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0&rec=100&run=13

1991年至1995年的5年间,济宁市乡镇企业获得了突破性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
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改善,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
最快最好的时期。主要表现:
一是在加快发展中实现了总量上的新突破。到“八五”末,全市乡村集体企业发
展到1.32万处,比“七五”末增加1695处;从业职工75.97万人,比“七五”末增加
39.3万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03亿元,比“七五”末增加84.6亿元;1995年,乡村
企业总产值480亿元,比“七五”末增长10.6倍,年递增60.3%;乡村工业产值达到
350亿元,比“七五”末增长10倍,年均递增60%;乡村工业增加值达到131.3亿元,
比1990年增长4倍,年均递增32%;实现乡村工业利税总额38亿元,比“七五”末增
长11.6倍,年均递增率达63%。
二是更加注重了质的提高,着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八五”期间,乡镇
企业用于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达53亿元,比“七五”净增46.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550
0项,41%的乡村企业得到新技术、新工艺装备;先后开发新产品950余项,比“七五
”期间增加11.8倍,其中“四高”产品285项,占30%,有20项产品创得省系统名牌
称号,两项创国家部级名牌,到“八五”末,乡镇企业名优新产品产值率已达15%,
比1990年提高9个百分点。一大批乡镇企业摆脱“小打小闹”的旧格局,向规模经营
迈进,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全市乡镇企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已达400余家
,过半亿元企业达60家,超亿元企业26家,有亿元村44处;按国家划型标准已有33家
乡村企业晋升为大中型企业,有10家乡村骨干企业被列入全市33家重点集团行列;2
5家企业分别跨入’95中国最高利税总额和最大经营规模千强行列,成长起象“太阳
”纸业、“菱花”味精、“华仙”甜菊糖、“柳絮”淀粉、“祥鸟”三轮车等一批在
省内外、国内外打得出、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和产品。
三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八五”期间,乡镇企
业普遍加强了各项基础工作,多数企业基础管理、现场管理及其它专项管理达标,已
由经验管理开始转向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更加注重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累计培
训人员18.5万人,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达5759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职工达
14万人,评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人,占职工总数的比重由“七五”末的3.1%提
高到4.4%;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先后由91名厂长(经理)
被授予市级以上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其中省级32名,国家级7名。
四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和完善了机制灵活的优势。到“八五”末,乡镇企
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已达5000余家,占乡村企业的37%,其中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
3193家,租赁制经营1585家,建立股份有限公司141家,以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龙
头,以资产为纽带,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组建省级以上企业集团24家,联合、兼并、
收买弱势企业300余家,成为新型的企业“联合舰队”。
五是奋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到“八五”末,全市乡镇企
业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556家,比“七五”末增加304家,年出口交货值达27亿元,比
“七五”末增长13倍,年递增67.8%,高于同期产值增长7.8个百分点;乡镇中外合
资企业由“七五”末的空白发展到250家,利用外资达8982万美元;两家乡镇企业已
在国外创办企业;有60家企业成为年出口收入超千万元的创汇骨干企业。这表明,乡
镇企业已由“七五”时期的单一内向型开始向外向型转移,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从无
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在看到乡镇企业获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粗放型经
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管理还比较落后,经济运行的质量
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赵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