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182&run=13

地理概貌:聊城地区位于鲁西北平原中南部,南临黄河,西北与冀、豫两省为邻;
总面积8590平方公里, 耕地852万亩;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8℃~13
℃,年降雨量569.5~638.2毫米,无霜期193~201天,人口470万,农业人口429万,
回族人口4万。
行政区划:全区辖二市六县,即:聊城市、临清市、高唐县、茌平县、东阿县、
阳谷县、莘县、冠县,共16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中共聊城地委、行政公署驻聊城
市。
中共地委书记:曹学亮;副书记:崔惟琳 魏景山 郑义堂 郑衍柱 王乐泉
行政公署专员:崔惟林;副专员:郑义堂 郑衍柱 杜九西 张锡九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刘伯华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刁立山
1986年,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任务按计划完成。社会总产值59.9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42.97亿元,国民总收入28.9亿元。
农业: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大豆
,棉花为传统经济作物,最高年产量30.1万吨。全区土地有效灌溉面积696万亩,农
业机械动力185.9万千瓦。1986年继续发挥棉花生产优势,调整粮、棉和其他经济作
物的比例关系。粮食种植面积871.09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19.68万亩。农业生产获得
全面丰收,总产值21.8亿元,比1985年增长7.5%。粮食总产224.6万吨,比上年增加
36.6万吨,占全省增长总量的1/2,棉花收购量18.25万吨,比上年增加1万吨。通过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林、牧、副、渔各业进一步协调发展。农业产值18.7亿元,
比1985年增长9%;林业4033万元,增长21%,牧业1.85亿元;副业8183万元,增长
11%;渔业869万元,增长23%。
该区林木树种主要有毛白杨、欧美杨、榆树、国槐、刺槐、泡洞等。1986年,全
区实有林木面积90万亩,木材储蓄量319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为10.2%。全年新发
展农桐间作290万亩,经济林19万亩,用材林6万亩,农枣间作10万亩,农田林网72万
亩,育苗3万亩;产干鲜果品6万吨,其中大枣1.35万吨。世界粮食计划署粮援造林项
目完成3.5万亩,超计划16.6%。
本区为山东羊、牛、猪、兔和家禽的重点产区之一。1986年末,全区畜禽存栏数
:大牲畜52.28万头,家禽888.98万只,羊100.25万只,猪56.59万头,兔61.68万只
。人均占有牲畜0.12头,猪0.13头,羊0.32头,鸡2.08只。养鱼水面19万亩,年产鱼
约0.25万吨,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朝着商品化
方向进一步发展。
工业:本区主要矿藏有石油、煤、石料和石灰石。全区共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1
530个,职工13万多人。其中纺织、机械、造纸、酿造等行业具备相当基础。纺织工
业基础较强,共有企业147个,纱绽20万枚,居全国第四位,拥有临清国棉厂、聊城
毛纺厂、茌平毛巾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主要工业产品有手表、酒、纸、卷烟、阿胶、
服装、毛棉纺织品、拖拉机、内燃机、汽车配件等,其中手表、棉柴造纸、优质酒、
农机配件及客车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1986年,地委、行署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对外经济联合,
克服工业基础薄弱及资金、技术、能源不足等困难因素,加快全区工业发展的步伐。
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2829万元,比1985年增长8.6%。
聊城手表厂石英电子表机芯、阳谷县酒厂景阳岗陈酿、东阿县酒厂阿胶酒,临清自行
车飞轮厂小飞轮等多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横向经济联合成效显著。该区与21个省市
建立了横向联系,其中17个省市为长期协作关系;与全国105个地市级以上科研单位
建立了技术转让关系;在6个省市设置了联络机构和人员。1986年,全区县属以上企
业共议定合作项目136个,引进技术151项,引进和代培人才560人次,引进资金360万
元。协进煤炭、钢材、水泥、生铁、木材等物资总额9100万元,协出物资总额3300万
元。其中阳谷金刚石、聊城慢速电机等引进项目,已经收到经济效益。横向经济联合
促进了全区经济在大范围、多层次、高起点上发展起来。
乡镇企业:1986年全区乡镇、村办、联户、户办四类达到5.6万个,比1985年增
加2.4万个,初步形成了26处乡镇企业群体。从业人员25.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8万
人,主要分布于工业、交通、建筑、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主要产品为食品、纺织
品、家具、纸制品、化工产品、建筑材料、金属制品、机械等。1986年创总产值9.7
4亿元,比上年增长32.6%,企业获纯利1.1亿元,创税3300万元。出现了一批象高唐
城关镇、聊城阎寺镇一批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乡镇企业的发展,缓和了因棉花调
价造成的农业收入减少及工业产值下降的压力。
交通:全区共有公路干线118条,通车里程2000公里,重要桥梁328座,客运点3
00处,汽车总数3516辆,个体运输户1630个。1986年运货量413.83万吨,周转量4.8
亿吨公里;客运量1066万人,周转量6.6亿人公里,经营收入9537万元。全区共有邮
电局、所159个,职工2182人,市内邮路289公里,电话线路2398公里,交换机58部,
邮电总业务量803万元。
基本建设:1986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亿元,其中对全民所有制单
位固定资产投资4543万元,更新改造投资4286万元。其中技改措施新增生产能力1.9
9亿元。茌平热电厂、鲁西化肥厂、莘县化肥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
。城镇建设投资1184万元,新建沥青道19条、17万平方米;维修道路70条,5.4万平
方米;铺修人行道2.2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11公里;新建水源井19口,新增日供
水能力1.4万吨。全区119个乡镇建立了影剧院,9个村建了小型影剧院;307个村镇用
上了自来水,出现了茌平徐庄、聊城道口镇、冠县刘屯等一批文明村镇。
商业贸易:全区共有商业网点606个,职工1.1万人,集贸市场253处。传统大宗
出口商品为棉花、花生、玉米、棉纱、棉布等20余种工农业产品。1986年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1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0.3%,集市贸易成交额2.66亿元,增长6.3%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9亿元,为上年的1.7倍,棉花出口2.9万吨,价值7528万
元,创汇2035万美元。1986年财政收入1亿元,支出2.35亿元,发放支农周转金591.
2万元,推销国库券1665万元。全区16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财政机构,共配备515名财
政人员。保险事业有所发展,全区开办险种24个,保险费收入836万元,处理赔款案
4585起,赔付631万元。
科技:全区有科研机构17个,科研人员5万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16人,中级14
57人。1985年分配本区大中专毕业生2281人,为厂矿农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3万人
。1986年全区计划内“科技星火”项目74个,年内按计划完成21项,18项通过鉴定,
重要科研项目10个。其中高唐县“夏谷74-715丰产栽培技术开展试验”已实施面积3
万亩,亩产340公斤,三年累计增产1.66余万吨,增收700万元,为开发费用的78倍,
莘县特种钢制造厂试制成功稀土高铭氮1000℃、1200℃耐热钢系列产品,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可年创利税60多万元。1986年,全区共建立40个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机构
,共收集科技成果信息1万余条;帮助企业签定引进、转让、承包合同300余项;引进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350余条;推广技术成果114项,加快了科技成果向
生产第一线的转移。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1986年全区共有大专院校3处,在校学生2517人;中
等专业学校8处,在校学生3786人;普通中学416处,在校学生18.7万人;职业中学2
1处,在校学生5143人,连同中专、技工学校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35
%,小学5091处,在校学生54.9万人;学前班2961个,学生7.72万人,学前儿童入学
率达50%。1986年全区参加高考学生4560人,录取本科623人,专科1380人,高中中
专425人。成人自学考试,大专2700余人次取得单科合格证,65人取得大专毕业证书
;中专670余人取得毕业证书。全区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5万人,比上年增加2
890人,全部中小学教师基本完成教材教法过关任务。全区中小学改貌工作进展顺利
,全部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62%实现校舍、桌凳、厕所
、墙院、校门、操场“六配套”。聊城、临清、茌平、莘县四县达到普及小学教育,
已经省府验收合格。
全区共有乡镇文化馆148个,专业剧团12个,使用16毫米以上放映机的电影院64
处,剧院10处。1986年在省以上刊物发表重要作品43件,其中有大型剧本4部、剧评
论文4篇,音乐作品和论文7件、美术作品12件、摄影作品22件。路振华的科普美术作
品《玉枣》在省科技致富展览中获一等奖,赵亚军3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影展中分别获
一、二、三等奖。全区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地区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50处
,其中聊城市内的凤城湖、宋代铁塔、先岳楼、山峡会馆、东阿境内的曹植墓,临清
市区的舍利宝塔、鳌头矶、清真寺等远近驰名。近年来,文物管理部门加强维护管理
,有的作了重修,深受国内外游人的欢迎。1986年,全区共有医辽机构517个,病床
7851张,职工1.4万人。与上年相比,床位增加了299张,人员增加304人。全区婴儿
死亡率下降到25.1%,人均寿命提高到70岁。1986年,全区业余体校在校学生1018人
,训练场地28处。1986年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该区代表共夺得金牌13枚、银牌2
枚,奖牌总数列全省第八位。
人民生活:1986年全区农民人均所得432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加23元,职工
平均工资1061.7元,比上年增加170.6元,城乡居民储蓄额9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安置城镇待业青年1085人。新增城镇职工住宅3246套,面积15.8平方米。城镇职工住
宅面积522.39万平方米。

(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

聊城市
聊城市位于鲁西平原,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1231平
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3平方公里,城区建筑面积13平方公里。辖沙镇、堂邑、梁
水镇、蒋官屯、侯营、闫寺、斗虎屯、李海务8个镇,于集、许营、北杨集、朱老庄
、大张、张炉集、郑家、道口铺、西王、八甲刘、垢11个乡及柳园、新区、古楼3
个街道办事处。共1004个行政村及居委会。总人口74万,其中城区人口14万。
1986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社会总产值11.86亿元,比上年增
长11%;工农业总产值8.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8%;国民收入5.09亿元,比上年增
长18%。
工业在改革中发展。1986年在棉花加工产值锐减、农机产品市场不景气的双重压
力下,全市工业总产值仍比上年增长3.34%,达5.57亿元,三年平均每年递增13.05
%。实现工业利税4651万元。市重点考核的30种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稳
步提高,优质品率比上年提高37%,有12种产品继续保持了部优、省优称号,又有雪
花呢大衣一种产品创部优,手表厂ZLC和KLC两种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
农业在调整中前进。198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粮食总产达3.34亿公斤,比1985年增产7671万公斤,棉花总产2500万公斤,比上年增
长7.53%;花生总产1200万公斤;瓜果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成倍增长。多种经营总收
入2.4亿元。乡镇企业9660处,从业人数4.8万人,总产值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
4%。城乡市场日益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807万元。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所得425元,职工平均工资1178元。
1986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385万元,房屋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加强了市政
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供水管道6000米,日供水能力提高1万吨。新修沥青路8条,5
.4万平方米,铺筑小巷石路面1万多平方米,铺筑人行道11.2万平方米。新修排水沟
1.4万米。植树12万株,栽花3万墩,铺草坪1.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95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20.5%。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市属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3424万元
,当年完成2385万元,49个项目中当年竣工或基本竣工的有42项,占总数的86%。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1986年投入学校
改貌的资金达520万元,改造校舍4万多平方米。全市538处农村中小学已有408处达到
教室、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经省政府检查验收,全市初等教育普
及全部达标。科技队伍迅速壮大,专业技术人员达7246人,比上年增加1854人。有1
5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地鉴定,其中稀土水磁电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麦棉间作、
科学养鸡、食用菌生产、早熟西瓜和优质高产蔬菜的培育等项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
医疗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体育活动在全市普遍开展,在1986年全省十三届运动会
上,该市运动员荣获七块金牌,占全区金牌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年还在全国比赛中
,荣获两块金牌,并打破一项全国纪录。
聊城有着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全市年产棉花一般在3000万公斤以上,有大量的
棉花副产品供加工利用。纺织工业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做配套成龙,产值占全市工业
总产值的35%。本市每年可用来转化的粮食有6000多万公斤,粮油加工和饮料生产工
业已初步形成体系。聊城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市和全省出口棉基地、养羊基
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市之一。

(聊城市政府办公室)

临清市
临清市于鲁西北卫、运河交汇处,总面积957平方公里,耕地100万亩。辖杨桥、
朱庄、唐园、烟店、路店、尚庄、大辛庄、戴湾、魏湾、康盛庄、金郝庄、肖寨、赵
庄、石槽14乡,潘庄、松林、刘垓子、康庄、胡里庄5镇及先锋路、青年路、新华路
3个街道办事处。共460个行政村及居委会。人口61万,其中市区人口9.4万。
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社会总产值9.99亿
元,工农业总值7.5亿元,国民收入4.3亿元。工业生产保持了适当的发展速度,经济
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总产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5%;实现利税3670万元,增长2
%。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针织品、纺织机械配件、机制纸及纸板、塑料制品、中
成药、机床等。农业总产值2.6亿元。粮食总产21.7万吨,农民人均426公斤;棉花总
产3.3万吨,人均贡献皮棉62.7公斤。多种经营总收入1.5亿元。乡镇企业7947处,从
业人员3.7万人,总产值1.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亿元。农民人均所得441元,
职工平均工资1048.71元。
1986年,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1535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192万元,房屋竣工面积
2.8万平方米。在完成投资中,生产投资占93.9%;棉花仓储和优质棉基地建设占12
.2%。纺织工业投资占35.9%。全年全投项目可增加产值4495万元,利税660万元。
市政建设投资78万元,铺装沥青路面6200平方米,新建排水沟1.5万米,过路涵洞56
米和日处理能力为680立方米化粪池1座。市区绿化植树45万株,栽花4400万株,人均
占有绿地4.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2.4%。
1986年新建教学楼8座。农村中小学生全部达到无危房、有教室、有桌凳,多数
达到教室、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完成科研项目18个,其中“棉籽
壳制取木糖醇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亚铵棉杆高强瓦楞原纸中试”成功,形成
了我国第一套年产3000吨亚铵棉杆高强瓦楞纸生产线;“新药物冲洗混凝土砾石滤水
农用机井”为国内首创。新建门诊、病房楼两座,增加床位87张。参加体育锻练人口
22.5万,中学生刘自印在全国第三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破中学生男子1500米全国纪
录。体育场地和设施进一步改进,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市在省、地刊物发表作
品200件,其中2件书法、美术作品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枣花书画社编印的《草字
汇》、《飞鸿堂印谱》、《古今名人楹联集》、《唐诗篆刻》等书画集,远销国内各
省市以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临清棉花及副产品资源丰富,纺织工业初具规模,是该县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全市年产皮棉3.5万吨,棉柴1.75万吨、棉油9100吨、棉短线9400吨,棉籽饼2.1万吨
、棉子皮2.1万吨、棉油皂角2450吨,棉副产品加工增值和多级利用潜力巨大。纺织
工业门类齐全,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现有厂家36个,职工1.3万人,有30
多种产品,100多个品种,500多个花色,其中60/2×30涤棉精梳卡其为国优产品,2
3×21中平布为部优产品,另有部分省优产品。纺织产品远销国内18个省市及欧洲、
非洲、日本、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临清市政府办公室)

高唐县
高唐县位于聊城地区北部,面积960平方公里,辖高唐、尹集、旧城、梁村4个镇
和赵寨子、三十里铺、赵庄、南镇、姜店、琉璃寺、张大屯、杨屯、涸河、张庄、韩
寨11个乡,746个村民委员会,41.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8.27万,耕地94.1万亩。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4.4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农业总产值2.48亿元。粮
食总产20.4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2.78万吨,被定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
。农民人均收入507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0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139.39万元。
1986年,工业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工业产值达到7315万元,比上年增长22.9%。
工业企业151个,其中县属工业33个,包括纺织、机械、造纸、化工、电子、酿造、
食品等行业,高唐国棉厂现有3.7万纱锭,864台布机,1986年产值4085万元,创利税
630.6万元。县工具厂生产的“钻石牌”钢锯架、木工角夹自1981年以来被定为出口
免检产品,1986年出口30万只,创汇29.4万美元。销往联邦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
国家和地区。县机械厂与济南铸锻压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超高压泵,属国内首创。年
产700吨糠醛的化工厂建成投产。县酒厂与高校协作,研制生产的麸曲浓香型“高唐
州陈酿”酒,在1986年聊城地区评酒会上评为一级优质产品。
1986年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年末达6297个。高唐镇皮毛综合厂的产品,销往英
、法、日等国,1986年创利税17.29万元,创汇44万美元。赵寨子乡精密仪器厂的花
岗石平台等产品远销瑞士和联邦德国。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有较大发展,大牲畜存养量6.18万头,比上年
增加8700头;羊存栏量9.04万只,比上年增加4.31万只。琉璃寺乡营坊村,1986年有
大牲畜450头,其中良种鲁西黄牛102头,成为鲁西黄牛饲养基地。
基本建设进一步发展。在1986年地区组织的工程创优活动中,创10项全优工程,
占竣工工程面积的31.48%,一中教学楼、县医院病房楼的落成,缓解了入学、就医
的困难。县城自来水一期扩建工程,投资120万元,铺设管道5.5公里引进优质甜水,
结束了城内居民世代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许文尧)

茌平县
茌平县位于聊城地区东北部,面积1117平方公里,耕地109.14万亩。辖茌平、乐
平铺、冯屯、菜屯、博平5镇及杜郎口、韩集、广平、赵官屯、郝集、王老、韩屯、
张营、胡屯、贾寨、杨屯、洪屯、大桑、孙桥、肖庄、丁块、温陈17乡,781个村民
委员会,48.63万人。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6亿元,农业总产值2
.6亿元。粮食总产29万吨,比1985年增加5万吨,达历史最好水平,全县人均占有60
0公斤,分别居全区第一位和全省第七位。棉花总产2.61万吨。林业生产取得重大突
破,全县造林面积达15.9万亩,新造幼林11万亩,建成农枣间作田35万亩,配套栽植
黄花菜3000万墩。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得益彰的优化林业体系;
林木覆盖率达10.74%,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畜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食草畜禽大量增加,大牲畜存栏量7.9万头,羊11.5万只,一个养殖、加工一条龙的
畜牧系列化生产体系正在形成。多种经营、乡村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乡村企业发
展到7058处,从业人数242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13%,总产值完成1.17亿元,实现
利润1480.34万元;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57亿元。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1亿元,农
民人均收入469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2亿元,外贸收购总值536万元。
县属38个企业主要产品有毛巾、化肥、机制纸、树脂、钢板网、机电设备、塑料
制品、西药、副食品等。原来濒临倒闭的味精厂、造纸厂一跃成为先进企业;茌平毛
巾厂由过去的产品滞销变为供不应求,产品内销我国24个省市,并进入东欧、东亚国
际市场,1986年实现产值907万元,比上年增长74.3%,实现利税151.3万元。1986年
,全县工业企业达到户户盈利不亏损。
财政收入有较大辐度的增长,1986年完成1051万元。在增支因素大、补贴逐年递
减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了收支平衡。
1986年,拓宽、装修了县城南北中心大街和七岔路,建起了较高标准的农贸新市
场,县城花园已具雏形。城镇干部职工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全县22条乡镇道路基本
实现了沥青化。架设的11万伏高压线路通电运行。
1986年,体育场、县文化馆大楼、职工俱乐部大楼落成启用。广播局建起了全区
第一座50W无线调频发射台。县一中学生高绪芹在全国第三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
夺得金、银、铜牌各一枚。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77%的学校实现“六配套”;县
投资113万元,盖教学楼7座;建筑面积5318平方米。县乡病床900余张,有较大型医
疗仪器设备768台件,19处县乡医院全部配齐了心电图机。科研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五金厂研制的新产品重型钢板网机、轻工机械厂研制的X7系列节能变压器,化工厂和
省科研所联合研制的热溶胶,都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重型钢板网机填补了省内一项
空白,热溶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茌平发电厂获水电部节能铜牌奖,万亩秋粮开发试
验和万亩碱地棉花开发试验分别获省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几年来都控制在5‰左右,节育率达90%以上,计划生育率
稳定在92%以上。

(茌平县政府办公室)

东阿县
东阿县位于聊城地区东南部,总面积787平方公里,耕地73.3万亩。辖铜城、牛
店、刘集、大桥4镇和单庄、关山、姜楼、黄屯、古官屯、陈集、杨柳、高集、姚寨
、大李10乡,618个行政村,总人口3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5万人。
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农民人均收入376元
,比上年增加3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11亿元。外贸
出口总值100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30%。农业总产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9.1%。
粮食总产量20.4万吨,比上年增长20.7%。棉花总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增加1280吨
。造林面积1.86万亩。大牲畜存养量4610头。渔业产值134万元,比上年增长4.6%。
全县有效灌溉面积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乡村企业新上项目67处,总数达
到2106处,总产值899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8.7%。
工业总产值1.25亿元,比上年降低4.1%。主要原因是棉花加工产值减少2000多
万元。但纯工业产值达到了84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5.3%。主要产品有阿胶系列产
品、金刚石系列产品、酒、纸、水泥、化肥、轴承、电动扳手、型材切割机、紫外线
杀菌灯、麻袋等。所产东阿牌阿胶驰名中外,阿胶酒亦进入国际市场。县轴承厂所产
轴承远销东南亚一带。紫外线杀菌灯通过了省级鉴定,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更新改
造投资额360万元,基本建设投资额123万元。年产500吨阿胶酒的基建项目已基本完
成,新建11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
1986年全县为学校改貌投资800万元,439处中小学中达到省府要求标准的有347
处,学校改貌工作在全区名列第一。县医院投资146万元建起门诊楼,病房楼和综合
服务楼。妇幼保健站建起了保健门诊楼。新建电视差转台一座。

(由英俊)

阳谷县
阳谷县位于聊城地区南部,面积1048平方公里,辖阳谷、寿张、阿城、七级、安
乐、张秋6镇和石门宋、阎楼、范海、郭屯、定水镇、石佛、大布、杨庄、翟庄、西
湖、高庙王、金斗营、李台、四棚、十五里元等15乡,812个村民委员会,64万人,
农业劳力22万。耕地102万亩。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4.7亿元,工业总产值2.1亿元,
农业总产值2.6亿元。粮食总产31万吨,棉花2.2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3亿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381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3亿元,外贸
出口总值1734万元。
198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1.3亿元。企业总数达到6317个,其中村办
、联营及个体企业6275个,比上年增加5697个,包括酿造、造纸、机械制造、皮毛、
罐头、副食品等行业。阳谷县酒厂是全省酿造行业重点厂之一,1986年创利税228.3
6万元。该厂生产的“景阳岗陈酿”,采用传统工艺,连续三年评为省优产品,年产
373.71吨,供不应求。阳谷县工具总厂是山东唯一生产出口套筒扳手厂,该厂生产的
“铁牛牌”套筒扳手,先后四次被评为省优产品,年产10.1万套,销往国内各省市及
日本、香港、东南亚、东欧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以来,出口46.2万套,创汇1
440万美元。阳谷县压力容器厂是国家城建部定点广,该厂生产的“火轮牌”YSP-15
型液化石油气钢瓶,两次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和银杯奖,年产9.5万只,创利税10
7.54万元。阳谷县造纸厂采用亚铵法新技术生产全棉杆箱板纸,开辟了棉副产品深加
工的新领域。阳谷县古井阿胶厂,生产以正宗古井水熬制的阿胶,1986年3月通过鉴
定,年生产能力10余万斤。1986年新建的阳谷县电缆厂是鲁西北唯一生产电缆的厂家
。1986年,位于阳谷城内十字街首的狮子楼重修竣工。阳谷、寿张、十五里元、安乐
等乡镇各建影剧院一处。

(阳谷县政府办公室)

莘县
莘县位于聊城地区西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辖城关、朝城、观城、张鲁、古
城、大张家、占云7镇和单庙、河店、燕店、刘庄、俎店、董杜庄、大王寨、位庄、
邹巷、王奉、岩集、徐庄、妹仲、张寨、马集、舍利寺、十八里铺、王铺、樱桃园、
王庄、柿子园21个乡,1137个村民委员会,78万人口,130万亩耕地,农业人口73万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5.6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农业总产值3.7亿元
。粮食总产39万吨,比上年增长13%,人均占有500公斤;是省商品粮基地和小麦生
产基地。棉花总产2.6万吨。农民人均收入433元。
1986年,工业生产持续发展,企业总数达到8180个。其中县属工业企业42个,有
一轻、二轻、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电力等行业。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有
国棉厂、机械厂、化工厂、酒厂、棉花加工、染织、钢木家具等12个厂家,年实现利
税1000万元左右。1986年县酒厂投资100万元进行了改造,生产的“宴宾特酿”被评
为省优产品,全年实现利税104万元。1986年10月29日县特种钢铸造厂与山东工业大
学共同研制的“稀土高铬镍氮1200℃耐热钢”通过省级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分别投资1230万元、248万元进行了化肥厂的改建和糠醛厂的筹建。
1986年,全县大搞了以农桐间作为重点的林业生产,全部农田实现了道路林网化
,80万亩耕地实现了农桐间作化,达到了部颁平原绿化标准。
1986年,县畜牧、蔬菜、林果、水产四个基地建设取得新成绩:养羊26万只,收
购山羊板皮55万张,人工种草5400亩;蔬菜面积发展到4.5万亩,其中冬罩韭菜1.4万
亩;新增经济林2.5万亩;养鱼1500亩,植苇3800亩。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先进县。1986年县拨款、集资1500多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全县中小学基本上达到了
“六配套”标准。

(蒋新华)

冠县
冠县地处鲁西平原,与河北省隔卫河相望,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117万亩。
辖冠城镇、贾镇、桑阿镇、清水镇、北陶镇、东古城镇、柳林镇等7个镇及斜店、梁
堂、定寨、辛集、范寨、甘屯、兰沃、店子、烟庄、万善、孙町、元造户、杨台、白
塔集、史庄等15个乡,人口63万,农业劳动力26万。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4.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元,比上年增加28元。城
乡人民年末储蓄余额725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75亿元。财政收入增长6.7
%。
1986年农业总产值达31091万元,比上年增长5.3%。粮食总产28.75万吨,比历
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增长14%。人均占有粮食442.5公斤。皮棉总产2.8万吨,比上年
增加1200吨,超额完成了2.65万吨的定购任务。1986年全县农桐间作49.5万亩。新搞
农田林网8.4万亩,全部实现林网化。新增果园5.36万亩,果品总产1686.5万公斤。
林业产值1108万元。森林覆盖率22.2%。畜牧业产值2770万元。大牲畜存养量8.4万
头,羊存养24.3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80%。
工业总产值为1.86亿元,比上年下降10%。但纯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6.7%,其
中县属纯工业产值2593万元,比上年增长46.7%全县乡镇企业总数6804处,从业人员
3.04万人,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6.7%。骨粒、金属软管等产品已进入国际市
场。
出口产品收购总值43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创汇1400万美元。出口棉花
1.2万吨,居全省首位。出口椒干1500吨,出口山羊板皮21万张。
1986年,全县投资590多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42%的学校达到了教室
、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标准。中小学在校生8.86万人,适龄儿童入
学率达到97.9%。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查拳学校共培训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学员
50多人。我县武术运动员王秀芬在1986年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会上荣获金质奖。电视差
转台和影剧院开始筹建。成立了书画学会。冠县水泵厂研制的“IB”型单级离心泵通
过国家鉴定,机械厂研制的棉包铁丝打扣机和不孕棉提净机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竹管
包棕机井的研制、桐高干壮苗栽培技术研究等6项科技成果通过地区级技术鉴定。
新建门诊楼和保健楼各一座,增设病床30多张,投资40多万元引进国外先进医疗设备
54台(件)。

(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