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178&run=13

地理:德州地区位于鲁西北部,东靠胜利油田,南临黄河,西部、北部隔运河、
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毗邻。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7℃,平均降水
量5 85.2毫米,无霜期为204天。
行政区划与人口:全区辖德州市和陵县、平原、夏津、武城、齐河、禹城、乐陵
、临邑、商河、济阳、宁津、庆云12县、共257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85个居民委
员会,1.01万个村民委员会。全区人口573.1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1.3%。有20个民
族,汉族占98.5%。
中共地委书记:王殿臣;副书记:李荣振 程金亭 吴振齐
行署专员:李荣振;副专员:许志玉 马荣珂 赵林山
中级法院院长:刘爱贵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高德新
1986年,全区社会总产值86.31亿元,比1985年增长4.8%;工农业总产值60.67
亿元,比1985年增长4.3%;国民收入38.45亿元,比1985年增长2.2%。
农业:传统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
水稻和棉花、大豆、花生、芝麻、蔬菜等。1986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
然夺得了较好收成。全区农业总产值28.33亿元,比1985年增长1%。其中林、牧、副
、渔业产值4.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6.3%上升到16.8%。粮食播
种面积547.62万亩,总产286.21万吨,比1985年增长6.5%,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
播种面积367.92万亩,总产26.5万吨,是棉花总产超过25万吨的第4个年份。完成定
购任务23.6万吨,占全省的1/3,全国的7.6%。
主要林木品种有杨树,柳树、榆树、国槐、刺槐、臭椿、泡桐、苦楝和枣树、苹
果、梨树、杏树、桃树、葡萄、香椿等。1986年造林38.3万亩,育苗2.5万亩,年末
实有林地面积107.9万亩,林木覆盖率为9.3%,木材积蓄量362万立方米。果园44.6
7万亩,水果产量11.18万吨,其中枣3.3万吨。
畜牧、水产业有很大潜力。1986年,大牲畜年末存栏83.5万头,居全省第一位。
家禽年末存养量1365.44万只,生猪年末存养89.03万头,羊年末存栏100.58万只,全
区有30万亩水面可以养鱼、养藕、种苇。1986年,养鱼水面5.2万亩,水产品产量64
36吨,比1985年增长22.7%。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23.45万千瓦,比1985年增长
12.9%;农村用电量2.43亿度,比1985年增长2%;土地有效灌溉面积758.77万亩,
比1985年增长0.2%。齐河、禹城、陵县利用世界银行投资改碱成效显著。
工业: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区内黄河以北1000多平方公里,地下煤储
量62亿吨左右,全区6500多平方公里地下有油有气,胜利油田临盘油区面积63平方公
里,储油量1亿吨左右。
德州建国初期仅有纺织、发电、农机、卷烟等25家小工厂。建国以后,特别是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86年,全区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
业企业1712个,职工17.61万人。主要工业有纺织、轻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
、农副产品加工等。纺织工业基础较强,有德州一棉、二棉、禹城、商河、武城五个
骨干棉纺织厂,纱绽16.8万枚。主要工业产品有棉纱、棉布、毛呢、针织品、卷烟、
纸、酒、机床、轴承、拖拉机、柴油机、液压机具和元件、玻璃、化肥、农药、染料
、皮革、水泥、塑料制品、服装、地毯、家俱等。到1986年底,获国家银质奖2项,
102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德州机床厂的CDZ6140车床、T21系列深孔钻镗床和深孔附
具销往东南亚、欧美、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98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2.33亿元,比1985年增长7.4%。其中县以上工业企业
产值19.9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1.6%。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产品销售税金2.
58亿元,比1985年增长18.5%。
1986年,地委、行署把发展乡镇工业作为全面振兴德州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乡
镇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全区乡镇办、村办、户办、联户办企业达8万个,
从业人员达3.8万。主要产品有食品、饮料酒、纺织品、家俱、纸制品、饲料、印刷
品、工艺美术品、化工产品、橡胶、塑料、金属制品、仪器、皮革等29种。乡镇办工
业产值5.1亿元,比1985年增长34.6%;村办工业产值4.56亿元,增长40.5%;农村
合作经营工业产值1.04亿元,增长107%;农村个体工业产值1.35亿元。增长136.2%
。乡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7%上升到37.3%,超过了全民所有
制工业企业产值。
德州地处津浦、德石铁路交汇点;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公路四通八达;70万吨
的大型储煤场已建成使用,30万立方米的大型储木场正在筹建。1986年,全区与28个
省市及100多个大专院校建立了联系。新增联合、协作项目710个,其中技术协作项目
363个,经济联合项目347个。引进人才1144人次,引进资金2970万元,物资协作总额
近1亿元,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交通、邮电:全区共有干线、县乡公路134条,通车里程3004公里,桥梁669座,
客运点474处,机动车总数3.48万辆。1986年,交通货运量842.2万吨,货运周转量4
.28亿吨公里;客运量740.5万人,周转量437亿人公里。全区邮电所249个,邮电业务
总量878.2万元,比1985年增长3.1%;电话交换机总量2.65万门,电话机1.47万部。
基本建设: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07亿元,比1985年增长19.2%。其中
全民基建投资1.04亿元;全民技改投资8496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3.6%,比1
98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全年竣工的各类建筑物50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
;新增道路117万平方米,投资2340万元;铺设排水管道15公里,投资150万元。
商业贸易: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流通渠道进一步疏通,外贸事业有了
突破性进展,财政收入好于上年。1986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16亿元,比19
85年增长7.5%;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4.90亿元,比1985年增长16.7%。外贸收购总值
2.67亿元,比1985年增长74.4%。全区财政收入1.37亿元,支出2.31亿元。城乡储蓄
存款余额17.55亿元,比1985年增长30%;贷款余额44.56亿元,比1985年增长11.2%
。保险业务收入1388.7万元,比1985年增长31.58%。
科技:全区有科技干部5.2万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11人,中级科研人员1406人
。1986年安排和承担地区级以上科研课题83项,年内按计划完成35项。武城蔡村乡油
厂承担的“毛棉油碱炼新工艺中试”,可使毛棉油碱炼率达92%,质量达国家一级食
用油标准。全区共取得较大科技成果105项,其中6项达到国际水平,2项填补国家空
白,2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3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德州电子仪器厂的“台式呼吸
监护仪”等3种新产品,在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获奖。全区安排
地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13项。乐陵酒厂“中华蜜酒生产技术开发”仅用半年时间
就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试产产品在国内23个省、市和日本等国试销,并先后在日本筑
波国际博览会和荷兰国际食品会展出,在全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上获得国家发明奖金
牌。
教育:1986年,全区拥有各类普通学校1.36万所,在校学生113.53万人。其中普
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1250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5693人;普通中学
664所,在校学生23.72万人;农业、职业中学25所,在校学生8174人;普通小学907
2所,在校学生75.08万人;幼儿园3897所,入园幼儿13.21万人;盲聋哑学校1所,在
校学生26人。普通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大学毕业生688人,中专学校毕业生1575人,普
通中学毕业生6.36万人,农业、职业中学毕业生1808人。全区拥有各类成人教育学校
2238所,向社会输送大专毕业生589人;中专毕业生478人,3594人达到中等教育标准
,4.41万人达到初级教育标准。成人自学考试首届大专毕业50人,1436人次单科合格
;中专毕业1332人,2138人次单科合格。
文化:全区共有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21处,文化站238个,艺术表演团体16
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4处,1986年有25部作品获国家、省创作或表演奖。1986年,
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筹建了广播电视台。拥有广播转播台1处,电视转播台6处,
有线广播站13处,广播喇叭32.79万只,广播专用明线线路9181杆公里。文物保护工
作有所加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德州苏禄国东王墓、禹城禹王亭
遗址、陵县秦汉墓群、济阳玉皇冢和乐陵五里冢,加强了管理和修整。
卫生:1986年,全区共有医疗机构566个;开设病床8961张,比1985年增长2.9%
;卫生技术人员1.27万人,比1985年增加31.48%。乡村医生、卫生员1.33万名,个
体开业人员308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7‰。
体育:1986年,全区举办运动会380次,参加人数10.60万人;15.54万人达到国
家体育锻炼标准;获全国运动会金牌2枚,省级运动会金牌8枚。
人民生活: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村住户
抽样调查,198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1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432元,比1985年
增长3.1%。据抽样调查,城镇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消费的收入781元,比1985年增长
15.4%,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升因素,实际收入增长10.1%。全区城镇安置待业
青年和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9678人。年末职工人数33.6万人,比1
985年增长4.7%。职工年平均工资1121元,比1985年增长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
额10.8亿元,比1985年增长26.6%。人均储蓄存款188元,比1985年增长25.3%。城
镇新建住宅8.64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668.80万平方米。

(王德春 王文龙)

德州市
德州市位于德州地区北部,面积312.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28
.23万人,其中,市区16.38万人。有丰华、建设、马市、盐店口、东地5个街道办事
处和陈庄、二十里铺、黄河涯、于官屯、宋官屯、长庄、二屯7个乡。
1986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5
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国民收入达到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以纺织、
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为基础的工业建设已初具规模。1986年,工业总产值
完成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市工业利税实现1.37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农业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总产值达
到7306万元,比上年增长2.8%,农业总收入达2.05亿元,比上年增长6.1%,粮食总
产6.87万吨,棉花总产3585吨,均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指标。乡村企业和多种经营有
了较大突破,多种经营收入达6068万元,比上年增长37.6%,乡村工业产值达8246万
元,比上年增长32%。
德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棉花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交通方便,为发展经济创造了
有利条件。纺织工业拥有9.2万枚纱锭,2000台布机,供、纺织、染、针织、服装一
条龙生产已初具规模。常年生产48个品种,106个花色。造纸、玻璃、地毯、化肥、
电子、轴承、电机、机床等化轻、机械工业都得到协调发展,全市420种工业产品中
,重点产品58种,名优骨干产品37种、省优以上产品27种,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
适销对路的工业生产体系。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86年,财政收入完成8941.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
额达到3.2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45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23
6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1.93亿元,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9平方米。
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1986年用于城市建设的总投资1180万元,打通
拓宽道路12条,铺设沥青路7.12万平方米。新修排水管道6900米,完成了容量350万
立方米的水库一期工程,调整改造了5公里的供水管道,扩大了城市供水能力,平均
日供水量达到4.64万吨。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全年推广应用新技术170多项,攻
克技术难关26项,有2项荣获国际发明奖。新建痔瘘医院1座,新增门诊病房楼3座,
病床200张。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3‰,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德州市政府办公室)

陵县
陵县位于德州地区中部,面积1420平方公里,辖陵城、滋镇、梅镇、前孙、土桥
、边临镇和刘泮、于集、抬头寺、袁桥、郑家寨、凤凰店、碱场店、神头、邓集、义
渡口、徽王庄、官道孙、赵宅、赵虎、宋家、黄集、张习桥、丁庄6镇18乡、1143个
村民委员会,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51.68万,耕地面积112万亩。1986年工农业
总产值6.8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59亿元,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
45元。
1986年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抓了优质棉基地县的建设和瓜
菜基地、果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基地及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粮食总产35.63万吨,比
上年增长4.7%;皮棉总产3.24万吨。出口7437吨;猪、牛、羊肉产量1.57万吨,比
上年增长69.1%;禽蛋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11.1%;水产量450吨,比上年增长2
8.6%;果品总产1.75万吨,比上年增长9.4%;瓜菜6.8万亩,收入3000万元,比上
年增收30%。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3%提高到19.
3%。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986年全县投资300万元,动土26.4万
方,开挖了厌次、天明、郑碱三条河,打机井800眼,新建扬水站和水利配套建筑物
350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国际开发协会贷款的中国《华北平原农业项目
》陵县治理区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到1986年底,累计完成投资总额4904.18万元
,占计划的95.88%,完成土方1732.24万方,项目区的水浇面积和除涝面积均达到4
0万亩,占治理面积43万亩的93%,改良盐渍土23.5万亩。
1986年,工业狠抓了骨干项目。全县工业企业183处,有一轻、纺织、化工、建
材、食品加工、饲料加工、运输等10个行业、40多种产品。全年县属工业投资2373万
元,完成了油脂化工、塑料、制药厂等新项目和面粉、磷肥、化肥、化工、地毯、造
纸、毛纺等10个厂的技改项目建设。全县乡镇企业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丁庄乡投资110万元,建起了扒鸡罐头厂,年产能力1000吨。神头名牌钢勺,销往全
国各地。
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1986年新建校舍1695间,
改建779间,坚固适用校舍占99.8%,被行署评为“校舍建设标兵县”。省命名的体
育传统项目学校官道孙业余体校,1986年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活动的先进集体。西德
长毛兔良种繁育技术开发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县。爱
国卫生运动深入发展,经验收,1986年被省命名为“基本无鼠害县”,蚊蝇消杀、城
镇卫生均为全区第一,受到爱卫会表彰。县防疫站刘书恩等分离并培养出拟态弧菌,
填补了我国致病菌方面的一项空白,获省科技发明三等奖。

(尼清云)

宁津县
宁津县位于德州地区北部,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辖宁津、柴胡店、保店、长官
、大柳5镇和小店、时集、后王、尤集、孟集、杜集、张学武、常洼、后魏、田庄、
双碓、张大庄、刘营伍、虎皮张、相衙镇、道口、张宅、大曹、西塘、张鳌20个乡。
855个行政村。41.28万人。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4.31亿元。工业总产值2.33亿元。比
1985年增长29.6%。农业总产值1.98亿元,粮食总产19.8万吨。棉花总产1.93万吨,
农业总收入2.8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36元,比1985年增加48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15亿元,比1985年增长12.5%,集市贸易成交额2000万元。比1985年增长15.3%1
986年城乡储蓄年末余额1.15亿元,比1985年增长31.9%。
1986年,宁津县企业总数达到2456个。其中,县属企业38个,乡镇办企业162个
,村办、联户办及户办企业2256个。包括纺织、化工、机械制造、食品、酿造、建筑
材料等行业,棉纺业是宁津县的传统工业。1986年。全县乡、村两级纺织厂已发展到
45个,织机500多台,生产棉布83万米,比1985年增长102.4%。1986年又新建了提花
织物厂,一万纱锭的纺织厂正在建设中,宁津县机械厂生产的4×3N水泵,1985年被
评为省优质产品,1986年生产7034台,供不应求。宁津钢管家具厂生产的6号折叠椅
。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宁津县化纤设备实验厂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制成功的
标准流量计,1986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具有独特风味的宁津三大名吃--长官包子、
大柳面条、保店驴肉,近几年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按照传统方法制做熟驴肉的专业
厂房,仅保店镇就有25家。保店镇罐头厂,以生产驴肉及其罐头为主。年产值达40万
元。1986年保店镇又建成一座能容纳200吨熟驴肉的冷库,1986年,宁津县被评为全
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宁津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员杨晓菊,在第二届河北梆子“鸣凤奖”
大赛中获特别奖。

(王金铎 孙世逊)

乐陵县
乐陵县位于德州地区东北部,与河北省接壤,面积1116.8平方公里,耕地100.0
8万亩。辖城关、杨安、孔镇、黄夹4镇和郭家、丁坞、杨盘、胡家、西段、茨头堡、
杨家、大孙、双庙赵、刘武官、朱集、三堂、大徐、铁营、王集、张屯、寨头堡、化
楼、花园、张桥、王寨子、郑店22个乡,1043个行政村,人口54.46万。1986年工农
业总产值4.0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农业总产值2.35亿元。粮食总产25.
3万吨,棉花2.19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8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9元。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1.47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18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739万元。
乐陵金丝小枣是传统出口产品。1986年全县枣树达到780万株,年总产干枣1000
万公斤,出口110万公斤,创汇220万美元。为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把金丝小枣深加
工列入农副产品深加工五个系列重点产品(小枣、棉花、玉米、果品、蓄禽)之一。全
县农副产品深加工共发展215处企业,有100种产品投入市场。中国燕陵蜜酒厂以枣花
蜜为原料生产的“中华蜜酒”,1986年11月通过国家级鉴定,荣获第二届全国发明金
牌奖。远销日本、意大利等国,年产325吨,产值220万元。
全县工业生产保持了适当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6年有8种产品通
过省级以上鉴定。郭家乡工具厂生产的斧头在全省外贸出口斧头质量评比会上获质量
总分第一,1986年产值50万元,出口4.6万把,创汇15.64万美元。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1986年,县城开拓了“兴隆大街”,兴建宾馆楼
两座。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的“乐陵中心市场”于5月1日落成
开业,吸引了省内外大批客商,日成交额多时达48万元。

(潘炳忠)

庆云县
庆云县地处德州地区东北边缘,面积476平方公里,辖庆城,崔口2镇和东郎坞、
尚堂、中丁、杨和寺,板营、常家、徐园子、大胡、严务、小郑、后张、大丁庙、东
辛店、大靳14乡。380个村民委员会。人口25.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3万。农业劳动
力10万,耕地45万亩。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779万元,农
业总产值8066万元,粮食总产11万吨,棉花3200吨,农民人均收入270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6178万元。外贸出口总额613万元。
1986年,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县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
业11家,全年工业总产值(不含棉花加工)比1985年增加404万元,乡镇工业产值增加
419万元。村以下工业产值增加113万元。县酒厂生产的38度“卧龙春”白酒和“玉浆
”黄酒被评为德州地区优质产品。渤海帽厂年产27.74万个帽胎,销往意大利、美国
、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庆云县造纸厂年创利税56万
元。新上了一批建设项目:为齐鲁30万吨乙稀工程配套的塑料厂,一期工程结束投产
,创产值155万元;羊毛衫横织机配套。棉织设备配套、米气酒生产线等25个技术改
造项目竣工投产;1000吨回民食品冷库和1000吨恒温库建成使用。110千伏输变电工
程竣工。此外,投资43万元整修了县医院病房楼,改善了居民的医疗条件。

(庆云县政府办公室)

商河县
商河县地处德州地区东部,面积1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辖商河,怀
仁、殷巷、龙桑寺、郑路、玉皇庙6镇和牛堡、孙集、燕家、沙河、韩庙、贾庄、常
庄、展家、赵魁元、奎台、胡集、张坊、钱铺、杨庄铺、岳桥、白桥16乡及大岭、郑
路2个国营农场。998个行政村,人口53.16万,其中农业人口50.47万。
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部完成。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09亿
元,农业总收入2.73亿元。工业生产稳定发展,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总产值1
.52亿元。主要产品有:棉纱、农机配件、水泵、鸡笼、电焊网、八角网、元角网、
酒精、白酒、羧甲基纤维素等。农业生产战胜了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获得了大丰收
,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出现好势头。农业总产值完成2.45亿元,比1985年增长11%。
乡镇企业达到1042处,从业人员1.05万人,总产值709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54亿
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4846万元,财政税收增加,税收完成767万元,财政收入完成
778.1万元。
1986年,基建投资347.5万元,比上年减少146.8万元,下降29.7%。其中:生产
性建设148.8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2.3%,比1985年增加一倍多;非生产性建设198.
7万元,下降52.9%。邮电业务收入费超额45%完成任务;供电指标达到2700千瓦。
全县挖沟20多条,清淤70多条,修扬水站9处,打机井34眼,新建桥涵56座。植树50
0万株,造林3万亩。新增果树2万多亩。
1986年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升入高等学校的109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的218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5%。新建校舍7451间,购置课桌、椅7974套,建成“教室
、桌椅、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中小学234处,县级电影院、剧场、新华
书店,文化馆、图书馆各一处,全县医院病床53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15人。狠抓
了计划生育工作,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4.5‰。
商河县土地平坦,水利资源丰富,劳力资源充足,粮、棉、花生、畜禽产品、秸
杆、柴草、红枣、辣椒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值潜力很大。纺织、化工、铁编、建筑建
材将形成系列化生产。化肥厂被省地评为先进企业;羧甲纤维素达到部颁标准;鸡笼
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铁编产品远销国内大部分省市,并出口欧洲等国家。

(商河县政府办公室)

临邑县
临邑县位于德州地区中部,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耕地86.54万亩,辖临邑、
德平、夏口3镇和满家。碱李、理合务、翟家、林子、宿安、李家、孟寺、孙庵、赵
家、沙河子、太平寺、张家寨、兴隆寺、营子、田口、双丰17乡共有820个村民委员
会,农业人口40.76万、城镇人口3.43万。1986年社会总产值4.59亿元,工农业总产
值3.8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外贸出口总值1226万元。财政总收入714
.4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712万元。比上年增长23.3%。
工业生产发展加快,1986年工业总产值达1.74亿元。有石油、化工、酿造等骨干
行业。主要产品有柴油、汽油、钴镍盐、白酒等。县炼油厂是德州地区唯一的炼油厂
,1986年加工厚油2.85亿吨。创利税428万元。经省批准,已从1985年开始扩建催裂
化装置,扩建后年加工原油可达8万吨。化工厂生产的钴镍盐远销日本、美国等十几
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504吨,年产值800万元。酒厂生产的“洛北春”白酒被评为省
优质产品,年产587吨。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396处,从业人员9.6万人,总产值1.08亿
元。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总产值2.12亿元。粮食总产21.37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的
1985年增长2.6%。其中小麦总产12.0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被定为全省粮食生
产基地县之一,小麦生产基地县之一。棉花总产达1.99万吨。多种经营总收入1.66亿
元,比上年增长10.9%。农业总收入2.9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986年修建了县城临中路及两侧21栋楼房,新建了德平商场
、县职业中学和县一中教学楼,建筑面积共3.1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1986年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60名,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
新生146名。成人自学考试已有51人取得大专毕业证书。

(临邑县政府办公室)

济阳县
济阳县位于德州地区南部,面积1076平方公里,辖济阳、仁风、曲堤、垛石、孙
耿5镇和王圈、三教、姜集、稍门、索庙、唐庙、新市、江店、二太平、庙廊、辛集
、店子、回河、青宁、崔寨15个乡,841个行政村,47.16万人口,农业劳力19.49万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4.48亿元,其中工业2.04亿元,农业2.44亿元,粮食总产23.
26万吨,棉花总产1.74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44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1.33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24亿元,外贸出口总值1832.56万元,创历
史最高水平。
全县黄河过境流长56.5公里。堤长60.7公里。1986年投资149.51万元,动用6条
吸泥船。放淤固堤7.8公里,堤岸绿化植树11.5万株。1975-1986年累计投资1828万元
,吸淤总量307.83万立方米,放淤固堤42.38公里,其中32.62公里堤段达到国家标准
。堤岸绿化植树42万株。临河的稍门乡引用黄河水,种植水稻1.23万亩,浅水藕300
0亩,1986年生产稻谷7478吨,白莲藕7681吨。
1986年,全县林木覆盖率为10.67%,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一年内造林1.78万亩,其中用材林8507亩,经济林6738亩,农田防护林2454亩。县黄
河修防段和县林场分别获得山东省绿化委员会和省林业厅的奖牌及证书。到1986年底
,林地达9.38万亩,各类树株达1270.48万棵。其中枣树81.45万棵,年产鲜枣415万
斤。
济阳传统工艺产品苇帘,质量居全省首位。1986年销往日本等国25万多床,创汇
70多万元;红乌枣出口25.45万公斤,玉米750万吨,棉籽、花生食油共284吨,猪鬃
、兔毛、山羊板皮等,出口总值441.7万元。

(任宇)

齐河县
齐河县位于德州地区南部,与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面积1154平方公里。耕地1
26万亩。辖晏城、赵官、焦庙、桑梓店、表白寺5镇及大王、靳家、安头、大黄、南
北、华店、刘桥、务头、潘店、大张、马集、贾市、小周、焦斌屯、大夫营、仁里集
、宣章屯、富足店,胡官屯19乡,1117个村民委员会,人口60.41万。其中农业人口
56.29万。
1986年,国民经济总收入4.1亿元。社会总产值8.0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51亿
元。粮食总产35.7万吨,比上年增加4.8万吨;棉花总产2.5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25亿元,比上年增加6504万元;外贸出口总值2242万元,比上年增加642万元,财
政收入1153.7万元。比上年增加85.7万元;财政支出2395.8万元;农民人均净收入4
96元。比上年增加49元;城乡储蓄余额9236万元。比上年增加1333万元。
1986年,农业总收入1.4亿元,乡办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韩刘引黄闸改建工
程竣工。平原绿化成效显著,先后被农牧渔业部。山东省、省农业厅授予“全国平原
绿化先进单位”、“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被
农牧渔业部、省商检局、省外贸局确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优质棉出口基地
县”、“红小豆出口基地县”。
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县酒厂所产“祝阿特窑”连续评为省优质产品,县造纸厂所
产“条纹柏油纸”达到部颁标准,年产1500吨,远销科威特,新加坡等国。县东方家
俱厂的“木材快速干燥新工艺”通过省级鉴定;从日本、西德引进的板式家俱生产线
建成投产;县第二棉厂从美国引进的轧花打包成套设备安装投产;齐河化学厂所产羧
甲基淀粉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国内先进水平,改性氧化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国际先
进水平;县棉杆箱板纸厂建设项目列入国家“七五”计划。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县京剧团改建黄梅剧团后,演出的《凤冠梦》
被省电台录放。县科委推广小麦喷施三十烷醇抗御干热风增产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张兴廉)

禹城县
禹城县位于德州地区南部,面积990平方公里,耕地80.57万亩。辖禹城、伦镇、
房寺、张庄、辛店5镇和十里望、大程、善集、前油坊、辛寨、李屯、莒镇、袁营、
安仁、石屯、二十里堡、梁家、来凤、张集14乡,987个行政村。总人口43.77万,农
业人口40.36万。1986年社会总产值6.4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45亿元。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1.34亿元。外贸出口总额1130.2万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8185万元,比1985年
增年38%。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986年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其中县属工业产值1.42亿元,
比1985年增长39.8%。乡(镇)村企业产值7849万元,比1985年增长76.5%。主要产品
有棉纱、棉布、农业机械、化肥、水泥、砖瓦、塑料制品、桑蚕丝、白酒、葡萄酒等
。县棉纺厂拥有3.5万枚纱绽、554台布机,60%的棉布、棉纱销往法国、日本等国,
年创汇363万元。县机械厂年出口圆盘耙片2.88万片,销往美国、加拿大和南亚各国
。“华佳特”白酒已进入台湾、香港市场,供不应求;“禹王亭”特酿连续5年被评
为省优产品。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1986年农业总产值2.3亿元。粮食总产量25.5万吨,比1985
年增长18.6%,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37公斤。皮棉总产鱼2.15万吨,被定为全国优质
棉基地县和优质棉出口基地县。多种经营收入1.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元。经
济林面积比1985年增长93%,大牲畜存栏数比1985年增长24%,水产养殖业产值346
万元,比1985年增长166%。
基建、交通运输成绩显著。1986年完成基建投资1185万元,占计划的94%。其中
企业技术改造基建投资完成1053万元。整修路面83公里,完成货运周转量4779万吨公
里,比1985年增长71.6%。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修建了拥有72个床位的禹城宾馆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战线取得可喜成果。1986年县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达4
45.9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基本达到无危房,有教室,有桌凳。适龄儿
童的入学率、在校生的巩固率、少年儿童的普及率和毕业率均达到部颁和省定标准。
农民业余教育和技术教育已达到国务院规定标准。与省内外40多个科研、教学单位建
立了经济技术联系。1986年省科委在禹城主持召开了禹城实验区建区二十周年庆祝会
。“一片三洼”(一片为实验区扩大后连片的3乡2镇,三洼为北邱、辛店、北沙河三
个沙碱涝洼)的治理列入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棉饼脱毒机组扩大生产,扒
鸡辐射保鲜列入了“星火计划”。有12项创作、演出受到了中央和省的嘉奖,相声《
五顾茅庐》获文化部荣誉奖。

(禹城县府办公室)

平原县
平原县位于德州地区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耕地85.4万亩。辖平原、恩城、
腰站、王凤楼4镇和寇家坊、王庙、苏集、张华、王打卦、十里铺、王杲铺、王村店
、三唐、坊子、张士府、尹屯、前曹、林庄、炉坊15乡,917个自然村。总人口42.4
1万,农业人口39.17万。1986年社会总产值6.6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46亿元,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1.65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53亿元,外贸出口总值1610万元。年末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1亿元,比1985年增长31%。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86年工业总产值1.93亿元,乡镇工业产值比1985年增
长27%;村办、户办、联办工业产值比1985年增长2.5倍。主要工业产品有啤酒、化
肥、水泥、塑料制品、服装、化学医药、铁锅、农业机械、砖瓦等。县机械厂年产弹
簧卡头2.26万只,产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县铸锅厂生产的八印铁锅,曾被省
评为同行业优质产品,年产3.2万口。平原镇丝绸厂生产的七彩织锦被面新产品,填
补了省内空白。平原县粮食局饲料公司生产的“蛋鸡2号”饲料,被省评为优质产品
,年产4300吨。县属一、二棉厂被省定为出口优质棉生产厂家。1986年出口皮棉310
0吨。平原啤酒厂采用露天发酵新工艺,扩大了生产能力。由年产1万吨增至2万吨。
农业丰收,多种经营发展。1986年农业总产值2.53亿元。粮食总产量28.57万吨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729公斤。棉花总产量2.64万吨。被定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
。多种经营总收入1.76亿元,农业总收入3.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元。林网防
护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9%,年产果品1.14万吨。
城镇建设和交通建设取得新成绩。县城中心市场基本竣工。占地26亩,投资300
万元。完成平恩公路15公里的大修任务。由济南铁路分局兴建的城北京沪铁路立交桥
及引道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小学教育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年
巩固率、少年儿童普及率和毕业率均达到部颁和省定标准,农村中小学基本达到无危
房、有教室、有桌凳;有19家企业与省内外23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建立
了经济技术联系。完成了“棉饼工业化脱毒作饲料技术开发”项目。1986年省、地公
布1985年科技进步奖,获省一、二、三、等奖各1项,地区一等奖2项、三等3项(有2
项是省、地重复奖)。长篇小说《朱红灯传奇》,已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桂轩 宋延广)

夏津县
夏津县位于德州地区西南部,面积871.9平方公里。耕地83.5万亩,人口44.4万
,其中农业人口42.04万。辖夏津、东李官屯、新盛店、郑保屯、苏留庄5镇,宋楼、
栾庄、朱庙、香赵庄、郭寨、雷集、常安集、后屯、左王庄、田庄、李楼、西李官屯
、双庙、渡口驿、白马湖15乡。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4.0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
4亿元,农业总产值2.1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576万元,城乡储蓄余额6651万元
,财政收入700.8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82元。
夏津为我国北方重点产棉县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人均棉田达2.05亩,清末民初棉
田占总耕地70%。产量最高的1984年达4.77万吨。1986年全县统一种植了“鲁棉六号
”良种,单产80公斤,总产3.34万吨,出口皮棉1.5万吨,列全省第一。主要粮食作
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绿豆、高粱等。林、果木资源丰富。1986年,新老果园达1
0万亩,总产水果1000万公斤。全县果树有187个品种,主要为桃、杏、梨、苹果、沙
果、桑椹、山楂、葡萄、柿子等。
1986年县属企业92处。苯甲醇获省优产品,油漆灌装机列入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生产计划,工艺品有绢花、布玩具、搪塑玩具等530多个品种,销往19个国家和地区
。棉花加工行业60余家,新建较大规模棉纺厂一处。
夏津土特产远近驰名。抱头毛白杨干直、根深、冠窄、抗性强、无胁地现象,被
列为省优良树种。白桑椹个大,肉肥、清甜可口,有滋肝肾、活气血、生津止渴之功
能。鸭嘴梨果肉细腻、酥脆、酸甜适中。名吃“布袋鸡”被列入《中国菜谱》。

(夏津县政府办公室)

武城县
武城县位于德州西部。面积784平方公里,耕地65万亩。辖武城,老城、四女寺
3镇及祝官屯、甲马营、杨庄、李家户、梁庄、董王庄、郝王庄、蔡村、大屯、马庄
、滕庄、鲁权屯12乡,共391个行政村,人口33万。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4.27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农业总产值1.62亿元。粮食总产13万吨,棉花2万吨。农
民人均收入453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亿元,外贸出
口总值1775万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8750万元。
198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6.7%,企业总数达到3582个,其中村办、
联营及个体企业3449个,主要有酿造、造纸、纺织、地毯、化工、皮毛、建材、人造
革制品、粮棉油和食品加工等行业。武城县酒厂生产的“古贝特曲”连续10年被评为
省优产品,该厂与天津轻工学院合作研制的“固定化微生物产已酸提高白酒质量”的
科研项目。1986年7月经专家鉴定为“在国内属首创,开拓了我国白酒酿造的新途径
”。武城县地毯厂是省外贸出口定点厂之一。该厂生产的90道男工京式地毯,在198
5年全省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新推出的美术式地毯,在1986年10月全省54家同行
业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二。产品远销香港、日本、科威特、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986年产地毯3.5万平方米,创汇300万美元。1986年新建成投产的武城县棉纺织厂
,拥有一万枚纱绽、200台织机。生产的棉纱达到一级一等水平。当年创利税111万元
。武城县老城五金厂生产的“飞鱼牌”油灰刀,7年来一直是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
品,出口港澳及欧、美、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以来出口创汇482万美元
。武城县蔡村油厂研制的“间歇式碱炼新工艺”,1986年9月通过鉴定。主要指标均
优于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当年出口食油700吨。
武城县有“玻璃钢之乡”的称号。自1973年引进玻璃钢工业项目以来,全县从事
生产的有9个乡镇、41个厂家、联营办及个体小企业2600个,从业人员达6200人。与
全国52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聘请72名专家、教授、工程师为技术顾问。主要
生产用于纺织、印染、化工、机械、冶金、建筑等各行各业所需的各种配套产品,产
品达290种。1986年全县玻璃钢生产产值达到6100万元,占全县乡村企业总产值的44
%。

(王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