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344&run=13

陈希玉 傅汝仁 李成森 朱秀香

一、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而不强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大而不强”的特点表现在:
农业经济总量大,人均占有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和主要农产
品产量等主要指标, 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从人均占有水平看,位次却大大后移。1
993年全省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1386.9元, 比苏、粤二省分别低248.3元和226.5元;
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7232.6元,比苏、浙分别低3333.1元和1974.1元。
农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我省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但在国内外市场上适销
对路、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名牌农产品及加工品很少,甚至一些原来的
名优产品也正在失去竞争力。产业门类齐全,结构不合理。我省农村经济的一个弱点
是产业结构低度化,即加工深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低
水平的量的膨胀上。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经济作物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在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比重低。
在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比较薄弱,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第一产业。
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规模大,现代化水平不高。无论是水利化水平,还是化学化水
平都比江苏、浙江低。目前,我省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仅为40%左右。
农产品商品率低, 农村经济外向度不高。1993年,我省农产品商品率虽已达到6
6.2%,但比广东省仍低5个百分点,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商品率已达90%以上。
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14.16亿美元,比广东少10.13亿美元。
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低,1993年,我省每个劳动
力创造的农业产值是3828元, 比苏、浙、粤分别低1556元、204元、2310元。土地生
产率低,1993年,我省平均每亩耕地农业产值519.5元,比苏、浙、粤分别低249.6元、
583.5元和856.7元。农民收入增长慢,80年代以来,我省历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一直位
居第一、二位,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始终徘徊在第8-13位。199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
入952.7元,居全国第10位,比苏、浙、粤分别低314.17元、793.24元和722.08元。
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农户生产经营基本上依靠传统经验,不注重科学管理和
成本核算。
城市化水平低,非农劳动力比重小。目前,我省城市化水平只有30%,而一些发
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80-90%。 1993年,我省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
27.2%,分别比苏、浙、粤低14.5、13.9和13.2个百分点。
二、农业强省的内涵及其标志
农业强省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它包括农林牧渔及与之有关的工商建运
服等整个农村经济。建设农业强省,就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农业现代
化的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综合手段,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
源,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把全省农业建设成为整体布局合理、结构
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良、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大、产品质量优、综
合效益高的发达的市场农业。农业强省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发达的农业生产力,包括较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先进的生产手段、现代的科学技术
和较高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较高的管理水平,包括科学的经营管理、适度的生
产规模、健全的管理制度、企业化的经济核算以及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生产;
三是较高的综合效益,包括具有先进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商品率以
及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我省实现农业强省的主要标志是:
--经济总量大。这是衡量农业强省的第一尺度,是质量和效益的前提。要使全省
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产品的总量、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
--产品质量高。把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从片面追求数量增长转到注重质量提高上
来,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创出一批资源消耗少,加工精度深、
附加值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名牌产品。
--综合效益高。把发展农业生产的着眼点、立足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的轨道上来,使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外向
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产业、产品、就业结构在高层次上实现优化。按照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
化的要求,实行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形成种养加、产加销、
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实现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增值的转变,从初加工到
精加工、深加工、多次增值的转变,扩大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和高创汇率产品的比
重,农村劳动力在各业中的布局更加合理。
--集约化程度高。投入农业的劳动、技术、物资、资金等大量增加,实现劳动密
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物质装备密集。
--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农田灌溉和排涝体系。
使绝大多数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副产品收购、
加工、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与农业生产成龙配套,农业承受市场风险
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农业劳动者素质比较高。
--农业环境质量好。农业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条
件有较大改善,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比较强。
三、建设农业强省十策
(一)深化农村改革,在推进农业市场化的进程中建设农业强省。农村改革要以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抓住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实行重
点突破。一是以搞活土地使用权为中心,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流转
机制,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土地使用权继承。二是以培育市场主体为
重点,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在一二三产业多领域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促进生产要素
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大力发展农业经营大户、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采取积
极措施。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三是以培育农村市场体系为重点,加快农村
经济运行机制转换。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采取多种方式把农户的生产经营与
市场有效地联系起来。四是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强化宏观调控。要
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地方、集体、农民、外资五位一体的农业投入新机
制。建立健全粮食、棉花等基本农产品的储备调节体系和风险基金,保证供给,减少
市场波动。
(二)实行支柱产业带动战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要大力培植地方支
柱产业,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在一个地区能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和有成
长力的产业群,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
整要注意提高层次和水平,做到产业结构合理、产品结构优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
量档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
和整体素质。种值业结构调整,应逐步形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
构。畜牧业要因地制宜,放手发展。水产业发展要结合实施“海上山东”战略,重点
在滩涂开发、海淡水养殖、远洋捕捞上下功夫,使我省水产业在产量、品种、质量、
加工、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稳固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柱。农村经济
结构调整,应着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整体结构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村经济
良性循环。
(三) 求质量,创名牌,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1)树立“质量强农”意识,大力
争创符合社会消费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要开发名优特新产品,与此同时,完善质量评
估和监测制度,使农产品的质量监定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在全省范
围内组织实施“农业品种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新品种的开发,促进农业良种化、优
质化。(2) 实施“名牌战略”,培植一批名牌农产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发挥区域
优势,培育一批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消耗、消费者欢迎的名牌农
产品。 制定实施名牌战略规划,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可每年评定一批,争取到2
000年有100种重点产品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3) 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我省农
业走向世界的步伐。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尽快使外向型农业成为农业强省的一大
支柱。
(四)抓加工促转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围绕主要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
培植组建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以此为龙头,带动和聚集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农产
品加工企业群,取得农产品加工规模效益。二是加强外引内联,下大力提高农产品加
工水平。要更多更快地引进先进加工技术、设备,有选择地改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
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新加工企业,搞好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同
时应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农副产品加工起步早、技术相对较高的优势,发展同西部内陆
腹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积极向西部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西部
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搞好加工业同种养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建立种养加良性
循环机制。
(五)实行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首先,大力推行
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现阶段我省比较切实可行的农业集
约经营模式应该是:以劳动集约为基础,以技术集约为主导,劳动、资金、技术集约
结合的复合模式。随着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再逐步向以资金、技术集约为主
的高级阶段迈进。第二,积极发展专业生产,提高家庭经营规模效益。引导农民拓展
家庭经营的容量和深度,使农户突破传统种植业单一经营模式,走向具有一定规模效
益的多种经营。在此基础上,采取龙头企业带动、统一配套服务等方式,引导农村家
庭经济向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规
模化经营格局。第三,分类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六)向农业综合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综合开发的思路,
从原来只限于农业内部的开发,转向一二三产业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引导农
户采取资金、土地、劳力等入股形式,搞股份合作制开发。大力吸引外地特别是大中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到农业开发区,以独立或联合的形式搞开发。按产业化组织农业
综合开发,选择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重点开发,培植区
域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产品优势。
(七)加强农业和流通两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抓好以治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
设,主要是抓好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及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
强农业和流通两个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增加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投资
投劳的积极性,吸引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省外及国外的资金搞基础建设。
(八) 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上档次、上水平。(1)开展科技
推广活动,突出抓好选育繁殖种子体系、化肥深施、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业废
弃再生资源利用等四项重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2) 抓好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
发和应用。要加速现有高新技术的实用化、产业化,尽快移植、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
产品加工。切实办好省级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和示范点,带动全省农业高新技术的开
发与应用。(3) 组织好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攻关。建议组建由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
农业、科研、农业大专院校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农业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农业高新技术及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攻关。建议建立农业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农业高
新技术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攻关。(4)抓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九)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是:
把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引入农村,把一个行政村当作一个企业来建设,按照企业化
的运行机制发展农村经济,行政村建立总公司或企业集团,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
所属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生产经营单位变为法人企业,实行独
立核算,逐步将农村建设成为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实行农村企业
化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可先在部分工副业比较发达的村进行试点,培
养典型,然后逐步推广,力争到本世纪末全省有1/3以上的村实行企业化管理。
(十)建设小城镇,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就业结构,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
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力争到本世纪末建成一批能容纳一到二万人的小城镇。第
一,科学合理地规划,力求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逐步形成以中心城
市为龙头,卫星城镇为龙身,乡村为龙尾的城乡经济新格局。第二,从实际出发,找
准适合自己情况的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路子。第三,继续放宽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和
地域界限,允许农民进城建城、务工经商。实行按职业来划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逐
步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有关法规,确保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地
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