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与东南沿海五省市经济比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349&run=13

刘兴惠 王继东 刘勇

一、比较见差距
1、经济总量的比较
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1994年我省GD
P为3872亿元, 比广东低303亿元,比江苏低17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1994年我省GD
P增长速度为16.3%,居全国第六位。增长速度居全国前五位的依次是:浙江、安徽、
福建、江苏、广东。从经济总量上看,广东、江苏早已超过我省,差距越拉越大。浙
江、福建则在奋起直追、与我省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从反映经济效益情况的几项主
要指标看,我省要保持优势必须作出巨大的努力。1990年,我省人均GDP为1574.2元,
在六省市中高于福建。 而1994年为4465.5元, 居最后一位, 与上海的绝对差额为
10712元;每百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1994年我省为3.44元,仅高于江苏(3.37元),
但低于浙江(3.57元)、广东(7.11元)、上海(8.91元)。
2、农业的比较
反映农业生产总量的指标是农业增加值。 1994年我省农业增加值为775亿元,居
全国第一位。广东、江苏以低于我省113亿元、157亿元的水平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
(四川居第二位)。我省在不出现大范围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总量在六省
市中能够较稳定地处于领先水平,农业大省的地位是比较牢固的。在三次产业中,农
业是我省唯一具有总量第一的产业。但从效益和贡献来看,我省农业总量虽大,效益
却不算太高。1994年我省农业增加值高于江苏175亿元,但提供的税收比江苏少0.7亿
元,这意味着我省优质高效农业落后于江苏。
3、工业的比较
1994年,我省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为1350.8亿元,比广东低68.3亿元,比
江苏低142.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从历史上看,我省与江苏的差距主要是在“七五”
期间形成的。“六五”末的1985年,江苏工业增加值仅比我省多9.8亿元,到“七五”
末的1990年,江苏工业增加值比我省多72.7亿元。与广东相比,工业的差距是在近十
年形成的。1985年,广东工业增加值尚比我省少50多亿元。1990年,广东工业增加值
开始超过我省,1994年即超出86.7亿元。与浙江、福建相比,“七五”期间我省工业
增加值低于两省的增长速度。 1991-1994年的四年中,我省工业增加值快于两省的增
长速度。“七五”期末,我省工业增加值开始超过上海,到1994年,比上海多3 68.5
亿元,高37.5%。
纵观六省市的工业发展情况,我省工业生产总量中外向型工业成份少、档次高的
乡办工业成份少。这是我省与广东、江苏的最主要差距;同时,国有工业效益低也是
一个重要原因。1993年,我省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是广东的1.7倍,江苏的1.6
倍, 浙江的3倍,但利润总额只是广东的31.2%,江苏的54.9%,浙江的74.2%。国
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地位未得到充分发挥。
4、第三产业的比较
1994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9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广东比我省多167亿元;
江苏比我省多22亿元;浙江、上海分别居第六位和第七位,福建居第十四位。从增长
速度看,我省增长20.1%,居全国第一位。
从近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我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
省市。绝对额与广东的差距仍是十年前拉开的,近十年来未再扩大。但与江苏相比,
两省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几年来几上几下。到1994年,江苏又超过我省22亿元。在今
后几年内,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具有连续超过我省的实力,我省与江苏在第三产业发
展方面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5、财政实力的比较
1993年,我省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94.4亿元,比广东低152.2亿元,比江苏低
26.9亿元,比上海低47.9亿元,比浙江、福建分别高27.8亿元和83.8亿元。我省财政
收入与江苏、上海的差距早在1985年前就已存在。与广东的差距是从“七五”期间开
始形成的。1985年,我省财政收入比广东尚高2亿元,到1990年,比广东少21.9亿元,
到1994年,广东比我省高1.2倍。
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看, 1991-1993年的三年中,广东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平均
每年高于我省17个百分点;江苏省1992、1993两年中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高于
我省9个百分点; 浙江、福建两省1992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我省相近,1993年却高
于我省的增长速度。
6、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
1994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199元,在六省市中属最低的省份。比
广东低2678元,比上海低2367元,比江苏低262元,比浙江低1491元,比福建低309元。
1994年,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20元,虽比全国平均数高100元,但在六省市中属
最低的省份。1994年我省农民的收入基本相当于广东、浙江1992年的水平,相当于江
苏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上海1988年的水平。1992、1993年两年中,五省市的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都明显高于我省。199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367元,
是历史上增加额最高的年份,但是上海增加637元,江苏增加565元,广东增加5 07元,
浙江增加479元,福建增加368元。
1994年底,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为1846元。在六省市中,我省仅比福建高
58元,比上海低5612元,比广东低2331元,比浙江低423元,比江苏低88元。1985年,
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曾高于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从1990年开始的五年中,
我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的差距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
拉大,而福建与我省的差距缩小了。
7、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比较
1993年末, 我省公路里程达46033公里,仅次于广东,居六省市的第二位,但高
级次高级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位, 达30685公里。1993年,我省原煤开采量达6327.8
万吨,是江苏的2.5倍,高出广东、福建5倍以上;原油开采量为3270万吨,是广东的
9.3倍,江苏的34.6倍;发电量达610.7亿千瓦时,分别是上海、广东、江苏、浙江、
福建的1.1倍、 1.3倍、1.7倍、2.0倍和3.1倍。前十几年我省建立的比较雄厚的物质
技术基础,将为我省下一阶段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问题及原因
1、投资总规模偏低
投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我省投资增幅明显偏低:1992年低于全国增幅5.8
个百分点, 1993年低10.2个百分点,1994年低4.1个百分点。在六省市中,1992和19
93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处于最后一位,1994年仅高于江苏而居倒数第二位。
投资总量明显偏低。 1990-1994年累计,我省投资总量低于广东、江苏,而高于
上海、浙江、福建。但分年度看,1985年我省投资额在六省市中居第一位,1990年居
第三位,低于广东、江苏,1994年又低于上海居第四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投资率偏低。从反映投资规模适度与否的投资率(投资额占GDP的比例) 指标看,
1990-1994年累计,我省的投资率为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在六省
市中居最后一位。1990年,我省尚高于浙江和福建,1993年以来则连续两年居最后一
位。较适宜的投资率应保持在30%左右,1994年我省28.5%的投资率明显偏低,制约
着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
2、资金相对短缺
同广东、江苏相比,我省信贷资金来源偏紧。1994年我省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是上
海的四分之一,不足广东的二分之一。1994年以前,我省一直贷款大于存款,借差约
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而从1993年开始存款大于贷款。广东则早在1991年就出现了存大
于贷的局面。1994年,我省实现存贷平衡,而广东存大于贷1095.5亿元,江苏存大于
贷262.9亿元,分别是我省的255倍和61倍。从实际贷款规模看,1991年以来,我省贷
款余额一直少于广东,1994年广东省贷款余额是我省的1.72倍。虽然江苏贷款规模比
我省低,但由于我省经济结构偏重和国有经济体系庞大等原因,贷款需求比江苏大,
相比之下,贷款额仍显不足。从人均贷款额看,我省仅是广东的44%,亦低于江苏、
福建。资金使用效益偏低也造成了资金紧张。由于我省企业技术落后,竞争力差,产
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低等原因,产成品大量积压,使巨额的新增贷款沉淀于生产领域,
加剧了资金紧张,而资金紧张又造成企业间相互拖欠贷款的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省内金融机构种类偏少,融资手段单一,居民投资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也影响
了全省资金来源的扩大。
3、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外经贸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与广东、江苏等省市相
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差距较大。从出口创汇看,1993年,山东、江
苏、福建三省齐头并进,不相上下。而到1994年,江苏、福建却一跃超过山东,后来
居上。与广东相比,我省的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1994年山东外贸出口总额位居广东、
上海、 江苏、福建之后,列第5位,比1993年下降了一位。从发展速度看,我省明显
慢于其他省市。1994年山东外贸实际出口增长18.5%,比广东、江苏、福建、浙江、
上海分别低57.3、 32.9、13.4、12.4和4.5百分点。从出口结构看,上述几省也远比
山东合理。我省以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而其他省却以工业品的深加工产品挑大
梁。1994年我省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为74.1%,而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工业制
成品占出口比重都达到了9成以上。 从出口队伍看,我省目前各类外工贸公司和自营
进出口生产企业351家, 数量少,规模小。而广东各类外工贸企业和自营进出口生产
企业已达1600多家, 江苏851家,而且在组建大型外贸集团,发展规模经营方面也比
我省先行一步。从外贸经营水平看,我省外贸约有25%的出口商品发生亏损,出口换
汇成本比江苏、 浙江、 上海等省市高出0.2元。 我省外贸第一轮承包期间累计挂亏
12.1亿元,而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前几年都对外贸挂亏实行特殊扶持政策,目前
已基本解决,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经营效益,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增长。1994年山
东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分别比广东、江苏、上海和福建低80.5、10.7、4.8和3.6
亿美元;1994年末山东直接外债签约总额为15亿美元,广东、上海、江苏分别高出我
省115亿美元、155亿美元和10亿美元。
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
我省企业总体效益水平偏低。六省市中,我省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低
于广东、上海、江苏,居第四位。从主要效益指标分析,1993年我省平均每百元固定
资产原值实现利税(12.54元) 、资金利税率(8.95%)、成本费用利润率(3.51%)、百
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3.13元)四项指标均居六省市的最后一位;产值利税率高于江苏
居第五位,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高于广东、上海居第四位,但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速度效益型的特点明显。从我省1994年构成综合效益的六项主要经济指标看,
工业增加值率、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两项生产型指标影响总指数的比重为
41.4%, 比上年上升了3.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
率、平均注册资产周转次数四项经营质量型指标影响总指数的比重为58.6%,比上年
下降了3.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仍属靠加快速度、扩大生产规模的“速度效益型”,
效益改善的质量不高。
5、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1994年, 六省市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山东20.0∶49.1∶30.9,广东为15.8∶5
1.5∶32.7,江苏为15.3∶54.6∶30.1,上海为2.1∶58.2∶39.7,浙江为15.7∶53.4
∶30.9,福建为20.0∶49.7∶30.3。山东与福建基本相同,与其他省市经济结构大体
接近。但是,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这些省市的初
级工业正向现代化工业转变,一般中心城市正在向区域经济中心转变,并逐步形成了
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产业轻型、外向型占主导,第一产业由单一农业经济向种养
与加工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大农业经济的格局。多年来我省加工工业的建设和
改造,投入分散、层次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我省的资源优势还没
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总量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质量优势,基础产业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主
导产业优势,在工业内部,广东、上海、江苏等着重从企业与产品档次、规模、水平
和质量上下功夫,培植了一大批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使这些省的企业素质、产品质
量,要高出我省一个档次。从行业看,我省优势产业不明显,支柱产业不突出。从产
品看,我省产品档次比较低,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打得开的产品不多,高技
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从规模看,我省企业生产的集中度不高,明显
低于南方先进省市,在国际、国内形成气候的大企业、大集团少,对整个经济的带动
作用不强。从技术进步看,我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更
新换代步伐不快。
6、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评价资料, 1993年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十个领域总得分为
118.4分, 在全国的位次由1992年的第八位下降到第十一位。上海、广东、江苏仍稳
居全国第二、五、六位,浙江由1992年的第九位跃为第八位。在六省市中,我省列第
五位。1993年,我省万人拥有大学生(在校人数)17.6人,低于广东、江苏、上海、福
建四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4人);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我省为29.9人,
低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四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7人);万人拥有自然
科学工程师、科学家(县以上政府科研机构人员),我省为1.62人,在六省市中,仅高
于福建,低于其他四省市,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3.89人);人均科研经费支出,
我省为11.74元,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41%。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是“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社会事业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着经济的发展,使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困难,创新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针对与其他省市的现实差距,从我省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我省今后应着重做
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推动经济持续快速
增长;二是调整政策,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三是加快企业改革,调整优化结构,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综合效益;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
事业全面进步;五是发挥优势,加快农业和以资源为主的基础产业发展,为全省经济
上新台阶提供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