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286&run=13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德州市市长 黄胜
德州市辖1区、 2市、 8县,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4万公顷,人均
0.1公顷。 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7 6.2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60.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16.6%、 -14.4%、15.6%;工农业总产值3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
工业总产值187.1亿元,增长10.0%,农业总产值165.2亿元,增长11.9%;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46.9亿元, 增长5.2%;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7.4亿元,增长55.6
%, 完成财政收入8.08亿元,增长32.46%,财政支出3.6亿元,增长25.37%;城镇
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79元, 比上年增加5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3元,比上年增
加315元。1995年底全市总人口517.8万,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增长0.4%,其中农
业人口445.0万人,非农业人口72.8万人,人口出生率7.1‰,自然增长率为0.8‰。
199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按照稳粮、保棉、增效益的方针,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 加大投入,实施科技兴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产量达到369.4万吨,创历
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44.4万吨,棉花受雹灾、低温阴雨影响,总产5.75万吨,较
上年减产2.25万吨。多种经营继续快速发展,规模和效益又有新突破。畜牧业成为优
势产业,我市被列为全国6大秸秆养牛示范区之一。蔬菜面积发展到94.1万亩,桑蚕、
林果、 花卉等也有新发展。多种经营总收入200亿元,增长32%。农村改革在稳定完
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在产业化生产、规模化
经营、社会化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
开垦宜农荒碱地2万亩; 冬季农业的发展,培育出一大批“双千元”田,成为德州农
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改善。以地改市为契机,强化工
业意识,实施工业带动战略。以搞好市、县属工业为重点,坚持改革、改组、改造、
管理、 班子建设“5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乡及
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工业增加值完成51.5亿元,
增长-19.3%; 实现利税18.9亿元,增长3.8%。国有企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为
99.7%, 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综合效益指数达到75.1
%, 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骨干企业规模扩大,主导作用日趋明显,年末大中型企
业达到118家,比上年增加17家。企业改革,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效探索,
市、县属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2%以上,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也
取得明显效果。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9亿元,
比上年增长5.2%。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加强,综合服务功能有了新的提
高。 全市列入年度计划的15项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7亿元,德州元济纺织有限
公司一期、 德州玻璃厂、一窑双线改造等6项工程竣工投产,丁东水库、济德高速公
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运输条件显著改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49公里。邮电
通信事业发展明显加快, 全市建成电话本地网,191个乡镇进入国际电话自动网,市
内交换机容量达7.3万门。
国内市场繁荣活跃,商品销售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5.3亿元,
比上年增长32.2%;国有联合商业效益稳定提高,商业系统扭亏为盈。新建各类市场
16处,新增营业面积26万平方米,批发市场达到85处,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
到22处。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74.6亿元,同比增长47.1%。
外经外贸成绩显著。全年完成出口供货总值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其中
工业品29.5亿元,增长40.6%。利用外资有较大增长。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8个。实际
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5%。对外经济技术交往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派
遣出国考察、培训、展销商品等团、组111批,326人次。签定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
出合同金额1241万美元。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形势趋向好转。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70亿元,比上年
增长45.34%, 加上税收返还、定额补助、专项拨款等,总财力10.7亿元;全年财政
支出9.6亿元,同比增长25.37%,实现了收支平衡。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各项存款大
幅度增长,年末全社会金融存款余额129.5亿元。信贷结构得到调整,贷款余额137.2
亿元,生产建设贷款、农业贷款增加。
乡镇企业坚持发展与提高并举,速度与效益并重,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融资
机制改革,后劲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52.3%的乡村集体企业进行了租赁制、股份
合作制改制。以骨干膨胀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实现新突破,全年投入技改资金25.4亿元,
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16个。 引进投资2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2个,引进资金1.29亿元,
人才490名。全年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23亿元,实现利税14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工商注册的达13.8万户,
上交税金13316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征收总额的15.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坚持防范与打击相结合的方针,落实目标责任,强
化治安网络和队伍建设,严格治安管理,加强对敌情、社情、区情的监控,实现了政
治局势和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
科教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成果显著。取得科技成果1
28项, 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7项,地区级奖励的63项。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水平不断
提高,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71项,有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
开发新创产值12.2亿元, 利税1.9亿元。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健康发展。在稳定初等教
育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卫生事业继续
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有15万人达到全国体育锻炼标准。

附: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张惠来*莫振奎
副书记 莫振奎 黄 胜 徐会三
王存荣 许红峰 蔚立臻
市长 莫振奎 黄胜(代)
副市长 王存荣 苏兴珍 刘富春
金清云 刘奉昌 王根源
郭作富

[围绕撤地建市做好发展文章]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设
立地级德州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德州撤地建市,翻开了德州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全市上下以撤地设市为契机,强化城市、二业、三产、开放、财政意识,做好发展文
章,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是强化城市意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
乡一体,共同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城市的工业、交通、通讯、能源、市场、科技、
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城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
二是强化工业意识,充分发挥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把实施工业带动战
略作为振兴全市经济的战略举措,大力培植主导产业,重点扶持骨干行业,积极开发
名牌产品,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三产”意识,更好更快地促进一、二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
交通优势,克服“重生产、轻流通,重建设、轻服务”的思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全市三产增加值完成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到26%。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四是强化开放意识:大力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
与协作,与国外、省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等“攀亲联姻”,引进人
才、资金、技术、管理、设备。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5.6%。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8家,实际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5%。
五是强化财政意识,进一步增强财政调控能力。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源
结构变化,发展工业主导财源,壮大农业基础财源,培植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群
体财源,膨胀第三产业新兴财源,加强税收征管、预算约束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全年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7亿元,比上年增长45.7%。

德州市政府专栏组稿人:杨光来 张同光 杨先武

业绩·人才·信息
[优秀党务工作者刘兴泉]刘兴泉,德州市供销社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
经理。 山东省陵县人,1947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农业经济师、高级政工师。196
8年参加工作, 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陵县曾先后担任和兼任民办教师、中学教
师、县直人武部副部长、中共陵县县委常委、团县委书记、宣传部长、公社党委书记、
农业引用外资和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办公室主任、职业中专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1993年11月通过公开选拔,被地委、行署择优录用到地区供销社任职。
刘兴泉参加工作以来,在他所主管的青年、宣传、文教、卫生工作都多次受到省、
地表彰。1980年至1984年任陵县丁庄公社党委书记期间,率先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
制,带领群众勤劳致富,使一个全区有名的贫困公社一跃成为全省闻名的先进单位。
他所主管的农业项目工作,多次被评选为全省、全国先进项目,个人也被评为模范共
产党员,两次受到国家农业部表彰,1992年被评选为全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94年被
评选为全地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德州市供销社拥有5万多名干部职工和10亿元资产, 辖有11个县、市、区社和12
个直属企事业单位,历史包袱大,经营困难大,工作任务重。刘兴泉团结带领集团总
公司一班人,组织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较好完成了代行政务、指导业务、管理社务、
搞好服务的工作任务。1994年全系统扭亏为盈,1995年持续发展,销售收入24亿元,
利润305万元, 上缴国家税费4286万元,均比上年大幅度提高。连续两年受到省联社
表彰奖励,市社党委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直先进单位。

[优秀金融干部宋金明]宋金明,中国农业银行德州市分行行长、党组书记、德州市
农村金融学会会长、 高级政工师。1945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市。1961年参加银行
工作,1979年任人民银行乐陵县支行副行长。1984年任农业银行德州地区中心支行副
行长。1993年任农业银行德州市分行行长、党组书记。兼任德州市农村金融学会会长。
参加金融工作35年来,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参与农
村金融理论研究,他撰写的理论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思想政
治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目前农村双层经营的现状及信贷对策》、《对农村金
融改革的探讨》、《提高农业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新探》等,发表在《山东农村金
融》、《德州日报》、《经济与社会》、《农村金融研究》(总行)等报刊上,对指导
和推动农村金融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认真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使全市70%以
上的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水平, 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培训4000人次。他坚持
依法治行、从严治行,各项工作都有很大发展。全市农业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达到
51.2亿元, 各项贷款达到37.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达到8.5亿元。代理农业发展银行
各项贷款47.7亿元,其中粮、棉、油收购贷款44.5亿元,较好地支持了德州市农业和
城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宋金明同志领导下,市农行连续被评为宣传报道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市学会被省行、市社联评为先进学会、优秀政工研究会。他本人连续被评为市、县级
先进工作者,被市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

[优秀青年企业家杨维星]杨维星,德州市百货大楼总经理兼党总支书记。1958年生,
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经济师。1985年任百货大楼党总支副书记,1991年任副总
经理,1993年担任了总经理兼党总支书记。
几年来,杨维星带领全店员工,走出了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完善、滚动式发展的
路子。自1994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两期扩建工程,新增营业面积4100平方米,仓储面
积4400平方米, 办公室1100平方米,技改总投入1580多万元,仅增加贷款200万元。
扩建后的百货大楼已成为鲁西北商界的一颗明珠,使开业13年的老店又重新焕发了青
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以市场为导向,审时度势,有力地实施名牌战略、重质
量战略、特色战略。近两年来,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青岛名、优、新商品展销会”和
“国产畅销商品展销月”等活动,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以“引
名厂进名牌”为主题的竞赛,不断开辟新的货源渠道。目前,德州市百货大楼经营品
种达40000多种,其中名、优、新商品占50%以上。
杨维星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和决策者,大力倡导“无私奉献、追求一流”的企
业精神,坚持利用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业务技术教育、岗位理想教育
和敬业爱岗的主人翁精神教育。并与武警支队搞警民共建活动,对全店70%以上的员
工进行军事、业务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
作风过硬的干部职工队伍,形成了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扩建工程结束后调
整商品布局的大会战中,全体员工共献义务班1万多个,义务搬迁商品达600多吨。由
于坚持两手抓,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继1994年提前64天实现了销
售额超亿元的目标后, 1995年完成销售额1.6亿元,实现利税1016万元,分别比上年
同期增长了26%和36%。各项经济指标不仅居德州市同行业之首,而且上升幅度在全
省100多家商业大店中排名第三。 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经营示范单位”、“全
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优质服务企业”、“省级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省
消费者信誉最佳单位” 、“省级先进党总支”等,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先
进单位” , 杨维星本人也荣获“全省新长征突击手”、“全省优秀青年企业家”、
“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优秀科技工作者袁效龙]袁效龙,男,德州市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山东省寿光县人, 1944年元月生,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毕业于山
东农机学院,1988年2月调德州市工业科学研究所,任所长,当年评聘为工程师。
他自参加工作以来,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开拓进取,取得较大成绩。1988年2月,
他刚调入研究所时,针对产品单一、滞销和经济滑坡局面,他千方百计,加大措施,
在开发生产新产品方面下功夫,先后研制开发出:织物柔软剂HC、织物柔软剂FC、整
理剂2D树脂、六羟树脂、皮革鞣剂、皮革涂饰剂、涤纶纺丝油剂、和毛油、绝缘树脂
系列产品、橡胶防老剂以及汽车覆盖件模具制作等十几项新产品,他本人则在组织领
导和参与各项新产品开发以外,完成了三项科研项目,其中复合五金件项目以他为主
完成并通过了市级鉴定。 在白色橡胶防老剂SPG项目研制中,他是第二位科研人员,
主要策划者。该项目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投产以来,
已生产销售500吨,盈利200余万元,是所内的经济支柱。另外,以他参予研制开发的
绝缘树脂胶系列产品,已正式通过产品认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
他向社会转让技术成果20多项次,并和多家企业联营。现该所在外挂牌企业有1 0家,
紧密型联合体4个。 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含化工、机械、模具、电子等多学科于一体的
综合性正县级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是全市企业中人均效益最高的单位之一和全市科
研单位评估最好的单位,在全省科研单位中人均效益亦在前茅之列。现研究所已拥有
固定资产600万元,流动资金近100万元。由于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研究所连年被市、
地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和“科教兴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科委、
省经委、省体改委授予该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优胜单位”称号,他本人也荣获“市
科技伯乐奖”、“市优秀工会干部”、“市科协先进工作者”、“市科技先进工作者”
等荣誉称号。

[优秀企业家焦林杰]焦林杰德州扒鸡总公司总经理,省优秀企业家,高级经济师。
德州市人, 1945年8月生,1959年参加工作,1979年入党。历任德州市蔬菜公司营业
员、会计员,行政科、企管科科长,德州市食品扒鸡公司经理,德州市商业局办公室
主任、党委委员、局长、党委书记,德州扒鸡总公司(德州市食品公司)总经理、党委
书记等职务。
焦林杰参加工作38年来, 一直从事商业经营管理工作。1987年-1993年任市商业
局局长期间,先后完成了市百货大楼、百货公司、人民商场的改、扩建工程,建起了
鲁北大厦、华联商厦;兴办了市商业印刷厂、生达保健药品有限公司和富豪食品有限
公司。使全系统销售额翻了两番,利税额翻两番,商办工业产值翻了三番,固定资产
投资增加了5倍。连续4年被省商业厅授予“经济效益最佳单位”,在全省25家县、市
局中名列第二。
1985年和1993年,他先后两次受命到德州扒鸡总公司任经理。1985年到任后,将
扒鸡、食品公司两单位合并为一个公司;建立了一整套经营承包体系,调动了干部职
工的积极性;领导和参与了“蒸汽加热器焖煮扒鸡”和“整体扒鸡真空软包装”两项
新技术的研制和应用;全面改造了扒鸡生产线,使扒鸡生产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扒鸡产量增加3倍,产品保质期延长到6个月,实现了扒鸡外销的梦想,并被评为“部
优”、“省优”产品。
1993年,第二次来到扒鸡总公司。上任尹始,便进行了机构、劳动、人事等一系
列改革。 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和完善了4条扒鸡生产线,实现了产量翻番,建
立了以德州牌扒鸡经营为主的扒鸡美食城。1995年企业被评为全省商业系统百强企业,
德州牌扒鸡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1996年初,对市食品、服务 (原地区食品、饮
食服务公司) 两公司实施兼并,由于他卓著的工作成绩,分别被市政府、省政府授予
“优秀企业家”称号。

[优秀厂长李连华]李连华,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山东青岛市人,山东德州交通
工程机械厂厂长,1950年4月生。1969年参加工作,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大学学历。
1988年3月,任山东德州交通工程机械厂厂长。
李连华任厂长以来,以技术改造为先导,扩大企业的科技涵量,先后投资近千万
元更新了40余台、套设备,其中有目前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显镗床,数控切割机等大型
精密设备。筹建了4000平方米配套先进的装载机总装车间。
技改的投入夯实了企业的发展基础, 先后研制开发了ZL15F、ZL30B、ZL30C、ZL
50E系列轮式装载机, YZ12振动压路机,ZQG07货运全挂车。ZQG07货运全挂车被评为
省优产品, ZL30B装载机1994年获山东交通科技成果二等奖,1991年经国家技术监督
局抽检,质量达国家一等品水平。1995年被全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推荐为“用户信得
过产品” 。被中国质量检验学会命名为“中华之光,名牌产品”称号。ZL50E装载机
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了90年代国际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平。
两台50立方米的制氧设备为德州市及邻近县、区提供高纯度的工业氧气和医用氧
气。
经过“八五”期间的技术改造,企业已初具规模。目前达到了年产ZL系列轮式装
载机400台, ZQG07货运全挂车2000辆,YZ12振动压路机100台的生产能力,“九五”
期间将投资2000万元进行二期高起点技术改造, 届时可实现产值过亿元,利税过100
0万元的目标。
李连华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指导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调动
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工业总产值按可比口径计算,连续5年保持了15%的递增速度,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3.3万元/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职工的收入,提
高了职工的福利待遇,1992年至1995年4年建成三幢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
大大地改善和缓解了职工的居住条件。
几年来企业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1988年被德州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地区先进企
业”,1990年被省交通厅授予“文明单位”,1995年被省交通厅授予“科技进步先进
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