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258&run=13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汶上县县长 王云鹏
汶上县辖3镇、12乡、559个行政村,总面积877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5.6万公
顷,人均耕地0.09公顷。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
成6.1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第三产业
比上年增长20.8%;工农业总产值26.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农业总产值
12.8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9亿元, 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4亿元,增长21.2%;外贸出口收购总值2.06亿元;完成财政收入6316万元,增长
24.9%,上缴支出150万元,增长138.1%;农民人均纯收入1247元。1995年底全县总
人口为71.03万,比上年末增加0.13万人,增长0.19%,其中农业人口64.36万,非农
业人口6.67万,人口出生率9.2‰,自然增长率为3.6‰。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1990年的63∶23∶14调整为
32∶45∶23。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林、牧、渔业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31%提高到52.6%。乡镇企业有了一定发展,1995年全县拥有乡
镇企业5358家,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7.8%提高到82.4
%。第二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门类不断增加,经济规模逐步扩大,1995年全县
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达120家, 初步形成了纺织、机电、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四
大骨干行业。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加快,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
万户,1995年完成营业额2.19亿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5年在遭受特大冰雹暴风雨侵袭后,全县人民振奋
精神,团结拼搏,奋力抗灾自救,粮食总产仍达33万吨。林业生产达到省级绿化标准,
经济林面积不断扩大。 畜牧养殖业向群体化、规模化发展。大牲畜存栏16.86万头,
肉类总产量达到5.54万吨。农业投入逐年增加,1995年农业总投入达到1000多万元。
山、水、林、田、路、蓄、引、节、保、管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逐步增强。农机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交通运输工作成绩明显。1995年公路里程达574.4公里,
年均递增28.1%; 货运量达359万吨,年均递增22.7%。“八五”期间,新铺设柏油
路280.8公里,完成了105国道汶上段37.5公里拓宽改建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邮电通
讯事业快速发展。1995年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9万门,“八五”期间新增电话
容量1.04万门,平均年递增38.8%,70%的村通了电话。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
并与全国联网。供电能力及设施建设有了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实现了村村通电,全县
年用电量达到1.37亿千瓦时,供电能力达到1.26万千瓦,其中1995年新增计划内供电
负荷3500千瓦;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列入国家计划,并完成了初步设计。村镇建设
发展较快。被省政府授予村镇建设“十、百、千”先进县称号,寅寺乡、郭楼乡荣获
省政府小城镇建设“十、百、千”新型乡镇奖,全县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贸市场建设进展较快。全县共有38处农贸市场,1995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5.03
亿元,年均递增47.9%。县城北农贸市场第一期改建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活
跃了流通,方便了群众。
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八五”期间,取得了科技成果13项,其中
有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7万人,专
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到3.6%。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多层次、 多渠道办学取得较大进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5年累计向大、中专院
校输送人才5175人, 其中本科923人。199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385人,普通初中
在校生达到2.91万人,小学在校生达到9.07万人。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
民政、老龄、侨务、宗教、史志、档案和社会福利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思想政治工
作效果显著,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附:中共汶上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史遵衡
副书记 王云鹏 扈有才 沈学启
杨春炳
县长 王云鹏
副县长 杨春炳 李朝敬 朱庆安
朱 军 刘清峰 李天吉

业绩·人才·信息
[新型乡镇--寅寺乡]寅寺乡位于汶上县城西部,西与梁山接壤,南与兖梁公路毗邻。
全乡共有45个行政村, 10096户,43257人,耕地面积5.0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 7
亩。
1993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全面实施经济反弹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整修
了2750米的南北大街和1000米的东西市场大街,主街两旁设有绿化带和人行道。
在建设过程中,实行“多元化”投入,优化硬环境。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集体、
部门投入,让资金雄厚的单位按布局规划建起计生服务楼、税收楼、乡一中教学楼、
卫生门诊楼、全县第一家1000门容量的邮电程控楼、农电楼、信用社、建筑办公楼、
供销大厦等,搭起主框架,形成小城镇雏形,并设立了商业区、文教卫生区、工业区、
农贸市场区、机关办公区。
政府搭舞台,农民唱主角。在乡政府“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等一
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下, 100余家集体、个体经营者栖身于新城内发展经济。目前,
“百样楼房千盏灯,三十米大街五里城,功能齐全环境美,市场繁荣百业兴”的现代
化小城镇已初具规模。1994年以来,省领导同志多次到该乡视察指导工作,《大众日
报》、《济宁日报》、省电视台、市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刊登和播放了该乡的小城镇建
设经验,并参加了全国小城镇建设成就展览。1995年,寅寺乡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
设新型乡镇。

[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马家庭]马家庭同志,1956年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
1976年毕业于滕州卫生学校。1986年任汶上县郭楼卫生院长、党支部书记、主治中医
师。
他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自学了多种技术。他严以律己、平易待人、
无私行医,既当领导又座诊,早上班、晚下班、自愿加班加点。不论病重在身,还是
雷雨交加的深夜, 从不误诊。他诊治偏瘫病人120余例,恢复劳动能力的64例,生活
自理者56例;治疗长年婚后不育症92例,被群众誉为药到病除的“神医”。在工作上,
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为了摆脱医院困境,他东奔西走,日夜操劳,一心扑在医院
工作上。 使卫生院在原有资金3万元的基础上,发展到流动资金30万余元,固定资产
在原8万元的基础上, 增加到150万余元。配置了大型B超机,200mAx光机、进口心电
图机、心脑检查骨质增生治疗机、电麻仪,新建了病房门诊大楼。
几年来,他带领全院干部职工,深化医院改革,加强医院建设,狠抓内部管理,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1986年
被乡党委任命名为“模范共产党员”;1987年至1994年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汶上县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1990年至1994年评为汶上县工会先进工作
者;1988年至1994年被汶上县委、县政府分别记大功、记功奖励;1993年县被总工会
命名为劳动模范;1993年获济宁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八五奖章,并被评为济宁市
劳动模范;1994年获得省卫生厅、人事厅、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1994年他所领导的卫生院,获得卫生部颁发的“一级甲等医院”铜牌。

[“八五” 建功奖章获得者--路则亮]路则亮系汶上县人,1953年生,大学文化。1
972年参军, 1979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并受到部
队嘉奖。1981年转业,曾任汶上县人民医院南旺分院党支部书记,汶上县第二人民医
院院长、党支部书记,汶上县卫生局副局长,1992年任汶上县人民医院院长、党总支
书记。
他思想性强,领导才能卓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作风正派,工作扎实,廉洁
自律, 求精务实。任院长4年来,团结并带领医院党总支一班人,舍小家,顾大家,
克服重重困难,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医院自筹资金1000万元,新建病房大楼7000平
方米, 使病床由157张扩展到305张,购置CT、B超等大、中型医疗设备20余台件,添
置大小、 救护车辆5台,盖起了职工病员食堂,新建职工宿舍5000余平方米,院落做
到了硬化、 绿化、 美化,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医院于1995年被评为“爱婴医院”和
“二级甲等医院” ,连续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还被济
宁市评为“花园式单位”。
他先后被评为省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荣获济宁市“八五建功奖章”,连续多年
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县委、县政府为其记大功和奖励晋级。

汶上县政府专栏撰稿人:张衍才 李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