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49&run=13

【工业发展概况】建国以来,山东省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和自身优势,有计划
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全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开放、搞活的方针,出现了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现在已经建立起轻重工业比较协调,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
当规模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工业总产值在各省市中为第四
位。
一、 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6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591.2亿元
(不包括村办及村以下工业),比1949年增长73.8倍,37年平均每年递增12.4%。
石油工业平均递增20%以上;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工业平均递增15~20%;
造纸、电力、食品工业平均递增10~15%;煤炭、纺织工业平均递增接近10%。
1986年原煤生产5 1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9.2倍;发电量1986年达到300亿度,
比1949年增长142.5倍;原油从1965年开始试生产,到1986年累计生产2.9亿吨,
特别是1986年有了重大突破, 生产原油2950万吨,比1985年增加了248万吨,占
全国增加产量的60%;钢材、水泥、硫酸等原材料产品,1986年产量比1949年增
长1000倍至数千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87倍;棉纱、纸、卷烟等轻工业产品增长
10~170倍。 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等家电产品,从无到有,迅
速发展,现已具备了成批生产的能力。198 6年生产电冰箱5.4万台,洗衣机32.7
万台,彩色电视机9.23万台,录音机33.6万台。
二、大中型骨干企业逐年增多,职工队伍迅速壮大。1986年全省共有工业企
业2.42万个,其中大型企业108个,中型企业380个,大中型企业比1965年增加了
2.2倍。 全省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原值都占全省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60%以上,实现利税占75%以上,上交利润占80%以上。胜利
油田和齐鲁石化公司是山东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基地。兖州煤田和十里泉、
邹县等大电厂的建立,对缓和省内能源供应紧张起到了巨大作用。烟台合成革厂
是全国第一家大型合成革生产厂家。
1986年全省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为322.2万人, 占全省职工的49.6%,其中全
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人数比1949年增长了22倍。自1978年以来全民所有制企业
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集体所有制企业平均每年增加3.7万人。
三、工业布局和工业内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分布
极不合理。当时90%的工业集中在济南、青岛、淄博和胶济铁路沿线,鲁西北、
鲁西南、鲁中南地区工业只占10%。30多年来为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积极
扶持工业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并建起了一批骨干企业。如鲁西南、鲁中南的莱芜
钢铁厂、山东拖机厂、邹县电厂、兴隆庄煤矿等。另外,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大
量涌现,对改革工业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据1986年统计,鲁西北、鲁中南、鲁
西南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已增加到35.8%。
工业内部结构逐步趋向协调。1949年全省工业中轻工业比重为86.7%,重工
业基础非常薄弱。建国后,轻重工业又几次出现比例失调,经过几次调整,1982
年以来,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轻重工业之间比例稳定在55∶45左右。从1949
年到1986年,轻工业增长了40倍,重工业增长了318倍。
四、技术进步取得可喜成绩。山东“六五”期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7000多个,
完成投资66亿元,其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700多项,用外汇3.75亿美元。5年共更
新改造落后设备4.6万台, 建成比较先进的生产线255条,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1727项,试制新产品4860余种。共新增产值122亿元、利税24.5亿元,占“六五”
时期增加产值税利的50%左右。 1986年完成技术开发项目3089个, 开发新产品
2879种,其中100种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水平。有206种填补国内空白,如
J1FCNC型、 J1SCNC型数控车床、JS2-250型多工位自动压力机、呼吸监护
仪、彩色热反射玻璃等。
五、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央以提高经济效
益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结合省内实际情况,采取了加强经济核算,挖掘内部潜力,
狠抓扭亏增盈等一系列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使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近几年
来,尽管有些不可比因素,影响和减少企业利润,但省内企业实现利税仍然不断
增长。全省独立核算企业1986年实现利税107.15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44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6.9%。

(沈崇实)
【全省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会议】全省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会议于1986年12月21
日至25日在济南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地分管经济工作的市长、 专员,经委
(财委)、财办、财政局、工商银行、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及省直有关厅、局(公司) 的负责人共200余人。会议的主要内容:①传达贯彻全
国第四次技术进步会议精神;②讨论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
造工作的决定》、《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消化吸收引进
技术、进口设备的若干规定》;③讨论全省企业技术改造年度结转续建计划及重
点改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和科技开发计划;(四)表彰奖励“六五”期间全省
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其中全优奖25个企业,单项奖25个企业。省委副书记、省长
李昌安到会并讲了话。讲话分五个部分:①要把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摆在“七五”
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六五”期间特别是后两年,我省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大成
绩,但是在技术改造问题上我们不如京津沪见识高,行动快,部分领导同志还没
有把技术改造当成是关系到山东经济发展的一项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
“七五”期间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变。②技术改
造要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
求。商品经济越发展,市场机制作用越突出,就越迫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而企
业技术改造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又必将推出更多更好的商品进入市场,繁
荣我们的商品经济。③坚持改革,放宽政策,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
力。今后技术改造工作要贯彻“调、改、放”的方针。“调”就是调整技术改造
投资方向,“改”就是改革技术改造管理体制和办法,“放”就是放宽政策,增
强企业的活力。总的要求是放权,搞活企业。④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
正确处理好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关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把技术引进、技术
攻关与技术改造密切结合起来,走引进--消化--创新这条路子。⑤学习推广外贸
部门支持生产、发展出口的经验。
【技术开发】1986年全省工交财贸系统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3089项。其中,
新产品2 879项,新工艺、新技术210项。其中有些项目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
代初水平的1 00项,填补国内空白的20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44项,填补省
内空白613项。 在完成的技术开发项目中,1986年投产的有2161项,投产率为73
%。新产品产值达3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3.8%(按新口径计算) ,新产品实现
利税4.3亿元。
1986年技术开发主要抓了如下几项工作:①制定了“山东省技术开发计划管
理办法”;②进行了技术开发项目可行性论证试点;③首次组织了1986年度山东
省优秀新产品的评选, 评选出1986年省级优秀新产品192项,其中一等奖53项,
二等奖143项;④实行了按季统计、总结的制度,加强了管理。

(邢世胄)
【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1986年,国家、省、市地经委系统在山东安排技术
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3373个,安排投资30亿元(包括集体企业1076项,投资7.4亿
元)。其中有技术引进措施的361项,外汇2.01亿美元。截止1986年底,完成投资
23.6亿元,外汇11.7亿美元,分别占当年投资计划的78.7%和57.9%;已完工投
产项目2426个, 其中引进项目183项,占项目总数的72%,占引进项目的50%,
完成投资和完工投产项目分别比1985年提高71%和67%。据统计,全民企业共完
成技改项目1801个, 这部分项目正常生产后,可增加产值43亿元,增加利税8.9
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增长总数的60%。1986年全省共安排出口创汇企业技术改
造160项, 用汇5680万美元,在已竣工投产的技术改造项目中,可增加外汇4500
万美元。每投入1元的技术改造资金,约创产值2.47元,利税0.51元。
为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对安排给山东的20个大中型骨
干企业实行了分类折旧,省内还将原部门、市地集中企业的30%折旧基金全部返
还给企业,由企业用于技术改造。为加快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1986年国
家下达给山东减免调节税指标为5205.3万元, 全年山东实际减免调节税5434.47
万元,超额完成4.4%。
1986年,山东技术改造的特点:一是保重点、保续建,完成速度快,经济效
益好;二是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工业品的出口创汇
能力;三是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技攻关一起抓,加快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为了加强技术改造的宏观管理,1986年技改工作采取的措施是:一是深入调
查研究,坚持改革,调整技术改造投资方向,改进管理方法,扩大市地对技术改
造项目的审批权限;二是针对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症结,提出了加快技术改造的
六条政策;三是加强领导和协调,狠抓计划项目的落实,加快技改项目的实施进
度;四是及时发布信息,指导技术改造工作,促进短线产品的发展,防止重复和
盲目上项目。

(李贺春)
【全省企业管理工作会议】全省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于1986年8月2日至8月8日
在济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省直各厅局、公司、各市、地经委、标准局的负责人
和部分企业的代表共400余人。 副省长马世忠就加强全省企业管理工作做了重要
讲话。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
研究落实“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规划和措施。会议提出:“七五”
期间,全省企业管理的任务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为
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总的奋斗目标是:
到1990年, 全省5%左右的大中型企业达到国家特级企业标准;30%左右的大中
型企业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3 5%左右的大中型企业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
2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争取全省有40%左右的主要工业
产品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争取全省工业企业90%左右的主要
物质消耗指标达到1985年的省内先进水平。“七五”期间,全省要有2500种产品
采用国际标准,其中1000种在1989年以前全面完成。要求全省企业普遍开展抓管
理、上等级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全面提高素质,搞好两个文明建设。
为了进一步搞好企业管理,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省企业管理领导小组,由副
省长马世忠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韩晓军)
【搞活企业的“十七条”】1985年底到1986年初,山东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
问题。主要是:财税大检查中有些政策界限不明确,省和市地的一些改革措施难
以执行;企业工资套改,“活奖金”变成了“死工资”;企业经济技术交往活动
中必要的应酬接待与不正之风界限不清,不利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厂长负
责制提法不一, 等等。这些问题对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一度造成较大影响。5月
份在泰安召开了全省生产办公会议,省委、省府领导人到会并听取了各方面情况
汇报后, 指示要根据经济工作的实际,拟一个搞活企业的政策性文件。1986年6
月12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企业若干问题的试行规
定》正式发出。据文件内容简称为“搞活企业的‘十七条’”。主要内容包括:
(1) 改革要在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关系的前提下,调动地方、企业、
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 坚定不移地试行厂长(经理)负
责制。(3)企业有权自行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4)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
(5)企业要尽快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大力加强经营工作。(6)加班工
资列入成本,并相应增加工资总额。(7) 对先进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奖励,免征奖
金税。(8)坚决制止向企业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抽人。(9)各工
业主管部门对乡镇企业要加强指导,提供服务。(10) 企业和科技单位(包括大专
院校) 在经济技术交往中的应酬招待,国营企业接待费每年开支总额一般不要超
过企业留利的0.5%,最高不得超过1%。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可以从经营业务费
中列支, 经营业务费一般不得超过企业销售收入的1%。“十七条”颁布后,经
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贾殿贻)
【企业经济效益】1986年,由于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经济效
益有所提高。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591.25亿元,比上年增长9.49%,加上村办工
业共完成720.52亿元,增长16.42%。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4亿
元, 比上年增长9.9%; 产品销售收入201.42亿元, 增长16.83%; 实现利润
18.18亿元,比上年下降0.93%;实现利税34.69亿元,增长2.95%。上述指标好
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年产值过150亿元的9个省市中,山东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
收入的增长幅度均居第一位;实现利润和利税合计增长幅度居第三位。产品质量
稳定提高,质量波动的状况逐步好转。全国第八次质量检查中,山东产品抽查合
格率达82.9%,比年初高4%,全省重点考核的102项主要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提
高率达到71.6%。主要产品物资消耗下降,全省重点考核的88项主要产品物资消
耗指标,稳定降低率达到63.6%。地方产品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全省地方产品
外贸收购总额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创汇16.23亿美元,增长21.9%。
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 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5万元/人,比
上年提高5.62%。但是经济效益不高仍是工业生产的突出问题。1986年全省地方
国营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总成本为125.34亿元,上升7.33%,百元产值占用成本由
1985年的82.96元, 上升到88.54元;亏损企业203户,比去年增加24户,亏损面
由1985年的9.38%,上升到10.66%;亏损额1.01亿元,增亏42.63%;定额流动
资金周转天数为102天,比上年延缓1天;产成品资金占用14.7亿元,增长17%;
每百元资金提供利税,由1985年的19.75元,下降到18.13元,减少1.62元。造成
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提价,工资性支出增加、政策性降
价,提高税率和利率等,这些因素增加了企业承受消化的难度。但更重要的原因
还在于企业管理水平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差,企业内部提高经济效
益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山东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共3115个,达到国家
经委提出八条基本要求并经验收合格的企业93个。其中列入国家经委推行全面质
量管理计划的56个大中型工交企业,验收合格的有50个,达标准率为89.3%。烟
台港务管理局获国家质量管理奖,烟台木钟厂获国家质量管理奖预评称号;12个
企业获全省质量管理奖; 3个企业获部质量管理奖。全省有正常活动的质量管理
小组2.88万个,取得6037项成果,一年创造可计算的经济效益1.94亿元;有13个
小组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140个获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选
出了50名省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
为加强质量管理,省内还颁行了《山东省质量管理奖管理评审暂行办法》、
《山东省工业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八条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试行)》。同时狠抓
了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举办了一期70名骨干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中级培训班;组
织了4.25万名学员,参加收看全国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电视讲座。
【工业产品创优评优简况】 1986年,全省评出省优质产品411项,优质产品
新增产值13.2亿元, 有215项产品获部优称号,有17项产品荣获国家质量奖,其
中金牌5个, 银牌12个。在获奖的17项产品中,工业产品11项,名列全国第四;
工艺美术品6项,名列全国第二。1979年至1986年底累计,全省获国优金牌40个、
银牌175个,部优称号1033项,省优称号2708项。
1986年省优质产品评选工作,做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产品执行的标准采
用了国际标准或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可直接认可为评选省优产品的依
据。二是参加省优评选产品的质量检验要求尽量从商业或用户中抽样,必须在企
业中抽样的,采取突击抽样的办法,不得事先通知企业。三是制定了《创优企业
质量保证条件检查通则》。省直各主管厅、局根据《通则》制定了《检查细则》。
1986年省优质产品复查工作,由各市、地统一安排。已复查省优质产品1444
项,质量稳定提高的1379项,占95.5%。对重评落选、性能落后或因国外市场变
化已停止生产的有79项,根据有关规定注销其省优质产品称号。

(邢世胄)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山东省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从1979年开始。
到1986年, 已在全省2.06万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407万名职工中推行各种形
式的承包,如目标、工程、任务承包,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承包,专项业务和后勤
服务承包,减亏扭亏承包,供产销一条龙承包等。承包的方式有招标承包、集体
承包、自愿组合承包或个人承包。绝大多数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既有主导形式,
又灵活采取多种办法,建立起“一主多辅”的经济责任制体系。
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有四个特点:
一、责任系统进一步强化。许多企业把年度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同企业承包
经营责任制年度目标和经营发展战略相衔接。全省2498个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的企业,都把厂长任期目标纳入了责任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同增强企业素质,
管理上等级和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结合起来;突出工作效率、产品质量、物质消耗、
生产及经营薄弱环节几个重点。
二、实行分级管理。经济权限,由集权式管理向分级分权式管理发展。一些
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把国家赋于的自主权,在划小核算单位的基础上层层分
权落实到分厂、车间、工段和班组,实行分级管理。全省45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
大多数采用了这种分权式经济责任制。
三、逐步健全考核机构。考核体系按管理层次纵向逐级考核与专业职能管理
横向考核相结合,逐步形成网络。企业内部对各岗位各类人员,实行人定岗、岗
定责、责定利。在具体考核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个人贡献与整体效益统一,
个人能力与工作实绩并重,产品质量在考核中具有否决权。考核的方法,主要以
定量硬指标评价。有的企业已开始运用计算机。一些基础管理扎实过硬的企业,
做到了“任务目标化、考核数据化、奖惩定量化、分配合理化”。
四、坚持分配五项原则,分配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坚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
经营者、职工四者利益关系,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二是同层层落实目标或任务紧
密结合,体现责权利的统一;三是职工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浮动,建立在生产发
展的基础上;四是坚持内部分配拉开档次,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五是在国家规
定政策范围内,不拘一格采取多种分配办法,主要有计件工资制、结构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单位产品工资含量或产品成本工资含量工资制、计分计酬、经济承
包、浮动升级、分成工资、按股分红等形式。许多企业针对1985年底套改工资后
出现的奖励基金减少等问题,大胆改革,把职工基本工资、套改工资合并或连同
津贴、奖金和其它收入等捆在一起,实行了全额浮动、半浮动、分档浮动、比例
浮动的浮动工资制。职工收入分配的重点,突出一线重点工序、关键部门、关键
岗位的职工,以及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供销人员等。

(闫建伟)
【经济管理干部培训】1986年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以企业厂长(经理)国家统
考和企业五种领导干部岗位培训为重点,全面开展了干部正规化教育和多种形式
的培训。全年参加培训的行政机关干部约1.56万人。事业单位干部约1.10万人,
大中型企业干部约2.14万人, 共计4.8万人。其中有处级以上干部、企业中层以
上干部、工程技术干部、专业管理干部等。
全年组织了9个行业3154名厂长(经理)参加4.5个月的培训和两批国家统一考
试。据参加第五批国家统考的1715名厂长(经理)的考试统计,及格率为99.47%。
另外,省内已选择并落实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工业大
学、山东经济学院4所院校作为1987年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 、党委书记、总工
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五种领导岗位职务培训基地。

(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