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2&run=13

【地理位置】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北段,地处黄河下游。境域介于北纬34°
25′-38°23′、东经114°36′-122°43′之间。大约跨4个纬度和8个经度。极西点
在东明县焦园西黄河河道,极东点在荣成县成山角,极南点在郯城县杨集南,极北点
在北隍城岛的北角。自北而南,分别与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接壤,海上
隔老铁山水道与辽宁省相望。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开发。从纬度位置看,山
东位于中纬度地带,气候为暖温带类型,光热充足,生长期长,有利于生活和生产。
从经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气候湿润,降水量比同纬度的内
陆地区为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临海的位置,使山东海域广阔,港湾众多,有
利于发展海上航运和海洋水产事业。山东地处东部沿海的中段,京沪铁路和京杭运河
纵贯省境,北连京津,南通沪宁,是南北陆上交通的咽喉和海上航运的中点。从军事
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半岛,向东伸入黄海渤海之间,隔海与辽东半岛
对峙,庙岛列岛屹立渤海海峡,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是北京防卫的南大门。
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3%;耕地1.05亿亩,是一个中等省
区。人口7700多万,仅次于四川省和河南省。
山东,古代泛指幽谷关、崤山和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宋金之后始成为政区名
称。清代正式建省。因省境南部春秋时为鲁国辖地,故简称曰“鲁”。

【自然环境】山东地形多样,山地约占20%,丘陵占14.9%,平原占55%,洼地占9
%,湖泊河流占1.1%。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胶东地区,平原分布在鲁西
北广大地区,湖泊集中在鲁南一带。山东的山脉,平地突起,雄伟壮丽,泰山向称
“五岳之首”。崂、鲁、沂、蒙诸山,也都峰岭耸峙,巍峨峥嵘。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光照充足,常年降水比较丰富。年平均
气温在11.0℃-14.0℃之间,≥10℃的积温约4500℃-4700℃,全省大部分地区无霜期
在200天以上。各地的太阳辐射量在115-129千卡/厘米2年之间。年日照时数2200-
29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0-65%。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
的70%以上。雨热同期,有利农业生产。唯春秋多呈旱象,有时影响适时播种。
全省河道干流长度大于10公里的计有1552条,平均河网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
除黄河、大运河纵横贯穿省境外,其余均为中小河流。鲁中南和胶东半岛均为山溪性
河流。鲁中南山丘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河流呈辐射状。沂河、沭河南流径江苏境
入海;潍河、弥河、白浪河、小清河北流注入莱州湾;大汶河及其支流西流注东平湖
入黄河;泗河、白马河等入南四湖;傅河、绣针河等入黄海。胶东半岛地区,大泽
山、艾山、昆嵛山为天然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的不对称水系。南流的有大沽河、五
龙河、母猪河、乳山河等,北流的有大沽夹河、黄水河、新安河等。河流一般源短流
急,汇水面积较小。坡水性河流主要分布在鲁北平原和南四湖湖西平原。主要有徒骇
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洙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等。
山东湖泊大多分布在鲁西洼地带,总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蓄水量23.5亿立方米。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以微山湖面积最大。东平湖面积
209平方公里,另外新建了423平方公里的滞洪区。这些湖区现正建设成为山东主要的
淡水渔业生产基地。
【自然资源】淡水资源。山东省天然地表径流水资源,多年平均为264亿立方米,地
下水资源163.36亿立方米,两项合计共427.3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的部分82.4亿
立方米,共有水资源344.6亿立方米。另外,每年约有433.4亿立方米的黄河客水来境,
是十分重要的淡水资源。但由于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很大,因而可利
用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物资源。山东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全省有各种树木
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同时也有少量亚热带成分。
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其中苹果、梨、葡萄、山楂、柿子、板栗、核桃、红
枣,都是山东著名的果品,因而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有各种中药材800
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小麦、玉米、
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动物资源中,有
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5种。在
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
矿产资源。山东省矿种较多,储量丰富,至1984年底,已发现矿产109种,其中
已探明储量的67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37种,黄金、自然硫、石膏居全国第一位;
金刚石、石油、石墨、菱镁矿、钴、铪居第二位;膨润土、滑石居第三位;煤、天然
气、铁、铝土、耐火粘土、油页岩、云母、石棉、大理石等20多种矿物居前十名。黄
金的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3,产量占1/4以上,焦家、新城、招远都是特大型金矿,
另一特大型金矿三山岛正在设计筹建中。山东生油岩总面积4.10万平方公里,生油岩
总体积2.03万立方公里。石油的可能和预测储量约33.6亿吨,天然气213.48亿立方米,
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州和鲁西南地带。山东煤质优良,煤种齐全,探明储量168亿吨,
居全国第十位。年产量约5000万吨,主要分布在淄博煤田、枣陶煤田、兖州煤田、肥
城煤田、新泰肥煤田及胶东的黄县煤田。
海洋资源。山东的海洋资源也很丰富,有各种鱼类约300种,其中近海鱼类140种,
还有许多虾蟹类及藻类资源。海参、扇贝、鲍鱼等海珍品产量也很大。山东的海洋化
学资源也很丰富,莱州湾一带的地下卤水,分布面积广达1500平方公里,浓度比海水
高3-4倍,是制盐的好原料。海水中还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海底蕴藏着石油等20多
种矿产资源。另外,海洋还蕴藏着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尚待
开发利用。

(翟忠义)
【人口民族】山东为我国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1986年底,全省总人口7818万,次于
四川、河南,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男性人口3948万,约占总人口的51%,女性人口
3870万,约占49%;非农业人口1016万,约占13%,农业人口6792万,约占87%;市
镇人口4449万,约占57%,乡村人口3327万,约占43%。山东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
里507人,以淄博市最高,每平方公里813.2人;东营市最低,每平方公里241人。人
口分布以临沂地区为最多,1097万,东营市为最少,146万人。1986年出生人口154.5
万,出生率为19.90‰,死亡人口55万,死亡率为7.28‰,自然增长率为12.62‰。比
1985年出现较大幅度回升。
山东为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之一。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38个少数
民族。1986年底,在全省39个民族中,汉族人口7774万,占99.45%,回族人口42万,
满族1.5万,蒙古族7000余人,其余为数人到千余人不等。少数民族人口共44.5万,
约占总人口的0.55%,散居于全省14个地市,其中2/3居住在农村,1/3居住在济南、
泰安、济宁、青州等城市。
【行政区划】全省辖9个地级市,即: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潍坊、烟台、
济宁、泰安;5个地区,即:德州、惠民、临沂、菏泽、聊城。共13个县级市、91个
县、33个市辖区;1653个乡、805个镇、187个街道办事处;8.93万个村民委员会、
2626个居民委员会;10.75万个自然村(详见《行政区划沿革》)。
省会为济南市。
【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经济发展概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国初,全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
经济和长期战争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在山东解放区根据地经济的基础上
进行的。1949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为32.5亿元,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6年下降了
20%,粮食产量为870万吨,比1936年下降了18.7%。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和手
工业占85%,现代工业仅占15%。1936年至1948年期间,在国民党和日伪统治下,物
价上涨达500多万倍。生产萎缩,民生凋蔽、社会经济频于崩溃的境地。
随着全省的解放,人民政府相继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控制的银行、铁路、矿山、
工厂,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49年国营工业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40
%,国营交通企业货运量在全省货运量中所占比重达80%以上。1950年上半年,统一
了财政经济工作,通过平衡财政收支,组织调运货物,回笼货币,以及加强市场管理
等措施,全省物价从2月份开始下降,至6月份基本稳定下来,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
持续12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局面,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年秋,
在工商业领域调整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扩大了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
和贷款,缩小了国营商业的零售阵地。加上秋季丰收,农民购买力提高,1950年私营
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37.9%,私营商业零售额比1949年增长了39.1%。
1950年,在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完成了全省的土地改革工作。全省共有
2000余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3400万亩土地及大批耕畜、农具、粮食等生产资料,
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发展了农业互助合作组织。1952年底,全省参加互助合作组织
的人口达2389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2.7%。
195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9亿元,比1949年增长87.2%,超过战前1936
年的50%。农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比1949年增长73.3%,耕地面积达到1.38亿亩,
比1949年增加682万亩。其中,水浇地达到513万亩,比1949年增加142万亩,大牲畜
达到465万头,比1949年增加74万头。粮食总产量达到1199万吨,比1949年增长37.8
%。棉花产量达到16.9万吨,比1949年增长1倍以上。花生产量达到82.4万吨,比
1949年增长52.3%。烤烟达到6.4万吨,比1949年增长2倍。工业总产值达到20.9亿元,
比1949年增长1.2倍,平均年增长30.3%。其中,轻工业平均年增长29.4%,重工业
平均年增长35.9%,轻重工业比重由87∶13变为85∶15。主要产品产量都有成倍的增
加。原煤产量由169万吨增加到362万吨,发电量由2亿千瓦小时增加到3.5亿千瓦小时,
棉纱由15.8万件增加到39.3万件。交通运输有了迅速的发展。3年内修复了原有被破
坏的铁路,通车里程增加了67公里,达到95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69公里,增
加4517公里。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459公里,增加377公里。货运量达到1802万吨,增
加2.3倍。基本建设3年共完成投资2.3亿元,为1949年的16倍。随着生产建设的恢复
和发展,商品流通迅速扩大。3年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加1.8倍,国家收购的农副
产品总值增长5倍以上。财政收支状况好转。1952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7.63亿元,比
1950年增长72.4%,财政支出达到3.18亿元,比1950年增长2.1倍。文教卫生事业也
有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69万人,比1949年增长1.3倍。社会就
业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国民收入消费额由44元增加到69元,增长56%。
全省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为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存在着五种
经济成份,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私人资
本主义和个体经济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49年至1954年5年间,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
农户由207.1万户,增加到716.4万户,增长2.5倍,占农业总户数的比重由21.3%,
上升为66.8%。其中,农业初级社达到2.5万个,参加农户49.4万人。在工业总产值
中,国营工业增长3.1倍,比重由39.0%,上升为49.7%,合作社营工业增长189倍,
比重由0.1%,上升为6.2%;公私合营工业增长15倍,比重由2.1%,上升为10.4%;
私营工业增长34.5%,比重由30.5%下降为12.7%;个体手工业增长1.4倍,比重由
28.4%下降为21.1%。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经济增长7.9倍,比重由5.0%,
上升为13.2%;合作社营经济增长48.6倍,比重由3.5%,上升为51.1%;公私合营
经济增长60.1倍,比重由0.01%上升为0.2%;私营经济增长30.8%,比重由91.5%,
下降为35.5%。
1952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制定和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
划,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民个体经济的改造。1953年2月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之后,初级社有了很大发展。1953年达到1429个,1954年达到2.52万个,1955年农业
合作化高潮中发展到16万个,参加农户654万户,占全省农业总户数的60%。在初级
社的基础上发展了高级社,1955年达到3000个,1956年达到3.54万个。参加高级社的
农户达934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84.4%。1957年底,高级社发展到4.98万个,参加
合作社的农户达1104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98%。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建国初期,手工业占很大比重,全省共有个体手工业10.8
万户,从业人员37万人,产值2.65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28%。通过政府组织
指导,1952年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达到416个,1955年合作化高潮中发展到
5000个,从业人数17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29.3%,1956年发展到36万人,
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业1949年至1955年从业人员由6.5万人增
加到10.4万人,资本额由0.77亿元增加到1亿元以上,工业产值由3.1亿元增加到6.5
亿元。资本主义商业1949年至1952年期间,从业人员由36.6万人增加到46.8万人,销
售额由4.8亿元增加到10.5亿元。资本主义饮食业、服务业、公路运输业都有不同程
度的发展。继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之后,于1956年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的公
私合营,年底,全省私营工业全部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私营商业改造为公私合营商
业和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按营业额计算达到61%。1957年进一步达到76%。在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业外贸、
文教卫生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1956年,工农业总产值和若干主要产品产
量已经提前1年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1957年,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达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五年平均产量与恢复时期相比,粮食产量1214万吨,增加125万吨,
棉花17.7万吨,增加4.5万吨,花生96.8万吨,增加24.1万吨,大牲畜493万头,增加
52万头。工业生产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2%,其中,轻工业年平均增
长10.3%,重工业年平均增长30%,钢、钢材、铁矿石,发电量、焦炭、硫酸、烧碱、
金属切削机床、机制纸等都有成倍和几倍的增长,煤炭增长70.3%,卷烟增长6 3.2
%。过去省内没有的矿山、冶金、起重、锻压设备,大型车床,塑料,化学药品等行
业都已建立或成批生产。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年增长7.2%。交通运输有了较大
发展,铁路通车里程增加2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增加5756公里,内河通航里程增加
183公里。各种运输工具都有较大增加。货运量平均年增长19.9%。客运量平均年增
长20.3%。基本建设,5年合计投资14.5亿元,相当于3年恢复时期投资总和的6倍以
上。其中,大中型项目投资占35%。5年合计新增固定资产13.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90%以上。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包括:煤炭开采280万吨,发电装机5.95万千瓦,
铁路183公里,房屋建筑面积916万平方米。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市场繁荣,
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6%,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
资增长51.9%,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42.5%,财政、金融、对外贸易、文教卫生等事
业也有较快的增长。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基础
上,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1955年至1957年编制了山东省第二个五年经济
计划的初步建议(草案)。各项主要指标和措施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共八大二
次会议以后,贯彻执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在生产
关系上否定按劳分配;在生产管理上大搞群众运动;在生产计划上实行“两本帐”、
“三本帐”,追求高指标、高积累,提出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的计划指标和口号。导
致非农业人口、职工人数、基本建设迅速膨胀。1958年1年之内增加城市人口175万人,
比1957年增加40%;增加职工147.8万人,比1957年增加1.2倍;1958年至1960年连续
3年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都超过10亿元以上,1960年达到15亿元,为1957年实际完
成数的3.8倍。3年“大跃进”,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全省农业生产下降43%,轻
工业生产下降10%,重工业生产下降42%,粮食减产369.5万吨,国民经济遭受了重
大损失。
1960年冬,按照中央指示,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并从1961年到
1965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和农业政
策,实行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在
全省范围内精减城市职工,压缩非农业人口,工业关停并转,基建缩短战线。经过
1961年、1962年两年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精减职工90万人,压缩城镇人口70万人的
任务,基本建设投资由14.9亿元压缩为2.2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由45比55改变为60比
40,迅速扭转了经济下降的趋势。1961年农业生产开始回升,1963年轻重工业生产开
始回升。到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3.7亿元,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轻工业总产值达
到36.9亿元,比1957年增长34.8%;重工业产值达到24.3亿元,比1957年增长1.9倍;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40亿元,比1957年增长40%。若干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和技术经
济指标达到了建国以来最好年份的水平。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胜利
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
8年间,全省国民经济虽然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
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1965年全省灌溉面积达到2267万亩,比1957年
增加95.9%,占耕地面积的18.9%。机耕面积达到1676万亩,比1957年增长5.4倍,
占耕地面积的14%。化肥施用量达到56.4万吨,比1957年增长1.8倍,平均每亩施用
化肥量达到4.7公斤。农村用电达到1.3亿千瓦小时,比1959年增长12倍。工业生产能
力有了较大的增加。炼钢能力达到39万吨,比1957年增长20.7倍。发电装机达到61.9
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2.2倍。水泥能力达到81万吨,比1957年增长27.2倍。轻工业
生产能力也有较大增加。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6.7%;其中,轻工业增长3.8%,重
工业增长13.1%。交通运输货运量平均年增长6.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年增长
4.3%。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
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使经济建设同其他
各项事业都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工农业生产上下波动,大起大落。
10年间,生产下降和处于低速度状态的有6个年份,生产增长幅度较大的有4个年份。
农业生产,1967年到1970年,平均年增长仅为2.7%,工业生产1968年至1969年,平
均年增长仅为4.7%。特别是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严重破坏,农业大减
产,工厂陷于瘫痪,生产大幅度下降。工农业总产值比1973年下降18.8%,其中,农
业下降6.2%,工业下降27.1%。煤炭产量下降1140万吨,减产近一半。1975年,在
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由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一系列指
示,对工交企业进行了整顿,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比1974年增长43.2
%,其中,农业增长18.8%,工业增长62.6%。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效益下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小三线建设和军工生产,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10年合计,重工业基本建设投
资达60亿元,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7.3%,大大高于过去17年合计占39.8%的比例。
农业和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24.5亿元,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23.3%,低于过去1 7
年合计占28.9%的比例。在重工业内部,在扭转“北煤南运”的口号下,煤炭基本建
设投资大大压缩。10年合计,用于煤炭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仅占重工业投资的9.9%,
大大低于过去17年占29%的比例。农业内部由于片面强调抓粮食,忽视经济作物和多
种经营,10年间,粮食产量由1000多万吨增加到2000多万吨,而棉花、花生播种面积
和产量却远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烤烟产量多数年份也低于历史最高水平,商品率增
长较慢。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积累率过高,人民生活改善缓慢。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积累率为20%,1966年至1975年期间由25%左右上升到29%
左右。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元增加到58.9元,平均每年仅增加1.3元。全民
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由616元,下降为585元,减少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年增
长仅为6.6%,大大低于过去17年平均年增长10.6%的速度。
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税由
34.6元下降到32.1元。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由130.5元,下降到121.1元。百
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由18.1元增加为30.4元。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占投资总额的比
例由107%下降为57.3%。
这一时期,虽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但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仍然取得了进展。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
长5.3%,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5%。工业生产,建设了一批钢铁、煤炭、石油、电力、
化工、机械以及轻工、纺织等工业基地。过去不能生产的原油、合成氨、化肥、拖拉
机、汽车等产品都投入大批生产。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2.2%。
(五)第五个五年计划到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
集团以后,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工农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
1977年和1978年在经济工作上连续执行了一些左的政策,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的状
况继续存在。农业、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的情况有所扩大。1978年与1976年比较,农
业同工业的比例由34比66,急剧地变为29比71,轻工业同重工业的比例由46比54变为
45比55。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率达到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纠正了经济工作指导
思想上“左”的错误,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实行了国民经济调整,深
入开展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整个经济逐步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农业。通过采取了一系列适合农村情况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
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1979年至1986年,农业总产值(按新口径计算)平均
年增长8.5%,这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所没有过的高速度。8年间,
粮食总产量由2288万吨增加为3250万吨,增产962万吨,棉花产量由15.4万吨,增加
为94.1万吨,增长5倍,花生产量由93.9万吨,增加为204.7万吨,增长1.2倍。多种
经营有了迅速发展,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平均年增长10.7%,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由1978年的17.5%上升为26.2%,农业商品率高达57%左右。
工业。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即原材燃料、电力、技术改造措施、基本
建设、银行贷款、外汇、引进新技术、交通运输6个方面),加快了发展速度。8年间,
轻工业平均年增长13.2%,主要轻工业产品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工业经过调整和
改革,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用于能源、交通邮电和科研教育事业的投资比
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8年合计,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相当于过去30年
投资总和的1.8倍。其中,基建投资266亿元,更新改造措施投资213亿元。在基建投
资中,农业占5.5%,工业占49.6%,交通邮电占24.0%。
商业贸易改变了过去持续20多年来供求紧张的局面,8年间社会商品另售总额平
均年增长15%,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年平均增长19.2%。
二、主要建设成就
(一)奠定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建国37年来,山东省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
发展。社会总产值由41.5亿元,增加到1217亿元,平均年增长9.6%;国民收入由
27.4亿元增加到495亿元,平均年增长8.1%,工农业总产值由37.7亿元,增加到
997.9亿元,平均年增长9.3%,1986年在全国占第二位。平均每一社会劳动者创造的
国民收入中147元增加到1356元,增长8.2倍。
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30多年来农业劳动力由1484万人增加到2353万人,灌
溉面积,1949年为371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8%;1986年达到6820万亩,增长了17
倍,占耕地面积的65%。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靠手工劳动,依靠落后的小
农具和耕畜。198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3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45.7万台、
646.1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6893万亩,农用载重汽车达到4万多辆。化肥施用量达到
780万吨,平均每亩施用量由1952年的0.3公斤增加到75公斤(实物量)。农村用电量达
到51.3亿千瓦小时,平均每亩耕地用电量49千瓦小时,通电的村民委员会达到7万多
个,占村民委员会总数的80%。
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基础。工业企业达到2.4
万个,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职工以及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达到500多万人。独
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20亿元,比1949年增
长90倍。
燃料动力工业。37年间,原煤产量增长29倍,达到5099万吨为全国重要产煤省之
一。石油工业从无到有,1965年以来21年间,原油产量由83.6万吨,增加到2950万吨,
增长34倍,为全国第二原油生产基地。电力工业,发电量从2.09亿千瓦小时增加到
300亿千瓦小时,基本形成统一的山东电网。燃料动力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
比重由建国初期的4.8%,上升为15%,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
原材料工业。37年来,产值增长309倍。钢铁工业从无到有,钢产量达到141万吨。
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3.9万吨。生产各种化工产品2000多种,其中各种化工原料产
品占很大比重。合成氨、化肥、农药、轮胎、纯碱、硫酸、油漆、染料均居全国前列。
新兴的石油化工迅速发展,如尿素、丙烯腈、甲苯等为发展化学纤维、合成橡胶、塑
料提供了原料来源。建材工业发展也很快,水泥产量达到1345万吨。原料工业的迅速
发展,使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建国初期3%上升到10%,成为全省的一
个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
机械工业。现在已能够制造各种农业机械、工业设备、交通设备、建筑机械、生
活用机械以及各种金属品,包括大型和高精度机床、锻压、矿山、发电、化工等专用
设备,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电机以及轴承、阀门、仪器、仪表等。1985年机械工
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建国初期5.6%上升为20%。对
于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兴的电子工业从无到有,现已能
够生产电子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子产品。
轻工业。1950年至1986年间,产值增长了50倍。其中:食品工业增长30倍,纺织、
缝纫、皮革工业增长25倍,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增长135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轻纺工业结构逐步发生变化,新发展起来的毛纺织、化纤产品、
塑料制品、搪瓷制品、日用精铝制品、日用玻璃制品、保温瓶、灯泡、电池、合成洗
涤剂以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商品,都有几倍、几十倍、上
百倍的增长。近年来,市场商品供应由长期紧张逐步趋向缓和,高中档商品、新型产
品、名牌优质产品和家用电器产品有了较快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041公里,比1949年增加1154公里。公路已基本
形成全省的公路网。通车里程3.7万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10倍,其中,高级及次高
级路面通车里程达1.8万公里,占50%。建国以来新建北镇、平阴、济南三座黄河公
路大桥,其中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结梁斜拉桥,全长2023米。内河通
航里程达到1840公里,比1949年增加758公里。有青岛、烟台、石臼港和龙口、威海、
石岛、东风、俚岛、张家埠、岚山头等地方小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000多万吨。
空运已开辟济南、青岛、烟台航线,与北京、上海、南京、大连、合肥等城市建立航
班。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都有很大发展。
邮电通讯事业。1986年邮电局、所达到2531个,比1949年增长1.5倍,邮路总长
度49658万公里。邮电业务量达到1.8亿元,长途电话电路总数达到2638路,随着同轴
电缆的建设,省会济南已与省内外100多个城市实现了长途电话自动拨号。市内电话
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万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7万门。
基本建设。“一五”至“六五”合计投资442.69亿元,其中,用于生产性建设的
占78.9%,用于非生产性建设的占21.1%。在全部投资中,用于工业建设占55.4%,
用于交通邮电建设占15.0%,用于农业建设占11.6%,用于商业、粮食、外贸、金融
事业建设占4.6%,用于科研和文教卫生建设占5.7%,用于城市建设占2.5%。新增
固定资产315.2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1.2%。通过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也使建筑业发
展成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建国初期不到1%上升为10
%。
国内商业。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流通不断扩大。
198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20.28亿元,扣除物价上升因素,比1949年增长27倍。
市场物价长期保持基本稳定,1950年至1986年37年间,全省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57.0
%,平均每年上升1.2%。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上升2.2倍,农村工业零售物价指
数上升16.1%。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上升79.4%,平均每年上升1.6%。近8年零
售物价总指数平均年增长2.6%,职工生活费指数平均年增长3.2%,农产品收购价格
指数平均年增长7.2%。
对外贸易。目前已与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济贸易往来。1986年出口总
值达到21.3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和工矿产品所占比
重上升。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口商品总值占工农业总产
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3%上升为7.9%。
科技教育事业。建国时期,我省基本上没有科研机构,30多年来,省地县各级政
府、各高等院校和重点厂矿企业,逐步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到
33万人,社会科学人员达到31万人,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以及基础理论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不少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
平。同时,引进和移植了一批科学技术成果,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已经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教育事业。1986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290万人,比1949年增长5.5倍。在校
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4%上升到16.6%。高等学校由原来的7所发展到49所,在校
学生达到9.2万人,比1949年增长22倍。中等专业学校由原来的34所发展到227所,在
校学生达到11.4万人,比1949年增长7.3倍。37年合计,共毕业高等学校学生和中等
专业学校学生88万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批人才。
(二)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国初期,整个经济中,绝大部分是农业;整
个工业中,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农业内部基本上是种植业。工业内部许多行业还是空
白,生产技术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绝大比重。国民收入中93%被消费,社会再生产处
于恶性循环的状态。建国以来,通过各项社会改革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经济结构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
生产结构。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由建国初期的29.1%,上升为72.2
%;农业所占比重由建国初期的70.9%下降为27.8%,随着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农
业内部林牧副渔四业比重逐步上升,种植业比重相对下降。在种植业中,棉花、花生、
烤烟、麻类、药材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瓜类、绿肥等其他作物比重上升,粮食作物比
重相对下降。农业内部比重变化如下(计算单位:%):

1949年 1986年

农业总产值 100 100
农业(种植业) 79.8 73.8
林牧副渔 20.2 26.2
种植业播种面积 100 100
粮食作物 90.0 76.5
经济作物 8.2 18.9
其他作物 1.8 4.6

工业生产中,原有的食品、纺织、电力、机械行业进一步发展与丰富,新兴的行
业如冶金、石油、化工、电子等相继出现。整个工业内部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工
业总产值计算的主要工业部门比重变化如下:

计算单位:%

1949年 1985年
冶金工业 0.8 3.4
电力工业 0.9 3.5
石油工业 - 9.3
煤炭及炼焦工业 2.3 2.7
化学工业 4.6 10.1
机械工业 7.5 21.0
建材工业 2.3 4.2
木材加工工业 6.2 1.0
食品工业 24.0 13.1
纺织缝纫及皮革工业 46.0 24.6
造纸工业 2.4 1.9
其他工业 3.0 3.3

计算单位:%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0年 1978年 1985年
社会总产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农业 64.8 56.6 42.6 35.7 27.1 25.5 32.4
工业 26.6 29.6 42.0 50.0 60.4 64.0 49.4
建筑业 0.4 2.1 4.2 5.8 4.6 5.3 10.4
运输邮电业 1.3 2.0 1.9 4.3 3.3 2.5 2.9
商业 6.9 9.7 9.3 4.2 4.6 2.7 4.9

在社会总产值中,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例也发生很大变化(见上表)。
分配结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建国初期,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用
于消费的部分占93.4%,用于积累的部分只有6.6%。到1985年用于积累部分的比例
上升为36.8%,用于消费部分的比例相对下降为63.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经过总结几次积累率过大的教训,作些调整和改革,积累率有所下降。1979年至1983
年平均为26.6%,1984-1985年积累率上升为34.7%。这一期间由于整个经济增长速
度较快,城乡经济水平提高,在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14.4%的情况下,消费额保持了
11.5%的递增速度,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平均年递增长6.4%。
劳动力结构。全部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36.5万人,到1986年增加为649.5万人,
增长16.8倍。其中,工业、建筑业和资源勘探、农业、商业、城市公用事业部门的职
工人数增长较大,所占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他各部门职工人数有较大的增加,
但在全部职工总数中所占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变化情况如下表:

计算单位:万人

┌─────────┬───┬───┬───┬───┬───────┐
│ │1949 │比重%│1986 │比重%│1986年比 │
│ │ │ │ │ │1949年增长倍数│
├─────────┼───┼───┼───┼───┼───────┤
│工业部门 │9.29 │25.4 │322.2 │49.6 │33.7 │
├─────────┼───┼───┼───┼───┼───────┤
│建筑和资源勘探部门│0.84 │2.29 │42.4 │6.5 │49.5 │
├─────────┼───┼───┼───┼───┼───────┤
│农林水利气象部门 │0.69 │1.89 │16.6 │2.6 │23.1 │
├─────────┼───┼───┼───┼───┼───────┤
│交通运输邮电部门 │5.14 │14.07 │33.2 │5.1 │5.5 │
├─────────┼───┼───┼───┼───┼───────┤
│商业和物资供销部门│1.79 │4.90 │87.4 │13.5 │47.8 │
├─────────┼───┼───┼───┼───┼───────┤
│城市公用事业部门 │0.06 │0.17 │13.1 │2.0 │217.3 │
├─────────┼───┼───┼───┼───┼───────┤
│科研文教卫生部门 │5.77 │15.78 │82.9 │12.8 │13.4 │
├─────────┼───┼───┼───┼───┼───────┤
│金融部门 │0.82 │2.25 │8.0 │1.2 │8.8 │
├─────────┼───┼───┼───┼───┼───────┤
│机关团体 │12.15 │33.24 │43.6 │6.7 │2.6 │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职工人数增长速度加快,全部
职工人数平均年增加22万人,高于1952年至1978年平均年增加15万人的速度。
全省社会劳动者,1952年为1896.9万人,1986年达到3639.7万人,增加1742.8万
人。劳动力结构有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由1661万人增加到
2231万人,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中所占比重由87.6%下降为61.3%,随着农村产业结
构的调整,近几年来农业从业人员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从业
人员由78.84万人增加到85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3万人,所占比重由4.1%增加到
23.6%。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邮电、商业、服务业等各部门从业人员由156.93万人
增加到54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人。由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忽视第三产业的
发展,1953年至1978年间平均年增加3.4万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了迅速的
发展,“六五”期间平均年增加54.4万人。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中所占比重1952年至
1978年一直维持在8.3%的比例,1985年回升到15.1%。
(三)经济布局趋向合理。建国初期,全省工业主要集中在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
青岛和淄博等几个城市,广大地区多是分散的、单一的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商品
率都很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布局已基本合理,出现了一批中小城市和新兴城市,
发展了一大批工矿、交通、建筑企业,乡镇企业遍布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
为中心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经济布局。
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4万多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353个,主要分布在县以
上城市,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省已经形成济南、青岛、淄博、枣庄、
烟台、潍坊、济宁、泰安、东营等各具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的工业城市,成为我省石
油、煤炭、电力、化工和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以及纺织、陶瓷等工业生产基
地。一批小城市如威海、莱阳、胶州、诸城、益都、兖州、莱芜、新泰、滨州、德州、
聊城、临清、临沂、日照、菏泽等市也初具一定规模。全省80%的县(市)年工业总产
值超过1亿元。
建国30多年来,全省已建成一大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
大中小企业相结合、以中小为主的布局。1986年大中型企业已达到488个,产值244亿
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1%。大中型企业生产的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在
全省工业产品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原煤产量占70%左右,钢铁产量占80%以上,
发电量占90%以上;原油和若干化工产品、大型机械产品全部由大中型企业生产。小
型企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生产的若干重要产品,在全省总产量中占有很
大比重,如化肥占80%以上,水泥占90%左右,种类繁多的大量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
生产资料的生产,几乎全部都由小型企业承担。
农业初步改变了农业基本上是种植业、种植业基本上是粮食生产的布局,开始向
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在种植业中,粮食播种面积占
播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建国初期的90%,下降为27%,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
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建国初期的10%,上升为23%。在种植业产值中,经济作物和
其他作物的产值已占到42%,林牧副渔四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已由建国初期
的20%,上升为26%。全省已初步建成一些粮食、棉花、花生、烤烟、果品、水产品
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产值已达到137亿元,向全国和省内各
地提供了大批商品棉花、花生、烤烟、果品、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
建国初期,鲁西北地区(惠民、德州、聊城、菏泽、东营)同东部地区(烟台、昌
潍和青岛市)在经济上就存有一定的差距。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鲁西北地
区粮食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35%,棉花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80%,粮食平均每亩
产量略低于东部地区,人均产量则接近或略高于东部地区,粮食常年自给有余,略有
调出。1958年以后,由于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生产长期低而不稳,多年吃国家统销
粮,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开始扩大。1965年鲁西北地区人均粮食产量166公斤,比东部
地区的255.5公斤少89.5公斤,人均工业产值22.5元,仅为东部地区人均占有169.1元
的13%,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人均粮食产量由89.5公斤扩
大到101公斤,人均工业产值由147元扩大到452元。随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
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鲁西北地区从扩种棉花开始,整个经济有了
很大的发展。198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9万吨,比1978年增长71.7%,占全省总产量
的比重上升为31%。棉花总产量达到74.8万吨,比1978年增长6.9倍,占全省总产量
的比重上升为80%。人均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66.5公斤增加为444公斤。鲁西北地区
的工业生产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79年至1986年8年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8.2%,
超过其他地区平均年增长8.0%的速度。人均工业产值达到464元,与其他地区的8 84
元相比,差距由1978年的1比4.8缩小为1比1.9。
(四)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有较大改善。
建国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由1952年
33.28亿元,到1958年增加到317.2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6倍。1979年以来增长
幅度较大,8年间增长1倍,平均年增长9.6%。据典型调查,1986年农村人均纯收入
449元,扣除物价上升因素比1952年增长4倍,近8年间增长2.5倍。农民吃穿用水平已
有明显提高,平均每人年消费粮食440公斤(原粮),食油、肉类、蛋类等营养价值较
高的食品比重不断增加。1985年平均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达到:自行车130辆,缝纫
机52架,收音机85部。城市居民收入也有很大增加。据典型调查,职工平均每人生活
费支出由1952年的151.37元增加到744.6元,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增长2.5倍。1985年
平均百户拥有自行车184辆,缝纫机75架,手表268只,电视机96部,录音机43台,电
风扇76台,洗衣机45台。
城乡住宅状况也有所改善。农民平均每人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9.8平方米,到
1985年增加到16.2平方米。城市居民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3.75平方米,增加为7.7平
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0亿元,比1952年增长308倍。
医疗卫生条件也有很大改善。1952年至1985年间,全省各类医疗机构由1879个增
加到10304个,增加4.5倍。全省每个县镇都建起了卫生院。全省医疗机构床位由1.8
万张增加到14.7万张,增加7倍。卫生技术人员由3.8万人增加到20万人,增加4.2倍。
其中,中西医师达到4.3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和防病治病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全省50
年代就消灭了天花、霍乱、黑热病、性病、回归热等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
白喉、麻疹、疟疾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省人口死亡率由解放前的25‰下
降到5.86‰。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每10万人口中,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964年的167人上升为353人,具有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455人上升到2358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万人上升到3.4万人,文盲、半文
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42.75%下降为28.03%。文化、出版、新闻、广播、电视和
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都不断地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安秀士)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居全国位次表

(本表所列数据系按现行价格计算) 1986年

┌─────────┬───┬────┬──────┬──────┬──────┬──────┬─────┐
│名称 │单位 │全国总计│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
│ │ │ ├──┬───┼──┬───┼──┬───┼──┬───┼──┬──┤
│ │ │ │地区│数量 │地区│数量 │地区│数量 │地区│数量 │地区│数量│
├─────────┼───┼────┼──┼───┼──┼───┼──┼───┼──┼───┼──┼──┤
│社会总产值 │亿元 │15753.9 │江苏│1725.0│山东│1409.4│ │ │ │ │ │ │
├─────────┼───┼────┼──┼───┼──┼───┼──┼───┼──┼───┼──┼──┤
│国民收入 │亿元 │7229.6 │江苏│631.0 │山东│596.0 │ │ │ │ │ │ │
├─────────┼───┼────┼──┼───┼──┼───┼──┼───┼──┼───┼──┼──┤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8341.5 │江苏│720.0 │山东│711.0 │ │ │ │ │ │ │
├─────────┼───┼────┼──┼───┼──┼───┼──┼───┼──┼───┼──┼──┤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15004.9 │江苏│1543.4│山东│1145.5│ │ │ │ │ │ │
├─────────┼───┼────┼──┼───┼──┼───┼──┼───┼──┼───┼──┼──┤
│农业总产值 │亿元 │4013 │山东│361.2 │ │ │ │ │ │ │ │ │
├─────────┼───┼────┼──┼───┼──┼───┼──┼───┼──┼───┼──┼──┤
│其中:种植业 │亿元 │1945.43 │山东│204.55│ │ │ │ │ │ │ │ │
├─────────┼───┼────┼──┼───┼──┼───┼──┼───┼──┼───┼──┼──┤
│牧业 │亿元 │593.15 │四川│75.57 │江苏│47.47 │山东│43.86 │ │ │ │ │
├─────────┼───┼────┼──┼───┼──┼───┼──┼───┼──┼───┼──┼──┤
│渔业 │亿元 │83.28 │广东│13.53 │江苏│10.63 │浙江│10.29 │山东│8.32 │ │ │
├─────────┼───┼────┼──┼───┼──┼───┼──┼───┼──┼───┼──┼──┤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9151.2 │四川│3923.8│江苏│3339.6│山东│3250.0│ │ │ │ │
├─────────┼───┼────┼──┼───┼──┼───┼──┼───┼──┼───┼──┼──┤
│棉花产量 │万吨 │359.9 │山东│94.1 │ │ │ │ │ │ │ │ │
├─────────┼───┼────┼──┼───┼──┼───┼──┼───┼──┼───┼──┼──┤
│油料产量 │万吨 │1473.8 │山东│207.6 │ │ │ │ │ │ │ │ │
├─────────┼───┼────┼──┼───┼──┼───┼──┼───┼──┼───┼──┼──┤
│水产品产量 │万吨 │823.6 │广东│146.5 │浙江│117.2 │山东│91.4 │ │ │ │ │
├─────────┼───┼────┼──┼───┼──┼───┼──┼───┼──┼───┼──┼──┤
│水果产量 │万吨 │1347.8 │广东│200.9 │山东│198.1 │ │ │ │ │ │ │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991.9 │江苏│1210.8│上海│917.8 │辽宁│872.5 │山东│784.3 │ │ │
├─────────┼───┼────┼──┼───┼──┼───┼──┼───┼──┼───┼──┼──┤
│其中:轻工业 │亿元 │5037.1 │江苏│561.0 │上海│504.6 │浙江│427.8 │山东│398.6 │ │ │
├─────────┼───┼────┼──┼───┼──┼───┼──┼───┼──┼───┼──┼──┤
│重工业 │亿元 │5395.4 │辽宁│598.0 │江苏│422.3 │上海│413.2 │山东│385.7 │ │ │
├─────────┼───┼────┼──┼───┼──┼───┼──┼───┼──┼───┼──┼──┤
│村及村以下 │亿元 │1277.3 │江苏│277.5 │浙江│140.0 │山东│131.8 │ │ │ │ │
├─────────┼───┼────┼──┼───┼──┼───┼──┼───┼──┼───┼──┼──┤
│利税总额 │亿元 │1339.7 │上海│179.9 │辽宁│121.8 │山东│81.9 │ │ │ │ │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亿元 │4950 │广东│387.2 │江苏│355.8 │山东│320.3 │ │ │ │ │
├─────────┼───┼────┼──┼───┼──┼───┼──┼───┼──┼───┼──┼──┤
│出口商品收购总额 │亿元 │891.7 │上海│130.4 │广东│109.0 │山东│79.3 │ │ │ │ │
├─────────┼───┼────┼──┼───┼──┼───┼──┼───┼──┼───┼──┼──┤
│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3999 │广东│315.5 │江苏│284.8 │四川│251.2 │山东│249.3 │ │ │
├─────────┼───┼────┼──┼───┼──┼───┼──┼───┼──┼───┼──┼──┤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亿元 │576 │山东│58.7 │ │ │ │ │ │ │ │ │
├─────────┼───┼────┼──┼───┼──┼───┼──┼───┼──┼───┼──┼──┤
│中专在校学生 │万人 │175.7 │四川│12.7 │山东│11.4 │ │ │ │ │ │ │
├─────────┼───┼────┼──┼───┼──┼───┼──┼───┼──┼───┼──┼──┤
│图书出版量 │亿册张│52.03 │四川│4.31 │上海│3.66 │山东│3.19 │ │ │ │ │
└─────────┴───┴────┴──┴───┴──┴───┴──┴───┴──┴───┴──┴──┘

(袁守山)

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居全国位次表 1986年

┌────────┬──┬────┬───────┬───────┬──────┬──────┬──────┐
│名称 │单位│全国总计│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
├────────┼──┼────┼───┬───┼───┬───┼──┬───┼──┬───┼──┬───┤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亿元│171.53 │黑龙江│62.04 │山东 │33.60 │ │ │ │ │ │ │
├────────┼──┼────┼───┼───┼───┼───┼──┼───┼──┼───┼──┼───┤
│石油加工业 │亿元│233.68 │辽宁 │60.03 │黑龙江│24.11 │广东│22.27 │山东│20.33 │ │ │
├────────┼──┼────┼───┼───┼───┼───┼──┼───┼──┼───┼──┼───┤
│化学工业 │亿元│593.3 │江苏 │66.96 │上海 │61.04 │辽宁│52.84 │北京│44.96 │山东│31.44 │
├────────┼──┼────┼───┼───┼───┼───┼──┼───┼──┼───┼──┼───┤
│机械工业 │亿元│972.36 │上海 │119.49│江苏 │118.50│辽宁│89.36 │山东│62.54 │ │ │
├────────┼──┼────┼───┼───┼───┼───┼──┼───┼──┼───┼──┼───┤
│纺织工业 │亿元│1223.72 │江苏 │224.78│上海 │144.04│浙江│118.32│山东│109.3 │ │ │
├────────┼──┼────┼───┼───┼───┼───┼──┼───┼──┼───┼──┼───┤
│二轻工业 │亿元│ │广东 │80.61 │浙江 │80.51 │上海│62.13 │山东│56.77 │ │ │
├────────┼──┼────┼───┼───┼───┼───┼──┼───┼──┼───┼──┼───┤
│乡镇工业 │亿元│ │江苏 │497.47│浙江 │298.53│山东│209.39│ │ │ │ │
└────────┴──┴────┴───┴───┴───┴───┴──┴───┴──┴───┴──┴───┘

(袁守山)
主要工业产品居全国位次表

1986年

┌──────┬──┬────┬────────┬───────┬──────┬──────┬──────┐
│名称 │单位│全国总计│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
│ │ │ ├───┬────┼──┬────┼──┬───┼──┬───┼──┬───┤
│ │ │ │地区 │产量 │地区│产量 │地区│产量 │地区│产量 │地区│产量 │
├──────┼──┼────┼───┼────┼──┼────┼──┼───┼──┼───┼──┼───┤
│原油 │万吨│13068.81│黑龙江│5555.24 │山东│2950.80 │ │ │ │ │ │ │
├──────┼──┼────┼───┼────┼──┼────┼──┼───┼──┼───┼──┼───┤
│发电量 │亿度│4495.36 │辽宁 │347.22 │山东│299.95 │ │ │ │ │ │ │
├──────┼──┼────┼───┼────┼──┼────┼──┼───┼──┼───┼──┼───┤
│黄金 │千克│ │辽宁 │ │山东│ │ │ │ │ │ │ │
├──────┼──┼────┼───┼────┼──┼────┼──┼───┼──┼───┼──┼───┤
│合成氨 │万吨│1672.87 │四川 │160.45 │江苏│146.21 │山东│131.40│ │ │ │ │
├──────┼──┼────┼───┼────┼──┼────┼──┼───┼──┼───┼──┼───┤
│农用化肥 │万吨│1395.65 │四川 │142.22 │江苏│122.42 │湖南│102.61│山东│99.93 │ │ │
├──────┼──┼────┼───┼────┼──┼────┼──┼───┼──┼───┼──┼───┤
│化学农药 │万吨│20.33 │江苏 │3.95 │浙江│2.73 │天津│2.14 │湖南│2.04 │山东│1.48 │
├──────┼──┼────┼───┼────┼──┼────┼──┼───┼──┼───┼──┼───┤
│烧碱 │万吨│251.80 │上海 │27.71 │江苏│25.26 │天津│23.97 │辽宁│22.66 │山东│16.78 │
├──────┼──┼────┼───┼────┼──┼────┼──┼───┼──┼───┼──┼───┤
│纯碱 │万吨│214.63 │辽宁 │71.14 │天津│52.60 │山东│29.32 │ │ │ │ │
├──────┼──┼────┼───┼────┼──┼────┼──┼───┼──┼───┼──┼───┤
│水泥 │万吨│16606.16│山东 │1345.87 │ │ │ │ │ │ │ │ │
├──────┼──┼────┼───┼────┼──┼────┼──┼───┼──┼───┼──┼───┤
│机床 │台 │163696 │辽宁 │21017 │浙江│19030 │江苏│17536 │上海│16877 │山东│11559 │
├──────┼──┼────┼───┼────┼──┼────┼──┼───┼──┼───┼──┼───┤
│大型拖拉机 │台 │28641 │上海 │10000 │河南│4300 │山东│3823 │ │ │ │ │
├──────┼──┼────┼───┼────┼──┼────┼──┼───┼──┼───┼──┼───┤
│小型拖拉机 │台 │774492 │山东 │116177 │ │ │ │ │ │ │ │ │
├──────┼──┼────┼───┼────┼──┼────┼──┼───┼──┼───┼──┼───┤
│纱 │万吨│397.79 │江苏 │53.99 │上海│39.68 │山东│37.77 │ │ │ │ │
├──────┼──┼────┼───┼────┼──┼────┼──┼───┼──┼───┼──┼───┤
│布 │亿米│164.73 │江苏 │23.87 │上海│15.14 │山东│14.68 │ │ │ │ │
├──────┼──┼────┼───┼────┼──┼────┼──┼───┼──┼───┼──┼───┤
│合成洗涤剂 │吨 │1175218 │江苏 │102214 │上海│101856 │山东│100491│ │ │ │ │
├──────┼──┼────┼───┼────┼──┼────┼──┼───┼──┼───┼──┼───┤
│原盐 │万吨│1761.16 │山东 │23013 │ │ │ │ │ │ │ │ │
├──────┼──┼────┼───┼────┼──┼────┼──┼───┼──┼───┼──┼───┤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998.63 │河南 │85.58 │辽宁│75.47 │四川│66.82 │山东│65.01 │ │ │
├──────┼──┼────┼───┼────┼──┼────┼──┼───┼──┼───┼──┼───┤
│自行车 │万辆│3568.26 │上海 │634.76 │天津│590.13 │江苏│419.04│广东│221.42│山东│209.57│
├──────┼──┼────┼───┼────┼──┼────┼──┼───┼──┼───┼──┼───┤
│卷烟 │万箱│2596.34 │河南 │321.17 │云南│235.73 │山东│234.24│ │ │ │ │
├──────┼──┼────┼───┼────┼──┼────┼──┼───┼──┼───┼──┼───┤
│饮料酒 │万吨│985.18 │浙江 │128.82 │山东│89.49 │ │ │ │ │ │ │
└──────┴──┴────┴───┴────┴──┴────┴──┴───┴──┴───┴──┴───┘

(袁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