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76&run=13

全省工交财贸经济成效显著
省长助理、省经委主任 孙光远
1995年,全省经贸系统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和管理相结合,真抓实干,实现了省委、
省政府年初提出的要求,工交财贸经济保持了较快较好发展。
工业生产稳定发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
完成增加值1654.7亿元,增长11.24%,产销率达到96.8%。经济效益持续上升。全
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税456.3亿元,增长21.1%,其中利润178.8亿元,
增长23.8%;资金利税率10.34%;全员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增长28.9%。全省
预算内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实现利润32
.19亿元,增长27.35%。
国有经济、大中型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发挥出了支柱和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大
中型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3%和16.1%,实现利税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4
6.9%和62.8%。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在国家实行从紧货
币政策的形势下,投资总量仍实现了较大增长。全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20亿元,增
长27%。百项重点技改项目进展较好,产品档次和项目水平比往年上了一个大台阶。
完成技术开发项目6286项,新产品产值501.4亿元,利税59.4亿元,分别增长28.9%
和27.5%。全省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7个,其中国家级13个,是全国各
省市中最多的。
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取得新进展,全省利用外资改造老企
业的面达到44%。工业品出口发展迅猛,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13%以上,机电产
品出口达13多亿美元。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加快,目前已发展到380家。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0
0亿元,增长23.5%。市场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全年实现了省定15%的控价目标。
交通通信全面发展。山东航空公司正式运营,开通了韩国、日本、新加坡、澳门
等5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港口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港口吞吐能力达1.1亿吨,海上集
装箱吞吐量完成68.47万标箱。DEL电子数据交换网已投产应用,GSM移动数字通信与
全国联网,全省新增程控电话100万户,交换机总容量突破400万门。交通运输总换算
周转量1593.29亿吨公里,增长8.6%,邮电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增长32%和39.
9%。

[全省“八五”工交财贸工作概况]“八五”期间,全省工交财贸工作全面完成了“
八五”计划总体目标,为“九五”全省经济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5年,全省
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13亿元,比1990年增长1.63倍,年均增长21.3%;完成工业总
产值10210.1亿元,增长1.99倍,平均增长24.5%,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增
长1.4倍,年均增长6220.5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3%。到1995年末
,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2047.7亿元,比1990年增长1.6
倍;职工人数达622.31万人,比1990年增长23.5%。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分别
达4456.1亿元、178.8亿元和456.3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2.47倍、4倍和2.43倍。
企业亏损面由15.42%降为10.78%,工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0.3%,比1993
年提高1.6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实现利税和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列,
初步奠定了山东工业经济大省的地位。
二、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八五”期间,通过深化
流通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流通格局。国有
流通企业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71.1亿元,国有、集体和其它经济成份所占的比重
为34.3%、28.3%和37.4%,分别比“七五”下降1.1、9.8和上升1.09个百分点。城
乡集贸市场总数已发展到8446处,比“七五”增长28%,成交额3991.1亿元,比“七
五”增长5.6倍。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达到206处,其中消费品市场165处,生产资料
市场41处。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累计达到1.35万元,比“七五”增长1.3倍。农民
人均纯收入累计为5554.5元,比“七五”增长94.1%。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的
生活内涵和质量有了明显变化,每年人均菜、肉、蛋的消费量分别达到290公斤、22
公斤和16.8公斤,分别比“七五”时期多110公斤、5公斤和6公斤。电视机、电冰箱
、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增加。据省调查队抽样推断,“八五”末全省每
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分别达到113部、76台和89台,与“七
五”末比较,除电视机基本持平外,电冰箱、洗衣机分别增长62%和17%;每百户农
民分别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90部、6.9台和11.4台,分别比“七五”末增长
0.64倍、7.6倍和1.9倍;另外,录像机、录音机、电风扇、照相机以及摩托车等的拥
有量也有很大增加。
三、交通通讯迅猛发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到1995年底,全省铁
路通车里程238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4万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1亿吨,开辟航
线71条,每周航班271次,可与国内外33个大中城市通航。邮电业务量达到53.3亿元
,比“七五”末净增6.9倍,程控交换机总量达到400万门。京九铁路山东段建成通车
,济南、青岛新客站和一批机场、高等级公路投入运营。济邯铁路全面展开,桃威铁
路建成开通。
四、技改投入大幅度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省委、省政府两
次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反弹琵琶选重点、集中资
金保重点、收贷挂钩保效益”的技改工作新思路,加强了对技改投资的管理,推动技
改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八五”期间全省累计技改投资1100亿元,比“七五”增长
4.5倍;完成技改项目2.94万项,增长4.6倍;技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达到26.5%,比“七五”提高2.2个百分点。完成技术开发项目2.9万项,增长1.45倍
,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236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056项。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技
术开发中心47个。通过改造和开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的
贡献率由“七五”末的30%提高到39%,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60%来自于企业技术进
步。
五、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工业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5年间共批准利用外资
项目2.36万个,合同利用外资额24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07.8亿美元,分别比
“七五”增长11.6、10.6和9.9倍。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平均项目规模达到171万美元
,比1990年增长1.7倍。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1.2万家,改造面达到44%,比“七五”
末提高20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工业品出口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
13%,机电产品出口占工业品出口的比重达到14.4%,比1990年提高5.7个百分点。
全省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380家,年出口达到10.8亿美元。
六、面向市场的企业管理思想开始形成,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八五”以来
,全省连续开展了“抓管理、炼内功、转机制、增效益”、“管理示范工程”、“双
增双节”、“管理效益年”等项活动,广大企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的同时,面向市场大胆创新,基本上摆脱了过去生产靠计划、原料靠调拨、产品靠包
销的生产经营模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主副业并重的经营方式已较为普遍,以经济
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初步形成。涌现出了一批象海尔的OEC管理法、山东轮胎厂以
利润为中心的定额管理法、诸城四达绝缘材料股份公司的倒逼成本管理法等与市场经
济接轨的企业管理典型。企业营销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重达到10%,比“七五”末提
高了3倍,企业技术等级以初级为主体变为以中级为主体;一大批企业家脱颖而出,
有265名厂长(经理)荣获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称号。
七、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通过深入贯彻《转
机条例》和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省企业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和岗位技能
工资制,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机制初步形成,企业内部活
力进一步增强。1994年省里选择的51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已基本走出路子,面上
企业通过贯彻《公司法》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改革的形式呈现多层次、多样化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联合、租赁、破产、出售等多种改革形式普遍展开。
特别是县域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成效显著。创出的“抓大放小”、“三放两不放”(
放开生产经营、放开改制形式、下放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不放松对国有资产的监
管、不放松对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监督管理)的经验,得到国务院好评。到1995
年底约有60%以上的县域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中,诸城、阳信、金乡等县
市的改革较具典型意义。
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经过5年的调整与发展,国有工业
和非国有工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57.8:42.2变为39.7:60.3,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
同发展的局面。全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纺织、机械、建材、轻工、食品、电子等
为主导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行业的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由“七
五”末的30%提高到42%,工业产品省内省外和出口销售的比重由“七五”的7:2:
1变为5:3:2。企业集团开始发展壮大,全省组建的1100家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了万余
家小企业的发展。名牌产品、骨干企业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九、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依然稳固。到1994年底
,全省共有国有大中型企业1197个,占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5.03%,
但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到了43%和44%,1995年1~9月份分别占到了61.54
%和65.13%。1994年排定的行业经济效益排头兵和工业利润大户中,国有大中型企
业分别占到了85%和95%。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能源、交通、邮电、原材料等关系国计
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占据着支配地位。

(彭爱田 曲均纪)

[全省经委系统外经贸工作]1995年,全省工交财贸系统外经外贸工作取得了明显的
成效:
1、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突破13亿美元,达到13.86亿美元,增长31.3%以上,约占
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5%,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奋斗目标。省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被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评为全国机电产品出
口先进工作单位。
2、全省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350家,全年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创汇15亿美元,自
营出口额达10亿美元,增长126.8%,约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29%。
3、“三资”企业全年出口创汇38.9亿美元,约占全省外贸出口创汇总额的40.6
%,比上年同期增长62.0%。
4、由经委直接组织共派出21个团组,160多人次;派出20多人次随团赴国外考察
学习、洽谈贸易;直接接待30个来访团组,190多人次;参与接待11个团组,260多人
次来山东考察访问。在国外举办和参加招商洽谈会及山东出口商品展示会2次(9月的
香港“95山东经贸洽谈会”和10月的比利时“95欧洲产品工程项目发包洽谈会”)。
在省内举办和组织参加国外来访的经贸洽谈会4次(3月的瑞典-山东投资研讨及对口洽
谈会”;6月的新加坡-山东经贸洽谈会;11月的荷兰王国在济南举办的经贸洽谈会;
11月,参加了德国总理科尔在青岛举办的德中经贸洽谈会)。
5、直接促成4项1000万美元以上的利用外资合作大的项目。
6、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合作企业项目库和对外合作重点客户联络库。项目库共收
录了304个拟与国外合资合作的项目;联络库共收录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新加
坡、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6个重点客户的资料。

(宋维民)

[全省技改情况]1995年全省技改投资计划为410亿元,实际完成420亿元,扣除村办
企业后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79亿元,增长21%,集体企业完成
170.07亿元(含村办企业56.5亿元)。
全省在建技改项目7591项,当年竣工项目4973项,年可新增产值733亿元,利税
138亿元,创汇11.4亿美元。
1995年共安排省重点技改项目99个,总投资51.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6亿元,当
年贷款15.1亿元。年底实际到位资金25.4亿元,占计划的97.7%,其中银行贷款到位
15.9亿元,到位率为105%,自筹资金到位9.5亿元,到位率为87.2%。有78个项目完
工或不需向下年度转结。
1995年共争取国家专项301个,当年总投资45亿元,当年贷款28亿元,其中当年
到位23亿元,到位率为82%。

(技改处)

[技术开发工作]1995年,全省企业科技开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全省完成技术开发
6268项,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的项目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1090项,填补国
内空白的44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50项,填补省内空白的1067项。填补国内空白
以上的高水平项目693项,比上年增加65项。投产5512项,投产率达87.7%。完成新
产品产值501.4亿元,利税59.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8.9%、27.5%。创节汇
3亿多美元。新产品产值率为8.24%。完成的项目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135项,其
中具有国际水平的3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
1995年技术开发与以往相比突出的特点是,新产品产值、利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
长速度,技术开发项目在水平、档次、规模经济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开发完成了一批
高水平、高效益项目,如济南第二机床厂开发的汽车复盖件自动冲压生产线、山东推
土机总厂开发的TY320B型推土机、德州机床厂开发的TK2120型数控深孔钻镗床、青岛
海信集团开发的TC2929DSP多画面彩色电视机、青岛海尔集团开发的BCD22213无氟超
节能电冰箱、KFR系列分体空调器、济南洗衣机厂开发的XQG50系列电脑全自动滚筒洗
衣机、鲁南制药厂开发的鲁南欣康、济南合纤厂开发的涤纶阻燃纤维、济南天齐平带
公司开发的高强度传动平带、莱芜钢城企业集团开发的双缸双作用转子活塞泵等均填
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水平。
1995年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企业抓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在积极推动1994年已认
定的25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的同时,1995年省里又认定了22家,有
5个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确认。累计全省已建立4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13家
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是全国各省市中最多的。
二是集中力量抓重大项目开发。根据省里提出的3~5年内抓百项重大开发项目的
要求,1994年已启动60项,1995年在继续抓好1994年已启动的60个项目的同时,又选
定了58项重大开发项目,并向国家申报了一批符合国家扶持条件的高水平项目,有1
39项列入国家级试产计划,10项列入国家学研、工试、推广、技术开发、重大技术装
备项目计划。为保证年度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关部门和市地经委,密切配合,
狠抓落实,项目承担企业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加快开发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抓产学研联合,促科技成果转化。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第五届省产学研洽谈
会,共有12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3000多家企业,1.3万人次到会参观洽谈。会
议期间,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的3500多项科研成果,有50%以上进行了交流洽谈,共达
到合作意向(协议)140多项,签订正式合同42项。企业提出的235项重大技术难题,共
投标400多项次;举办了2次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地经委和企业
的对口交流活动,12家高校、科研单位发布了一批近期研制的最新科研成果,受到企
业、市地和省直部门的普遍欢迎;为表彰在产学研洽谈会组织筹备洽谈期间做出突出
成绩的单位,评选了7个单位为优秀组织奖,19个单位为优秀展览奖。
四是编制了“九五”全省企业科技开发规划。根据国家经贸委编制规划的要求和
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编制完成了“九五”企业科技开发规划,并在全省企业科技
工作会议上组织有关部门和市地进行了专题研讨,作为指导性文件发至各市地县和各
厅局。
五是制定实施了省技术开发工作组织管理奖的意见,对在企业技术开发工作中组
织得力,管理完善,做出突出贡献的1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行业、市地技术开发管理
部门的24名优秀工作者,授予组织管理奖,并在全省企业技术进步会议上进行了表彰
和奖励;组织开展了1995年度优秀新产品评选工作。
六是抓资金的筹集落实。会同财政、金融部门千方百计地多渠道筹集资金。在资
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省共计下达资金1.91亿元。其中国家下达工行技术开发贷款
1.15亿元(其中青岛2500万元),拨款2560万元(其中青岛890万元);省财政下达技术
开发专项资金1335万元;省工行下达贷款2130万元;省农行下达贷款900万元;省建
行下达贷款700万元。
配合省财政厅开展了1992、93、94年国家级新产品试产计划和1993年省技术开发
计划新产品先征税后财政返还工作,列入返还名单的共2100多项,返还金额2.1亿元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争取资金,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开发工作。
七是新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进展。在搞好推广项目面上指导的同时,积极发展技
术市场,支持专有技术单位建立推广实体,采用电子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重点推广了热电联产、微生物发酵等12项重点技术,应用企业85家。建立省级推
广示范点11个,其中3个列入国家示范项目。变频调速等4个省站推广实体,全年为1
1个省市146家企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通过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预计全年
可为应用企业增加经济效益7100万元,实现节标煤1.3万吨,节电1.1亿度。

(科技处)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成绩显著]1995年,全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显
著成绩。主要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稳定降低率达到74.5%;全省节约能源749.6万吨
标准煤;节约钢材9.2万吨;节约和代用木材61.7万立方米;推广散装水泥995.7万吨
;完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3.5亿元;建成了6个农村能源综合试点县。节能、节材、
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农村能源开发,直接节约效益30亿元以上。省经委资源节约综合
利用处被评为全国节能先进单位。
(一)围绕“管理效益年”活动,加强节能降耗管理。一是加强了重点产品单耗考
核,按季公布占全省物耗量50%以上的9个重点行业、30种重点产品、50项主要消耗
指标,促进了企业节能节材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全省“三电”会议上通报了电
耗高的30多个企业,对各地震动很大,纷纷制定措施,限期整改。二是强化定额管理
,制定落实能耗定额和限额。省经委制定和公布了30种主要产品能耗基本定额和最高
限额,各市地据此制定考核定额,落实到基层直至企业。各市地把定额管理作为开展
“管理效益年”活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17个市地全部制定了
能耗定额,定额的产品覆盖面和企业覆盖面都在90%以上。对超定额耗用能源的实行
加价收费,对超限额的则限期整改,整改后仍降不下来的进行罚款处理。
(二)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推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组织市地认真检查节
能节材和综合利用法规落实情况,对违反规定的进行严肃查处。其中泰安、淄博、青
岛、聊城等市地,对严重违反节能法规,造成严重浪费的单位,通过司法部门进行处
理,增强了节能法规的权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
求,对现行节能节材和综合利用法规进行清理、补充和完善。先后起草了《山东省粉
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办法》(修订稿)、《工业锅炉经济运行管理办法》、《节能产
品认证办法》等法规、办法。三是强化能源利用监测,加强各市地能源监测机构的自
身建设,增强手段,提高了素质。全省17个市地能源监测站,都配备了精干的人员和
监测设备,有14个市地站已经通过了计量认证和职能审定,具备了依法监测的资格。
1995年共对740个企业进行了监测。
(三)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技术进步。一是对技改项目可研报告节能篇进行审查。可
研报告增列节能篇及对其进行节能审查,使技改项目的能耗指标建立在先进水平上,
有的还可以节约投资,受到企业欢迎。二是抓重点技术、重点产品推广和重点行业改
造。组织推广了11项重点节能新技术和100种节能新产品。组织了对小氮肥、水泥、
造纸、酿酒、玻璃、纺织等行业的系统节能改造,在改造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如酿
酒行业已从单纯的节能改造转向了综合改造、综合利用“三废”资源,不仅开发了新
能源,而且增产了饲料,一举多效。三是突出抓了锅炉、风机、水泵3大耗能设备的
节能改造。为了搞好锅炉改造积极宣传和推荐分层燃烧技术。截止1995年底,全省已
改造锅炉170台,形成节煤能力20多万吨。为了搞好风机、水泵的更新改造,各市地
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改造计划。省经委还会同技术监督局制
定了《风机、水泵节能改造经济技术条件》,为企业提供了改造标准,为节能主管部
门提供了检查督促的依据。四是加强了对节能示范项目的管理。1995年全省争取国家
节能专项改造项目22个,争取贷款7900万元,列各省市前列。为了管好、干好节能示
范项目,省经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国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专项技改项目管理的通知》
,使示范项目从立项审查、可研、初设及实施方案的论证审批,到竣工验收、效益考
核及推广,都实行了规范化管理,真正发挥了示范项目的作用。
(四)以粉煤灰为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工业“三废”治理工作。一是积极协
调重点工程项目利用电厂粉煤灰,1995年利用粉煤灰300万吨。德州华鲁电厂年产粉
煤灰75万吨,将全部用于济德高速公路。二是制定工业“三废”治理规划和措施,落
实新、改、扩建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三同时”的规定。三是积极协助企业落实资源综
合利用项目优惠政策,如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调节税、综合利用产品所得税等,仅所得
税一项就为企业免税1000多万元,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五)大力开展节能宣传表彰活动。一是精心组织“节能宣传周”活动,集中宣传
了“八五”以来全省节能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各市地都采取了丰富多采的形式。广泛
开展节能宣传。二是总结表彰先进。10月上旬,国家和省及各市地都召开了节能工作
表彰大会。在全国的表彰大会上,省经委资源处等6个管理部门和济南机床二厂等11
个企业被评为全国节能先进单位,数量居各省市前列。在10月5日的全省节能工作表
彰会议上,韩寓群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30个企业、25个管理单位和106名同志受到
表彰。这一系列表彰活动,对全省节能工作推动很大。

(张玲 赵旭东)

[全省企业管理工作]1995年全省企业管理工作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
益”为内容,坚持“务实、求效、提高、发展”的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工作
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一)以“管理效益年”活动为主线,实施了“管理示范工程”。
一是领导重视,层层贯彻落实。年初省经委下发了[鲁经企字1995]第35号文《
关于实施“管理示范工程”强化企业管理的通知》,随后又下发了[鲁经企字1995]
第364号文《山东省管理示范工程实施办法》,各市地、各部门对此非常重视,按照
省里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贯彻意见,提出了目标、规划、具体内容和要求。其中,泰
安、临沂、德州、日照、聊城、菏泽等市地是以政府或行署的名义来抓这项工作。
二是统一规划,采取分类指导。各市地、各部门根据“管理示范工程”的要求,
普遍进行了规划,对审报“管理示范企业”的和进行达标的企业采取了分类指导,全
省列入“管理示范企业”的有400多户;参加省经委组织的培训班的有200多户;申请
咨询服务的有13户;已被咨询服务的有7户。培训和咨询活动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三是制定标准,进行考核达标。从年初开始,省经委就着手组织省直各部门和近
千余家企业制定了全省分行业的“企业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实施细则”,为全省
广大企业开展管理达标活动,争创管理示范企业创造了条件。1995年底全省已有30%
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达标。
四是推荐认定首批“管理示范企业”。省经委已下发了鲁经企字[1996]66号文
《关于推荐认定首批“管理示范企业”的通知》,1995年将认定首批50户管理示范企
业。
(二)对部分国家级和省级先进企业进行复查。根据省领导的要求,选择了100户
国家级、省级先进企业进行了复查,对复查工作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三)完成了全年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的评审工作。经过企业申请,市地
和行业主管部门推荐,1995年全省共推荐上报省级成果193项,经过评审,有124项获
奖。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29项,三等奖84项。获奖成果水平比往年有所提高,取得
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推广了企业管理典型经验。主要总结推广了青岛海尔“日清日高管理法”、
“兖州矿务局改组、改造、管理整体推进”工作法、省化工厅“坚定不移引导企业抓
管理”工作法等一批企业和部门的管理方法,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企业处)

[安全工作成绩显著]1995年,全省工交财贸系统安全生产形势与1994年相比有较大
好转。据统计,1995年全省县属以上工交财贸企业因工死亡169人,重伤198人,分别
比1994年同期下降6.6%和22.7%;发生特大火灾1起,直接经济损失169万元,分别
比1994年同期下降80%和55.3%;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5起,死亡22人,分
别比1994年同期下降44%和48.8%;并杜绝了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恶性事故。
全省海上安全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等事故统计指标全
部下降,并杜绝了一次死亡或失踪10人以上的恶性事故(1994年2起)。海上搜寻救助
工作也收到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海洋经济工作的开展,保障了“海上山东”
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1995年,全省所辖海域共发生各类海难事故54起,其中:碰撞15起、火灾1起、
风灾11起、搁浅2起、浪损2起、触礁2起、其他21起;事故起数比上年同期下降15.7
%。共造成船员、渔民等26人死亡,38人失踪,3人受伤;分别比同期死亡人数下降
44.7%、失踪人数下降7.3%、受伤人数下降25%。翻沉船22艘/只,比同期增长37%
。全年先后共组织搜救行动37次,派出飞机1架/次,调派专业救助船、部队、水产系
统及地方有关单位船舶76艘/次,救出遇险船员、渔民173人,各类船35艘/只。并协
助处理辖区外海事4起。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铁路道口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组建了“山
东省铁路道口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及17个市地、90个铁路沿线主要县(市、区
)的铁路道口安全管理机构,制定了《山东省铁路道口安全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山东省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度和办法,并自1995年1
2月,开始了铁路道口安全管理费的征收工作。截止1995年底,已对280处重点无人看
守铁路道口实施了有偿监护。监护以来,全省路外伤亡事故大幅度下降。据不完全统
计,已监护道口与1994年同期相比事故数约下降80%,其中,德州、淄博、滨州等部
分铁路沿线市地杜绝了路外伤亡事故。
在工业污染源治理方面,积极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制定了小清河、南四湖、东平湖
等3个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规划;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了《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
治条例》、《山东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小清河、南四湖、东平湖
流域收取城市污水处理费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争取国家经贸委拨款430万元,搬
迁了污染严重的济南试剂厂,并对全省10个工业污染源治理示范项目进行了扶持。

(王唯宁 刘宝然)
省经委专栏组稿人: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