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340&run=13

○李春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山东省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大省地位基
本适应的财政经济体系。 1994年, 全省财政收入相当于1980年的5.7倍, 年均递增
13.2%, 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从1987年开始,连续8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特
别是近3年来,财力增长了近百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国第6位,财政对整个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财政是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财力状况的好坏,不仅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
而且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的财
力随着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但财政仍然没有摆脱收支紧张的局面,特别是一些经济
欠发达地区,困难更大。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地方财源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很
大变化,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趋缓,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一是财政收入增势减弱。
我省的财政体制由过去的“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后,收入增量大头上交中央,地方税
税种多、税额小,财力增长的难度加大。1994年,我省财政收入仅为广东的一半,也
少于上海、 辽宁、江苏、四川等省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分别比江苏、广东低5.4
和2.9个百分点。 二是地方财源规模缩小。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照顾了地方的利益,
但由于增长稳定、潜力较大的税种上划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底盘明显缩小。1994年全
省财政总收入为30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7亿元,仅占44%。地方财政收入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48%,明显低于广东的7.15%和上海的8.62%,也低于
辽宁、 浙江等省。人均指标也明显偏低。1994年我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54元,居全
国第17位, 人均财政支出253元,居全国第23位。由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财政资金中生产性支出越来越少, 1980年我省财政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4 5
%左右,1994年下降到23.1%,比江苏低5.5个百分点。三是地方财源结构不尽合理。
从财源的产业结构看,来自第一、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从财源
的所有制结构看,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较少,不到40%。从财源
的区域布局看, 明显存在东强西弱不平衡的现象, 与广东、江苏等省相比,我省是
“强县不强、弱县较弱”,财政收入亿元县还没有一个能进入全国亿元县的前30名。
从财源的税收结构看,我省高税产品多,征收消费税的商品比重较大。如酒类产量居
全国首位,过去是许多县市的主体财源。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这一主体税源转化为中
央财政收入,以酒类为主要财源的县市,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以上情况表明,加强财源建设,已成为我省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
问题,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一着。
加强财源建设,不单单是抓财政收入,其实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彻底改变只注重
外延的扩大,盲目铺新摊子的工作思路,转到更加注重投入产出,讲求经济运行质量
和效益,并以此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确定工作主攻方向。对此,各级各部门必
须统一认识。
根据我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分税制的要求,结合财源现状,省委、省政府确定,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强
化基础财源,巩固壮大主导财源,积极培植新兴后续财源,调整优化区域财源,继续
搞好替代财源,努力提高财源贡献能力,力争到2000年,形成一个结构比较合理、梯
次比较分明、布局比较均衡、能确保上交中央任务和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高效的
地方财源体系。
搞好财源建设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稳固和强化农业基础财源,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看对财政的贡献,不仅要看农业
本身,还要看到,多年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一直在70%以
上,占整个工业产值的30%以上。没有农业的稳定增长就没有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源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农业税收不仅是县乡财政的一项稳定
可靠的收入,而且是增长潜力很大的地方财源。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农业基础较
好,但效益还不算高,特别是与广东、江苏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
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据测算,如果我省农业效益能达到江苏目前的水平,每年可
增加财政收入4亿多元。 因此,必须把强化农业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大大提高农业
的经济效益。
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集中资金支持粮、棉、油良种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并
争取近期有所突破。滨州地区的同志算了一笔帐,按现行国家政策,国家每收购一担
皮棉,返还地方财政37元。如果全区棉花总产稳定在200万担,国家调拨100万担,各
级财政可增加收入3700万元,这相当于去年全区财政收入的14%。如果我省今后几年
内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单产提高到70公斤左右,农民可增收40多亿元,地
方可增收2亿元。
要积极发展名、优、新、特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一个“红富士”品种,就给
果农和财政带来很大的效益。 去年招远市仅征收果品特产税就达362万元。去年无棣
县小枣特产税收入170万元, 相当于一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工业企业上交的税收。再
比如种桑养蚕,投入少,见效快,新建桑园一年即可收回投资,一亩桑园养的蚕可提
供近百元税收。
要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业。按1993年我省大牲畜出栏数和现行屠宰税率计算,仅
屠宰税即可直接提供财政收入3.54亿元。水产业是我省农业的强项,也是建设“海上
山东” 的突破口,开发潜力很大。1993年荣成市仅渔业收入一项就提供财政收入214
0万元,相当于我省西部一个贫困县的财政总收入。
(二)巩固壮大工业支柱财源,调整结构,提高效益。
实行分税制以后,工业利益的分配格局有所变化,但发展工业仍然是增加地方财
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工业作为支柱财源的地位都不会动摇。关键
是要牢固树立效益观念,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
顺应新体制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对缴纳消费税的行业和产品进行优化调整。我
省缴纳消费税的行业和产品比重较高,主要有酿酒、卷烟、摩托车、汽车轮胎和汽油、
柴油等。对以上行业和企业要区别情况进行调整改造。一是对那些长期亏损、靠减免
税过日子的小酒厂,下决心关停并转。二是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一些企业的产品结构,
改变税大利小的状况。三是对那些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大型企业,通过产品
上档次或开发相关产品提高效益,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
下力气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巩固和增加财源的基础,是我们
的主导财源。关键是要切实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走效益型的
经济发展路子。一是要适应新税制的要求,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
改投入, 加快实施“三四三”技改规划,确保用5年的时间把所有大中型企业改造一
遍。三是要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把技术改造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鼓
励和支持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联合或兼并,并以产权为纽带组建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建立集团型的财源体系,发挥整体优势,提高规模效益。四是要引导企业眼睛向内,
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挖掘潜力,向管理要效益。五是吸引中央、省外以及境外各类
法人主体来我省投资上项目,在地方少投入甚至不投入的情况下,在增加中央收入的
同时,壮大省内财源。
(三)培植新兴主导财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所需投资少,劳动力容量大,对财政的贡献率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
要来源。特别是实行分税制以后,第三产业交纳的营业税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
在地方财源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目前我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仅为30.9%,低于全国32.7%的平均水平,与沿海一些省市相比差距更大,对财政的
贡献也相对较少。因此,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培植地
方财源的需要。各级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支持市场体系的建设,
大力发展综合性、专业性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这方面,不少地方走出了很好的
路子,如淄川的服装市场、寿光的蔬菜市场、淄博的建材市场等,搞得有声有色、生
气勃勃,起到了建一处市场,带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增一份财力的重要作用。要
进一步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信息咨询、
房地产、旅游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其逐
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积极培植地方后续财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
引进外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出口创汇,是地方财源建设的重要途径。目
前,我省在这方面差距较大。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放开手脚,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
外资企业,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并加速发展创汇农业、创汇工业,以外资企业生财、
以出口创汇生财。在引进外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靠减免税吸引外资的做法,
把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环境上。同时,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
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有了
比较好的基础,纳税额逐年增长,一些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
20%以上,菏泽地区已达到35%。但从全省的情况看,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得还很不够,来自这方面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还比较小,特别是与广东、江苏、浙江、
福建等沿海省市相比差距更大。最近,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志浩同
志明确提出,乡镇企业要担当起培植地方财源的重要任务。全省各级各部门都要十分
重视这一新兴财源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狠抓政策落实,推动乡镇企业
再上新台阶、新水平,推动个体、私营经济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五)努力搞好替代财源建设,重点支持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服务创收。
财源建设要坚持“增收”与“节支”并举。当前,替代财源建设,一是要对行政
事业单位的供给范围进行清理,坚决把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走以事业养事业、
以事业发展事业的路子。比如对各类剧团、设计院、报刊杂志、学会协会等有收入的
单位,促其通过服务创收发展壮大自己,把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用于重点事业的发展。
同时,要抓好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按照规定全部上交财政,实行收支两条
线管理。二是要结合机构改革,切实压缩“吃皇粮”人员,节减财政开支。我省吃财
政饭人数不含民办教师达180多万, 如果压缩10%,每年可节减财政开支10多亿元。
三是要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时,
仍存在着资金浪费的现象。不少部门和单位“过紧日子”的思想淡薄,花钱大手大脚,
讲排场,比阔气,各种公费吃喝、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名目繁多的办节招商活动愈演
愈烈,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今后要切实加强对支出的管理,实行“零基预算”,
改变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呈基数增长的弊端。从严控制社会集团消费,严格按规定控制
购买小汽车和高档消费品。对那些作用不大的办节招商等活动要坚决停办。严格执行
国家工资政策,禁止乱发奖金和补贴,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和其他开支,反对铺
张浪费,努力使花钱标准与当前财力水平相适应,节约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重点事业
的发展。
(六)抓区域财源建设,重点抓好两头。
要继续实施强县带动战略,培育更多的财政收入亿元县。省政府确定,把地方财
政收入7000万元以上的县作为亿元县发展对象,列入省扶持重点,实行省财政与县政
府签订合同,由省财政借给部分资金,给予适当扶持。凡被列入扶持重点的县、市、
区,要抓紧制定目标规划和实施步骤,力争早日达标。对按时达标的,省政府按原定
办法,继续给予奖励。
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扶持力度,使更多的困难县实现财政自给。今后,要把扶持
财政困难县继续作为重点,对人均财力不足5000元的28个县,集中力量,有计划、有
步骤地实行重点帮促,促使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加财政收入,尽快改变财政困难
县的面貌。在重点抓好“两头”的同时,还要定出规划,分类指导,帮促中游县、市、
区自力更生,加快发展,争取早日跨入强县行列。
搞好地方财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能否抓出成效,实现既定目标,
关键在认识、在领导、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财源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上,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全省总体目标,制定
本部门的目标规划,拿出得力措施,自觉把财源建设作为份内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全
省上下形成抓财源建设的强大合力。在财源建设中,要转变作风,扎实工作,目标确
定后,就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抓下去。
(本文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