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131&run=13

1995年山东财政再上新台阶
省财政厅厅长 黄可华
1995年,全省各级财税部门圆满完成了财政收支预算和各项财税工作任务。
连续9年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199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9.01亿元,
占预算的121.73%,比上年增长32.94%(包括税收返还增长20.84%);财政支出完成
275.78亿元, 占预算的118.01%, 增长26.06%。 不含青岛市在内的财政收入完成
149.54亿元, 占预算的122.51%,比上年增长33.02%;财政支出238.09亿元,占预
算的116.25%, 增长24.63%。17个市地均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有余,至此,全省已
连续9年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财源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根据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适时召开了全
省财源建设会议,提出了“以财源建设来引导、监督、规范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大小看贡献、贡献大小看上交方面达成了共识,使全省上下
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同时把“抓两头、带中间”纳入了全省财源建设的总体规
划,省财政与28个争创财政收入亿元的县和部分财政困难县,签订了目标责任协议书,
增加扶持生产资金4.34亿元。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年全省财政收入亿元县达到
70个(包括税收返还) ,增加24个,新口径达到32个,增加16个。千万元乡镇达到9 5
个, 增加12个, 按新口径达到42个, 增加26个。 财政困难县的财政收入平均增长
55.79%,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
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超收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力争财
力增加30亿元的目标。各级进一步加大了增收节支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
加强税收征管,全省建立了60多个地税征管大厅,加大了计算机在征管中的应用,加
强了稽查力量,减少了税款流失,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从严控制支
出,结合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制定了12条节支措施,全年支出增幅一直低于收
入的增长。 全省新增财力达40多亿元,3年新增财力超过了财税改革前1992年全省财
力的总和,不仅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消化了一部分历年欠帐。全省
原有59个赤字单位,已有52个单位全部消化了历年赤字,消化数额占全部累计赤字数
额的65.6%。全省17个市地全部完成了当年不增加粮食新挂帐的任务,并消化历年挂
帐1.6亿元。
积极围绕全局和重点开展工作。1995年全省预算内投入农业、科技、教育的资金
约占全部地方财力的1/3, 对技术改造、特困企业、灾区群众生活以及环境污染治理
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解决。1995年仅省财政用于14个省重点技改项目和面上50个技改项
目的有无偿资金就达3.6亿元。 从省级财力中安排2200万元,用于农业良种攻关和技
术推广, 促进了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安排1亿元用于省属高校教师住房建设,缓解
了高校住房紧张的矛盾。安排1000万元建立了中青年科技奖励基金,鼓励快出成果、
多出成果。安排7877万元,帮助灾区人民度过生活难关、开展生产自救;安排3700万
元解决特困企业职工和受灾群众生活困难问题。安排1500万元,支持南四湖、小清河
东平湖等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源的治理,为改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环境做出了积极
的努力。
较好地保证了工资的发放。为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解决基层困难,保证工资的
发放,省对上解地区适当降低了上交递增比例,由过去的7.5%降为5%,增加上解市
地县财力9000万元;对20多个财政困难县,增加补贴基数6000万元,使全省县级人均
财力全部达到了4200元以上,提前两年实现了财政部提出的到1997年达到4000元以上
的目标。这些既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使工资发放得到了基本
保障。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去年所有地区都比较好地解决了工资问题。
进一步加强了财政监督管理。围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各级对收费、罚没收入、
“小金库” 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全省共查出管理使用不当及违规违纪资金达33.17亿
元。同时按规定把135项行政性收费纳入了预算管理。财税大检查共查出违纪金额6.6
亿元, 已入库5.4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国有资产监管力度,核定了5338户国有资产保
值增值指标,保值增值率达到了106.6%。为期3年的清产核资工作基本结束,初步摸
清了10.5万户行政事业单位, 10895户国有企业和67户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家底。加
强了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了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了新的企业评价指标体
系,制定了包括试点企业实行补充流动资本制度,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财
政、财务政策,促进了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