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88&run=13

困境中的纺织工业成绩斐然
省纺织工业厅厅长 刘寿北
1995年是全省纺织工业外部环境最困难的年份。原料紧缺、价格暴涨、流动资金
严重不足以及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等,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全省纺织系
统扎扎实实加强对行业指导与管理,确保了全行业生产大局的稳定,并在全国同行业
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保持了微利状态。
加速思想观念转变,端正发展的指导思想,增强全行业克服困难的信心自上而下
发动各级领导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确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破“等、靠、喊
、要”的思想,破单纯依赖棉花资源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下力气改变以往从初、
粗加工抓起、然后向下缓慢延伸的习惯做法,着重以市场最终产品为龙头,大力开发
利用化纤和非棉纤维,集中精力搞好深加工、强化指导管理挖潜力,向改革要效益,
专门召开全行业“振精神、渡难关、争贡献”现场经验交流,取得较好效果。

强化综合协调,确保全行业稳定坚持省政府提出的原料资源分配“四保”原则,
协调把有限的原料和资金用来保重中之重;调动各方积极性,广开原料来源,大力调
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组织好按需生产,使系统内重点棉纺企业“吃”化纤比重已
达3 3%,并从各方面多渠道为重点企业协调解决资金近5亿元。坚持纺织行业“两个
文明”一起抓的传统,越是困难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保证生产经营和职工
生活的稳定。 全年生产增长7%,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8.6%,产销率达96.1%。主要
产品产量: 化学纤维12.6万吨,同比增长7.46%;纱62万吨,同比增长17.46%;布
22.2亿米, 同比下降2.37%;印染布8.2亿米,同比下降7.44%;针棉织品折用纱线
量9.7万吨, 同比下降1.04%;服装1.4亿件,同比下降3.10%;毛线3.3万吨,同比
增长13.81%; 呢绒1769万米,同比下降10.43%;毛毯312万条,同比增长5.10%;
麻袋7422万条,同比下降16.03%。
围绕产业政策,突出结构调整一是抓好压锭改造和“东锭西移”,完成压锭改造
22.6万枚,组织协调向新疆转移17万锭;二是指导组建企业集团41家,组合企业594
户,总资产108.1亿元,为行业资产总额的28.6%,全年销售收入已达194.4亿元,约
占行业一半;三是着重抓名、新、特、优产品开发和最终产品系列配套;四是抓骨干
化纤基地建设。
加大外向发展力度,扩展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截止到年底,已有自营进出口企业5
7家,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值达5.69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4.69亿美元。同比
增长82.81%;利用外资7.2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840家;在境外办公司、建窗口达
30个,初步形成了多口岸、多渠道、多形式出口的格局。全行业出口创汇19.6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1.2亿美元,其中系统内17.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7亿美元。市场最终
消费纺织品比重由48.4%提高到51.2%,全省纺织产品销往省外、出口、省内的比例
已调整为16:35:49。
狠抓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全年纱支数由33.1支提高到34.5支,其中精梳纱比重由
16.6%达到18.2%;全行业三大领域产品(穿着类、装饰类、产业用品类)比重已由4
5.9%上升到48.4%,增幅约为往年的三倍;新产品产值率由11%提高到12.5%;科
技攻关项目,经过全国鉴定,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2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成
为受到纺织总会表彰的重点省份。
结合行业实际,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注重把传统经验与现代企业管理经
验结合起来,重新制定了《山东纺织工业企业管理考核办法》,选择13家企业作为示
范企业进行重点指导培植,并总结推广了一批改革与管理的先进单位经验。1995年全
行业生产总成本增支13.1亿元,其中按国家及省规定属于正常增支的8.3亿元,属于
价外损失的4.8亿元(主要是原棉购进比定价高出18~23%,造成价外损失平均2800~
3500元/吨),由此曾导致约60%的大中型棉纺企业投入产出价格倒挂。全部预算内企
业1995年盈利3699万元,属于全国为数不多的盈利省份之一,但棉纺织行业净亏1.1
6亿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社会、大行业指导管理的职
能难度较大,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建立;(2)执行产业政策、推进结构调整应采
取的有关措施不够落实;(3)协调解决重点国有企业生产所需原料、资金以及减轻企
业历史包袱的工作,难度较大。

业绩·人才·信息
[全国纺织劳动模范-田汝华]田汝华,男,山东省高唐县尹集镇王庄村人。1949年
12月生、1965年7月参加工作,1966年5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高级工程师。先后历
任工人、民办教师、轮班工长、车间主任、党委常委、厂团委书记、副厂长等职。1
992年8月任山东高唐棉纺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
程中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创造性地提出了“外圆内方,求实创新”的治厂方针。通过
采取加强基础建设、改革管理体制、抢抓机遇、扩大发展等措施,促进企业整体素质
连年上台阶。在纺织工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1993~
1995年连续三年均为聊城地区纺织系统创利税第一大户和全省行业排头兵,跨入了全
国500家创利税最大纺织工业企业行列。他先后被授予聊城地区劳动模范、山东省纺
织“双文明”先进个人、全国纺织劳动模范等46项荣誉称号。
他始终坚持科技兴厂的方针。三年来,投资5000多万元,引进了日本粗纱机、德
国依纳牵伸机、意大利自动络筒机、瑞士乌斯特检测仪、台湾喷水织机等先进设备。
并在全国首家成功应用国产清梳联合机,为企业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并不断开发生产各种新型的高档产品,适应了市场各种需求,扩大了市场占有面

他高度重视产品质量。采取各种措施,保持产品质量始终位居全省同类产品第一
,产品不仅受到国内客户青睐,而且远销香港、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际市场,出
口产品量占全部产品量的93%以上,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他关心职工生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3年投资1400多万元,新建职工住
房楼16幢,2.81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和环境。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带动职工收入明显提高,1995年职工年人均工资543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1
992年职工工资收入的3倍。
面对纺织工业严峻的竞争形势,田汝华同志绘制了“九五”企业腾飞的蓝图,决
心为加快全省纺织工业建设步伐再做贡献。

[山东省劳动模范-菏泽棉纺织厂厂长董平学]董平学同志,长期担任企业领导职务
,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担任菏泽棉纺织厂厂长后,在纺织形势极为艰难的
情况下,致力于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善品种结构,强化生产工艺管理,推进企
业技术进步,拓展企业经营规模,使企业获得突出的发展。现菏泽棉纺织厂已拥有8
万枚纱绽(引进2万锭清纲联精梳机、粗纱机、自动络筒机),400头气流纺,838台有
梭织机,48台喷气织机的国有大型企业,极大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近几年来,他带领全厂4400余名干部职工,在企业面临原料紧俏,销售迟缓,成
本增加,税负加重,资金匮乏的极端困难的形势下,确立了“以市场为龙头,质量作
保障,管理打基础,效益为中心,技改增后劲、联合壮实力”的工作方针,加大管理
措施,突出质量指标考核,拓展营销领域,搞活供应销售,开展双增双节,用足用活
资金,大搞技术改造,积累发展后进,发展横向联合,壮大企业实力,保持了企业生
产经营的平稳发展,年均实现产值2.2亿元,年实现利税1500万元,产品质量稳定在
部颁一档水平以上,并逐步以国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企业被菏泽地委、行署命名为
“明星企业”,董平学同志被授予“明星企业家”称号。
董平学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企业发展新观念。他在搞好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同时
,1995年初组织企业收买了破产后的菏泽印染厂,并与滨州印染股份公司联合,成功
的组建了诚信印染公司,用三个月的时间,启动了停产多年的设备,恢复了生产,生
产能力超过了原印染厂历史月份的最高水平,产品大部分实现了出口,并创利润200
万元,这种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域联合,为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了多方面启示。1995年他
还组织企业在市场集中区先后与宁波蓝天无线通讯技术公司,湖州鸿达纺织品经营部
分别联合创办了“宁波天河贸易公司”和“湖州志合纺织有限公司”,使企业经营领
域和销售触角不断得到延伸扩展。

地址 国营山东菏泽纺棉织厂
电话 5333372
邮编 274016

[优秀企业家-孔祥德]孔祥德,山东省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青岛市优秀厂长。中
共党员,经济师,山东省曲阜市人,1943年2月生。1992年3月至今任青岛第四纺织机
械厂厂长兼党委书记,青岛鸿伟针织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防锈材料联合开发公司、青
岛康思福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青岛旭光针织服装厂厂长等职。
自任青岛第四纺织机械厂厂长以来,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积
极实施科技兴厂战略,使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税连年递增,1995年年产值达2
026万元,产量完成2043台,年销售收入2508万元,利税完成376万元,山东省纺织厅
授予他为“经济效益排头兵”。孔厂长上任后,固定资产由1992年不足300万元发展
到现在的2500多万元,流动资金无贷款,企业发展成集科研、产品技术开发、精加工
、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国纺织总会定为全国100个骨干
、重点纺织机械企业之一、荣获1995年中国经营之光500强企业之一获金奖,青岛市
“当龙头、上水平、争一流”劳动竞赛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
孔祥德为使企业大发展和高效益,提出“老产品创优,新产品开发,占领江北,
进攻江南,踏出国门”的战略方针,确立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网络,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有效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使企业发挥出高效益,产品
在国内省、市保持较高水平。
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上级奖励给他的3000元奖金购买一架健身器
捐赠给钢铁战士麦贤德,他工作成绩显著;连续三年授予山东纺机行业“优秀厂长”

省纺织工业厅专栏组稿人:訾德祯 高宏

统一思想开拓进取推动全省茧丝绸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省丝绸总公司总经理 左淑美
“八五” 期间,全省丝绸行业持续在低谷运行,是全省丝绸行业发展最困难的5
年,也是凝聚力增强、知名度提高、充实完善、发展最快的五年。
出口创汇有了很大突破,多元化、多品种、多渠道出口有了新的进展,“龙头”
作用得到充分发挥。1995年,出口创汇达1.23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59.81%,年
递增9.83%。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各大类产品出口1995年与1990年相比,厂丝
增长了2.77倍,年递增30.4%;蚕茧增长了18.6倍,年递增81.13%;绸缎增长了70
.71%,年递增11.29%;成品增长了59.38%,年递增9.77%。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
,老市场进一步巩固,新市场得到发展。主要市场出口创汇1995年与1990年相比,与
日本增长了58.68%,年递增9.67%;韩国增长了83.35倍,年递增142.78%;港澳增
长了28.82%,年递增5.2%;美国增长了102.8%,年递增15.19%;欧洲增长了12.
76%,年递增2.43%;中近东增长了20.33倍,年递增84.42%。三资企业和三类商品
自营出口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
蚕茧生产摆脱徘徊局面,实现了新的飞跃。蚕种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
了蚕茧生产快速增长的需要。1995年生产桑蚕普通种221万张,比1990年增长了226.
5%,年递增29.66%。蚕茧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主攻茧质、增加效益”
的方针,克服了“蚕茧大战”的影响,产量大幅增长。1995年收购桑蚕茧4.17万吨,
比1990年增长240.49%,年递增27.77%,蚕茧质量稳定提高,在全国名列前茅。19
95年与1990年相比,鲜茧出丝率提高了2.69个百分点,生产上茧率提高了7.46个百分
点,茧丝长提高了143.6米,解舒丝长提高了37.7米,核定毛折降低了32.37公斤。
工业生产总体上保持了增长势头。1995年与199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62.83
%,年递增10.24%;丝类产量增长111.86%,年递增16.2%,其中白厂丝增长了18
7.14%,年递增23.48%;丝织品产量减产14.76%,减产的原因主要是产品结构发生
了变化,其中桑丝织品增长65%,年递增10.53%,人丝和合纤织品下降幅度较大;
服装增长294.77%,年递增31.59%;桑蚕丝正品率、白厂丝等级、绢丝一等品率、
丝织成品入库一等品率、丝织品出口合格率、炼、染、印加工一等品率等质量指标均
有不同程度提高。
科教水平不断提高。“八五”期间,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7项;开发新产品、
新品种408个,实现新产品产值7.76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2项。在桑蚕新品
种选育推广,桑蚕生产收烘实有技术研究应用、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等方面均有
较大进步。高速电子提花机、电脑印花分色描稿系统、真丝接枝增重整理等高新技术
研究开发有了突破。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干部学历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职称评审工作
转入正常。省丝绸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评为省部级中专学校。
技术改造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得到加强。“八五”期间,完成生产性基本建设
项目173个,投资2.29亿元,是“七五”的10.37倍;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0个,投资人
民币4.96亿元,是“七五”的2.18倍,不仅保证了茧丝绸各环节总量平衡,也改善了
全行业的技术装备。1995年与1990年相比,缫丝机增长了110.5%,年递增16.77%;
缫丝能力增长了169.8%,年递增21.96%。到1995年底,全省自动缫丝机比例达28.
7%,比1990年提高了18.9个百分点;无梭织机比例达7.1%,比1990年提高了4.5个
百分点。
实体化体制进一步充实完善,凝聚力不断增加,知名度明显提高。1995年全系统
拥有农工商贸独立核算企事业单位209个,职工6.57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4.4万人
,固定资产13.1亿元,形成了集生产、经营、检验、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产品门类
比较齐全的管理体制。随着山东丝绸的不断发展,实体化内部互相协调,在资金运筹
、计划调控、外贸“龙头”作用、农工贸统一运作和利益调整等方面均有所完善,优
越性日益明显。
1995年是山东丝绸有史以来形势最严峻、困难最大的一年,实体化体制经受了严
峻的考验。一是国家蚕茧定价,在1994年上调48.8%的基础上,1995年又上调15.6%
,但国内一些主要省却未执行国家定价、到夏、秋蚕收购时,江、浙等省的收购价已
降到每公斤8~9元,有的甚至还低,造成国内丝绸价格下滑,随之冲击了出口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全省仍严格执行国家定价,全年多支付茧款8000万元以上,给参与市
场竞争带来很大难度。二是国际、国内丝绸市场持续疲软,滑到了历史最低谷,加之
全国丝绸宏观失控,生产、经营、出口管理混乱,低价收购,低价倾销,导致产品价
格一落再落,出现严重倒挂,国内厂丝价格已由1994年的国家定价每吨19.5万元,降
到1995年市场价每吨16万元左右,根据市场变化,省总公司也相应调整了干茧、厂丝
等价格,并对上半年批准自购茧所缫厂丝给予补贴,合计损失7675万元。三是由于库
存增加、扩大资金占用和国家提高贷款利率等诸多因素,多支付利息1385万元。上述
三项,全系统付出了约1.7亿元的代价,其中省总公司承担了1.16亿元,其公司承担
了3000万元。缫丝厂承担了1900万元,另外,外贸因出口结汇美元汇率下降、调整出
口退税政策等因素,累计影响效益6900万元。
面对困难形势,省公司及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明确指导
思想,并始终从三个方面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一是困难与机遇并存;二是企业要摆
脱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眼睛向内,节约挖潜,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三
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长远,加大投入,保住货源,占领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
有率。由于思路对头,措施得力,1995年仍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实现
利润422.3万元。

省丝绸总公司专栏组稿人:张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