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87&run=13

山东一轻工业实现历史性突破
省一轻工业厅厅长 李昭泰
1995年是山东一轻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好的一年,全年实现利税53.4亿元,其中利
润1 7.26亿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8.3%和130%。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列全国轻
工系统第一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1995年末,山东一轻系统有工业企业744家,拥有固定资产454亿元,系统内共有
大型企业100家,中型企业245家,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9%。系统内有职工47.
29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约占职工总数的5.6%,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约占
职工总数的6.4%,工程技术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5.6%。
1995年,山东一轻系统实现销售收入3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产销率
为97.4%。系统内有23种产品的产量列全国同行业的前5位,其中白酒、啤酒、葡萄
酒、原盐、溴素、机制纸及纸板和日用玻璃等7种产品的产量列全国同行第一,摩托
车、铅笔、酒精、明胶、果露酒等5种产品列全国同行第2位。
1995年,山东一轻系统共完成出口交货值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其中
机电产品出口交货值4.5亿元,占21%。系统内有200余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三分之
一的企业有出口产品,年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02家,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
23家,有10家企业的出口创汇额超过了1000万美元。系统内有30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
口权。
1995年,山东一轻系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85个,全年
新增三资企业47家,合同引进外资2.28亿美元。
1995年山东一轻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继续起着骨干带头作用。在被统计的22个行业中,产值
列前3位的酿酒、造纸和摩托车行业,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47.19%、85.16%和
132.4%;利税分别比上年增加26.9%、187.3%和95.3%。三大行业销售收入、利税
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一轻工业的72.5%、88.0%和88.5%。三大行业全年增加的销
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省一轻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增加额的85%、92.8%和8
2%。
1995年,山东一轻系统有108家企业的利税额超过1000万元,上缴利税总和为46
.8亿元,约占全省一轻工业利税总和的87.75%。在利税过千万的108家企业中,利税
过5000万元的有33家,其中轻骑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曲阜酒厂、鱼台酒厂
、安丘酒厂、坊子酒厂、兰陵酒厂、新大洲公司寿光纸厂等9个企业的利税超过亿元

二、中西部地区异军突起、高速发展,为全省一轻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经过“八
五”的艰苦努力,山东一轻系统已经彻底改变了东部强、西部弱的工业发展格局,西
部地区后来居上,全面发展。1995年排在全省一轻工业前3位的济宁、潍坊、临沂3市
实现利税22.3亿元,其中利润7.66亿元,占全省一轻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的42%和4
4%。长期处于困难状况的聊城、菏泽、德州、枣庄、淄博、莱芜等6个市地的一轻系
统,全面走出困境,成为山东一轻的盈利大户。这6个市地一轻系统全年增加的利润
额约占全省一轻利润增加总额的27.5%。
1995年山东一轻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山东一轻企业狠狠
抓住了市场开拓环节。首先是充分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树立企业形象和强
化产品品牌效应,1995年山东一轻企业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入的广告费就超过
亿元。二是不断充实销售队伍,提高营销水平。目前轻骑集团的销售人员已占职工总
数的1/3,在全国建立了完整的销售、维修网络。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一次就吸收10
0名大学生到公司的销售领域,扩大销售队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临朐酒厂等
实行了区域销售总代理制度,利用现有商业渠道,促进销售。据1995年10月国家统计
局和中央电视台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对30种主要消费品的抽样调查表明,孔府家酒、
青岛啤酒、木兰摩托车、崂山矿泉水居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三是以销促产
。上半年,全国纸的市场形势很好,供不应求,山东造纸行业抓住良机,在抓紧治理
污染的同时,大幅度增产增销,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到年底,
全省一轻造纸产量、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0.3%、85.6%、178.3
%和447%。
二、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加强技术进步。1995年,山东一轻系统共完
成科研新产品开发项目430个,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5项,填补国内空白的82项
。科研成果转化率超过70%,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投产率达到8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
为14%。全年系统内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项,新产品奖118项,其中一等奖29项。
北极星钟表公司和轻骑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被确认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青岛啤酒
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的技术开发中心被确认为省级技术开发中心。
1995年,山东一轻系统有15种、28个规格的产品被列入1995~1996年度省免检产
品。在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全国啤酒行评中,全省有31个参评产品被评为优质产品,
占全国参评产品总数的22%。质量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1995年,系
统内已有轻骑集团、青啤股份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趵突泉”啤酒等
5种产品获国家方园标志认证。系统内获国家级优秀QC小组1个,省级优秀QC小组26个
;华东葡萄酒等6种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两个文明”同步发展。1995年,全系统的思想政
治工作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内容,扩大影响。10月份,全国轻工业
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议在山东济宁召开;年底,全省一轻系统首次组织了“景阳春杯
”文艺调演,并选出18个文艺节目,于中国轻工总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轻工业工作会议
期间,赴京为会议代表和总会机关进行专场演出,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
英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业绩·人才·信息
[青岛国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德]王志德,现任青岛国箭股份有限公司(原青
岛明胶厂)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曾先后担任过青岛卷烟厂党委副书记,原轻工局供销
公司党委书记、经理。1982年任青岛明胶厂党委书记。
王志德上任后,首先深入车间熟悉情况,针对环境差的现状,根据生产实际,作
出重大决策,建立了原料处理分厂,将骨料贮存、脱脂等前处理工序迁到青岛郊区,
并对厂区作了绿化,这样既方便了生产,又使职工获得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厂区面貌
焕然一新。
公司原以骨胶、明胶为主导产品。80年代后期,市场无情,凝结着几代人心血铸
造的连续获国优银牌的骨胶,已成为企业的一大亏损产品,企业陷入了困境。面对市
场的冲击,1987年他果断决定从国外引进胶囊生产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走深加工
路子。1987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从加拿大引进12条胶囊生产线,建成了中国乃至亚洲
最大胶囊生产基地,企业创效益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91年5月,针对骨胶亏损现状,王志德顶着沉重的思想压力,毅然决定骨胶全
面停产,1993年在明胶市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王志德没有满足现状,投资近3000万
元进行明胶扩建改造,目前扩建工程已基本竣工并交付使用,将极大地缓解市场需求
。1994年筹建了制药厂,现已初具规模,药厂新产品粒粒蒜刚问世即获中国科技博览
会金奖,前景良好。
1993年6月,在瑞典召开的“世界生产力第八届科学大会”上,王志德以中国代
表团代表的身份,发表《调整产品结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的论文,成为
本次会议中国代表唯一的发言。
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声望,王志德被选为中国明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日化协会副
理事长和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理事长,并获得多项个人荣誉。

省一轻工业厅专栏组稿人:方

山东烟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1995年
省烟草专卖局局长 省烟草公司经理 王琨
1995年是山东烟草行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年。全行业实现利税40.5亿元,
其中实现利润9.7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亿元和2.43亿元,增长28.9%和33.18%,
圆满实现了比1992年实现利税19亿元翻一番的计划目标。
--烟叶生产在连续两年出现滑坡后开始回升。1995年,通过广泛宣传国家提高烤
烟收购价格政策,及时出台价外补贴政策,有力地调动了烟区各级政府和广大烟农的
种烟积极性。全省种植烤烟75万亩,收购烤烟8.72万吨,比上年多收0.95万吨,其中
,收购上等烟4.08万吨,占收购量的46.8%;中等烟2.9万吨,占收购量的33.3%。
烤烟生产全面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共收集国内外新品种16个,对推广品种进行了
合理搭配和布局调整;推广了包衣种子和大棚育苗新技术,全省共推广包衣种子40万
亩,育苗大棚百余个;大面积推广应用了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全省推广25万亩;因
地制宜适度推广了麦套烟、烟薯间作、套种绿豆等种植方式;推广应用了远红外线涂
料在烤房上应用新技术,该技术比传统烤烟工艺节煤15-25%,省时5~6小时,且升
温快,烘烤质量高;成立了山东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加强了对病虫害的预
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全省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点34处,并通过专家验收。
全省烟区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发展区域种植,扶持家庭承包,使一批种
烟大户形成气候,全省现有10~20亩种烟大户5934个,20~30亩大户1266个,30亩以
上大户45个,总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安丘、昌乐、平邑等县市的互助联合体式、
农场式经营都取得初步效益,为扩大推广种烟面积积累了经验。
烤烟出口和调出量平稳。1995年,全省出口烤烟6268吨,创汇1089万美元;全省
全年国内调拨量实际完成162.54万担,完成计划的103.8%,其中调省内106.88万担
,占计划的104.27%;调省外55.66万担,占计划的102.9%。
--卷烟工业在产量比上年减少0.1%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稳
定产量提高效益的策划。1995年,全省卷烟工业实现利税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
63%,其中,实现税金26.5亿元,增长19.68%;实现利润3.94亿元,增长19.31%。
卷烟工业生产技术的开发,紧贴市场需求,促进了卷烟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
高,加快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995年生产卷烟231.98万箱,其中生产滤嘴烟1
93.5万箱。比重达到83.4%。“将军”、“哈德门”、“大鸡”3个全国名优产品生
产81万箱,平均单箱利税1412元。
卷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1995年,全省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6个,总投
资4.4亿元。济南卷烟厂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全国“双加”企业;青岛卷烟厂的
重点技改项目全部完成。1995年,全省还完成了基本建设项目8个,建筑面积12万平
方米,总投资1.9亿元。
卷烟新产品陆续问世。1995年,全省工业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工作力度,陆续研制
出一批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济南卷烟厂的“心达”;青岛卷烟厂的“泰山”、“红金
”;青州卷烟厂的“贵宾”等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
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全省卷烟企业进一步加强现场、质量、设备等
各项基础管理,积极实施“降耗工程”,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卷烟单耗明显下
降,滤嘴烟草耗烟叶43.7公斤,比上年下降2.1公斤;嘴棒8649支,盘纸3439米,分
别比上年下降75支、75米;主要卷接包设备有效作业率达72.5%,比上年提高了5个
百分点;产品质量国家局市场抽检合格率达100%。
--卷烟营销在“立足省内、开拓省外、依靠网点、连锁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充
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1995年,全省共销售卷烟252.5万箱,其中调出省外66
.8万箱,比上年增长29.4%,创历史最好水平;省内销售185.7万箱,比上年下降13
.6%。单箱销售额由上年的2731元,增加到3612元。实现利税由上年的7.03亿元,增
加到9.44亿元,年增长34.3个百分点。卷烟出口3.5万箱,创汇770万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98.3%和176%。
限价调控和网点建设对卷烟营销起了推动作用。1995年,全行业充分利用价格拉
动措施调控市场,有效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先后分3期下达限价卷烟牌号的最低售价
,限价产品达到30个牌次40个规格,其中对13个牌号15个规格的限价水平根据市场情
况作了上调,消灭了调拨价每盒0.5元以下的卷烟,仅此一项,就为全行业增加利润
1亿多元。1995年,全行业继续花大力气抓好销售网点建设,在全省建立自设批发网
点1098处,并在全国30多个大中型城市建立了连锁店的直销点,卷烟销售已辐射到全
省所有乡、镇、村,销售触角伸向全国20多个省(市)区。
卷烟销售基础建设得到发展。1995年,全省销售网点经营用房总面积10.74万平
方米,其中营业面积3.98万平方米,仓库面积4.99万平方米,职工宿舍面积1.78万平
方米;为全省销售网点配备机动车467辆,制作货架、柜台9167米,购置空调827台,
开发应用了“烟草商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1995年,全省烟草专卖管理以“打私”和“打假”为重点,坚持依法行政,确
保了卷烟市场稳定,全年共查获各类违法案件2.11万起,其中20万元以上的大要案3
8起;查获各类卷烟125085件,罚没款1634万元;查获大小走私案件2038起,走私卷
烟2628件,价值约591万元;查获假冒卷烟案件1289起,卷烟1.28万件,标的额247万
元,挖出制假窝点31个,查获制假机械61台套;组织公开销毁假烟现场会73次。为配
合全省销售网点建设,在全省已建立的1098处下伸网点中,全部设立了专卖监督检查
站,担负市场销售和管理两项职能。
--多元化开发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新的进展。1995年,全省烟草行业的多元化开
发有了新的发展,除已创办的建筑材料厂、矿泉水厂、珠宝有限公司、莱州印刷有限
公司外,又有一批新的多元化项目,如“将军”烟草集团的“九州”富得香料有限公
司、“颐中”集团的黎马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等都已投产创出效益。据统计,1995年
,全省多元化经营总创利润达4533万元。为了进一步加快多种经营的发展,组建了山
东烟草宏发(集团)有限公司,全行业以省公司(集团)为核心,广泛吸引系统内外投资
入股,设立商贸公司、工业公司、旅游公司、农产品购销公司、广告公司、进出口公
司等若干开发项目,扩大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同时,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与高等院
校和各类学科的专家合作,开发高科技项目和产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1995年全省烟草行业先后派出19个
团组,62人次到境外考察培训,合资办厂,引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
展。山东-乐富门烟草公司第二期工程开工,新建年产5万箱制丝线一条及厂房和配套
设施。青岛卷烟厂在南非建立了卷烟厂。
--行业改革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向深入。1995年,人事制度采取试用
制和聘任制相结合的办法,在全系统广泛实行了纵向、横向干部交流制度,更大范围
的培养和锻练了一批干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由招工转向招生,实行增人不增工资,
减人不减工资,用工与工资直接挂钩制度。在系统推广了全员合同制,增强了企业的
活力。“将军”、“颐中”、“东方”、“鲁南”4家烟草集团分别进行了公司制改
造。集团公司实行母子公司体制,集团核心企业作为国有独资公司对其经营的国有资
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其中对鲁南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了政企分开的改革,撤消
了枣庄、济宁烟草分公司,只保留其两市烟草专卖局的行政管理职能。青岛卷烟厂被
国家局确定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
--精神文明建设除坚持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外,各企业都制定了烟草员工职业
道德规范和有关规定、制度,建立健全了监督检查机制,防范和抵制拜金主义等腐朽
思想的侵蚀,树立了烟草职工的良好形象。

[求实创新增效益团结奋进做贡献]颐中烟草集团组建于1994年1月,1995年正式成
立,是一个以烟草种植和卷烟生产、销售为主,兼多元化经营的,集、农、工、商、
贸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的核心企业为颐中烟草(
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蒲强。紧密层企业有
:颐中烟草(威海)有限公司、颐中烟草(烟台)有限公司、颐中烟草(日照)有限公司、
颐中烟草(菏泽)有限公司、颐中烟草(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颐中烟草购销有限公司、
颐中烟草(香港)有限公司、颐中烟草(南非)有限公司。
集团公司现有员工近万人,固定资产达6亿元,总资产20多亿元,年卷烟生产能
力达100万箱以上,卷烟产品有60个品种,年均烟叶产量30万担左右。1995年完成工
业总产值22亿多元,实现利税16亿多元,利润5亿多元,完成销售收入43.45亿元。1
995年,颐中烟草集团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列为12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是50
0家最优企业中获得满分的12家企业之一,也是全国烟草行业获得满分的3家企业之一
,同时也是山东省唯一一家获得满分的企业。
1995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推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
等三项制度改革。对各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实行竞争上岗;安排了东部沿海地区与经
济相对落后的菏泽地区的8名县级公司的正副经理相互挂职交流;在全集团公司范围
内改革了等级工资制,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改革了固定工制度,实行了全员劳动
合同制。
1995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卷烟销售工作在继续巩固发展原传统销区的基础
上,又开辟了新的市场,在省外建立“特约经销点”500多个,设办事处7个,在省内
县市建经销点429个;加强了对新产品的宣传促销,全年共在省内外召开评吸会、促
销会45次;全年共销售卷烟132.88万箱,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9.396亿元。集团的卷烟
产品“红锡包”、哈德门”、“泰山”、“红金”等畅销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
实现了“全国无空白省、全省无空白县、全市无空白店”的“三无”销售局面。
1995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形成相当规模,颐中烟草(青岛)实
业有限公司有8个工业企业、6个商业企业;威海有限公司有6个股份合作企业、8个集
体企业、4个股份制企业;烟台有限公司有8个三产实体;全年仅颐中烟草(青岛)实业
有限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比去年增长70%。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业企业之一--青岛卷烟厂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
业中按利税排列居第52位,居全国烟草行业第9位,是国家烟草专卖局重点发展的工
业企业,并被列为全国技改重点企业,国家计委重点改造企业。从1952年政府接管至
1995年,青岛卷烟厂实现利税突破了100亿元大关。

(刘钊)
省烟草专卖局专栏组稿人:曹松岗

适应改革形势加快调整步伐
省盐务局局长 胡新基
1995年,是山东盐业历史上形势多变,情况最复杂的一年。上半年,全省上下加
强盐政执法,整顿运销秩序,经各个方面的努力和辛勤工作,争取到了省政府对理顺
盐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支持,原盐销量、货款回收、市场秩序都有了明显好转,盐业经
济呈现出振兴之势。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国务院于5月18日
确定了将对盐业运销体制进行改革。
我们坚持为行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行业管理和盐政管理
,使全行业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的势头。全年共生产原盐520万吨,完成年计划的
108.3%,比上年的664万吨少产144万吨;生产溴素2.97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13.4%
,两大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优一级品率都在百分之百。销售原盐330万吨,完成年计
划的73.2%,与上年基本持平;盐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在比较困难的情况
下,各项工作仍取得较好成绩。
一、坚持按计划生产,狠抓产品质量的提高
我省是全国的产盐大省,生产能力已达900万吨。我们在国家下达生产计划仅48
0万吨的困难形势下,严格按国家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控制结晶面积,推迟灌池
时间,要求走季节性生产的道路,大多数单位都将生产任务落实到了工区、班组,并
实行了生产费用包干,全省旺产期结晶面积始终控制在50万亩左右,灌池时间也推迟
了20-30天。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我们把1995年定为第三个产品
质量年,强化了运销港站的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对获得制盐许可证企业的质量监督管
理,进一步完善了质量承包合同。同时,严格了工艺纪律,继续坚持“新、深、长”
的结晶工艺,严格实行分晒制度,坚持漂花卤灌池,一次加卤一次甩撤工艺。通过采
取以上措施,原盐产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产原盐520万吨,比去年减少144万吨;原
盐质量也稳定提高,产品优一级品率达到100%。
二、突出发展盐化工,向科技要效益
针对原盐产大于销的实际情况,各企业都自觉确立了突出发展盐化工的经营思想
,以溴素及其深加工产品为龙头,带动硫酸钾、碱式碳酸镁等新产品的全面开发,并
逐步将开发重点转移到了溴素深加工产品和配套设备上,以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全
省的盐化工有了很大发展,产品品种、生产能力增长迅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
5年底全省盐化工产品品种达到近40种,生产能力达15万吨。其中,溴素生产能力达
3万吨,比上年增长3.6%,深加工品种已达20余种,生产能力1万吨。盐化工产品实
现不变工业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1800万元,利润250万元。对企业摆脱经济困境起
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加碘盐项目全面启动,碘盐生产有序进行
11月中旬,轻工总会批复了我省的加碘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公司立即组织
了对全省7个碘盐生产项目、3个销区分装项目的联合设计,并已将“扩初设计”文本
上报中国盐业总公司。项目所使用的世界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由省公司一口对
上,统贷统还,并已签订了贷款协议。
为实现1995年底全民普及食用碘盐的目标,省局会同省卫生厅、省供销社制定了
《碘盐定点定量加工供应办法》,在全省确定了26家碘盐定点生产单位,将全省40万
吨(不含青岛)碘盐生产计划下达到企业,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碘盐定点项目建成前加碘
盐的供应。在碘盐生产上,着重抓了质量管理,从9月份开始,要求企业严格按加碘
盐新标准组织生产;遵照中盐总公司的《加碘盐质量办法》,严把原料工艺、仓储的
质量关;对制盐企业的化验员进行专项培训,加强碘盐的生产质量检测;加强行业监
督,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在省质检站的几次质量抽检中,定点生产企业产品
合格率达到100%。
根据国家“食盐专营”的要求,我们加强了对1996年食盐购销计划的监督和管理
,全省17个市地盐业公司都已以书面形式向省公司提报了碘盐购进计划以及防伪标志
数量,为打破产销分离,建立食盐专营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盐的运输管理,积极促销清欠
由于市场混乱,私盐泛滥,盐的分配调拨计划受到严重冲击。上半年,我们在认
真总结和完善准运证制度的基础上,对全省定点工业用盐、跨区运输的集港站调运盐
全部实行准运证管理,进一步严格核发和收缴,有效遏制了省内产、销区的自由购销
。对市场用盐准运证的管理也更加严格,有效地维护了省内盐业市场的秩序。针对铁
路沿线发运私盐严重的情况,我们争得铁路部门的支持,加强了干线运输管理,运销
秩序一度出现好转。进一步加强了对促销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盐款清欠。经过加大
促销和清欠力度,有效地减少了盐款的进一步拖欠,仅昌乐盐转处全年回收盐款达1
.47亿元,月均回笼盐款是1994年的1.5倍,基本做到了新盐款没有拖欠,并部分回收
了长年积压的盐款,上半年月均销售量也接近了正常水平。虽然全年原盐销量只有3
30万吨,与国家计划差距较大,但在1995年这样特殊的情况下,能达到如此水平,已
属不易。
五、加强盐政执法,整顿市场秩序
全省各级盐业管理部门都把盐政执法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紧抓好
。在舆论宣传上,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
盐业法规;与省电视台合拍了“来自盐区和碘缺乏病区的报道”,普及碘盐及碘缺乏
病知识;“5.5碘缺乏病宣传日”时,全省各地又采取联动方式,组织了声势浩大的
宣传活动,教育了广大群众,为盐政执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省局直属盐政执法大队自1994年10月组建以来,与铁路部门协调,重点对港站进
行执法检查,查缉了一大批数量较大的案件,并进行了严厉处罚,使发运私盐现象明
显减少。半年时间,执法大队共查处盐业违法案件120余起,查缉违法盐斤万余吨,
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为保证定点工业用盐计划的落实,我们采取以执
法大队为主,产盐县市盐政部门配合,供盐单位派人参加的办法,对张店农药厂、沂
源化工厂、山塑等较大的定点厂实行常驻执法检查,有效地堵塞了私盐渠道,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业绩·人才·信息
[潍坊市盐业公司积极推进改革实现自我发展壮大]潍坊是全国最大的盐及盐化工生
产基地,原盐生产能力600万吨/年,分别占全国、全省总量的1/5和2/3。盐化工产品
40余种,其中工业溴生产能力2.6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3/4。近年来,潍坊市盐业
公司积极投入改革。他们的具体作法是:
--适应改革,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业盐供销体制改革结束了250
0年的“官盐”制和完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全市迅速形成了大运销的格局,开辟
了新的市场,减少积压库存,缓解了资金紧缺的局面。
--转换机制,实现单纯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的转变。设立了供销分公司、经贸分
公司、销售处、劳动服务中心、实验盐场、生产资料供应分公司,与原有的设计室、
宾馆形成生产、经营、供销、科研、服务配套成龙的经济运行体系,既便利了行业服
务,又增强了经济实力,加快了实体化进程。
--更新观念,实现就业安置型向生产发展型转变。公司150人中近80%的人员工
作到生产经营第一线。并以发展论是非、以效益论英雄,对有突出贡献的重奖,完不
成责任目标的责任人连续3次黄牌警告者自动免职。
--搞好运营,实现单纯产品运营向全面资本运营的转变。做到了人员、财产、资
金各生产要素质的优化组合,一步一投入,一步一产出,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全面
提高。

(丁宁)

[乘势改革推动青岛盐业加快发展]1995年是青岛盐业实行转体改制后投入运营的一
年,也是加快改革的一年。一年来,青岛盐业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盐业的
新路子、新方法,取得成效。
一、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青岛市盐务局
于1994年9月改建为青岛市盐业总公司,同时成立青岛市盐务管理办公室。使青岛盐
业在体制变革中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
二、随着全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1995年10月,青岛市盐业总公司并
入到青岛市化学工业总公司,并重组青岛市盐务管理办公室,原总公司所属企业以青
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层企业组建为青岛海湾集团。重组后的盐务管理办公室成
为市政府授权行使盐务、盐政管理的职能部门,按局级单位管理,主要负责全市盐业
行业规划、综合统计、经济信息、盐业科技开发、盐产品质量监督、原盐调配供应、
食盐专营批发、盐政稽查等工作,并初步确立了围绕“三个一”(即:抓好一个基本
任务-一行业管理,突出一个重点-食盐专营,实现一个目标-一促进盐业经济加快向
集约化转变,提高社会效益),加强行业管理,抓好盐政稽查,搞好食盐专营,推进
盐业改组、改革、开放、发展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行业干部职工乘改革之东风,
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缔造青岛盐业蓬勃发展的新未来。

[广饶县盐化工业集团总公司]广饶县盐化工业集团总公司是1993年依托原广饶县盐
业总公司和东营市广饶盐场组建的一个国有大型(二)综合性盐业企业,拥有职工126
0人,总资产1.8亿元,占地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年生产能力:原盐32万吨,溴素5
00吨,洗精盐、再制盐5万吨,氯化镁3500吨,氢溴酸100吨,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
的盐业企业。在全国最大100家采盐企业中名列第54位。
该公司原盐生产以地下卤水为主要原料,采用“盐做池板,一次加卤,塑膜苫盖
,死碴结晶,存盐于池,以销定产,大机械扒运,集中洗涤”的制盐工艺,溴素生产
采用了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空气吹出酸法喷雾捕吸收尾气封闭循环制溴工艺。先进的
工艺设备,严格的质量管理,使原盐、溴素等产品均保持了100%的优一级品率,产
品畅销省内外,并有部分原盐出口国外。该公司所属明华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明
华牌营养盐1989年先后获得轻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一轻厅优良产品,1993年获首
届中国金奖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

[转变经营机制加强技术管理振兴育苗事业]青岛东风盐场养殖开发公司是一个集海
产品育苗与养成为一体的经济实体,拥有职工26人,育苗水体1000立方米,年育对虾
幼苗在1亿尾以上,生产对虾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经济效益达10万元左右

该公司的前身是一个1000立方米水体的育苗车间,育苗量一度多年徘徊在5000万
尾左右,管理粗放,效益低下。1994年以来,该公司转变经营机制,彻底脱离企业母
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年育苗量突破1亿尾,1995年达到1.3亿尾。1996年,
在设备老化、生产启动资金匮乏,周围育苗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培育越冬亲虾110
0尾,育出虾苗1.7亿尾,除本公司内部留用外,外销1.4亿尾,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万
元,育苗阶段效益达到15万元,育苗量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青岛东风盐场)
省盐业局专栏组稿人:于本杰

山东二轻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省第二轻工总会会长 曾昭起
1995年, 全省二轻工业系统共有工业企业1653个、职工51.31万人、工程技术人
员2.7万人, 其中:国有企业98个、职工5.16万人、工程技术人员3102人;集体企业
1433个、 职工41.57万人、工程技术人员2.06万人;联营企业1个、职工235人、工程
技术人员13人;股份制企业48个、职工2.46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772人;外商投资企
业2 4个、职工5093人、工程技术人员239人;港澳台投资企业41个、职工1.44万人、
工程技术人员878人; 其他企业8个、职工1507人、工程技术人员358人。年末固定资
产原值123.4亿元, 其中生产用91.4亿元;累计折旧36.3亿元。企业生产总额308.19
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71.5亿元。企业负债总额222.54亿元,所有者权益85.65亿元。
1995年全省二轻系统提前完成“八五”计划主要指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
展。
生产平稳发展,产销日趋平衡。全省二轻系统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6.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0.3%,比1990年增加177.61亿元,年均递增17.87%;生产价值达28
2.19亿元,销售价值273.52亿元,产销率为96.93%,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据
财务口径统计,1995年产品销售收入2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82%,比生产增长
高出11.21个百分点,是“八五”期间销售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
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高。1995年山东二轻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在全国同行业
中居前列。1995年全省二轻平均每个企业固定资产拥有977.8万元,比上年扩大30.3
7%;平均每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75万元,比上年增长35.8%。1995年全省二轻
系统实现利税和利润创新纪录。利税达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78%,比1990年增
加13.74亿元,年均递增24.38%;实现利润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41.02%,比199
0年增长6.85亿元,年均递增26.55%。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省二
轻系统总额的72.88%和87.02%,分别比上年提高12.88和2.13个百分点。1995年40
个企业集团销售收入168亿元,实现利税15.2亿元,分别占全省二轻的50.6%和73.7
8%。
外向型结构改善,出口创汇能力增强。1995年全省二轻出口交货值77.88亿元,
比上年增长5.06%,比1990年增加48.03亿元,年均递增21.14%;出口创汇18.5亿美
元,比上年增长19.43%。二轻行业外向型结构改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出口产
品结构“八五”期间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传统出口产品逐步从低档向中高档发展
;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生产逐步由省内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以机代手”战略
逐步实施,机绣产品出口量超过了手绣产品出口;二轻专用机械出口由零部件发展到
整机出口,实现了机电仪一体化的机电产品出口。二是出口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全省
二轻系统1995年有出口生产企业622个,占二轻企业总数的40.73%,其中出口创汇1
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8个,共创汇2.9亿美元,占全省二轻出口创汇总数的15.67%
;机电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企业和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达37个,已成为二轻出口创汇的
主要力量。三是利用外资初步实现了“两个转向”,即由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由
追求设备、工艺转向同时注重技术和管理。1995年累计有350个外商投资企业建成投
产,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创汇2.8亿美元、利润1.5亿元。日本三菱重工、意大利梅
格尼等国际大公司开始涉足山东二轻。四是产品出口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
自营出口企业已有68个,出口交货值达12.5亿元,创汇1.5亿美元,出口市场已由传
统的港澳、东南亚、中东等地逐步向北美、日本、西欧、韩国、非洲及拉美拓展。
技术改造步子大,科技开发成果多。科技进步对山东二轻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
47.5%,超过全国轻工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综合技术水平达4.17。1995年固定资
产投资完成19.46亿元,“八五”累计完成76.47亿元,为“七五”的277.67%。其中
:技术改造投资1995年完成17.19亿元,“八五”累计63.8亿元,为“七五”累计的
294.69%。1995年峻工技改项目268项,“八五”累计1767个。“八五”累计更新改
造主要生产设备6000多台(套),形成技术先进的生产线80多条,完成引进项目103项
,引进设备1765台(套),同比1.62亿美元。1995年新增固定资产21.24亿元,“八五
”累计新增69.86亿元。
科技工作围绕“高、新、短、缺、名、优、特、畅”的八字方针开展。1995年共
完成新产品开发72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40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2项,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的190项,新产品投产率89%;完成科研项目280项;推广“四新”项目420
项,共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3项,有7个产品被确认为“山东名牌”;新批准
2个企业技术中心。到目前为止,全省二轻累计已有6个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的有2
个;通过L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有济南洗衣机厂和乳山造锁总厂,全省二轻累计已
有7个企业通过了这项认证。
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至1995年底,全省二轻累计有98%的
企业对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有85%以上的企业实行了
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有250家企业实行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
其中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有8个,上市公司1个,“海尔”、“金钟”、“乐声”、“
泰山”等4个集团公司被列入省股份制试点,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塑
料橡胶机械总厂和荣成电机厂被列入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约有36%的企业
采取兼并、联合、租赁、嫁接、拍卖、破产、资产转让、公有民营等改革形式。

省二轻总会专栏组稿人:张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