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283&run=13

鼓劲增压争一流团结实干创佳绩
莱芜市市长 时立军
1995年,莱芜市顺利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和1995年的各项工作目标,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2.8亿元,增长19.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69%、19.4%和20.6%。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增长。1995年,全市全面实施产业化战略,
狠抓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了农村经
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9元,比1994年增
加369元。 粮食总产达到53.7万吨,花生总产达到1.48万吨,分别比1994年增加2.49
万吨和834吨, 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畜牧、果品、蔬菜、水产品增幅较大,较好地满
足了市场需求。以治水造地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业抗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扎扎实实推行“占一造三”计划,开发改造耕地2.5万亩。农业
科技服务体系得到加强,科技增产增收成效显著。脱毒地瓜推广面积3450亩,生产脱
毒地瓜种10万公斤,“脱毒地瓜推广”列入省重点开发项目。
调整、改造、管理有机结合,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各级广泛开展“管理效益年”
活动,立足搞活现有企业,突出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努力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 促进了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全市乡及乡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34.01亿元,同
比增长25.11%;实现销售产值106.35亿元,增长18.8%,产销率达到97.12%,提高
1个百分点。地方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5亿元,增长45.92%;实现销售产值
63.94亿元, 增长28.41%;产销率96.62%,提高1.52个百分点。在生产持续增长的
同时,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64亿元,同比增长
3.9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3.48%,提高1.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3.1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47亿元,增长21.6%;工业
效益综合指数116.35%,提高5.23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值
率、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增加值率、流动资金周转次
数均居全省第一位;亏损面4.31%,下降0.3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5年,莱芜市通过加强道路、通信、
供电、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8
亿元, 增长20.6%,高于一、二产业增长12.9个和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达到22.3亿元,增长29.1%。通过开展“公路建设年”活动,公路建设实现了新的
突破, 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98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汽车。电
力建设, 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55万千瓦,新建和改造了3个变电站。程控电话总容量
达到5.75万门,程控电话遍及城乡,无线寻呼全省联网,移动电话全国漫游,国际直
拨联通世界。莱芜有线广播电台如期完工正式开播;城市道路逐步完善,城市居民基
本实现了连片供热、供气。市场网点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商业网点、市场37处,改
扩建网点、市场94处,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莱城购物中心。整个基础设施又上新台
阶,“齐鲁杯”评比实现了四连冠。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明显提高。突出出口基地和出口体系建设,
努力拓宽领域,进一步加强外经合作,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明显提高。1995年,全市外
贸出口收购额完成9.3亿元, 增长50%;自营出口完成1891万美元,增长1.99倍。新
批利用外资项目17个, 合同利用外资额1322万美元。全市累计发展外商投资企业9 9
家,合同利用外资9904.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51.7万美元,外资到位率、投产开
业率、销售利税率和出口创汇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经合作有了新起色,兴办海
外企业两家,劳务输出开始起步。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银行存贷大幅度增加。1995年,财税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相
结合,在培植财源、增收节支上下功夫,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现了收支平衡。全市
完成工商税收3.71亿元, 增长16.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6亿元,增长36.06%,
连续3年实现收支平衡,滚存结余318万元。金融工作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优化资
金投向, 提高使用效益。1995年底,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3亿元,比年初增加8.7
亿元, 其中城乡储蓄余额达到25.9亿元,比年初增加7.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
7.9亿元,比年初增加5.53亿元。全市财政金融资金投入突破10亿元。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发展企业集团实现了较大突破。1995年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
心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发展企业集团实现了较大突破,提高了全市经济的规模
效益。全市企业集团发展到59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发展到20多家。股
份制改造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新发展股份制企业71家,股份合作制企业610家,股本
总额11亿元,其中收纳社会和个人股金1.5亿元。租赁、公有民营等改革有了新发展。
农村进行了建立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和依法转让的探索。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等配套改革步伐加快,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外汇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得到巩固
和完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围
绕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技攻关,促进经济与科技的
有机结合和一体化发展。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4项,完成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23项,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8%。与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取得了
新进展。教育工作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办好普通高中的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得到迅速发展。 1995年,成为全省首批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3个地市之一,高考本科
录取人数达到788人, 按万人比重和增长幅度均为全省第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健康发展。 全市农村卫生提前3年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目标,通过了中医全国示范县
(区)检查验收,12月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体育工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竞技体育
运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1枚。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
地管理、广播电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通过深入开展“三学”活动和“正行风、
评质量、树形象”活动,特别是通过学习张家港,党政机关工作作风好转,干部群众
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
到强化,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附:中共莱芜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张敬茂
副书记 时立军(女) 姜开文
李明启 王玉章
市长 时立军(女)
副市长 王玉章 杨永为 孟昭章
王传泉 王育革 孟广金
李占永

业绩·人才·信息
[莱芜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5年,莱芜市乡镇企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截至
1995年底, 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3871处,从业人员2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
的22.8%;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5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8.5亿元,
分别占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52.8%和60.4%;实现利税13.6亿元,其
中实际上缴税金6641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5.1%,全市工业增加值中的37.8%来
自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5523处,其中乡办231处,村办1196处,村以下办4096处,
分别完成产值31.7亿元、42.6亿元和44.2亿元,乡村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3%,速度
效益同步提高,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一、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共实施379个在建项目(包括结转项目在内) ,其中投
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6个。本着“集中投向,突出技改,培植优势,规模发展”
的原则,优先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广、投资
回报快的优势项目予以倾斜, 重点项目建设明显快于往年。年内共有222个项目竣工
投产,完成投资5.76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资金如期到位率达到70%以上。
山东九羊集团公司半年内自筹资金2800万元, 建起一座128立方米炼铁高炉,被誉为
全市乡镇企业的“高速高效工程”。
二、按照“稳定一产,突出二产,加快三产”的发展方针,全市乡镇企业把实施
“工业兴市”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995年一、二、三产业比例调
整到1.3∶86.1∶12.6; 在工业行业内部,冶金、机电、建材、轻纺四大传统行业产
值比重达到58.4%,加上电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新兴行业,比重占到了64.9
%,主导了乡镇工业发展的方向。
三、通过实施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科研攻关和组建企业集团、建立工业小区,乡
镇企业开始向“三为主”方向转变 (企业产品结构以提高科技含量创名牌为主;企业
组织结构以组建集团,实行规模经营为主;区域布局以依托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实现
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为主) 。目前,全市乡镇企业共建立厂办科研机构32处,年内全市
有4种乡镇工业产品获省级名牌, 开发新产品121种,科技进步对产值的贡献率达到4
3.8%;3家企业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大型乡镇企业集团。有14家企业集团产值过
亿元, 全市近24%的乡镇工业产值由企业集团创造。结合全市小城镇建设,建成了8
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网络,实施
管理示范工程,全市乡镇企业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1995年底,全市已
有区级以上企业家109人,其中市级企业家48人,省级企业家7人。各类技术人员近万
人,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6.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实施“管理示范
工程” ,1995年全市有9家乡镇企业被评为省级基础管理合格和现场管理合格企业,
有5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乡镇企业系统环保先进单位, 大兴华、九龙企业集团被评为
省级管理示范企业。
四、1995年,全市出口创汇企业达79处,比1994年增加15处,从业人员1.7万人,
比1994年增加3600人,完成出口交货值4.34亿元,比1994年增长14.8%;年内新批外
商投资企业2处, 累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50处,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实际利用
外资3744.4万美元, 分别是“八五”前累计额的15倍、14倍、16倍;有4家乡镇企业
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乡镇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进一步活跃。华莱纺织有限公司、腾
达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外商投资先进企业” , 其中华莱纺织有限公司被评为
“全省出口创汇大户”。

[莱芜市国家税务局在改革中阔步前进]1995年,莱芜市国家税务局坚持以组织收入
为中心,积极推进征管改革,大力强化依法治税,税收收入在连续两年高增长的基础
上又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共完成工商税收2.78亿元,占年计划的101.00%,
比1994年增收2248万元,增长8.79%。其中:“两税” (增值税和消费税) 累计完成
2.72亿元,占年计划的100.15%,同比增收1937万元,增长7.68%;其他地方级税收
收入完成586万元,占年计划的150.03%,同比增长95.99%。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促进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科学、严密、规范的税收征管体系,莱
芜市国税局本着先城市后农村、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积极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在基
层征收单位取消了传统的税务专管员分户管理制度,变“专管户”为“专管事”。在
城区,以市征收分局为主体,建立了申报征税大厅,按照管理服务、征收数控、税务
稽查等职能分类建立三大征管系列,并按系列设立纳税服务窗口。在税款征收上与市
建行合作设立税款交纳专户,采取“龙卡”划转交税,实行税收银行一体化,为纳税
人从申报到完税实施“一条龙”服务。到年底,企业来征收厅主动申报率达到95%以
上,税款按期入库率达到90%以上。在农村,各基层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推行了莱城区“申报、管理、稽查”三阶段征管法和钢城区“纳税申报、税收咨询、
税务稽查”三结合征管法,使全市农村基层所征管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在推进征管改革的进程中,莱芜市国税局始终把强化依法治税作为根本来抓,取
得明显成效。全系统健全了市区二级税务稽查机构,充实了稽查队伍,规范了稽查工
作规程,加大了反偷逃税的力度。一年中通过组织重点检查、日常检查和“三大检查”
共检查企业138户,查补、偷、逃税款及罚款649万元。受理人民来信来访涉税案件17
起, 查处偷、逃税款218万元,有力地打击了偷、逃税行为,堵塞了税收流失,维护
了税法尊严。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莱芜市国税局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弘扬依法
纳税,增强了全市纳税人遵章纳税的自觉性。

[围绕经济建设,搞好审计监督]1995年是《审计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莱芜市审
计工作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全年共完成审
计单位123个,查出违纪金额787万元,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24万元,追回侵占挪用资
金207万元, 罚款18万元,已上缴财政141万元,通过审计提出建议295条,促进增收
节支1779万元。按照《审计法》规定,认真做好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对市、区两
级42个部门1995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单位占总预算支出单位的50%,
审计预算资金总额1.1亿多元, 占总预算支出的64%以上,审计其他财政收入4205万
元。在财政决算审计、金融行业审计、企业定期审计、部门系统审计、基建全程审计、
外资审计等方面也都严格地履行了监督职能,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995年,市、区两级审计机关把对内审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认真分析内审工作形势, 不断充实内审指导力量。 一是制订完善各项制度,印发了
《1995年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关于加强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的意见》,
为指导监督提供了法规依据。二是加强对内部审计的调研指导,分工局长亲自到内审
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现场指导,促使内审工作更好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三是采
取典型引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内审工作的平衡发展。
1995年,各审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优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在激
烈的竞争中坚持“信誉、质量、服务”三个第一,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
和责任制,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勤俭创事业,形成了社会审计
良好的行业作风,成为一支为市场经济提供中介咨询服务的生力军。
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开展了“三学” (学孔繁森、王廷江、韩素
云) 和“正行风、评质量、树形象”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专业审计工作、审计执
法、内审指导、信息统计等20多项管理考核制度办法;坚持抓好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
历教育, 年内,培训人员达500多人次,新开办5个大、中专班,招收学生250多名。
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审计机关廉洁勤政制度,实行双向监督办法,向
被审计单位公开审计人员守则和纪律,征求反馈意见,使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置于全社
会的监督之下,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讲实话、办实事、见实效、思想作风过硬、业务技
术过硬、组织纪律过硬、廉明团结过硬的审计干部队伍。

[国家中型企业--莱芜凸轮轴总厂] 莱芜凸轮轴总厂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9万平
方米。现有职工800人,固定资产1860万元,各种生产、检测设备360台(套),该厂是
省机械厅生产各种内燃机凸轮轴的定点厂。目前能生产各种柴油机、汽车、拖拉机、
摩托车、 高压油泵等50个品种的凸轮轴,年产量120万条,为国内21个省、市的65家
主机厂配套。1994年晋升为国家中型企业,是全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市场覆盖面
最广的凸轮轴专业厂。
近几年来,该厂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眼睛向外,紧紧瞄准市场走向,抓好产品开
发和技术改造,一切围着市场转,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眼睛向内,加强企业管理,抓
质量, 上产量,快节奏,高效率,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快速发展。199
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3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065万元,利税205万元,各项经济技术
指标大幅度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
该厂之所以发展快,除了有一个团结务实的厂级领导班子,有一支勇于拼搏素质
较高的干部职工队伍外,主要抓了技术进步工作。
1、 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近几年来,该厂致力于新产品的
开发生产,使产品不断更新,做到了“三代并举”,即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
代。 仅1993年为大连、无锡柴油机厂和潍坊动力机厂试制的6110、6105凸轮轴,199
4年就生产了2万条,创产值500万元。1993年共开发生产了6种新产品,1994年形成批
量投放市场,共增加产值8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进入1995年以来,该厂为了加强分析研究产品市场走向,加快产品的研制开发步
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格局。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又把目光盯住了汽车和摩托车凸轮轴。当他们得知江苏春兰集团公司要投资
4亿元生产100万辆摩托车时,立即派工程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奔赴该集团公司,争取
了合作配套。 为此,投资100万元,对铸造车间进行了改造,新上了电炉、混砂机等
设备,并自行设计制造了铸造工艺装备,开始了试制生产。试制的样品,经该公司装
机试验,机械性能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由于该厂服务信誉好,加工精度高,产品质
量优, 最终赢得了春兰集团的信赖。1995年4月该公司派员来厂一次签订了15万条凸
轮轴的供货合同,仅此一项,将创产值675万元。
2、 抓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七五”前该厂由于设备陈旧,产
品单一, 市场竞争能力差, 产值、利税一直在较低水平上徘徊。为改变这种状况,
“七五”期间,该厂投资1000多万元,购置了日本、意大利的凸轮轴半自动磨床和自
动检测仪及国内数控机床, 完成了10多项技术改造工程,企业年增产值都在700万元
以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技术改造,不仅使科技成果转化
为生产力,而且还使该厂在国内同行业获得“产量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三
个第一。
1995年该厂针对国家在“九五”期间把汽车、摩托车工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这一规划,为进一步适应国内外汽车、摩托车工业发展的要求,该厂决定实施技术改
造,扩大冷激铸铁凸轮轴的生产能力,引进德国数控凸轮轴磨床和国内先进设备,实
现产品由单一的农机产品打入汽车和摩托车行业,把产品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平,保持
领先地位。为此,他们积极争取,使该项目列为省百项重点技改项目之一。目前资金
已全部到位,进口设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购进的国内设备已投入使用,基建工程
已按期进行,技改完成后,可年增汽车凸轮轴45万条,新增产值7100万元,实现利税
1160多万元,产品质量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销售市场也将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
际市场。

[莱芜塑料制品(集团)总厂]1995年,莱芜塑料制品(集团)总厂,在企业改革中,强
化内部管理,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年产值、利税分别比1994年增长23.30%、64%;职工月基本工资增加了1倍,人均
年收入4910元。年产销率、贷款回收率达97%和92%,资金周转天数一直保持在70天,
列市工业企业之首。
该厂承担的“八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新型微灌器材的研究和开发”,1995年
9月通过国家级鉴定, 认为莱塑微灌技术国内领先,各项性能均达到90年代初期国际
先进水平。其中网式过滤器和新型傍通、灌水器居国内领先水平,高精度打孔器和密
封紧箍卡填补国内空白。给水及建筑排水用聚氯乙烯管材、管件被评为“山东省免检
产品”;聚乙烯管材、农用聚乙烯农膜、微膜被评为“莱芜市免检产品”;微灌产品
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国家科委的审查同意,申报采用国际标准免税计划。
1995年企业资产增值100万元以上, 同年重点争取的小型扩建项目已基本落实,
资金可达800万元。 年内企业规模晋升中型一类、晋升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在全国35
2家最大塑料工业中位居155位,在全省51家中位居28位。企业为积极支持节水灌溉先
进单位;淮海地区优秀支农企业;省二轻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莱芜市综合治
理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厂长兼党委书记卢诗教同志被评为省二轻系统优秀党委书记、
市劳动模范、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