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1&rec=287&run=13

经济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市长秦吉升

乐陵市辖4镇21乡,1089个行政村,总面积1172.2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102万
亩,人均耕地1.46亩。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
成5.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7%、34.7%、27.1%;工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
2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工业产值(乡以上工业) 9.28亿元,比上年增长
34.1%, 实现利税8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农业总产值12.06亿元,比上年增
长17.7%,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8亿元,增长3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
元, 比上年增长44.9%;全市出口商品供货总值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完
成财政收入8229万元, 比上年增长36.9%, 全年财政支出10336万元, 比上年增长
53.4%;全市职工平均工资3570元(年) ,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增长
24.2%;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613元,增长19.1%。1996年全市总人口62.93万,
比上年增加0.13万人,增长0.2%,其中农业人口57.72万,非农业人口5.21万,人口
出生率6.28‰,自然增长率为0.52‰。
一、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1996年在严重的旱灾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
市农业总产值达22.02亿元, 比上年增长17.7%,粮食总产达53.8万吨,比上年增长
2.3万吨, 人均占有粮1600多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枣树生产为重
点的多种经营,提出了加快实施枣树“富民”战略。金丝小枣是我市的名优特产,享
誉中外,是传统的名优出口产品,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1996年,新栽枣树880万株,
新发展枣粮间作面积30万亩。 全市枣树总株数达2000万株,枣粮间作面积达到100万
亩,全市基本实现枣粮间作化。大力培植发展蔬菜、畜牧、林果等见效快的支柱性产
业。199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食用菌投料25万公斤,瓜菜总产达65万吨,
纯收入达5亿元,仅此一项全市人均收入达到800元。黄牛、生猪、蛋鸡等一批有特色
畜牧基地初具规模。林果生产规模空前,并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1996年,多种
经营收入达到22.5亿元, 完成计划的112.5%,比上年增长40.6%。农民人均收入比
上年增加459.8元。
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外经外贸发展较快。1996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
(90年不变价) 完成9.2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完成计划的110%,比上年增长34.1
%; 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3.51亿元,完成计划的110%,比上年增长30%,产销率达
到96.9%,比上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工
业生产迈出了新的步伐。
1996年,我市成功地举办了’96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暨经贸洽谈会,市政府建立
了驻北京、 厦门两个办事处。新建欣乐塑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8家,
新发展福乐彩色塑料印刷有限公司等内联企业6家。 对外承租土地、劳务输出有了新
的突破。全年完成出口创汇额1010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04.5%,比上年增长18.8%,
实际利用外资669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15.3%,比上年增长32.9%。
三、财政收入增幅较大,金融形势平稳,市场繁荣、物价涨幅回落。1996年全市
财政总收入为8229万元, 完成计划的109%,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6341万元,完成计划的113%,比上年增长51.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1.95亿
元,完成计划的106.8%,比年初增加2.57亿元;贷款余额为12.14亿元,比年初增加
1.5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17亿元,比年初增1.63亿元。
全市把扩大商品流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立足区位优势搞好市场建设,全年社
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0亿元,比上年增长44.9%。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7.4%,
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110%,均比上年有大幅度的回落。
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投资环境显著改善。1996年我市重点加强了城市规划、
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趋配套完善。为高起点的搞好城
建总体规划,1996年先后聘请了省、济南、上海等权威规划设计部门,对基础设施、
城区重点地段、建设景点、公用设施、经济开发区、住宅区等项目进行规划,先后完
成了乐港住宅开发区、两条商业街、东环个体经济城、体育场、广播电视中心、阜盛
路集贸市场、客运中心、盘河绿化带、市医疗中心小区、乐惠路、康复路改造,市委
市政府办公小区、 文化中心广场18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改造规划,规划面积达259.9
公顷,城市详规总面积达565.9公顷,建成区详规覆盖率为74%。城市建设总投资1.1
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入4340万元,拆迁各类房屋12万多平方米。完成60米宽、
12.1公里长的四环路拓宽工程和1.8公里的湖滨路拓宽建设。 投资1200万元,对东西
贯串市中心的钩盘河进行彻底改造治理,长度为1960米,水道21米宽,排水与净水分
流,两侧护坡为方石料筑成,两侧上下各设两道管护栏,南北两侧有低于路面1.2米、
宽分别为2.5米和8米的平台,两座汉白玉龙凤石拱桥横跨河上,北侧民族风格的“枣
乡亭”、“迎春亭”点缀的更美。过去的臭水沟,现变成了市中心的大景观。城区绿
化, 街道植树6557株,常绿木74009株,花木3500株,草坪4976平方米,绿化带护栏
1544米。新确定的28块绿地已有10块完成种植的前期准备工作,钩盘河绿化带已基本
完成,总面积3600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4000吨/日。

乐陵市政府专栏组稿人:郭文祥

业绩·人才·信息
[优秀院长李长林]乐陵市城关镇医院院长。乐陵市胡家乡韩家村人,1943年1月生,
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选入海军舰队卫生学校学习,1963年4月分配到
第一队卫生队,1969年5月转业分配到济南钢铁公司矿区职工医院,任医师,1978年6
月调乐陵黄夹镇卫生院任医师, 1987年12月任该卫生院院长,1991年1月调朱集乡卫
生院任院长,1995年3月调城关镇卫生院任院长至今。
李长林同志工作作风扎实,善于学习,勤于政务,务实创新,锐意改革,对内科、
妇科、儿科病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拥戴,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
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长林同志1978年6月调黄夹镇卫生院任医师,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面对当时卫
生院缺医少药的现实,他积极努力争取党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他被任命院长
后,他更是忘我地工作,他先后通过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严把进药等关口,
建章立制,强化约束机别,使频临关门的黄夹卫生院起死回生,且愈办愈红火。
李长林同志不但精通业务,是卫生院的业务工作带队人,而且在担任领导职务后
贡献尤为突出,特别是91年调朱集乡和95年调城关镇任卫生院院长以来,他先后使人
心涣散、 业不抵债的朱集乡卫生院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全市乡级一流的卫生
院,拥有X光机、心电图机、化验仪器设备,24间门诊病房,40多个床位的分卫生院,
由于他政绩突出先后被地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医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95年调
城关卫生院时,正值卫生院人心涣散,发不出工资,大多数医护人员自谋职业时期,
面对工作实际,他深入细致地搞调查研究,寻找‘病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他以身作则,大胆改革用人制度,将业务精、技术高的人员选拔至各科室任业务领导,
使人员得到合理安置。在此基础上,他从思想教育入手,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
的大讨论,使医务人员都能换位思考,想病人所想,帮病人解忧。人心稳定后,他又
在服务上下功夫,先后开设家庭病床,开展了服务上门便民服务,义务服务等活动,
收到较好效果。96年实现利税90多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罗胜林]罗胜林,乐陵市城关镇药王庙村人,现任该村党支部
书记, 他1943年11月出生,1965年12月参军入伍,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
年退伍后继任村会计、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等职。罗胜林为人本分,党性强,主
持村工作30年来,他对工作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他勇于改
革,敢于创新。由于他和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该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村民收入
连年翻番,人们的生活逐年提高。他本人和村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
单位。
1968年罗胜林同志光荣退伍返乡。时至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村子里一片混乱,
帐目也被造反派弄乱,虽然当时支部还在,但已无法主持正常工作,面对村里的这一
现实,老支书选中了这位敢于负责、不怕吃苦的小伙子罗胜林。因为他主持正义、善
于协调解决多种矛盾,经组织考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紧紧团结
在以老支部书记为首的党支部周围,坚持同极左路线和村里的坏分子做坚决的斗争,
尤其是担任村民兵连长后,更是积极主动地带领青年人同各种坏事做斗争,维持村里
的正常秩序。由于他和其他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该村文化大革命中始终没有出现大
的乱子,村政权始终掌握在党的手中。罗胜林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迎得上级党组织
和村子里的广大群众信任, 9月份他便带着上级党委和村全体党员的重托,担任了村
党支部书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担任村支部书记多
年的罗胜林同志,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唯恐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他除自
己刻苦学习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之外,还积极参加镇里和县里的各种学习班,认真总
结前些年的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更换脑筋,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群众大会上,
他动情地说:“党的开放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我们近靠城里,条件得天
独厚,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选准目标,尽快把村经济和个人经济搞上去。”罗胜林
的话,说出了全体党员和村民的心声,人们纷纷找他出主意、想办法,向他问政策,
他总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宣传党的政策。同时,他和党支部一
班人,通过共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尽快发家致富的“土”政策,号召全村
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艰苦的努力,全村人均收入连年翻番,集体经济逐年
壮大,目前全村各种专业户达80多个,全村养鸡人数占全村的95%以上,该村成了全
市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 村里为鼓励农民养鸡,1994年以来先后投资6万元,为户
户通上了自来水, 投资11万元全村修通了油漆路。 1995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又投资
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60亩的养鸡区,目前全村蛋鸡存栏20多万只,日产蛋1.2万斤,
每天全村收入28000元。药王庙村成了全市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
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罗胜林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他先后组织党支部、村
委会和村里的其他群众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并利用喇叭、黑板报、故事会
等形式对村民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由于他和支部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该村物质和精
神两个文明都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93年开始,该村连年被镇上评为奔小康和文明
建设先进单位。

[优秀主治医师--孟庆荣]孟庆荣,乐陵市中医院院长,主治中医师。乐陵黄夹镇张
牌村人, 1945年12月出生,1964年7月毕业于临邑中师,同年分配到黄夹镇张牌联中
任教,1979年8月通过招考转入卫生系统,调到杨盘卫生院工作,1981年8月调大孙公
社卫生院任院长, 1985年12月至1987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1988年1月调任中
医院副院长,主治中医师,1995年12月任市中医院院长、主治中医师至今。德州市十
一届一次全会党代表。
孟庆荣同志自1988年任主治医师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运用中医
药方进行辩证论治,解决疑难危急重症,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瘿病(甲状腺瘤式囊肿)、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多种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他先后撰写论文10余篇,其中国家级3篇,省级8篇,他撰写的《焦树德教授对
胃脘痛的辩治特点》被《辽宁中医杂志》发表,《健骨汤治疗股骨失缺血性坏死37例》
被《山东中医杂志》刊载,《痛经病的辩治拾遗》被《中国医药荟萃》发表,《海藻
玉壶汤治瘿疗效观察》被《中国医药研究》杂志录用。1996年光荣出席了德州市十一
届一次党代表大会。
该同志不但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且还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任副院
长期间,在中医院大楼建设中,他坚持原则,严把质量关,从不放过一点偏差,从而
使大楼保质保量竣工并一次验收交付使用。在后勤管理上,他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少花钱多办事,仅煤炭一项,每年采取早购早备就为中医院节
约近万元。特别是任院长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重范,要求别人做
的, 自己首先做到。面对中医院不景气、欠债100多万的实际,他迎难而上,制定了
依靠科技兴院,外引内联,人有我有,人有我新的路子。先后引进购买了脑电地形图
机、 微循环微显仪、体外反搏、2台X光机、大型B超机、心电图、光量子副射、高压
氧仓、牵引床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他从济南军区总医院、北大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请
专家教授定期前来临床指导,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
并让来应诊的老专家、教授来院带徒,这样许多疑难病患者不用到大医院就能在乐陵
得到正确的诊断治疗,大大方便群众,解决了群众诊病难、求医难的问题。为了切实
方便群众,他一方面加强本院的医德医风教育,另一方面他开设了老干部、烈军属、
五保户、困难病号优先优惠病床,该病床住院费一律减免30%,特困户全免,其他费
用减免15%。这些措施的采取,提高了中医院的声誉,树立起了中医院全院的形象。
孟庆荣同志认为,中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打常规战,靠
改革求发展。为此,他在业务上与济南军区总医院联合开设了“骨病专科”、“皮肤
专科”,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开设了“心血管病和痔瘘病”等专家门诊,扩大业
务量。在管理上,他大胆改革,事业单位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在全院宣传全员优化组
合,按劳取酬,“双效”控制的综合目标责任制。在人员管理上,他改变了一级管理
的旧模式,放权于中医科室,变成多人管理,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制。同时,他按
照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要求,将医院目标管理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科室,院长充分放权,
不干预具体事宜。充分调动起了中层科室主任的积极性创建性。通过这一系列改革,
医院服务态度更好了,院容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得了双丰收,
医院总收入逐年增加,1996年医院总收入比1995年增加49%。

[优秀党员田敬义]乐陵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乐陵市政协委员,德州市十
三届人大代表。 乐陵双庙赵乡五里田村人,1948年10月出生,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73年4月在双庙赵中学任教师,1975年10月调农业学大寨工作组,1978年4月
考入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德州农校任教,1983年3月
调乐陵林业局工作, 1984年任果树站长,1991年3月任乐陵林业局副局长,分管果树
站、营林站、森保站及林果科研课题攻关等主要业务工作。
田敬义同志热爱果树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怕吃苦受累。十几年来,
为了普及果树生产技术,他跑遍了全市25个乡镇、数百个村庄,举办过数百期培训班,
上过数千堂技术课,为乐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被人们誉为“果树财神”。
由于他事迹突出,先后被选为市政协委员,德州市十三届人大代表,乐陵农函大讲师
团团长,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市级拔尖人才,并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
田敬义同志精心钻研林果技术,为了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他订阅了《中
国林果》、《落叶果树》、《山西果树》等10多种杂志,并购买了上千本专业书籍。
为了便于观察试验,全面掌握北方果树在当地的生长结果表现,他在自家的庭院、责
任田里栽种了14种经济树木,30多个品种,并先后进行过山楂、苹果、梨、桃、杏、
柿子、葡萄和饼柿等多种果树的育苗试验,通过细致地观察研究,他积累了丰富实践
经验,并撰写了不少专业性文章,其中,《螨死净药效试验及大田示范》和《螨死净
药效试验及示范总结》分别被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中国果树》、《落叶果树》刊登,
《防治枣叶螨不能用尼索郎》被《果树实用技术及信息》刊用,《枣叶螨初步观察及
防治》在1994年省昆虫学会年会上发表并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多年来,田敬义同志除处理好局的行政事务,指导果树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咨
询外, 他还进行乐陵林业规划设计和大量试验,科研课题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1
992年由他指导制定的“乐陵市林业发展规划设计方案” ,获德州林业局科技进步一
等奖。1990年参加的“全区幼龄果树早期丰产开发”研究,经过他潜心研究取得新植
苹果树3年结果、4年丰产的好成果,并获得德州科技成果二等奖。从1990年开始,他
开展了乐陵系列小枣、无核小枣优选工作。1996年,所选出的优良品种通过了林业部
和省市科委的验收鉴定,定名为中乐1、2、3号和中乐无核1号。各项技术指标均在全
国领先, 该成果推广后,小枣产量可增产30%以上,品级上升1-2个档次,80%以上
的小枣可达出口标准,经济效益比普通小枣可翻一番。为了降低育苗成本,加速枣苗
繁育,他在郑店进行了金丝小枣种子育苗试验,并取得成功。为了开发利用盐碱地,
发展枣树生产,1993年以来,他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采用挖大坑、
下铺草、 换客土、注大水、上盖膜和青栽植等关键措施,进行栽植在含盐5‰的重盐
碱地实现成活率80%以上,为盐碱地开发种植枣树创出了新路。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田敬义同志潜心研究,大胆改革创新,为乐陵果树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少果农在他的指导下走上致富路,不少果树在他及他的
学生们的辛勤栽培下成为人们的“摇钱树”,不少果农在他的帮助下成为万元户、十
万元户,他指导生产的红富士苹果1995年全德州市被评为第一名。

[优秀殡仪馆馆长--朱连生]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现任乐陵市殡仪馆馆长、党
支部书记。 朱连生同志1954年8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退伍后被分配到乐陵市殡
仪馆工作,历任殡仪馆会计、副馆长、馆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朱连生同志,工作泼辣、坚持原则,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脚踏实地,担任领导干
部之后,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他不徇私情,受到全馆干部职
工的敬重,他关心干部职工胜过关心自己和家人,深受全馆干部职工的爱戴,他勇于
改革、敢于创新,因为成绩突出,深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由于他和全馆干部职工
的不懈努力,乐陵市殡仪馆和他本人,多次被评为文明单位和市局级优秀党员、先进
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74年朱连生同志退伍返乡,经组织安排,到当时的县火化场当了一名职工,到
火化场上班,亲戚和家人都反对,劝他换个单位,免的整天和死人打交道,朱连生认
准的道是八头牛也拉不回的,他说“组织安排,工作需要,这份工作你不干他不干谁
来干?”说罢毅然用自行车带着铺盖卷上班去了,上班后他早起晚归,热情接待丧属,
帮助死者家属抬尸体,收拾骨灰。为他们排忧解难,还主动承担打扫卫生、清理纪念
堂等项工作,由于他主动热情、工作积极,深受场领导和局领导的好评,在他的带动
下,场里一些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小青年也受启发和鼓舞,都表示要以朱连生为榜样,
安心殡葬工作。
1992年,经组织多方考查,朱连生被任命为殡仪馆馆长,职务变了,但他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没有变,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他带领全馆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
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孔繁森、李素丽、韩素云的先进事迹,用模
范人物的事迹鼓励全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号召全馆干部职工热爱本职工作,并先后
举办了多起“我为殡葬工作献青春(余热)活动,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比学赶帮
活动,全馆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馆出现了讲奉献、献余热(青春)的大好
局面,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负责同志来检查指导工作,都表
扬殡仪馆讲政治讲的好,殡仪职工素质高,表扬朱连生同志工作踏实有法,殡仪馆是
精神文明的窗口,朱连生为乐陵的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
在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朱连生狠抓殡葬工作,以改革为重点狠抓经济建设。
首先他主动出人出车,配合市委市府及民政局宣传移风移俗,提倡葬事简办,号召全
市人民更新观念、争做殡葬改革的模范,同时为方便火化,他组织人员多方考察,投
资7万多元新购一台乳山产火化炉, 投资11万元新盖封闭纪念堂7间,投资5.8万元建
成告别厅一处, 还投资1.4万元新购尸体冷藏柜一台,投资13万元新购殡仪车两辆。
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的改变,有力地促进乐陵市殡葬工作的发展。他上任的第一年,
便号召全馆职工大搞多种经营,勤俭办馆,让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制作花圈,订做寿衣,
为集体聚财,再将资金用于改建殡仪馆的服务设施,他任馆长几年来,经济效益连年
翻番,第一年纯盈利4万元,第二年盈利8万元,第三年盈利12万元,至1996年盈利达
18.4万元,在全德州市名列第一。
几年来,朱连生同志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取得双丰收。多
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在成绩面前他不自满,而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率先垂
范,以身做则,严于律己,敢于负责,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馆内一老职工,膝下
无儿无女,老伴得了癌症,他和妻子象儿子一样为老人请医送药,不离左右,感动的
老人痛哭流涕。
朱连生在殡葬战线整整工作20年,他无论是任职工还是当干部,都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殡葬事业,他为乐陵的殡葬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心为公的棉麻公司经理--陈德鲁] 乐陵市棉麻公司经理,乐陵陈才高村人,195
6年2月出生,1975年12月学校毕业分配到乐陵县棉麻公司先后任现金出纳员,主管会
计,1983年任财务股长,1989年5月任副经理,1993年2月任棉麻公司经理至今。
陈德鲁同志工作以来,团结同志,积极工作,任劳任怨,刻苦学习业务知识,锐
意进取,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任现金出纳员、会计期间,他做到帐目清晰,管
理规范,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任副经理期间,他积极协助经理抓好工作,作到当好
参谋不越位,分管工作不出错。特别是1993年任棉麻公司经理后,他面对棉花市场严
重滑坡的实际,理清思路,大胆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带领1750多名干部职工努力拼
搏,积极采取生产收购一齐抓,主营、副营一齐上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陈德鲁同志任公司经理可谓受命于危难之时,1992年始,棉花生产开始严重滑坡,
1993年,陈德鲁同志被推选为公司经理,面对棉花形势,他积极采取支援棉花生产,
服务于棉农的措施, 他积极与农业部门合作,购进160万斤优质棉种,补贴10多万元
发到各乡镇棉农手中。他们还积极对棉蛉虫情进行超前预测预报,把虫害控制在最低
限度。为加快棉花收购工作进度,促进公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94年至1996年,
棉花企业普遍跌入了低谷,有的难以维计,职工生活无保证,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
面对严峻的形势,陈德鲁没有气馁,他大胆提出“转变思想,改革机制,面向市场,
多种经营”的思路,发扬“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企业精神,在清产核资、摸
清家底的情况下,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深化企业的内部改革,首先精简行政科室人
员、压缩行政性开支。对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作到能者上,庸者下,任人唯贤。打
破原来的档案工资制,实行岗位工资,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层层承包,落实责任制,
调动全员积极性。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约束力,增强凝聚力。他根据本行业的
特点,本着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原则,先后帮助厂、站搞起养猪、养鸡、养鸭
业,现在13个厂站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大见成效。为了拓宽视野,迎接挑战,他对全
国重点农业开发区进行考察论证, 决定到新疆呼图壁县搞1600亩棉田开发,199 6年
仅棉花一项收入40多万元。为了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他深入广州、福建等地考察劳
动密集型项目,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他先后确定了蛋面生产和塑料彩印两个项目,
总投资400多万元, 年产值2400万元,利税180万元,安排就业职工近200人。在此基
础上,陈德鲁同志又积极发动全体员工大搞多种经营,各棉厂先后搞起了枣制品加工
制作,塑编、草编、挂毯、汽车减振器、面粉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使公司上下形
成了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