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247&run=13

务实求实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安丘市市长邢培斌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 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辖24镇、8
乡、 1440个行政村,总面积20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万亩。1995年,全市完成国
内生产总值58.4亿元, 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2亿元,第二
产业增加值22.78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18.1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9%、15.2%和
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5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亿
元, 增长17.8%;外贸出口创汇7010万美元,增长38.3%;完成境内财政收入2.4亿
元,增长18.3%,其中上交中央“两税”1.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1元,比上年
增加5 60元;职工平均工资4904元,增长22.8%。1995年底全市总人口为108.71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2797人, 其中农业人口99.57万人,非农业人口9.14万人,人口出生率
8.65‰。
农业建成了“三高”示范区,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完成农业增加值17.52亿元,
粮食总产量70.11万吨;棉花总产量2746吨;烤烟总产量7541吨;花生总产量2.1万吨;
水果总产量12.43万吨, 在全国100个水果总产量最高县市中列95位; 蔬菜总产量
142.99万吨。农业基本建设成绩显著,全年投工1815.4万个,完成土石方2150万方,
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1989年动工兴建全长50公里、总投资3700万元、总工程
量194万方、建设各类大型设施328项、被誉为“当代红旗渠”的南水北调工程全线竣
工,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3万亩,解决了沿途10处乡镇、133个村、8.8万人口的吃水困
难。农业机械总动力77.8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到23332万千瓦小时。在全国粮、油、
肉生产百名大县中, 粮食列60位,猪、牛、羊列65位,在农业增加值最高的100个县
市中列43位。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完成工业增加值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乡及
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3亿元, 增长6.7%。产品结构趋向优化,开发新产品101种,
其中25种填补国内空白,43种填补了省内空白。形成结构基本合理的轻工、纺织、机
械、建材、化工、电子等6大支柱产业,主要产品达200多个门类。
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1995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2项,合同外资金额1
1380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7700万美元。外资企业发展到173家。韩国鲜京集团在中
国投资的第一家合资公司--京春纤维有限公司成立并投产。
城乡市场日趋活跃。流通领域千方百计扩大购销,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16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和51.4%。
城市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完成城建投资2474.45万元,城区道路硬化率达92
%。 景芝酒业公司、制药厂、造纸厂的环保工程竣工。程控电话18346部,比1994年
增长106.4%,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11.5公里。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科技人才2.57万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2项,有
25项达到国际、国内水平。造纸厂麦草碱回收获得成功,全国麦草碱回收技术研讨会
在安丘召开。
教育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达到825处,在校生25.7
5万人。 其中,普通和职业中学74处,在校学生74825人,向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2
181人,列潍坊市第二名。218处学校达到了电化教育三类以上标准,“两基”达标顺
利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
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市共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125件,其中在潍坊市级以上
发表114件, 获潍坊市以上奖励22件。 乡镇文化站全部恢复, 有16处乡镇被命名为
“潍坊市先进文化乡镇”。
卫生、体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82个,取得医学科研
成果14项。在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夺得金牌39枚,银牌43枚,铜牌26枚。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乡村敬老院发展到98处,收养五保老人1612人。社会保
障体系不断完善, 农民养老保险投保率达到85%。1995年,全市新建住宅51.73万平
方米。
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国外游人2200多人次,石家庄民俗旅游、汉墓、公冶长
书院、庵上石坊、牟山水库、南水北调工程等景点令人流连往返。

附:中共安丘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李守民
副书记 刑培斌 李国祥 曹学芹
市长 邢培斌
副市长 谢迎春 韩世聪 王克治
王 海 刘全一 李春玲
刘泽才

业绩·人才·信息
[安丘市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自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来,安
丘市委、市政府把加强村委会建设、推行村民依法自治纳入了全市农村改革的总体规
划,动员和组织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村民自治
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省和国家的肯定。先后被授予
全省村民自治示范市、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市和模范市等荣誉称号,并先后在
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依法建制以制治村经验交流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
作会议和村民自治经验交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市里先后制定了《安丘市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暂行办法》、《村民委员会
选举办法》 、 《安丘市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办法》、《安丘市村民会议暂行办法》、
《村民代表议事规则》、《安丘市村民自治示范达标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关于
建立村民档案的决定》、《关于推行农户目标经营的决定》等12个规范性文件。各乡
镇也都制定了《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通则》等办法。村一级则按照《安丘市依法
治村民主管理方案》,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自治章程、村委会工作规则、
村民小组工作守则、农户行为规范等自我管理的具体制度。全市形成了市、乡(镇)、
村,一直到组、户依法自治工作的链条,村委会建设的各项制度逐步配套健全,并形
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为把村民自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
了有力的保证。

(李树杰 张法荣)

[安丘市列入“全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和“全国粮棉油肉生产百名大县(市)”]
在199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农业增加值最高的100个县(市) ”和“全国粮棉油
肉生产百名大县(市) ”中,安丘市在全国农业增加值最高的100个县市中列43位,在
粮食百名大县中列60位,在猪、牛、羊肉百名县中列65位。
1995年,通过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市统一规划的粮食、棉花、黄烟、花生、
林果、瓜菜、桑蚕、养殖等主导产业迅速膨胀。大批传统名优农产品,如石堆、担山、
贾戈等乡镇的蜜桃,安丘、白芬子、凌河等乡镇的姜蒜,南流镇的芦笋,官庄、金冢
子、管公等乡镇的棉花,庵上镇的樱桃等,都已发展成为一定区域的支柱产业。红沙
沟镇的大棚西瓜,黄旗堡、慈埠、临浯等乡镇的无公害蔬菜,石埠子镇的草莓,辉渠
乡的梧桐大葱等新兴“名牌”产品也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向基地化发展,形成了新的
规模优势, 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就地加工增值。1995年,农业增加值达17.52亿
元。粮食生产突出抓吨粮田开发,全市的吨粮田开发集中在凌河、慈埠、黄旗堡、景
芝、临浯、石埠子等17处乡镇,面积达2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1100公斤以上。前儒林
村300亩粮田连续12年亩产过吨粮,1995年平均亩产达1510公斤,获农业部“丰收奖”。
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01亿公斤。畜牧业方面,通过抓大户、建小区、上规模,
深入开展“畜牧养殖效益年”活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先后发展
起了7处万头牛、 3处万头猪、10处5万只羊和10处500万只鸡的规模乡镇,建成了7个
百头以上养牛场, 22个千头以上养猪场,510个万只以上养鸡场。畜牧业总产值13.8
亿元。

(马永红 于开友)

[高效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安丘市是省政府确定的高产优质高效农
业试点市。近几年来,以搞好示范工作为契机,通过抓规模、抓龙头、抓机制、抓市
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安丘市所承担的2个省级示范项目300亩优质果树
苗木繁育场建设、500吨恒温库及蔬菜生产、网箱养鱼基地建设已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1995年完成项目投资3608.4万元, 是原计划投资的4.4倍。良种苗木繁育场年内出圃
两年苗80万棵, 当年苗10万棵,创经济效益81万元。500吨恒温库年内共累计贮藏蒜
苔、 蜜桃、苹果等农产品9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创利税150万元。蜜桃开发
服务中心还投资300万元新建200吨速冻蔬菜库和300吨恒温库各一座。黄旗堡、临浯、
慈埠3镇以推广酵素菌技术为重点, 新建各类蔬菜大棚3050个,大棚蔬菜已发展成为
支柱产业,形成了区域化优势,培育成农业名牌产品。于家河水库网箱养鱼投放成鱼
箱71个,育苗箱20个,年产成鱼213吨,培育鱼种60万尾,完成产值250万元,创利润
22.4万元。在完成省示范项目任务的同时,安丘市还确定了15个示范项目,结合示范
项目的实施,全市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
优化了区域布局。相继建成了国家粮食和小麦生产基地、黄烟出口基地、蜜桃生产基
地、瘦肉型猪基地、棉花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省级樱桃基地等,初步形成了粮食、
棉花、黄烟、瓜菜、芦笋、姜蒜、蜜桃等17个万亩高产示范方,以及工艺品、玻璃钢、
矿产品加工、淡水养殖、肉食鸡等较大规模的各类经济小区48个,形成了全市农村经
济发展新的“隆起带”。

(马永红 张法荣)

[王福利被评为“山东省植棉售棉第一大户” ]安丘市景芝镇王家彭旺村王福利,1
994年、 1995年连续两年植棉都保持在100亩以上,每年亩产棉花都在50公斤以上。1
994年向国家交售皮棉6000公斤, 1995年交售皮棉5080公斤,成为“山东省植棉售棉
第一大户”。
王福利植棉走的是规模种植、 科学管理的路子。1993年村里土地调整,规划出1
00亩棉田,但由于棉铃虫危害大,粮、棉比价不合理等因素,全村没有人承包,王福
利分析了多方因素后决定承包这100亩棉田。 承包后他专门聘请了一名技术员,在村
里招收了16名年富力强、勤学善问、有一定植棉经验的“能人”为专职管理员,成立
了一支棉田管理专业队,利用冬末、春初农闲季节对全体管理员进行技术培训。在管
理中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早”字,保证早发、早熟、高产、优质。二是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情况和棉花对肥料的要求,配方施肥。三是分期化控,根据棉株生长情况分
别在棉花的苗期、蕾期、花铃期进行化控。四是搞好虫情预报,利用诱灯捕蛾等新技
术和传统化学药品适时防治棉铃虫。
王福利在自己搞好植棉的基础上,时时不忘帮助乡邻发展棉花生产,对植棉户在
技术上认真指导,资金有困难就帮助他们解决资金,两年时间共带起植棉大户35家,
使他们走上了富裕路。

(李树杰 于开友)

[送“碘”到户保民健康]1995年,安丘市紧紧围绕实现消除碘缺乏这一总体目标,
全面实施“盐罐子”工程,在全市推行送碘盐到户办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
成效。具体做法是: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签定碘盐送销责任书,在此基础
上按年人均7公斤的需要量落实到各乡镇, 再由当地供销社分批送到各村的供应点,
按人口定量保送到户。购盐款实行谁受益谁出钱的办法,在送销碘盐的同时统一收缴。
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府突出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送销网络。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联社和卫生局牵头的碘盐送销领导小组,组织形成了以市果品
盐业公司为龙头,乡镇供销社为中心,村代销店为基础的一条龙服务网络,保障了碘
盐送销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搞好碘盐调运,确保碘盐供应质量。市有关部门想方设
法取得了各大盐场的支持,使所需碘盐能及时调入。为了保证碘盐质量,还做到了不
合格的不进货、不出库,对缺斤少两的包退包换。三是宣传教育与打假打劣并举,为
碘盐送销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由于措施得力, 1995年,全市共送销碘盐5953吨,比
1993年增长了近8倍,合格碘盐入库率、宣传知识普及率均达到了100%,在全省率先
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1995年9月,卫生部在安丘市召开了全国食盐加碘经验交
流会,与会代表和专家对安丘市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推广了安丘市送
碘盐到户的经验。

(游溟)
安丘市政府专栏组稿人:张法荣 李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