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166&run=13

“八五”期间全省残疾人事业成绩斐然
省残联理事长 马连印
“八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残疾人事业作
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残疾人工作在康复、教育、
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意识不断
增强,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康复工作成效显著。 全省共有12万各类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9
万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1800多名低视力患者提高了视力,2万多名儿麻后遗症
患者改善了功能,4000聋儿开口说话。5个试点市(县)的精神病人监护率达95%以上,
显好率达60%以上,社会参与率达65%以上。建立智残儿童康复点32个,培训智力残
疾儿童家长2300多名, 为残疾人提供18万多件特殊用品、辅助用具,为200多万特需
人群补用碘油丸。
--特殊教育持续发展。 全省共有各类特教学校138所,特教班1721个,在校残疾
学生47000多名。 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达75.6%、81.1%、86.3%,总入学率达
到81%,初步形成了市(地)有盲校和聋校,县(市区)有聋校、弱智学校,乡镇有弱智
班,普通小学有随班就读的特教办学体系。全省有1935名残疾学生进入普通中高等院
校学习。山东省康复职业中专学校1994年10月正式招生,已招收工艺美术、服装设计、
财会、盲人按摩4个专业,在校残疾学生132名。
--残疾人劳动就业途径不断拓宽。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全省共兴
办各类福利企业4000多处,集中安置残疾人7万多名。兴办残联经济实体600多处,安
置残疾人5000多名。全省盲人按摩诊所135处,安排残疾人300多名。农村在业残疾人
达120余万人,城镇残疾个体开业者达2.8万余人。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分散按比例安
置残疾人就业规定》,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已在全省逐步展开。各级建立残疾人劳服
机构73个, 残疾人培训机构44个,对7.5万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术培训。“八五”
末,全省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72%,农村残疾人在业率达67%。
--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充分发挥中国残联投放的康复扶贫资金效益,省里
将565万元贷款分别投放给17个市地23个扶贫试点县,各级共匹配康复资金800多万元,
扶持近3万名残疾人脱贫。全省还自筹资金120多万元,扶持了8个试点县。5年来,全
省通过各种形式, 共扶持贫困残疾人11.7万人,有8万余人摆脱了贫困,近万人步入
富裕户行列。全省各级通过采取定期定量救济、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线、设立专项补助
款等形式,对8.9万残疾人特困户进行救济和扶助。
--残疾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全省各级广泛开展群众性残疾人文化娱乐活动。1
5个市地、60多个县(市区) 建立了残疾人艺术团(队),先后演出3000多场次。举办全
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和两届盲校、聋校文艺汇演。省残疾人艺术团在国内外演出受到广
泛赞誉。一批残疾人运动员在第六届远南运动会和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为我省和我国
争得了荣誉。
--残疾人法规体系得到完善。残疾人保障法纳入全省各级“二五”普法教育规划。
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16个市 (地) 、
130多个县(市区) 和2300多个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制定了维护残疾人权益的地方法规
和优惠政策。省和部分市(地)先后由人大和政府法政部门牵头,组织了执法检查,保
证了残疾人保障法的贯彻落实。
--残疾人社会环境得到优化。省电视台和省广播电台分别开办了手语节目和残疾
人专题节目; 全省各级新闻媒体共开设专栏、专题节目108个,拍摄反映残疾人的电
视片、 专题片200多部,全省各级充分利用助残日等重大节日,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
好事、办实事。全国“热爱祖国、自强不息”报告演出团在我省报告演出,引起强烈
社会反响,增进了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关注。
出台了山东省实施方便残疾人无障碍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物中方便残
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社会福利设施数量增加、条件改善。

业绩·人才·信息
[济宁市残疾人事业蓬勃开展]“八五”期间,济宁市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取得突
出成绩。
残疾人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全市12个市(县区) 184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政府
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残联,村居和大型企业、福利企业也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小组
或协会; 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显著,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5674例、儿麻矫治手术209
8例、语训聋儿448名,培训智残儿童家长248名,为101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
建立社区康复站86个,全面超额完成了“八五”康复任务;残疾人教育发展迅速,特
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4所,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残疾人劳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兖州市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分散就业工作在全市普遍展开,
开展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班238期,培训残疾人9305人次,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85%,
农村残疾人在业率达80%;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均制定了优惠残疾人的政策
法规,总结推广了汶上县实行乡镇统筹按残疾等级减免农村残疾人提留的做法,共为
残疾人减免提留498万元,公益事业费309万元,残疾人依法得到了切实利益;残疾人
扶贫工作开始启动,对1726户特困残疾人实行了定期定量救济,曲阜、兖州康复扶贫
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使1000名残疾人摆脱了贫困;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和助残活动广
泛深入开展,全社会助残意识日益提高,残疾人的状况明显改善。

(孟繁利)

[菏泽地区残联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实事]1995年,菏泽地区残联本着全心全意为残
疾人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为基层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
狠抓康复工作,为残疾人补偿或改善功能。到1995年底,全区建立白内障复明和
儿麻矫治手术点各13个, 建立地级聋儿康复中心1处,县级语训点8处,乡镇语训点1
6处。 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162例;儿麻矫治手术446例;语训聋儿118名;对61名
低视力患者进行了康复;建立智残儿童康复站3个,培训智残儿童家长101名;建立县、
乡、村社区康复站29个,初步形成了以初级卫生保健网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广泛深入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各级残联都把扶残助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残疾
人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全国助残日”期间,各县市、乡镇根
据“一助一,送温暖”这一主题,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慰问活动。据统计,一年来共为
785户特困残疾人带去食油、面粉、化肥等物品,折款12.7万元。
积极发展残联经济。各级残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创办了不同形式的经济实体、
劳服企业和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积累资金。目前,共有残
联所属企业48处, 职工631人,其中残疾人326人,年创产值1222.5万元,实现利税1
14.9万元。
大力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地、县残联都配备了专职通讯员,自办定期简报;
《菏泽日报》开辟了“残疾人天地”栏目;菏泽、单县、东明、定陶等县市电台开办
了残疾人专题节目;“两刊”征订数量全省第一,受到省残联通报表彰;全区残疾人
演出队53个,巡回演出9871场次,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地区残疾人艺术团赴菏泽市、
曹县义演3场,受到领导和群众好评。
加强残疾人事业法规建设。地、县、乡全部出台了实施残疾人保障法的具体办法
和优免规定, 并得到较好落实。全区共为58338名残疾人减免义务工654371个,为26
455人减免公益事业费496280元, 为107210人减免其他社会负担489950元,为4683名
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减免学杂费168500元,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孙新民 高云峰)

[滕州市残联社区康复工作成绩显著]滕州市残联充分利用医疗预防保健网、各级各
类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服务网以及广大残疾人家庭,不断探索康复工作新路子,社区
康复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首先,建立健全技术指导和治疗康复体系,市里以市中心人民医院和精神病防治
院为依托,利用驻城专科医疗单位和特教学校分别成立了儿麻矫治康复指导中心,低
视力康复中心、聋儿家长函授学校和精神病防治康复中心作为市里社区康复工作的龙
头,具体负责全市社区康复的指导和技术管理工作。各乡镇成立各类康复站,各村、
居委会和企业也都建立康复室,形成了以市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级为网底,齐抓
共管的网络化防治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全市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其次,建立群众性
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参与康复工作,成立了3800个扶残助残学雷锋小组和青年志愿
者分队,为残疾人排忧解难。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康复技术人员素质。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选派40余名专职医生到省内外医院进修学习,邀请各类
专家来市里传授技术。每年对各乡镇、大中企业兼职医生进行累计为期20天的复训。
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对1700名乡医每年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定期举办各种类
型培训班,一年来参加培训的教师、家长和残疾人达到2000多人次。到1995年底,全
市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467例,患者脱盲率为98%,脱残率为96.2%;完成儿麻手
术385例,语训聋儿215名,治疗精神病患者13168名,其中有11062名康复效果明显,
显效率达84%; 为163名低视力儿童选配了助视器,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8700件,
13000余名康复后的残疾人及时得到就业, 回归社会,巩固了康复成果。由于滕州市
残联社区康复工作成绩突出,1992年被定为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精神病防治康
复试点县(市),“八五”期间,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全国残疾人工
作先进县”,“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先进市(县)”荣誉称号。

[身残志坚的杨光新] 杨光新,1964年4月出生,现在济南市商河县郑路镇中学任教
师,他从小失去双手,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健全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发展教育
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4年,一场意外的事故,夺去了他的双手,但这并不能阻挡他求知的欲望。刚
念书写字时,他用母亲做鞋用的松紧布做了个套,套在胳膊上,再插上笔写字。就是
用这个“松紧布”念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又自修了大学中文专业的15门课程;就
是用这个“松紧布”写了1000多篇通讯稿件,几千万字的习作和读书笔记;也就是用
这个“松紧布”,他用残疾的躯体,在教育这个大花园里,艰难地耕耘着。
1985年,杨光新被聘到郑路镇中学教书。第一次板书,他用了13支粉笔,竟只写
了11个字。后来反复练习,终于书写流畅了。每年冬天,他的两只胳膊冻得红肿,经
常磨破流血水,在备课本和学生作业本上,布满斑斑血迹。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杨老师所写的每一个字里都饱含着他的心血啊!”
杨光新虽然身体残疾,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有一次,一个
学生因病住院,他从学校到医院往返20多里为他补课,每次回到学校,血把自行车把
都染红了。 从教几年来,先后教了500多名学生,24人考入重点高中,17人升入各类
中等专业学校。杨光新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党和政府也给了他
很高的荣誉。1988年荣获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颁发的“自学成才”奖金,1990年被
授予“山东省学雷锋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残疾人先进个人”,
1995年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自强模范--鲍世奇]鲍世奇,现年42岁,淄博市周村人,现任周村区社会福利总公
司经理,省残联主席团委员、肢残人协会委员,周村区政协常委。他身残志坚,顽强
拼搏,艰苦创业,被授予“山东省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鲍世奇幼年时因一次意外事故失去左臂,身处逆境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顽强的
毅力。他修过铁路、挖过土方,卖过冰糕,当过业务员,顽强地与命运抗争。1986年,
他被评为该区优秀供销员,并被聘为助理经济师,1984、1987年两次参加省伤残人运
动会, 获得3枚金牌和3枚铜牌,赢得社会的赞誉和尊重。1992年4月,在区政府和有
关部门的重视、 支持下,他承担了创建区福利公司的重任。公司当时只有4个人,一
间废弃的仓库和5000元启动金,他不但没有被面前的困难吓倒,反而更坚定了为社会
福利事业的发展而拼搏的决心。他拖着病残的身体四处筹措资金,聘请技术人才,很
快建起了一个小型印刷厂。他既是厂长又是业务员、技术员、操作员、装卸工,经常
加班加点,有时竟累得晕倒在机床旁。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全体职工,大家团结
苦干, 工厂的效益迅速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有职工50人,资产200余万元,年
创利税50余万元。在短短3年中,该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有“福利纸箱厂”、
“中村钢窗建材厂” 等下属8个经济实体,年创产值600多万元,创利税150多万元,
人均创利税万元以上,为该区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多次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
赞扬。
鲍世奇同志在狠抓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努力为残疾人排忧解
难。目前,公司共安置盲、聋、肢残职工62人,占职工总人数的53%。鲍世奇关心残
疾职工的生活, 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已有3对残疾青年喜结良缘。他还努力协助解
决残疾人家属户口问题,组织他们外出参观旅游,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残疾人心坎
上。在他的带动下,全公司呈现出“健帮残、残帮残,健残共同奔小康”的好局面,
现公司中残疾职工的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年福利2000多元。他还热情帮助社会上
的残疾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指明脱贫致富的门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
200多名省内外残疾人在他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之路,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
的事迹多次在《淄博日报》、《大众日报》上刊登,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省残联专栏组稿人:李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