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1&rec=284&run=13

“九五”开局双丰收
市长时立军

莱芜市辖2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 ,1070个行政村,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全
市耕地面积59740公顷,人均耕地0.064公顷。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4.3亿元,比
上年增长2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1.8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29.78亿元, 增长22.28%;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2461万元,增长27.9%,地
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6955万元,增长21.84%;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4118元,比上年增
加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比上年增加466元。1996年底全市总人口为119.79
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0.62万人, 增长0.52%, 其中农业人口82.55万,非农业人口
37.2 4万,人口出生率12.81‰,自然增长率为6.54‰。
农业获得丰收,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全年粮食总产达到55.5万吨,比上年增加
1.7万吨。 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稳中有增;林果业、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植树造林完成15万亩,大牲畜存栏6.6万头,同比增长8.2%,
生猪出栏84.48万头, 同比增长35.4%, 肉类总产、 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4%和
21.6%。 农业基本建设规模大,效果好,全年开发改造土地4万多亩。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2475元,比上年增长23.2%,是增幅最大的一年。农村奔小康迈出新的步伐,
全市30个乡镇、 1070个行政村,分别有14个乡镇、687个村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总
数的46.7%和64.2%。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199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6亿元,
同比增长11.75%。 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
96.79%;实现销售产值78.05亿元,增长17.7%;利税总额6.19亿元,增长10.4%,
其中利润2.15亿元,增长37.56%。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在推进产业化、规
模化和合作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企业改革,采取联合、兼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
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全市资产过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22家,利税
千万元以上的集团达到8家。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有了新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步
伐加快,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实行独立经营,新组建了市农业发展银行。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步伐加快,机构改革进展顺利。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1.26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倍,其中
出口增长1.4倍;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1个,实际利用外资1176.44万美元,投产
开业率、 外资到位率、出口创汇率和销售利税率分别达到57.41%、46.34%、28.74
%和9.77%,达到全省较好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25亿元,同比
增长27.9%。财政支出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21.84%。连续四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 金融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6.78亿元,比年初增加12.5
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15亿元,比年初增加10.17亿元;全市人均储蓄额3
025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89亿元,比年初增加7.47亿元。城乡市场繁荣兴旺,社
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9.78亿元,同比增长22.28%。物价总水平呈下降趋势,全市零
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7%,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
期上升9.2%,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实现了全年物价总水平控制目标。
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建设成效显著,明莱路、
莱马路、韩莱支线改造工程均已竣工通车,205国道改造工程10月动工,境内的7条国
道、省道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市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
城市道路网络逐步改善, 新建改造6条主次干道。邮电通信、电力建设取得新成绩,
市话增容1.6万门, 市内电话户数增长33.88%;电力调度中心大楼和城子坡110千伏
变电站分别完成主体工程, 钢城22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全市15个乡镇一级甲等标
准卫生院提前投入使用。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
提高。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达到1759元,比上年增加388元,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500
元,增加1163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118元,增加150元。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年”活动和
科技攻关活动, 全市推广农业新技术444项,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4项,
实施国家级、省级火炬和星火项目10项,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41.8%;教
育结构日趋合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多彩,群
众文化日趋活跃,全市有14个乡镇被评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莱芜梆子剧团代表山东
省参加了全国梆子剧汇演, 获得6项奖励。广播电视事业成就显著,反映莱芜农村生
活的电视连续剧《三辣小村人》作为全国优秀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得全省精
品工程奖。全市有18个乡镇建立了有线电视站和小调频广播。体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成功地承办了山东省“希望杯”少年男子举重比赛、山东省青少年摔跤“希望之星”
比赛和“泰钢杯” 全国少年女子柔道比赛,共获得国家级金牌6枚,省级金牌25枚,
省以上银牌25枚。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初见成效。
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三项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为“九五”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莱城区

全面振兴莱城区经济
区长刘振杰

莱城区辖24个乡镇和1个城市街道办事处,906个行政村,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51939万公顷,人均耕地0.053公顷。1996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
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
产总值5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3亿元,第二产业
增加值完成2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23.8
%、30.9%;工农业总产值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工业总产值39亿元,
增长13.7%,农业总产值15.4亿元,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亿元,增
长1 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增长17%;外贸出口收购总值7.88亿元,
增长17.6%,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963万元, 增长40.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415 0元, 增加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增加464元。1996年底全区总人口为
97.1 3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0.36万人,增长0.37%,其中农业人口69.57万人,非农
业人口27.56万人,人口出生率12.64‰,自然增长率为6.09‰。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粮食总产49.3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作物比例由1992年的7∶3调整到5∶5。“三辣”和大
棚蔬菜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区新发展标准冬暖型大棚2035个,生姜、大蒜总收入达12
亿元。林、牧、渔各业快速发展,果品总产8.8万吨,增长25.7%;肉类总产8.8万吨,
增长14.3%; 水产品产量6160吨,增长24%。农业基本建设累计投资1亿多元,投工
7300万个, 完成各类建设项目3600项,新开发土地3.2万亩。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加快了小康建设步伐。全区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6%,有15个乡镇(办事处) 、680个行
政村率先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乡镇、行政村总数的60%和75%。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5亿元,增长10%;实现
利税1.4亿元, 增长27.3%。学习借鉴邯钢管理经验,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
提高, 乡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提高3.4个、1.9个百分点,4
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管理示范企业,口镇铸造公司的“三三八”管理法获省优秀管理成
果奖。 258项新上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173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或进入了
设备安装调试阶段。12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年度计划。其中市
纺织厂投资1.2亿元的喷汽织机项目、 二染厂投资4455万元的剑杆织机项目、泰山造
纸厂投资3500万元的碱回收项目等7个项目顺利竣工投产。 通过实施骨干膨胀战略和
名牌战略,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显著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已组建企业集
团28家,资产总额17.7亿元。其中国家大型一档企业1家,国家大型二档企业5家,国
家中型一档企业1家。 全弹牛仔布、电缆内外屏蔽材料和铌钡氏球铁齿轮、高效减水
剂分别获国家、省优秀新产品奖。
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绩。1996年,区里先后组织参加了青岛、昆明、上海、日本、
美国、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内外一系列学习考察、经贸洽谈活动,进一步解放了
思想, 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全区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家,累计发展到57家,实
际利用外资2693.5万美元。 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4家, 自营出口贸易额93
2.3万美元,增长123%。
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全区各类市场发展到152处,年商品成
交额8.2亿元, 5处专业市场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1996年新发展私营企业120家,个
体工商户2448户,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各类专业户分别达到350家和6.9万户,
从业人员13万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增长17%。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村、镇建设累计投资6.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8.5万平
方米;共投资2560万元,完成各类道路72条295公里,其中硬路面165公里。邮电、通
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以雪野水库为重点的旅游开发步伐加快,进一步
优化了发展的硬环境。
财政金融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区地方财政收入5963万元,比上年增加1723万元,
增长40.6%; 财政支出1.17亿元,增长22.5%,连续4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各家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亿元, 较年初增1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0亿元,较年初增8
亿元, 全区人均储蓄达到3092元,较年初增850元。全区各家保险公司完成保费收入
3065万元,增长13.8%。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通过深入开展“96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年”活动,全区共
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50项, 新增经济效益15%以上。实施市级以上工业科技计划
项目18项,其中省级以上星火、火炬计划项目6项;开发新产品35个,其中有8个填补
国内空白,11个填补省内空白。生姜种植与加工被列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
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49%。
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996年,莱城区被评为第三届全省精神
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区、
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省少年儿童工作先进区、全省家庭文化建设先进区、全省计
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

钢城区

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区长张柏成

1996年钢城区辖1个办事处、 3个镇、3个乡,共164个行政村,总面积329平方公
里, 其中耕地面积7381公顷,人均耕地0.03公顷。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6.69亿
元,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69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2.7%、12.5%、38.9%;工农业总产
值3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3%,其中区属工农业总产值12.13亿元,增长3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亿元,增26%。外贸出
口供货值1320万元人民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25万元,增长24.3%;农民人均纯收
入2434元,比上年增加474元。1996年底全区总人口为22.66万,比上年末增加2601人,
增长1.16%,其中农业人口12.98万,非农业人口9.68万,人口出生率13.47‰,自然
增长率为8.33‰。
农业获得丰收,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6年,实现农业产值2.2亿元,比上年增
长15.1%。 全区粮食总产达到6.22万吨,单产达到483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建
成了果脯厂、酱菜厂等6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新建冬暖蔬菜大棚223个,发展无公害
蔬菜1500亩, 蔬菜面积达到1.37万亩,蔬菜总产达到7.08万吨。新发展优质果园250
0亩,林果面积达到7.3万亩,果品总产达到3.31万吨。新建养猪暖圈1010间,新发展
肉鸡大棚5500多平方米,肉类总产达到8327吨。推广脱毒地瓜保护栽培等农业实用技
术23项, 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92项,开发土地2044亩,
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深入开展了“管理效益年”和“学邯钢”
活动, 促进了全区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61亿元, 增长
27.14%,其中区属工业完成9.93亿元,增长36.24%。工业产销率达到96.5%,实现
销售产值3.08亿元,增长21.13%;实现利税总额3689万元,增长49.18%;资金利税
率达到12.26%, 成本费用利润率达5.78%。全区在建项目122个,其中100万元以上
的项目39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9个。
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00户、私
营企业38家, 有证个体工商户达到2330户,私营企业达到5092人,注册资金达到229
8万元。个体私营业户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752万元。在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
重视加强城乡市场建设,投资76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商贸市场6处,投资1000万元建
成了钢材炉料市场,整个城乡市场日益繁荣。
城市和村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深入开展了“城市管理
绿化年”活动,狠抓了城市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综合整治,使城市的绿
化美化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1996年,城区新增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绿化覆
盖率达到21%。同时,全面加快了通讯、供排水、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
服务功能。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小康村(居)建设步入了按规划建设的轨道。
公路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全区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里程达43.2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
柏油路、村村通汽车。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成就。1996年钢城区被命名为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 。科技工作,全区推广实用技术115项,实施国家、省
级计划项目2项, 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45%。1
996年7月份,钢城区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教育工作,以改善
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
视抓好幼儿教育,全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被
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业绩·人才·信息
[优秀信访工作者--吴希富]吴希富系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西港村人,1968年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转业到莱芜县委、县政府信访科工作;
1993年调钢城区担任信访办公室主任;1996年任钢城区委办公室副主任、信访办公室
主任。
自从事信访工来以来,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化解了
各种矛盾。 1978年到1992年间,他跑遍了莱芜市30个乡镇、600余个行政村,先后接
待2万余人次, 调查、处理来信、来访2.9万余起,其中重大信访疑难案件100余起,
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特别是1993年担任钢城区信访办公室主任后,他更是兢兢业
业、任劳任怨地工作,每年阅信、接访都达到100多件次,结案率达到100%。先后制
定出台了十几项规定,使全区的信访工作基本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了乡镇(办事处)、村信访机构,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三级信访网络。做到了小
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重大问题不出区,连续4年达到了省“三无”要求(无进京
赴省上访、无越级集体上访、无信访积案)。
19年来,他还先后接济孤寡老人、经济困难户、伤残人员、特困学生等困难群众
多人,帮助钱物价值上千元,深受干部群众的称赞。
1994年,钢城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先
后被省、市、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被区委、区政府记大功一次,市
委、市政府记二等功一次。1996年,钢城区委发出了《关于向吴希富同志学习的决定》,
号召全区干部群众向吴希富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