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1995年国民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342&run=13

张中英

199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在平稳回落中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总的看,年初确
定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宏观调
控目标如期实现,但是经济运行也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
加以解决。1995年经济运行有以下主要特点: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2亿元,增长14.1%,其中第
一产业增加值1010亿元, 增长8.9%;第二产业238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16
08亿元, 增长15.8%,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1%,比上年提高1.2
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展较快,55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试点企业进入具体实施阶段,12户企业率先按新制度运行。县城以下企业改革逐步推
开,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完成了各种形式的改制。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农业适
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步伐加快,职工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
农村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形成。
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24.5亿公斤,
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93年增加10亿公斤。 棉花生产因受阴雨天气的影响,造成100万
亩棉田绝产或严重受灾,总产为47.1万吨,没有完成国家计划。花生因播种面积减少
总产为309万吨, 比去年减少24万吨。水果、蔬菜等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生产
蔬菜3694.8万吨, 增长11.4%。畜牧、渔业持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达585.9万吨,
增长26%;水产品总量380.9万吨,增长8.6%。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乡镇企业总
产值增长17%。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工业生产平稳回落,国有工业增速加快,产销衔接
趋好,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2113亿元,增长15%;其中乡及
乡以上工业1654.7亿元, 增长11.2%,增幅分别比上年低4.4个、10.8个百分点。国
有工业增加值增长9.9%;集体工业增长9.1%;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6.5%,国有
工业与其它类型工业增长速度的差距明显缩小。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活力较强,累计
完成增加值819.8亿元, 增长14.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累计乡及乡以上工业
产销率为96.8%,同比提高0.06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产销率高于集体及其它类型企业。
出口交货值大幅度增长, 累计完成交货值806.6亿元,增长32.1%。交通运输业稳定
增长, 累计全省客运量完成37664.6万人,增长5.8%;货运量69556.4吨,增长16.3
%。邮电业务迅猛发展,业务总量达到53.3亿元,增长32%。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好于
上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0.31%,同比提高3.44个百
分点。 亏损面为11.78%,实现利税456.3亿元,增长21.1%,其中实现利润178.8亿
元,增长23.8%,流动资产周转1.88次,比上年同期加快0.09次。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亿元,
增长18.2%, 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603.5亿元, 增长12.3%;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
370.1亿元,增长12.8%;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198.1亿元,增长15.8%。农林水、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 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建成投资率为54.8%, 提高
1.9个百分点, 新增固定资产373.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5.6%,提高0.9个
百分点;房屋竣工率达到51.3%,提高3.8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实际利用外资水平提高。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54.4亿美元,
增长49.4%,其中出口96.5亿美元,增长36.2%。市地自营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出
口27亿美元,增长78.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1.3%上升为28%;三资企业
出口增势强劲,累计出口37.9亿美元,增长49.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
33.9%上升到39.3%,已成为省出口创汇的生力军;省外工贸公司出口31.6亿美元,
下降1.3%。 外商投资总量下降,质量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
5035个, 增长6.1%,合同外资金额53.3亿美元,下降14.7%;实际利用外资32.7亿
美元, 下降4%。利用外资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与上年相比缺少在境外发行股票和融
资这一块。 外商投资的大项目增加,外商投资项目平均规模由上年的143万元上升到
170万元, 资金到位率也有所提高。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行业结构优化,逐渐向基
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内陆地区转移。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 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涨幅由1月份的
21.6%回落到12月份的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25.4%回落到9.8%。进入下半年
以来,零售物价一直低于15%的控制目标。全年平均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4.2%,
控制在计划目标范围以内。全年平均食品类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4.1%,涨幅比上
年12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日用消费品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
升的势头逐步减缓, 全年上升33.3%,涨幅回落7.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
数上升6.6%。
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1
6亿元,增长25.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7%。农村市场销售的增长滞后于城镇
市场,累计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36.5亿元,增长24.7%,低于城镇2.6个百分
点。 生产资料市场开始走出低谷,成交额由降转升,全年物资系统销售总额为292.3
亿元, 增长4%,钢材、建材、机电等产品价格比较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
职工平均工资5032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953元,增长23.6%;农
民人均纯收入1715元,增长29.9%,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5.8%和6.6%。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收支状况改善。 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79亿元, 增长
32.9%。分项目看,工商税收增长25%,企业所得税增长67.3%。1995年各项税收完
成较好, 增值税、 消费税增幅超过全省税收增长的平均水平。全省共完成财政支出
275.8亿元,增长26.1%。生产性支出增长较快,基本建设、支农支出分别增长78%、
3 3.7%。全年收入增幅高于支出6.8个百分点。连续九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同时,
消化历年挂帐赤字2.16亿元。
存款大幅度增长,贷款平稳增加,货币回笼较多,金融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各项
存款余额3424.4亿元,比年初增加880亿元,同比多增164.7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突破2000亿元,达到2197.2亿元,比年初增加595.3亿元,同比多增107.2亿元。企业
新增存款达到241.2亿元, 增长37.9%。企业存款的增长额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少数
地区、 少数行业、少数企业。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129亿元,比年初增加579.9亿
元, 同比多增117.2亿元。贷款结构有所变化,短期贷款比重上升,中长期贷款比重
下降, 当年短期贷款增加392.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0.4亿元,贷款投向主要集中
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由年初的4.2亿元扩大到295亿元。商品和服
务业回笼现金能力增强,工资支出增幅减慢,货币投放正常,累计净回笼现金27.4亿
元, 同比多回笼102.4亿元。月末银行资金备付率为10.6%,保持较高的资金备付能
力。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各级在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坚持以
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农业商品率、农业劳动
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有新的增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新的发展。工业产销率
可达97%, 资金利税率为10.8%, 居于全国前列,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1.9次,加快
0.05次,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5万元,增长12.6%。第三产业部分行业的效益改善,
商业厅系统流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1.4%,实现利税总额增长23.6%。人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提高,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000元,增加800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1650元,增加330元。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八五”期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6.7%,是建国以来我省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
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实施1996年和“九五”计划所面临的不利条
件与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还不稳固,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和保
护机制。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过猛,种粮植棉比较效益偏低,耕地呈减少趋势,农田
基本保护区制度尚未得到认真执行,科技贡献率不高,农业投入不足,水资源短缺,
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是物价涨幅仍然偏高。物价上涨已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带来不利影响,尤其对低收入家庭和特困企业职工影响较大。虽然年末与年初相比
物价涨幅有较大回落,但是总量平衡的基础仍不稳固,许多问题是靠行政性限价解决
的,1996年国家为理顺价格关系,缓和一些急待解决的价格矛盾,准备出台一些新的
价格调整政策,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以资源开发、初级原料型为主的产品结构没有大的
改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山东省销往省内、省外、国外的产品比例
大体维持在7∶2∶1的水平上, 没有明显突破,与广东各占1/3,江苏5∶3∶2相比,
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前些年抓结构调整的机遇意识不强,调整力度不够,
投入较少,集约化程度较低。
四是工业企业效率不高,效益偏低。当前全省企业资金利税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低于通货膨胀率,这种比例关系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潜在矛盾,不利于形成
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也与企业正常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说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
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
五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投资总量增长不快,“八五”期间全省投资增长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 投资率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重点建设资金短缺,使用分散,一些急
需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项目因资金筹集困难,投入不足,不能及时安排、建成,
发挥效益,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妥善加以解决。
(本文初次发表,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计划委员会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