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72&run=13

【山东人民治黄40年】山东人民治黄事业是1946年开始的,40年的奋斗,扭
转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开始了黄河造福人民的新里程。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 省内河段571公里,历史上屡遭黄河洪水之害。仅从清
朝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行山东河道,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83年中,山
东省就有57年发生决溢灾害, 决口377处,使沿黄人民遭受了惨重的损失。1946
年的反蒋治黄斗争,开始了山东人民治黄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
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推土筑堤,抢修坝岸,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修
复了故道堤防,为战胜1949年洪水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
治黄斗争。 首先,加强了堤防工程,对800多公里的临黄大堤先后进行了三次大
规模的加高培厚,修做土方3亿立方米,把过去低矮残破的大堤加高到10米左右,
在河床不断淤高的情况下, 使现有堤防仍然保持防御花园口22000秒立方米洪水
的标准。在人工修堤的同时,治黄职工创造了“引黄淤背”的办法,用来加宽加
固堤防。到1986年,山东黄河完成淤背土方2.8亿立方米,加固堤防400公里,险
工地段淤宽100米, 平工堤段淤宽50米,有效地增强了大堤强度,为国家节约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
为了消除堤身隐患,对大堤普遍进行了锥探灌浆,共锥探4779.6万眼,清除
隐患近20万处。同时,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一方面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秸料埽坝全部改为石坝,改建和新建险工98处,修建石坝3785段,大大增强了险
工的抗洪能力;另一方面,从50年代开始,在窄河段试修护滩工程,到目前已修
做护滩工程117处, 坝垛1943段,经过洪水考验,发挥了控导主流、护滩保堤的
重要作用。 共修做险工、护滩控导工程长达355公里,占相应河道长度的57%。
这些工程相互配合,基本上控制了山东河道的溜势。
为了防御黄河发生异常洪水,先后修建了北金堤和东平湖水库滞洪区,当洪
水超过河道行洪能力时,可按计划分出部分洪水进入滞洪区,削减洪峰,保证下
游安全。70年代又兴建了齐河和垦利两处堤距展宽工程,当发生严重洪水凌汛时,
便可向展宽区分洪分凌,对确保凌汛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黄河统一规划治理中,对于经常淤积、延伸、改道的河口地区进行了规划
治理。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利用,对河口进行了大量的查勘、测验、研究工作,
逐步掌握了河口演变规律,修做了大量的堤防工程,并有计划地安排河口流路,
变过去的自然改道为有控制的人工改道。1976年采取人工截流的办法,将黄河拦
腰斩断,使原来向北流的黄河,掉头向东沿着事先开挖的人工引河,经清水沟入
海,缩短流路37公里,改善了河口排洪能力,保证了河口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胜利
油田的安全。
经过山东人民40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了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滞洪区组
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为战胜洪水凌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沿黄地区每年汛期发动群众,组成一支以青壮年为主、党团员为骨干的防
汛队伍,在防洪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依靠这支“人防大军”和防洪工程,战
胜了历年的伏秋大汛,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大洪水,确保了
40年伏秋大汛黄河安澜。
山东黄河除伏秋大汛外, 还存在着严重的凌汛威胁。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
1855年至1938年的83年中,凌汛决溢就有24年、决口74处。凌汛为患,被历代统
治者视为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灾。1951、1955年因凌情严重,曾在河口地区发生过
两次决口。 近3 0年来,经过不断实践,逐步掌握了凌汛规律,利用三门峡水库
调蓄运用,并配合人工爆破等措施,连续战胜了1969、1970年的严重凌洪,保证
了凌汛安全。
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在与洪水灾害斗争的同时,还根据除害兴利的方针,
积极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建有引黄闸42座、虹吸管67条,总引水
能力190 0秒立方米, 灌溉面积2000万亩。全省万亩以上的引黄灌区58处,其中
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4处。近10年来,平均引水量64亿立方米,最大年引水量
81亿立方米。
利用黄河水放淤改土,也是沿黄地区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重要措施。山东黄
河两岸有沙荒、 盐碱、涝洼土地396万亩。1979年至1985年,国家对引黄放淤专
项投资12 55万元,推动了放淤改土的发展,现已淤改土地240万亩,大片不毛之
地淤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
在引黄灌溉的同时,还补充了内河、湖泊大量水源,供给了胜利油田、沿黄
城镇和滨海地区的工业用水和人畜吃水。1981、1982年向天津送水8.5亿立方米,
解决了天津缺水的困难局面。现在,黄河水已成为山东省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
资源。

(宋传国)
【黄河防汛】黄河洪水曾给下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洪水灾
害基本得到控制。黄河防汛工作主要包括防汛队伍的组织和发动、防汛料物的筹
备、制订防洪方案,以及巡堤查险、险情抢护等几个方面。治黄40年来的防洪工
程建设,为防御洪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49年汛期,黄河花园口站出现了
1.23万秒立方米洪峰,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堤防工程还未全面整修加固,洪水
到来后, 几天之内出现漏洞580个,管涌、塌坡等险情2400处,险工、塌坝坍塌
蛰陷2290处; 1982年7月,花园口站出现了1.53万秒立方米的洪峰,两岸大堤未
出一个漏洞,其他险情也大大减少,洪峰安全入海,充分显示了新修堤防工程的
抗洪能力。1958年7月,黄河下游出现了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花园口站洪
峰流量2.23万秒立方米) 。洪水进入山东河道后,洛口以上窄河道和东平湖堤,
洪水位几乎与堤顶相平,形势相当危急,全省军民在各级党、政、军领导的带领
下, 动员了110万群众上堤防守,一昼夜就抢修了高1米长600公里的子埝,防止
了水漫堤顶。在洪水期间,堤防出现7处漏洞,2000处险情,由于军民日夜监守,
奋力抢堵,终于化险为夷,在不分洪的情况下,依靠群众战胜了建国以来的最大
洪水。1949、1976和1982年发生的大洪水,也都是依靠了人民的力量取得了防洪
斗争的胜利。
1986年凌汛期, 黄河最上首封到济阳县邢家渡,封冻总长200公里,总冰量
2988万立方米;开河期,由于气温逐渐回升,并适时运用三门峡水库蓄水,得以
安全渡过。伏秋大汛期间,黄河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少有的枯水少沙年份,花园
口站大于300 0秒立方米的洪峰只有三次, 其中最大洪峰流量为4030秒立方米。
总输水量为143.01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少47.2%;总输沙量为2.66亿吨,较
多年平均值少73.9%,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8.6公斤,形势和缓。在1986年黄
河防汛工作中,按照有备无患的要求,山东河务局从组织领导、工程措施、物料
筹备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各修防处(局) 派出490名干部、职工深入乡镇进
行宣传组织工作。 全省共组织群众防汛队伍109万人,其中一线防汛队伍42.2万
人。同时,为安全渡汛,又加强了工程管理,抢修了渡汛工程,各修防处(局)对
常备防汛物料,于汛前进行了清仓检查,翻晒整修、更新补充,储备防汛石料66
万立方米,铅丝397吨,麻袋133万条,发电机组1 37台(1321千瓦)及其他一些防
汛物资。并对黄河通讯线路进行了维修,加强了水文测报。由于各项准备工作做
得比较充分,为防洪斗争的胜利赢得了主动权。

(宋传国)
【引黄灌溉】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含盐量少,含有机质多,矿化度及
硬度都较低。 据黄河水质分析,黄河泥沙每吨一般含氮0.8~1.5公斤、磷1.5公
斤、钾20公斤,不仅适宜于灌溉农田,而且可以收到肥田的效果。
50年代初期,山东省试办小型虹吸引黄淤灌工程,获得初步成效后,相继兴
建了大量引黄涵闸工程,发展引黄灌溉。由于当时人们对黄河冲积平原旱、涝、
碱自然规律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灌,忽视排,灌区工程不配套,引黄导致了部分
土地盐碱化。60年代曾一度停灌、废渠还耕,使水利工程和沿黄农业生产遭受了
很大损失。1965年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引黄认识的不断提
高,引黄灌溉很快又恢复发展起来,逐步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建国30多年来,
引黄灌溉经过了试办、大办、停灌、恢复和再发展五个阶段。到1986年,山东黄
河建有引黄涵闸42座, 虹吸管2 4处67条,总引水能力1900秒立方米;开辟万亩
以上的引黄灌区62处,分布于菏泽、聊城、德州、济南、惠民、东营6个地 (市)
的49个县(市、区),灌溉面积2000万亩。近10年来,平均每年引水64亿立方米,
最大年引水量81亿立方米,促进了山东沿黄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德州、菏
泽等地区对灌区和非灌区小麦产量的典型调查,浇一遍黄河水每亩增产50公斤左
右。 1971至1981年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增产效益每年为3.53亿元, 近几年提高到
4.23亿元,每亩地年灌溉效益为23.5元。1986年春季,山东省严重干旱,引黄灌
溉对沿黄地区抗旱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鲁西北5地市小麦总产达60.5亿公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引黄灌溉的实践中,还探索出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改造盐碱涝洼地的途径。
山东沿黄两岸有沙荒、 盐碱、涝洼土地396万亩,自1969年开始,山东河务局先
后兴建了垦利县十八户和东明县阎潭放淤工程,并积极利用引黄涵闸和虹吸管进
行放淤改土,到1986年已淤改土地240万亩。使大片不毛之地淤成了肥沃的良田,
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如东明县阎潭淤区有土地49万亩,其中可耕地32万亩。其
余17万亩都是盐碱沙荒,淤改前亩产只有50.5公斤,经过引黄放淤,1985年粮食
亩产达212公斤, 不少乡镇引黄稻改,也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近十几年来,
沿黄地区已发展水稻50万亩,一般亩产350-400公斤,高产地片可达500公斤以上。

(宋传国)
【放淤固堤】放淤固堤是利用黄河泥沙加固黄河堤防的一项新的重要措施。
1950年在利津县綦家嘴兴建了山东黄河第一座引黄涵闸,开始用黄河泥沙在背河
洼地放淤改土。并结合农田灌溉,利用大堤背河潭坑、洼地做沉沙池,淤高了背
河堤脚。 1955年在济南王家犁行和杨庄建成第一批虹吸工程, 利用虹吸淤填了
3800亩常年积水的“美里洼”,淤平了1898年黄河决口时的老口门。1957年在济
南小鲁庄虹吸进行了引黄放淤试点,济南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试点工作总结指出:
“引黄放淤能压碱、洗碱、改良土壤,同时提高了背河地面高程,不但加固了大
堤堤脚,并可以补给修堤用土。”
1965年,水利电力部在黄河下游引黄放淤问题的批复中,肯定了利用虹吸引
黄放淤加固堤防的作用。从此,作为一种固堤措施列入治理黄河的规划之中。
山东黄河从50年代自流淤背加固临黄堤始,截至1986年底,历年共完成淤背
土方2.8亿立方米;加固堤防400公里,险工堤段淤宽100米,平工堤段淤宽50米。
累计投资1.81亿元,有效地增强了大堤强度,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淤背完成的土方量比用人工修做节约工日2800万个, 节省投资2.8亿元,少挖土
地30万亩。

(宋传国)
【东平湖水库】东平湖水库是由天然湖泊通过人工改造修建而成的蓄洪滞洪
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总面积632平方公里(老湖区面
积209平方公里) ,涉及梁山、汶上、东平、平阴四个县,内有自然村庄399个,
人口27.2万人,耕地51.2万亩。有效防洪库容30亿立方米,相应水位45.5米。建
有石洼、林辛、十里堡、徐庄、耿山口五座分洪闸(设计分洪能力11340秒立方米)
和陈山口、清河门两座泄洪闸(设计泄洪能力2500秒立方米)。1958年,中共山东
省委决定将东平湖蓄洪区改建水库, 设计标准按防御黄河200年一遇的洪水、花
园口站洪峰流量29000秒立方米计算。截止到1986年共完成土方9662.67万立方米,
使用石料277.56万立方米、砼22.17万立方米、劳动力8387.60万个工日,总投资
达2.28亿元, 形成了能蓄能排的完整的滞洪工程。1982年8月,黄河花园口站出
现1.5万秒立方米的洪峰,到达孙口洪峰流量为8200秒立方米,根据国务院指示,
为确保济南市和津浦铁路及胜利油田的安全,减轻下游防洪威胁,山东省政府决
定, 运用东平湖水库老湖区分洪,最大进湖流量2400秒立方米,拦蓄洪水4亿立
方米,确保了下游防洪安全。
【北金堤滞洪区】 北金堤滞洪区涉及豫鲁两省7县,包括河南省长垣、滑县
东半部,濮阳县大部和范县、台前县临黄堤与北金堤之间全部以及山东省莘县、
阳谷县北金堤以南地区。全区总面积2316平方公里(其中山东93平方公里),耕地
242万亩(其中山东13.5万亩) ,自然村庄2159个,人口135万人(其中山东16个自
然村、人口0.94万人)。中原油田部分产油区也在该区内。1951年4月政务院财经
委员会在《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中,作出了在北金堤以南地区及东平
湖区分别修筑滞洪工程的批示。于同年8月建成石头庄溢洪埝(设计能力,当大河
流量18000秒立方米时,分洪6000秒立方米),作为北金堤滞洪区分洪口门。鉴于
1958年黄河发生的特大洪水,1963年11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北金堤滞洪区进
行了统一规划与治理,并于1964年建成张庄泄洪闸(设计能力1000秒立方米)。为
防御黄河花园口站可能出现4.6万秒立方米左右的特大洪水。 水电部于1975年12
月在郑州召开了黄河下游防洪座谈会,提出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方
案,确定改建北金堤滞洪区,作为防御特大洪水的重要措施之一。于1976年兴建
了濮阳渠村分洪闸(设计能力10000秒立方米)。同时废除长垣石头庄溢洪埝工程。
北金堤从河南濮阳市南关至山东省阳谷县陶城埠全长123.4公里(其中属山东
省防守堤段长83.4公里),是滞洪区的围堤。设防水位是按渠村分洪10000秒立方
米标准,有效分滞黄河洪量20亿立方米,另加金堤河遭遇水量7亿立方米设计的。
退水口张庄大河水位按1985年水平设计, 滞洪区末端最高水位47.60米。整个大
堤是按标准堤顶超高2.5米、顶宽10米,临背边坡均为1∶3进行加修的。
建国后,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山东聊城地区北金堤从1950年至1986年,
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修堤,累计完成土方2281.80万立方米、工日1156.93万个,
投资2 545.50万元。同时对北金堤采取了各项加固措施,使北金堤成为防御黄河
特大洪水的重要屏障。
【黄河北岸齐河展宽工程】山东黄河北岸齐河展宽工程,是经水电部1971年
批准兴建的。展宽区涉及齐河县和济南郊区的109个自然村,耕地8.8万亩,人口
4.28万人和齐河县城一座。靠近临黄堤的群众迁到临黄堤背河,均由国家筑台定
居;齐河县城迁至晏城。展宽堤自齐河县曹营起至八里庄,与黄河北岸临黄堤相
接, 长37.78公里,展宽堤距3~4公里,展宽区面积106平方公里,有效库容3.9
亿立方米。建有李家岸、豆腐窝两座分洪闸(设计能力2800秒立方米)和大吴泄洪
闸(设计能力500秒立方米)。
齐河展宽工程, 原规划设计投资概算为8178万元, 经施工修整概算,约需
1.3亿元。 自1971年10月开工至1982年底,除大吴泄洪河未安排施工和群众安置
留有尾工外, 其他工程均按规划标准建成。共完成土方4863.63万立方米,石方
15.61万立方米、砼4.10万立方米,实用劳力2657.29万工日;投资8749.74万元。
为防洪应急奠定了基础。
【黄河南岸垦利展宽工程】山东黄河南岸垦利展宽工程,是窄河道的堤距展
宽,为解决凌汛,结合防洪、放淤、灌溉,保障沿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胜利
油田的开发建设而兴建的。惠民地区河段从博兴麻湾至利津王庄30公里内,具有
窄、弯、险、历史决口多的特点。据统计,在建国前的近百年中,黄河在该河段
决口31次,其中凌汛决口15次;1951年、1955年两次凌汛决口就发生在此河段。
展宽工程涉及垦利、博兴两县的80个自然村,耕地10.24万亩,人口4万人,面积
123.3平方公里; 展宽河道3~5公里。近期滞洪有效库容3.27亿立方米,设计滞
洪水位13.00米(大沽基面)。主要工程有展宽大堤长38.65公里;临黄堤上的麻湾、
曹店分洪进水闸(设计能力3440秒立方米) ;章邱屋子泄洪闸(设计能力1530秒立
方米) 和展宽堤上的大孙、清户、胜干、王营、路干等五处七座排灌闸;村台38
个, 安置人口4.89万人。规划总投资7152.60万元。1971年10月动工兴建,1978
年主体工程完成。 截至1983年累计完成土方3388.81万立方米,石方8.10万立方
米,砼3.88万立方米,实用工日1485万个,投资6033.61万元。

(宋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