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141&run=13

气象事业又上新台阶
省气象局局长蒋伯仁
1995年末,全省气象职工总数2612人,其中干部占93.6%,工人占6.4%。研究
生7人,占0.27%,本科385人,占14.7%,大专467人,占17.9%,中专991人,占
37.9%。正研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96人,占3.3%,工程师823人,占31.5%。
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自觉地把气象工作纳入地方工作的一盘棋,气象工作赢得了各
级领导的信任、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领导对气象工作比较满意。1995年省政府有关
领导先后表扬气象工作达24次。近三分之一的市地县政府给省气象局来函,要求表彰
奖励当地气象部门。10月20日省政府给中国气象局去函,建议中国气象局给予山东省
气象局表彰奖励。省气象台、东营市气象局、临邑县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汛
期气象服务先进集体,侯敬和被评为先进个人。
春节刚过,各级气象部门就从气象角度提出了农业生产建议。3月下旬,召开了
全省春季气象预报服务讨论会,提出了春播预报意见和建议,以书面形式报省政府和
省农业管理部门,并印300多份分发到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代表。各级气象部门紧紧围
绕农业生产的需要,积极为各级领导提供农时关键季节的气象信息、情报资料,如麦
收天气预报、第一场春雨预报、久旱转雨预报、棉铃虫预报等,准确及时,取得了显
著经济效益。制订了《山东省棉花生产全过程系列化气象服务方案》,编印了《棉花
生产气象服务简报》,及时为棉花生产提供气象信息和服务意见。开展了对全省小麦
等农作物苗情监测和产量预报,预测总产207亿公斤,与实际产量吻合。从4月份开始
,每天制作并在电视台播出17个市地的5厘米地温实况和每5天的墒情,对全省各地适
时播种和加强田间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修改制定了《山东省汛期气象服
务实施办法》,对有关制度做了详细规定,并对我省境内的32座大型水库和23条河流
湖泊的防汛工作进行了台站责任分工。汛期,全省共出现12次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我
省各级气象部门全部预报准确,特别是汛期最后一场暴雨预报准确,使全省大中型水
库多蓄水20亿立方米。完成了“黄河三角州地区1000万亩商品粮基地开发建设可行性
研究报告”中气象部分的编制任务和气象专题研究报告的调研和编写。各市地县气象
部门还都结合当地的重大社会经济活动,如泰山国际登山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菏泽
牡丹节、青岛啤酒节、济南经贸洽谈会、烟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及部分县的节日,及
时开展了专题气象服务,受到各级政府的好评,有的还被评为节日服务先进单位。农
村气象服务网已普及到97%的乡镇和28%的行政村。气象科技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单一的天气预报服务,发展到121电话自动咨询、气球广告、电视广告、避雷检测
、适用技术推广等。共为用户创造经济效益9亿多元。
全省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15个作业日,作业影响面积达258911平方公里,增水2
6913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883.7万元;青岛、济南、德州、潍坊、东营、滨州及胜
利石油管理局等7个市地44个县(市)开展了高炮防雹、增雨作业99次,作业影响区域
的雹灾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直接经济效益5.96亿元。
气象基础业务质量稳中有升,全省16个市地局有10个市地局达到省定一级业务综
合目标。11个市地达到技术装备一级目标。测报三项错情率为0.6‰。18人250班无错
情。日射质量0.44‰。农业气象质量1.62‰。三个探空站探空质量均达到了中国气象
局规定的6项指标,探空高度提高125米,探空质量错情率提高0.3‰。通信专用线路
畅通率94.2%,长途拨号畅通率98.7%,计算机网络故障率0.34%,省-地、地-县甚
高频畅通率分别为69%和95.8%。气候评价及异常气象年表获全国评比最高分。向北
京气象中心报送气象报表481份,基本做到了及时无误,在全国气候业务综合评定中
获得满分。完成了省内一般站30年气候资料的整编工作。天气预报质量全省平均91.
4分。重大灾害性天气基本不漏,对全省农时季节关键性天气如3月8-10日的全省范围
第一场春雨、5月19-21日久旱之后的全省范围的降雨、“麦收期间无连阴雨”、7月
7-9日雨季开始的第一场降雨和9月9日汛期结束时最后一场暴雨及11月7日的全省9个
市地、40个县市大风,省气象台和有关市地气象台都提前作出了预报。
推广了烟台气象现代化建设软件及产品开发经验和德州市-县局现代化建设带动
台站工作环境综合改善的经验,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开通了济
南至威海、临沂、枣庄3条通信专线。初步建成了地-县微机终端。完成了泰山713雷
达数字化改造。加快了省级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建设,省气象台研制
开发了8种气象预报工具和指导产品,每日向各市地气象台发布。
共取得科研成果96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13项,获得中国气象局、省科委
奖的4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共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12期,培训人
员292人次;参加成人大专学习的21人。积极进行沂蒙山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在沂蒙山区引种绞股兰获得成功。
积极进行了以事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初步形成了由气象基本系统、科
技服务和综合经营三部分组成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三部分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7
1%、23%、6%。进一步完善了现行领导管理体制,有12个市地、50个县维持地方气
象事业项目经费列入了同级地方财政预算,分别占总数的75%、48.5%。根据省政府
要求,积极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加强了科技服务多种经营、预算外资金的管
理。
全省有14个市地、近1/3的县局建立了综合经营实体,有了经营项目,初步形成
了科技开发服务业、生产加工业、接待服务业、种植养殖业、商品经营、房屋场地出
租等6大门类,28个经济实体。从业人员400人,分流职工近200人,1995年共创利税
106.34万元。
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充实调整了9个市地局、4个直属单位和省局8个职能处室
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全省共安排基建项目25个(其中国
家局23个,省2个),投资412万元用于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为12个市地、县局
解决了供暖、供电房屋维修和住宅建设问题。

[气候评价]全省平均气温13.5℃,较常年同期偏高0.9℃;年总降水量698.1毫米,
较常年同期偏少1.4毫米;年日照时数2464.2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129.8小时;太阳
辐射总量4435-5161焦耳/平方米·年;有效风能1936-7807小时。全省四季气候基本
特征,冬季气温偏高,是1988年以来的第二个暖冬,降水量偏少,光照正常;春暖少
雨,有干旱;夏季降水偏多,雨水充足,气温适宜,光照不足;秋季温度略偏高,降
水偏少,出现干旱。综观全年气候,虽局部地区有冰雹大风暴雨洪涝出现,但就农业
生产而言,因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雨水充足,光温水分布适宜,仍是农业丰收好年景。
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季及初夏6月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600万亩,其中重旱560万
亩,89万亩小麦遭受旱灾,6万亩干枯。黄河从2月20日开始断流,比往年提前1个多
月,致使东营市40万亩稻田实际插秧7万亩,损失1亿多元。干旱使全省人畜饮水,工
农业用水发生困难,缺水人口达250万人,其中滨州市工厂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
态。
风雹灾害较为严重,先后有173个县次,779个乡镇遭受风雹灾害。农作物受灾面
积1390.87万亩,成灾面积765.11万亩,绝产240.84万亩。损失粮食324吨,瓜果2亿
公斤,刮坏蔬菜大棚11.6万个,倒折树木462.56万棵,损坏房屋74.19万间,死亡45
人,伤7404人,损失50.77亿元。3次比较大的风灾分别发生在6月22-24日、7月1日、
11月7日。损失最为惨重的是6月22日夜间至24日,东营、滨州、聊城、淄博等30个县
100多个乡镇遭受暴风雨和冰雹的袭击。其受灾面之大,降雹强度之大,损失之惨重
,为山东历年所罕见。农作物受灾面积353.34万亩,损坏果树1500万株,倒塌房屋3
.5万间,伤6610人,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汛期共出现5次较大暴雨过程。有137个县次641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8
1.39万亩,绝产80.02万亩,冲毁道路821公里,死亡22人,直接经济损失19.69亿元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8月14-17日,滕州、沂源、昌乐等25个县147个乡镇先后遭暴风
雨袭击,局部有龙卷风和冰雹。农作物受灾面积201.2万亩,绝产28.69万亩,冲垮塘
坝167座,桥涵235座,损坏房屋1.4万间,刮沉渔船241条,死9人,伤132人,经济损
失7.5亿元。
小麦生长前期和中期大部分时段气候条件较好,墒情适宜,播种集中、及时、质
量高;晚秋全省普遍降雨,对小麦越冬有利;越冬期气温偏高,部分麦田绿体越冬;
返青至抽穗,部分地区干旱;5月份全省降雨,对小麦灌浆有利。棉花生长前期干旱
,对棉花出苗和蕾期生长不利;中期降水多,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连阴雨,光照弱,致
使棉花烂桃,病虫害较重;后期气象条件较好。
1995年济青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1042起,死亡107人,经济损失1200多万元,
其中因阴雨、雪、雾等气象原因,发生交通事故311起,占30%,死亡20人,占19%
,经济损失314万元,占19%。
全省汛期有1834家企业出险,其中因水灾受损企业1075户,赔款1794万元;因风
灾受损企业308户,赔款337万元;因雹灾受损企业173户,赔款909.7万元;因各种气
象灾害造成36003户家庭受损,赔款597.7万元;158.8万亩农田受损,赔款664.9万元
。由于企业与气象部门签订服务合同增多,气象灾害预报准确,保险公司1995年汛期
比1994年汛期财产保险赔款减少2400万元,减少34.3%。

业绩·人才·信息
[“八五”期间山东气象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八五期间,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依靠科
技进步,努力提高基础业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地方气象事业稳步发展,各项工作都取
得了新成绩。
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始终把保护人民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
服务为重点,积极主动为各级领导做好为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发展经济提供决策服
务和社会公众服务,取得了很大社会经济效益。各级气象部门除提供日常的天气预报
、情报服务外,还为当地政府研究发展战略、制定长期规划、组织经济建设、开发利
用气候资源、安排生产提供决策服务。重大灾害性天气准确的预报服务在防灾减灾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对发生在我省境内的大范围重大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预报基本准确,如1991年提前两周进入雨季和12号台风,1992年的久旱转雨和16号台
风引起的大暴雨和风暴潮,1993年的鲁南特大暴雨,1994年的15号台风,1995年的久
旱转雨和鲁南大风,1995至1996年的冬春连旱,历年的汛期暴雨等,都做了准确预报
和优质服务。特别是1993年8月4-5日的鲁南特大暴雨预报服务,受到国务委员陈俊生
的表扬。为农业服务取得很好效果,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气象预报、情报、气候分
析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等多种手段,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了综合性系
列化服务。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开展了小麦苗情监测、产量预报和土壤墒情等服务
。推广了桐粮间作、麦棉套种、西瓜两熟、小麦优化灌溉等多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已普及到100%的县、97%的乡镇、25%的农村,使气象科技信
息和其它信息能较迅速地传递给农民,受到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全省飞机人
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累计达191万平方公里,增水52.4亿立方米;青岛、济南、德州
、潍坊、东营、滨州及胜利石油管理局等7个市地44个县(市)开展了高炮防雹、增雨
作业,作业影响区域的雹灾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到两万多个用户
,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电力、盐业、纺织、保险、商业等100多个行业。5年共
为用户创造经济效益38.8亿多元。各级政府和群众对气象工作比较满意,1993年、1
995年两年受到省政府、中国气象局的嘉奖。
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初步建成了由气象综合探测、信息网络、分析预测
和气象服务四大系统组成的比较现代化的业务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逐级
指导、分工协作的业务体系框架。重点进行了省气象台实时预报业务系统、省级气候
资料处理和气候分析服务系统、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技术装备保障系统、人工降
雨防雹指挥中心综合业务系统和减灾兴农气象保障系统工程建设。完成了济南至北京
的中速数传话路、泰山713雷达数字化改造和传输、省-地-县气象数据微机传输网络
、地面卫星资料处理系统、省、市地气象台至省和部分市地政府的微机服务终端等一
批骨干业务项目。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大增强了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和信息处理能力

气象基础业务质量稳中有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5年全省共创250班无错情122
个,百班无错情1330个,集体百班无错情41个。天气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重大灾害
性天气基本做到不漏报。
地方气象事业稳步发展,上了一批新项目,如地面卫星资料接收系统、农村科技
服务网、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地-县微机终端等,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现行领导管理体制,有12个市地、50个县维持地方气象事业项
目经费列入了同级地方财政预算,分别占总数的75%、48.5%。
科研教育成绩突出,全省共有144个课题立项,有110项通过鉴定,其中获得国家
专利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的20项,中国气象局科技扶贫工作三等奖2项,省气象科技
进步奖28项,省青年气象科技奖12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1篇。评选出1
7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60余期,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
积极进行了以事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初步形成了由气象基本系统、科
技服务和综合经营三部分组成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三部分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7
1%、23%、6%。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扩建各类用房28958平方米,
其中工作用房10158平方米,生活用房18800平方米,为30个市地、县局解决了供水、
供电、房屋维修、住宅建设、道路和供暖问题。5年共有200多个局站(次)被当地政府
评为“双文明”单位,54个局站(次)被评为全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111人(次)被评
为先进个人。发展党员178人。培养选拔了8名学科带头人。
可以说,“八五”期间是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气象服务取得显著社会
经济效益的5年;是气象部门深化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5年;是地方气
象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的5年。

[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山东省气象台]汛期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重中之重。
为了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万无一失,省气象台及早动员,及早部署,制订了汛期气
象服务应急方案,建立了双休日领导值班制度,使汛期第一场暴雨、汛中12次大-暴
雨及汛期结束时最后一场暴雨不漏报、不空报,服务主动及时,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
会各界的好评,被中国气象局评为1995年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他们提前两个月做出了1995年雨季将于7月上旬中后期开始的预报。7月6日向省
政府汇报了7-8日全省大-暴雨的具体落区及雨量分布,并预报雨季开始。结果预报和
实况完全一致。汛期我省共出现12次较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省气象台无一漏报,
先后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发传真电报19次,电话服务1100多次。做到了省政府
领导走到哪里,气象服务信息就跟到哪里,确实起到了参谋作用。汛期最后一场暴雨
关系到水库蓄水,省气象台9月6日发布了“7-9日全省有小-中雨,局部大雨,本次降
水过后,我省汛期结束。”各大水库根据预报及时蓄水,比历年多蓄水22亿立方米,
为抗旱夺丰收打下了基础。尽管今年汛期降水较常年较多,但由于整个汛期大的降水
过程,省气象台全部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为各级领导指挥防汛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保证了黄河、沂河、大汶河以及各大中型水库安全度汛。
10月10日,省政府致函中国气象局,建议对山东省气象局予以表彰奖励。函中说
,1995年省气象台积极主动地为各级领导指挥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
策服务,为全省经济发展和农业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山东省夏粮总产达到206.3亿
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服务功不可没。

[人工增雨防雹显神威]我省从1987年恢复人工增雨防雹工作,1989年成立了“山东
省人工增雨领导小组”。到1995年底,省人工增雨办公室、青岛、烟台开展了飞机人
工增雨,济南、青岛、潍坊、德州、东营、滨州6个市地的43个县(市、区)和胜利油
田开展了高炮人工防雹增雨。全省现有炮点254个,拥有高炮291门,火箭发射车两辆
。初步建成了“山东省人工增雨作业指挥业务系统”,配备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
系统、气象雷达、计算机、粒子探测仪等天气监测、大气探测等先进技术装备。
省人工增雨办公室从1989年开始租用空军安-26飞机,青岛、烟台租用海军轰-5
飞机于每年3-6月、9-10月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7年中,共组织实施96个作业日,
飞行140架次,累积作业飞行310小时22分,累积作业影响面积260.99万平方公里,增
加降水77.37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2.4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7。高炮人工增雨
每年5-9月作业,9年来共作业649次,防雹面积3443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14.16亿立
方米,防雹区内雹灾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每次高炮防雹作业以后,炮点周围群众都
自发带着礼品前往炮点慰问。群众说,这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实事,气象
部门这下真管住天了。从1995年东营和滨州防雹情况看,东营3县区的高炮防区内,
几乎未遭受雹灾,防雹减灾效益2.8亿元。滨州1995年6月22-24日,出现了数十年罕
见的特大风雹灾害,博兴县7门高炮进行了防雹作业,保住了全县大部分快要成熟的
小麦和棉苗,减少损失7000万元,而不在高炮防护区内的蔡寨、乔庄、曹王等乡镇损
失惨重。

省气象局专栏组稿人:杨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