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国有企业发展分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356&run=13

孙其海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非国有
企业(以乡镇村企业为主要形态)更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近10年来以年平均31%的速度
增长, 占据了山东工业总产值的67%。尤其近3年每年以50%以上的增长速度更加快
速发展。今后随着产值基数的不断增大,增长比例可能会逐渐下降。但是,如果以近
10年平均年增长速度(国营为12.11%,非国营为31%) 来计算,到1999年底,非国有
企业将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国有企业仅占15%。
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喜还是忧?对这个问题应进行具体分
析:
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我理解,公有制
为主体的含义应是控制经济命脉,左右经济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在数量上占绝对多
数。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不违背“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针。市场经济的产权多元
化是由其自身规律决定的。要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改变产权主体唯国有的偏向。非
国有经济比重上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我省同全国一样,
打破了官办经济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调动了全省8千万人民的积极性,
使全省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总趋势顺应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山东省乡镇企业的发展,16年来有两次低谷。1978年江苏乡镇企业比我省乡镇企
业的工业总产值只高出21个亿,差距并不大。1980年至1983年,因为种种原因,山东
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连续2年,先后砍掉乡镇企业17200处,1983年不少地方又以行
政手段排挤和收划上去一批乡镇企业, 使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到198
3年底, 山东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与江苏相比,差距增大至82.5亿元。为此,两省经济
也拉开了距离。1984年,山东从教训中觉醒,制订出一系列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
这一年山东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8.8%。第二次低谷是1989年和1990年。因为
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影响, 山东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增长率降至18.19%。1991年又开
始回升。回顾山东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凡是非国有经济发展快的
年份,全省整体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快;反之,全省整体经济水平和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得就比较缓慢。所以,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比重的增大,是好事
不是坏事,是喜不是忧。
但5年后, 可能出现的二分国有、八分非国有的工业经济结构,会给我省各级决
策者和管理者在战略思考和工作方法上,提出许多新课题:
1.建立“服务”型的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非国有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在没有
国家计划、基本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靠自身拚搏而发展起来的。
当这部分经济仅占二分天下时,管理机关的“服务”职能并不十分突出。但是当它占
有八分天下甚至更大的比重时,能否建立和行使“服务”职能,则成为繁荣山东经济
的关键。随着山东经济市场化、非国有化的进程,政府必然会弱化对生产、经济活动
的计划控制和行政干预。由此,政府机构的职能和规模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2.必须创造一个适应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让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存、共
同发展、平等竞争。政府在宏观指导上,应把以所有制为依据制订政策转变到以生产
力发展为依据制订政策上来。
3.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和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目前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如
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它们的国有经济发展速度不相上下,差距主要体现在非国有
经济上。凡是非国有经济发展快的,全省整体经济实力都比较强。研究如何驾驭和促
进山东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确保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跃的战略性课题。
4.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许多发达国家,在管理非国有经济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
的经验。这些经验“拿来”之后,结合山东实际,改进我们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可以
避免或少走弯路。
5.组织、指导非国有企业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这部分企业在我省经济结构中
虽然占的比重大,但其效益的提高并没有与产值的增长同步;职工个人的收入并没有
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非国有企业第二发展期面临三个问题:(1) 尽快由粗放
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其产品在质量与成本两个方面更具有竞争力;(2) 建立起自己的
销售渠道,特别是跨省、跨国渠道;(3) 不断积累发展基金,增强发展后劲,在国内
外的大市场中站稳脚跟。
各级政府和领导机关,要正确认识市场规律,研究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指导
非国有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促进山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作者系省史志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