业率限
制在2%的比例以内; 城镇化水平应达到50%以上的比重;非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
者的比重应达到68%;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应达到47%;每万人平均
拥有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口占社会劳动者的
比重达到90%以上。
四、山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总体战略选择思路
山东要在经济大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强省目标,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最发达的省
份之一,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有很强影响力的地带之一,总体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形成
以区域性国际大都市青岛和地区性中心城市济南为双轴心的国内最密集的城市群带之
一,与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苏南、辽东半岛城市群带并列为六大城市群
带;在全国前十大城市中占有两席之地;通过全面参加国际分工和融入国际市场,成
为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省区之一;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内
分工合作关系的形成和长期稳定。实现2010年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加大经济体制改革
的力度,争取较早实现经济全面市场化。
(二)若干领域中的战略选择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采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乡镇企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化相结合,由分散经营的超小型经济过渡到产业化规
模经济的“三化一过渡”战略。实施“三化一过渡”战略的基本途径,其一,农村城
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由之路。而为城镇周围区域内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
务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按
山东省规划, 200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3600万人。如果到2000年基本建成500个人口规
模达到3万人左右的农村小城镇, 加上现有的2500万城镇人口,达到规划目标不成问
题。其二,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是农村城镇化的要求,也是乡镇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
要求。为此,要促使乡镇企业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和联合、兼并,上规模、上水平,
形成一大批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成长,促进新兴农村城镇的生成。
其三,在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加快催化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和“三化
一过渡”的主要基础之一。
2.产业战略。产业战略的短期规划是,巩固和壮大山东省“老三”优势产业群:
一是石油化工;二是家用高档电器;三是建材业。要在优质名牌产品的基础上,迅速
上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巨型企业集团,目标是争取有一、两家企业进入世界
500家大企业行列。 产业战略的长期规划是,培育山东省“新三”主导产业群:一是
汽车产业;二是通信产业;三是信息产业。山东省要拿出强有力的特殊措施,扶持这
三大幼稚产业的发展。
3.区域内协调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旨在抓住京九铁路、亚欧大陆桥开通机遇,逐
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京九铁路的开通为鲁西开发,亚欧大陆桥的全线开通为鲁西南开
发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南北和东西两大铁路主动脉,在山东省鲁西和鲁西南地区形
成了“黄金交叉” ,辐射菏泽、聊城、济宁、枣庄、临沂、日照等市地。该6市地人
口占全省人口的42.5%,占西部欠发达地区总人口的70%左右,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
全省的25%。据此,利用京九铁路和亚欧大陆桥全线开通的机遇,加快开发沿线附近
的欠发达地区,应为山东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推进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一环。
4.“海上山东”国际化拓展战略。开发与建设海上山东,作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
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堪称是一个远见卓识的创造。需知,海上山东的内涵不应局限
于水产业,还包括陆地产业及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应进
一步明确,只有把开发与建设海上山东奠定在国际化拓展的思想基点上,才能体现这
一战略的实质内涵和基本指向,因而应将这一战略名之为“海上山东国际化拓展战略”。
根据这一战略的要求,海上山东开发与建设具有两大历史性功能:一是成为山东国际
化拓展的前沿阵地,在迎接世界蓝色革命的发展趋势中,实现这一前沿突破,将为山
东拓展一个广阔的空间,因而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二是成为向山东内陆腹地辐射
的源头和依托。这种辐射作用,目前虽尚不明显,但随着世界蓝色革命的发展,必将
有力地显示出来,所以要做出超前设计。
5.大都市战略。一流经济强省一定有一流的大都市。一流大都市既是一省区经济
发展的标帜,也是一省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力争把青岛建成全国八大城市之一,把
济南建成全国十大城市之一。
6.“城市带”和“城市群”辐射战略。山东省在实施城市带状辐射和群状辐射战
略上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1995年,在全国55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城市中,
我省有6个,依次为东营、威海、青岛、淄博、烟台和济南。这6个城市除东营外,均
集中在胶济铁路线上和青烟铁路线附近,成为我省经济高速成长的轴心线和“主城市
带”。两条“次城市带”:一是京沪铁路线、京九铁路线沿线城市带,包括有德州、
济南、泰安、兖州、菏泽、聊城等市;另一是亚欧大陆桥山东段沿线城市带,包括日
照、临沂、枣庄、济宁等城市。
7.人才战略。一流的经济要有一流的人才。珠江三角洲以较高的收入和更多的施
展才华的机会形成“孔雀东南飞”的强磁极。上海则在21世纪大上海发展规划中明确
提出要强化“移民意识”,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山东省在人才战略上已后人一步,应
采用更特殊一些的措施吸引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