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及各项人事工作成绩显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15&run=13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 杨传升
1995年,全省人事工作各项重大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人事工作
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自7月开始实行省和市地机构改革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事、编制
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和配套政策,及时梳理和协调解决各种矛盾,抓紧进行方案的
审理批复工作。至年底,市地的改革方案大都已批复下达,省直多数部门的“三定”
方案已经审批,正在抓紧落实。县、乡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县、乡机构改革的意见,理顺了工作关系,完善了管理
体制。事业单位改革有了一定发展。
(二)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建立健全“三个制度”、“三个体系”,即:分类管理的干部人事制度、不同形
式的分配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人事宏观管理体系、人才市场体系、人事法
规体系,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年来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新的成果

一是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展顺利。省和市地结合机构改革,全面展开了推行公
务员制度工作。全省有14个市地、省直28个部门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已经省
人事厅审核,陆续付诸实施。在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全省普遍展开了骨干培训和全员
培训,参加各类培训的人员达41万多人。省里举办了市长、专员和省直部门负责人参
加的推行公务员制度高级研修班,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培训工作的开展。各级还采取多
种形式,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公务员制度知识竞赛活动,参赛者
达60多万人。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全省公务员制度知识电视竞赛,为推行公务员制度
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获得人事部颁发的组织优秀奖。为保障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国家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山东省国家公务员奖励实施办法
》、《山东省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实施办法》等实施公务员制度的配套政策法规,推
广了青岛市和淄博市临淄区的公务员试点经验。省直机关和青岛、济南等市地成功地
组织了机关人员向公务员过渡的考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实施公务员制度单项
法规收到成效。机关人员的年度考核进一步规范,对党政群机关45万名工作人员进行
了年度考核。
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点到面逐步展开,运行良好。在保证
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聘用制干部和乡镇选聘制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转的基
础上,各地积极开展了全员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和失
业保险的达89万人,积累养老金6.6亿元。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三是新的工资制度逐步完善。针对新工资制度入轨运行后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研究提出了工资制度改革后工作调动和职务变动人员确定工资办法,制定了正常晋
升级别工资以及其它方面的配套政策。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参照省外的做法,进
一步研究解决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偏低的问题。总结推广了部分事业单位津
贴发放的经验。结合工资制度改革,普遍开展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保证了新工
资制度的正常入轨运行。
(三)人才智力服务工作成绩突出。
人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全省人才市场发展到112处,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人才市
场网络。各级人才市场初步具备了信息、交流、储备、管理、培训、仲裁等功能,基
本形成了双向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市场主体逐步到位,人才求职
、单位选人大部分已进入了人才市场,市场机制在配置人才资源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1995年全省进入人才市场交流的人员达34万人。人才市场服务手段现代化亦
迈出新的步伐。省人才市场与15个市地和7个县人才市场实现了人才供求信息微机联
网。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走出了新路子。针对本省农业大省的特点,引智工作在保证完
成工业项目的同时,重点向农业倾斜,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棉花、水产、果树、蔬菜
、畜牧、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急需项目。全年共引进项目396项,引进专家316人,引
进外资3377万美元,争取国家资助1190万元。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开发新产品185项
,推广新成果64项。全年约为全省增加产值21亿元,节约创汇8870万美元。执行引进
项目总量居全国首位。涉外培训路子越走越宽。本年度执行派出培训项目36项,办理
合同备案项目135项,共派出培训1505人。邀请外国专家来我省举办了4期培训班,参
加培训280人,走出了一条“花钱少,收效大,请进来办学”的培训路子,形成了引
进、培训、管理的一条龙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统一管理,严格评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
职称改革工作。全省又有1.35万多人评审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万多人通
过评审和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组织21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了资格和水平考试,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考务工作微机联网,提高了考务工作的自动化
水平。围绕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制定了加快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在山东农业
大学建立了本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推荐选拔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
;加强了对国家公费出国人员选拔管理。努力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工作,为全省中
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提高了住房、医疗和津贴标准。为出国
留学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加强继续教育,建立省级继续教育基地36个,市
县级基地170多个,培训各类干部56万人次,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四)各项人事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军转安置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受到人事部和总政干部部的表扬;机关事业单位人
事计划和工资基金管理得到加强;人事宣传工作配合各项改革,开展得比较活跃;人
事杂志和人事信息的质量有明显提高。同时,在政策法规建设、干部调配、奖惩任免
、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考试工作、人事人才研究、培训中心管理、信访督查、提案
办理、办公自动化建设等方面,各级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省和市地机构改革工作]1995年7月底,省委六届四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
省省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山东省市地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并随即召开了省和
市地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就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和市地机构改革任务作了具体
部署。《意见》指出,我省机构改革重点是改变政府职能。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适
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意见》确定,省委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划清职责范围,减少职能交叉,理顺
工作关系,适当调整机构,精简人员。省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强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协调、宏观管理、监督检查和社会保障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业务相近
和职能交叉重复的机构,将部分有条件的专业经济部门改建为经济实体或行业总会,
合理配置和界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理顺工作关系,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意见》
对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及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提出了目
标方向和原则要求。《意见》规定,改革调整后,省委、省政府设工作机构58个,精
简近20%;另设部门管理机构16个。省级机关行政编制总额控制在7000人以内(不含
法院、检察院、公安、国家安全、司法、监狱管理等部门的编制),比现有人员精简
20%。省直党政部门内设机构总量精简20%以上,其中专业经济部门的精简幅度要更
大一些。各部门领导职数一般配备2-4人,工作量大、业务面宽的可增配副职1人。部
门内设处室的领导职数一般配备1-2人,11人以上的处室可配3人。《意见》还针对省
级机构改革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部门的改革、省直部门机关党
委及群团组织的机构设置与编制配备、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设置与编制配备、机关后
勤机构的改革等,提出了具体的处理办法。
《方案》规定,济南、青岛市的党政机构可设置60个左右,淄博、烟台、潍坊市
的党政机构设置控制在60个以内,枣庄、临沂、东营、泰安、济宁、德州市的党政机
构可设置50个左右,莱芜、日照、威海市的党政机构设置更精简一些。各市可根据情
况,设置少量由部门管理的机构。菏泽、聊城、滨州地区党政机构设置参照情况相近
的市执行。在限额内,党政机构分为应设机构和因地制宜机构两类。应设机构由省统
一规定设置,党委工作部门7个,政府工作部门36个。改革后,全省市地党政机构平
均精简20%左右。精简机关编制,妥善分流人员。在中央核定我省的市和地区机关人
员编制总额内,重新核定市和地区机关的人员编制。重新定编后,全省辖区市各级机
关人员精简30%左右,地区机关人员精简35%左右。市各机关人员编制的分配比例为
:市委机关12%,政府机关77%,人大、政协机关及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
机关11%;地区各机关人员编制的分配比例可参照市执行。市地党委、政府(行署)的
领导职数为: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4人;政府(行署)设市长(专员)1人,副市长
(副专员)3-5人;经济发达、规模较大的市,可增配副市长1人。市地党政部门领导职
数,一般配备正职1人,副职2人;工作量大、业务面宽的可增配副职1人。部门内设
科(室)一般配备正副科长(主任)1-2人。分流人员的主要途径是:将一些专业经济部
门成建制改为经济或服务实体;鼓励机关人员走出机关兴办经济服务实体或承包企业
;鼓励和选派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到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工程工作;选派一部分优秀干部
到基层任职;严格执行离退休制度,接近离退休年龄的,本人自愿、组织批准,可提
前办理离退休手续或离岗;允许辞去公职;结合机关后勤服务改革,逐步将后勤服务
人员从机关分离出去。
各市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机构改革暨推行公务员制度工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
抓,并组成机构改革工作班子,研究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到年底,除临沂、德州在组建地级市时已按改革要求进行了机构改革外,其他市地
的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全部上报省委、省政府审批。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各市地
上报的方案进行了认真审理,并与各市地反复进行协商对话。年底前,有5个市的机
构改革实施方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下发执行。

(秦传滨)

[组建地级临沂市和德州市]1995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
市,设立地级临沂市,以原县级临沂市的行政区域设立兰山、罗庄、河东三个区;撤
销德州地区和县级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以原县级德州市的行政区域设立德城区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经省委、
省政府研究同意,批准了地级临沂市和德州市党政机构设置方案,并着手进行组建工
作。地级临沂市设党政工作机构50个,其中市委7个,市政府43个,区政府20个。德
州市设党政工作机构48个,其中市委7个,市政府41个。德城区设党政工作机构26个
,其中区委6个,区政府20个。公安、工商、土地管理等一些需由市里统一管理的工
作,由两市的市直部门在区设置派出机构。

[县乡机构改革]经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省编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县
乡机构改革的通知》。一是对县级政府机构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规定县(市、区)政
府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机构一般设置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三个职能部门,为县
政府组成部门,林业任务不是太重的可合并设置农林局;县(市)可设置粮食局,为县
(市)政府主管粮食工作的职能部门;县可设置技术监督局,为县政府主管标准化、计
量和质量工作的职能部门;县(市、区)可设置物价局,由计划委员会管理。二是对有
关问题作了统一规定。明确县(市、区)老干部工作机构统一称老干部局,由县委组织
部管理;县(市、区)信访工作机构统一称信访局,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管理
,以县委办公室管理为主;县(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实行合一的体制,挂广播电视局
牌子,授权行使有关行政管理职能;县(市、区)档案馆可挂档案局牌子,授权行使有
关行政管理职能,由县(市、区)委办公室管理;未单设民族宗教工作机构的县(市、
区),为便于某些行政职能的行使,承担这方面工作的部门对外可使用县(市、区)政
府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名义;设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的,要将环境保护工作方
面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承担起来,事业性机构不得行使这些职权。乡镇一级的改革
,主要是进行了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农技推广管理体制,落实
编制定员和正常的工资与事业经费,稳定和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三是围绕改革成
果的巩固和发展,要求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发的《县(市)级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
案》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进一步深化完善县乡机构改革的要求,认真
组织实施深化完善工作;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控制机制,防止机构编制的
再度膨胀。

(赵光来)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与培训]1995年,全省计划接收军队转业干部3875人,其中师职
11人,团职943人,营职1337人,连排职568人,技术干部1016人。
5月底,在济南召开了全省军转安置工作会议,8月底安置工作顺利结束。全省转
业干部(不含11名师职干部),分配到行政单位的1136人,占29.3%;分配到事业单位
的1441人,占37.2%;分配到企业单位的1298人,占33.5%。全省292名符合相应安
排职务条件的团职干部,按政策规定全部安排了职务。接收转业干部随调随迁家属1
044人,为994名随调配偶安排了工作。
全省共开设公务员、经济管理、税务、检察、远洋、金融、石油、公安、工商、
外贸、电力、邮电等17个专业、64个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转业干部3356人,占应训人
数的95%以上。

(高德敬)

[人才交流]1995年,省人才交流工作在人才市场建设、引进省外人才、人才信息网
络、政策法规体系等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
人才市场建设日臻完善。新建人才市场22家,全省人才市场总数已达112家。19
95年进入人才市场的招聘单位7213个,进场交流人员24万人,交流成功3.9万人。人
才市场基本具备了人才信息、储备、交流、保障等功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
市场体系。
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突破。据统计,全省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3.14万人,其中调入
引进6899人。在引进人才中,高新技术人才4800人。整个“八五”期间,已累计调入
引进省外高中级人才1.35万人,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五”期间调入引
进高中级人才1万人的战略任务。
人才资源开发卓有成效。各级人才交流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大力开发
人才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为我省经济建设筹集输送人才。全省年内仅启用国
家不包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即达1.04万人。此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全省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开通运行。建成并开通了省与15个市地及部分县(市、区
)的微机网络系统,实现了人才信息传递手段现代化。
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出台的政策法规有:省政府发布的综合性规章《山
东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合理流动暂行规定》(鲁政发[1995]12号);省人事厅
、公安厅、教委、粮食局联合发布的《山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工作聘用证暂行办法》;
省人事厅、公安厅印发的《关于国家不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异地就业问题的通知》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人才交流工作的健康发展。

(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人事考试工作]1995年全省共组织各类人事考试15次,其中包括经济、审计、统计
、计算机、国际商务、建筑经济等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8次;房地产估价师、执业
药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执业资格考试3次;以及全省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外
语(古汉语)水平考试、全省体育教练员英语考试3次,另外,还参加了人事部组织的
全国英语等级(试点)考试等,报考总人数达21.4万余人。经过严格考试,共有2万余
人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和合格证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省专业技术人
员队伍建设。为做好此项工作,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考试纪律。抓好考前、考中、考后三个环节的工作,保证考试成绩客观
、公正,维护了考试工作的严肃性。二是加强了考试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修改编印了
《山东省人事考试考务工作规则》,使各类考试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三
是在前几年考务工作使用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人事考试微机联网工程,在
全国人事考试系统尚属首家。省考试中心与各市(地)人事考试机构进行了计算机联网
,使全省的人事考务工作效率和考务管理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刘文凯)

[加强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专家管理服务工作]自1995年10月起,提高驻我省
中国科学院士、中国工程院士和博士生导师的有关待遇:为两院院士设立省政府津贴
每人每月800元,并可享受副省级干部医疗保健,住房按150平方米(建筑面积)安排;
为博士生导师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每人每月200元,并可享受厅局级干部医疗保健,住
房按不低于90平方米(建筑面积)安排。这项措施的出台,标志着“山东省跨世纪人才
工程”正式启动。11月初,省属单位第一所博士后流动站--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
站,正式挂牌并启动。同时,认真开展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情况调查,拟定了“
山东省跨世纪人才工程”工作意见和具体规划,为全面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奠定了基
础。

(鲁人科)

[加强职称改革工作统一管理,稳步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贯彻“公开、平等
、竞争、择优”的原则,全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
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步调”等“五个统一”;坚持“严格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严
格评聘范围、严格坚持标准条件、严格评聘工作程序、严格评聘工作纪律”等“五个
严格”;坚持公开专业技术岗位数、公开各级职务的任职条件、公开推荐办法、公开
申报人员述职、公开申报人的评审材料、公开推荐人员名单的“六个公开”等政策,
较好地保证了全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开展。截至年底,全省组织评审正高级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31人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70人;评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1.35万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627人;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万人。根
据国家有关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的部署安排,全省首批推荐认定执业药师资格94人,数
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此外,推荐一级注册建筑师96人。

(鲁人科)

[全省又有109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近日,经国家批准,全
省又有109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规定这批享受政府特
殊津贴人员,津贴一次性发放,每人5000元,荣誉仍终身享有。至此,我省省属单位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数达到1813人。

附1995年国务院批准我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共109人)
一、省直(46人)
宁 虹 张志勇 赵 明 张志毅 宋萧平 王钧林
田淑芬 潘贞存 杨培毅 桑在中 王广柱 程 林
杨殿奎 董 衡 方肇洪 程敬伦 刘连奎 高洪云
徐 翔 郭振宗 华崇钊 卢 超 鹿叔锌 刘永昌
胡怡忱 张会群 刘庆元 张希武 于仲德 谢伟才
吉保邦 韩国强 王文堂 赵镇琬 侯贺良 王为珍
袁厚之 何国华 强保华 丁杏苞 徐旭东 窦如海
卢新德 贾炳棣 李春元 王认清
二、市地:(63人)
刘士兰 孙功民 张耀堂 徐苑芳 刘宗印 王 玉
孙殿明 李英辉 赵建成 李月美 曹俊训 冯丽娟
贺宝芝 黄可斌 王宁华 孙连生 聂 权 董长伟
刘 兴 吴树春 樊振坤 张仲平 王志民 宋进美
张殿忠 曾庆纯 张子文 刘新海 司继进 侯增惠
张荫松 赵修道 洪建国 李健民 董砚虎 张振兴
殷建民 王志尚 江廷华 李成华 张善印 傅炳喜
石兆利 田进军 孙坤言 李应该 梁云爱 刘克训
徐汝琴 李学功 程月英 秦世森 韩 军 李惠恩
高孝华 冯象秦 孙保祥 汪华岳 门立功 冯怡栋
肖爱珍 牛大铮 张仲谊

(科技干部处)

[行政任免]1995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组织法》的规定,由省长李春亭向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决定任免
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共计17人,其中:任命10人,免职7人。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
于省政府工作机构改革调整后有关人事任免办理问题的几点意见的函》的精神要求,
由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履行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变更备案手续。
按照《山东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员试行办法》的规定,省人民政
府任免正副厅局级行政人员239人,其中:任命142人,免职97人,为所任命的工作人
员颁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书》。为省政府聘任的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文史研究
馆馆员共计23人办理了聘任手续,并颁发《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书》。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争取和利用境外一切有利因素为山东
经济发展服务,省政府决定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聘请山东省人民政府经济咨询顾问。
1995年首批聘请张青、邵友保、蒋震、梁振英、谢国民、王景武等6人为省政府经济
咨询顾问。
经省政府批准,省人事厅制订并印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免的省直属大型企业
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省直属事业单位领导职务名单》(鲁人[1995]45号);对省属大
型企业行政领导职务的任免形式、程序等有关问题作了规定。

(梁万里)

[干部调配和吸收录用工作]1995年,全省共调整调配干部2.29万人。其中,为国家
重点建设项目和工程、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调配干部2.08万人,解决干
部夫妻两地分居3325人,从省外调入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61人。按照第
三次全国援藏工作会议要求,会同省委组织部从我省选派了49名干部支援西藏建设。
在吸收录用方面,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从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研成果奖的非
在职人员中,破格吸收录用国家干部84人;从国家计划内自费大专毕业生中,择优录
用干部315人;从优秀运动员中录用干部137人。

(干部调配处)

[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重新设计制发的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管理信息系统是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信息作了更全面、更
具体的建库储存,统计分析指标由原来的12个提高到90个。该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后,
可随时调度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综合数据和有关的具体数据,并对各种数据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科学准确等特点。既有利于领导掌
握准确资料科学决策,又便于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也为今后事业单位改革和进行事
业单位法人登记打下基础。

[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机构编制管理出台意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文化厅
、省广播电视厅就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机构编制问题于1995年6月28日下发通
知,明确:一、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机构是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兴
办和领导的事业单位,同时作为文化、广播电视系统的基层单位,业务上接受上级文
化、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管理。二、乡镇(街道)文化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传播文化
科学技术知识与经济信息;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活跃丰富群众
文化生活;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做好文物宣传保护工作;按照乡镇(
街道)政府(办事处)和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承办文化事业的组织建
设与管理工作。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转播中央及其它上级台(站)的广播
电视节目;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举办本乡镇广播节目;架设、维护乡镇
的广播网路和播出设备,保证线路畅通和设备正常运行;并按照乡镇政府的授权和上
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要求,承办有关乡村广播电视事业的组织建设与管理
工作。三、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机构应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财
、物力条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可以单设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也可以合
并建立文化广播电视站,或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办法。其人员编制标准为:单设
文化站的,每站1人,人口超过4.5万的可增配1人;单设广播电视站的,每站1-2人,
承担有线或无线电视转播任务的可增配1人;合并设置文化广播电视站的每站2-3人,
承担有线或无线电视转播任务的可增配1人。四、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机构定
编后,应首先从现有的干部、职工中选配和接受国家统配人员,不足的可按照有关规
定,在原有的在岗临时人员中择优选聘,选聘人员受聘期间享受当地同类人员的同等
待遇。

(郭桂勇)
省人事厅专栏组稿人 曲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