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172&run=13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枣庄市位于山东南部,东与苍山费县接壤,西濒微山湖,
北与平邑、邹县毗连,南与江苏省铜山、邳县为邻。全市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96公
里,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48%,丘陵42%,涝洼10%。地形东北高西
南低。北部最高山峰海拔624米,西南滨湖及沿运河地区海拔只有20余米。山脉多为
东西走向,主要河流多发源于北部山区,流入南四湖和韩庄运河。属北温带季风型大
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9℃,降水量815.8毫米,光照时数2380小时,无霜期20
7天。

中共市委书记:翟文孝;副书记:朱关兴 秦尧基 孙淑义 段振方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炳洪;副主任:王海一 周子明 孙洪业 黄维芬 周永
俊 梁绍堂 王希文
市长:朱关兴;副市长:王允琳 刘本基 褚庆方 汪纪戎
市政协主席:高继信;副主席:赵新哲 郑维善 龙育道 孙维林 李安贵 刘
亚三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国发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胡学田
行政区划与人口:枣庄市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5区和滕县。共32
个镇、53个乡,3727个自然村,总人口28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4万人,农业
人口245.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7人。市区人口161万人。
历史述要:枣庄早在唐宋时已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市区为原峄县,夏时
为国,金称峄州,明置峄县,属济宁府。建国后先后属台枣专署、滕县专署、济宁
专署,1960年设市(县级),1961年9月定为省辖市。枣庄市在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
位置。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
大会战,毙敌一万余人。1939年秋,一一五师开辟了抱犊崮山区革命根据地,在山东
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我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在枣庄地区消灭
了蒋军26师及快速纵队,歼敌5.3万多人。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石膏、铁、磷、铝土、
粘土、陶土、石英石、白云石、硫铁矿、大理石、花岗石、钾长石和稀土等20多种,
已开发利用的矿产12种。煤炭是枣庄最主要的矿产,主要煤种有气煤、肥煤、天然焦
,煤质优良、储量丰富,煤层赋存条件好。境内有枣陶、官桥、滕南、滕北、滕东、
韩台6个煤田,含煤面积1016.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64.47亿吨,其中探明储量45.
2亿吨。石灰石目前已勘探的矿带有7条,储量约26.5亿吨。石膏矿田面积70平方公里
,总储量12.7亿吨。水资源。境内有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12条,是山东
省的富水区。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亿立方米,地下水
7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
主要有花生、棉花、烟叶、麻类、蔬菜等。果品主要有苹果、黄梨、大枣、板栗、核
桃、石榴、柿子、山楂等,其中峄县石榴是有名特产,滕县、山亭区的槎子梨在国内
市场享有盛誉。被省列为玫瑰红苹果、板栗、大枣、黄梨商品生产基地。中药材主要
有金银花、丹参、柏子仁、远志、白芍、荆芥、邳半夏、黄芪、枸杞等。林木主要有
杨、柳、泡桐、榆、椿等。畜禽主要有猪、羊、牛、马、驴、骡、鸡、鸭、鹅等。鱼
类主要有鲢、鳙、鲤、草、鲫、甲鱼等。
经济状况:解放前,枣庄是一个小城镇,经济十分落后。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仅
有1.3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特别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了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1986年全市
社会总产值完成5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国民收入完成23.19亿元,比上年增
长3.8%;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全市耕地总面积295万亩,其中灌溉面积196万亩,占66%;农业机械总动
力64.98万千瓦。1986年全市继续推行和完善生产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农
村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比上年增长6.3%;粮食总
产量130.5万吨,比上年增长8.2%,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
、烟叶等,由于种植面积减少,部分区、县受灾,总产量下降。干鲜果品产量达5.3
1万吨,比上年增长15.7%。林牧副渔各业产品产量都比上年有了增长。其中,大牲
畜存养量12.5万头,比上年略有增长;出栏肉猪78.31万头,增长28.4%;羊存养量
67.2万头,增长18.1%;猪肉6.62万吨,增长13.8%;牛羊肉6376吨,增长30%,牛
奶503吨,增长9.3%;禽蛋4.26万吨,下降6.8%;水产品总量3410吨,增长39%。
全年植树造林12.45万亩,其中防护林4.37万亩,用材林2.5万亩,经济林5.58万亩。
农村人均占有林地面积0.4亩,木材蓄积量累计达148万立方米。林牧副渔各业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4%提高到35.6%。农产品商品率由上年的52.1%提高
到57.5%。农村多种经营总收入达4.04亿元,增长25%,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266元
,比上年增加105元。
工业: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143个,工业职工总数1
4.53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2个,职工11.19万人;集体所有制企业961个,职
工3.34万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0.54亿元。现已形成以煤炭、建材、
电力为主体,同时拥有纺织、橡胶、冶金、化工、机械、造纸、卷烟、陶瓷、食品、
酿酒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8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24亿元,比上年
增长18.5%。其中轻工业产值10.69亿元,占42.4%;重工业产值14.55亿元,占57.
6%,乡村工业完成产值9.03亿元,比上年增长60.8%。枣庄是山东省的重要能源基
地。枣庄煤炭开采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1000多万吨。枣庄矿务
局系中央直属煤炭企业,下属8个煤矿,1986年原煤产量达662.79万吨;地方矿井90
对,原煤产量达352.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十里泉发电厂拥有12.5万千瓦发电
机组5台,装机总容量为62.5万千瓦,年发电能力54亿度,是目前山东最大的坑口电
站,被誉为鲁南的一颗明珠。1986年全市发电总量为50.06亿度,比上年增长4.2%。
全市共有水泥厂54个,其中10万吨以上的厂4个,1986年水泥总产量达135.74万吨,
比上年增长29.4%。有石膏矿13个,1986年石膏总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长18.6%
。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也有较大增长。如棉纱完成1.43万吨,增长27.7%;针织品折纱
2711吨,增长127.1%;机床581台,增长23.6%;卷烟33.61万箱,增长4.6%。主要
经济效益指标有所改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089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市属以下企业(含市属)为9023元
,增长10.1%;有6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奖;全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18项,完成投资
额1.09亿元,比上年增加3727万元;开发新产品21种,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工业企业
横向经济技术联合进一步加强,1984年至1986年底,全市有287个企事业单位与国内
24个省、市的515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横向经济技术联合,联
合项目481个,新增产值2.84亿元。
交通、邮电:枣庄地处苏鲁边界,铁路、公路、水路交错,四通八达,是南北水
陆交通要道。京沪铁路纵贯境内西部,薛枣支线连接腹地,通往厂矿的铁路专用线3
1条,境内铁路总长178.5公里,沿途设有11个火车站。全市各类公路达68条,总通车
里程1089.4公里,其中干线11条,通车里程527.2公里,县线35条,乡线16条,专用
线6条;晴雨通车里程703.8公里,等级公路里程975公里。1986年公路货运量1838万
吨,比上年增长9.8%;货运周转量达5.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4%;公路客运
周转量2.9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京杭运河穿过市区南部,境内通航河道53
公里,港口、装卸点28处,1986年吞吐量达112万吨。全市共有邮电局(所)72处,职
工1354人,邮电业务总量533万元,邮路总长889公里,长途电话线路111条,交换机
总容量2.53万门,其中自动交换机9760门;话机1.40万部,其中市内话9807部;市内
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8部。
财贸:全市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已发展到3.59万处,从业人员达9.82万人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集贸市场成交额达2.43亿元
,增长40.6%;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7亿元,增长65.1%;出口商品品种由上年的9
6种增加到104种;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除上交省、中
央部分外,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1.38亿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增长9.8%。
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科
技管理、情报、开发体系,科研成果向生产建设过程的转化速度加快。目前全市有自
然科学技术人员1.03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821人;独立的科研和科技
服务机构12处,共有职工421人,其中科技人员135人,占32.1%;厂办科研所(室)4
7处,科技人员201人。1986年取得科技成果71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9项,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14项。
教育。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教职工253人,在校学生659人;中等专业学校
、技工学校18所,教职工648人,在校学生1.19万人;初中211所,教职工7653人;在
校学生11.14万人;农业职业中学18所,教职工384人,在校学生4014人;小学1468所
,教职工1.56万人,在校学生34.5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4%,普及率达97.6%
,巩固率达99.2%;幼儿园1036处,教职工2972人,在园幼儿4.76万人;各类成人高
等教育在校生3388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7014人;盲聋哑学校1所,教职工27人,
在校学生125人。
文化。全市区县以上的图书馆2处,文化艺术馆7处,专业艺术团体3个;电影管
理站63个,放映单位达512个,专业影剧院15处;文物管理站2处,乡镇文化站88处,
村办文化室2085个;新华书店6处,国营图书销售网点20处,社会发行力量售书店18
3处。全市拥有文艺创作队伍近千人,1986年在省,市级以上发表、演出、展览的作
品达800余部(件)。新编演出的历史故事戏《匡衡进京》,在“苏、鲁、豫、皖首届
柳琴节”和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中,获16项综合奖,20余项个人创作表演奖。
广播电视。全市无线广播电台2处,有线广播站7个,乡镇放大站85个,有线广播
线路4266杆公里,普及率达84%。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处。
体育。全市有专业和业余体校8所,在校学生719人,专业教练员78人,拥有体育
馆2处,综合训练房8处,标准田径场6处,游泳馆(池)5处。全市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
总人口的29%。在1986年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枣庄代表团总成绩在19个代表团中名
列第六,共获得奖杯10个,金牌16枚、银牌27枚,铜牌28枚。
卫生。全市卫生医疗机构422个,其中市、县级综合医院35处,专科医院4处,乡
镇卫生院80处;卫生人员1.1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773人,比上年增加3.03%;
拥有病床6964张,比上年增加111张。全市计划生育一胎率达88%,人口自然增长率
为9.01‰。
城市建设:市政建设。1980年以来,市驻地市政建设及维护投资共1939万元,相
当于解放后至1980年前投资总和的3.23倍。在这期间,修建了文化、青檀、光明、振
兴、龙头、建设、兴安、汇泉、青泉、龙庭路等17条市内道路;在光明路新建了一座
铁路公路立交桥;拓宽、维修了文化东路等13条道路。到1986年底,市驻地道路由1
980年前的27.4公里,36.5万平方米,发展到49公里、55万平方米;高级、次高级路
面由18.8公里增加到46.1公里;人行道基本实行了水泥砖铺装,总面积达18.1万平方
米。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几年来,市驻地建成了文化路商店、龙头商场、邮电大
楼、长途汽车站、市立医院、体育馆、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儿童乐
园等一批商业、交通、文化、卫生、体育设施。
住宅建设。1980年以来,市区住宅建设投资1.44亿元,共新建住宅132.9万平方
米,相当于1980年前住宅建设投资的4.1倍,面积1.6倍。市驻地建成了文化一村,文
化二村、龙头新村、向阳小区、光明小区、孔庄小区等6个居民新村,共建住宅楼18
9栋,4380户。市驻地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3.68平方米增加到6.3平方米,群众居
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煤气和集中供热。枣庄从1982年开始兴建管道煤气,1984年10月正式供气,
是全省第一个用上管道煤气的城市。1986年底燃气管道总长115公里,全市已有1.43
万户居民、55家企事业单位用上了煤气,全年供气量达289万立方米。1984年将枣庄
南电厂改建为热电厂,对市橡胶厂、国棉一厂、印染厂等部分企业实行集中供热,全
年供热量达11万百万大卡。
城市公共交通。市区共有城市公共交通营运车辆60部,职工495人;市区营运线
路总长114公里。全年总行驶里程244万公里;年客运量达862万人次。
城市供水。市驻地有水源地3处,深井13眼,加压泵房、水塔4座,供水管网总长
111公里,年供水总量达2516万吨,日供水能力达7.6万吨,人均日供水95升。
园林绿化。市驻地有街头绿地1958块,7.73公顷;住宅小区小绿园9块,2.82公
顷;绿化道路22条54公里,绿化覆盖面积达413公顷,绿化覆盖率由1980年的13%提
高到26.8%,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由1980年的1.6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
环境保护。近几年来,全市注意抓了污染的综合防治。1986年“三同时”执行率
达到95%以上,比上年提高7.5%;全市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0个,投资275.78万元,
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66万吨/日,废气治理能力2.04万标准立方米/时,废渣处理能力
5.9万吨/年。通过采取多种治理措施,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比1980年下降
了40.5%,月每平方公里降尘量下降了24.7%;酸雨出现频率由1983年的74%降到2
1%;污染指数下降,污染状况基本得到了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人民生活:1986年城市职工工资总额3.27亿元,比上年增加21.8%。根据抽样调
查,职工家庭人均月生活费收入60.4元,比上年增加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2元
,比上年增加57元。城乡人民储蓄额为4.2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城市人均居住面
积为6.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为15.7平方米。由于收入逐年增加,消费结构发
生了明显变化,198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口平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为55.11元,比上年增
加了9.05元。
名胜古迹:枣庄风景优美,名胜古迹较多,北辛文化遗址座落在滕县北辛村北薛
河的高地处,其古文化比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滕国故城、薛国故城、阳
故城遗址犹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遗址尚存。峄城万亩石榴园,长30华里,宽4
华里,有石榴树40余万株,园内的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贾泉、权妃墓(俗称娘
娘坟)、匡衡墓等名胜古迹,形成六点一线的综合风景区。青檀寺,庙前有清泉,山
上檀树老干新枝,盘根错节。寺内山青水秀,怪石嶙峋,风景宜人,素有“青檀秋色
”之称。抱犊崮,山势突兀,林木茂密,巍峨壮观,登崮远眺,云雾缭绕、故有“君
山望海”之称。

(王家友 王子锷 邵明耐)

市中区
市中区是枣庄市政府驻地,面积375平方公里,人口33.6万,耕地17.1万亩,辖
11处乡镇,212个村民委员会,5个街道办事处,69个居民委员会。全区共有中型工业
企业3家,小型工业企业150多家。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2.66亿元。工业总产值1.93亿元,比1985年增长24%。交
通运输部门完成货运量718万吨,货运周转量完成2.1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3.5%和
46%。农业总产值7363万元,增长11.7%。农村经济总收入2.98亿元,增长18.5%。
农民人均收入591元,比上年增加85元。粮食总产量7054万公斤,农民人均粮食363公
斤。经济作物收入达到2057万元,比1985年增长20.9%。全年造林4840亩,森林覆盖
率达到14.4%。
1986年,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完成基建、安装工程量2300万元,实现利润2
10万元。建设商品住宅3.23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2.7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
积1.30万平方米。投资75万元,开发建设3处贸易市场,新增市场面积6550平方米。
铺设道路54条,共37公里。
1986年,城乡市场更加繁荣。全区营业总额约3亿元(不包括工业自销部分)。其
中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24亿元;城乡集市成交额达到4650万元。城乡集体、个体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个体工商户达到6755户,营业额达到7400多万
元。财政收支平衡。1986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1637万元,比1985年增长3.73%。
1986年,全区1/3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村文化中心,2/3的乡镇建立了农村文化站
。全面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任务和农村中小学改貌任务,经省政府验收合格。人口自
然增长率7.54‰,一胎率达到85.2%。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涌现出文明单位137个
,其中文明村31个,文明居委会21个,文明企业11个,评选出文明先进人物407名。
(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山亭区
山亭区是1983年11月底建制的新划区,位于枣庄市东北部,面积1009.2平方公里
。境内有大小山头1234个,山场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辖西集、山亭、店子3镇
和北庄、徐庄、半湖、付庄、辛召、水泉、东凫山、张庄、桑村、冯卯、城头11个乡
,529个行政村,856个自然村,全区人口39.25万,其中农业人口38.49万。耕地37.
9万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1986年被列为全国200个重点扶贫区县之一。
198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指标按计划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08亿
元,比1985年增长3%。
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以花生、黄
烟、瓜菜等为主。区委、区政府依据“以林为主”的山区建设方针,积极推行农村第
二步改革。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粮食总产13.81万
吨,花生639万公斤,黄烟184万公斤。林业通过建立林果基地、育苗基地,扶持专业
户和贫困户等措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2万亩。全区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42.
13万亩,占宜林面积的79.8%;木材积蓄量25.44万立方米;干鲜果品产量2927.7万
公斤,占全市果品总产量的60%;林业产值823万元,比上年增长6%。畜牧业通过解
决资金,从外地引进优良禽畜,强化医疗服务,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等办法,由一度
下降转为迅速回升,特别是适宜圈养的奶山羊、绵羊发展较快,全区形成了5个大的
养羊基地和一大批专业村、户等,羊的存养量达到10万余只,比上年增长57.8%。全
区畜牧业产值达到3254万元,比上年增长8.4%。
工业:全区有煤炭、建材、食品、轻纺、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工业产值按新
口径计算完成9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7%。
扶贫工作:1986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35元,其中人均收入150元以下的贫困村由上
年的263个减少到134个,人均收入150元以下的农村人口由20.8万人减少到10.2万人
。直接关系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山区基本建设不断发展,新修山区公路4条
,77.5公里,完成农田水利工程82项,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0.97万亩,解决了36个村
1.98万人的吃水问题,解决了42个村的用电问题,用电村已达到509个。
1986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商业零售总
额7293万元;饮食业零售额1242万元;工业零售额1582万元;其它行业零售额1370万
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3441万元。
1986年,全区共引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34项,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基本结束,现有坚固适用校舍6162间
,占所需校舍的98%;使用木质课桌凳的学生占总数的96%,经省验收达到合格标准
。普及初等教育得到加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巩固率达到99.2%,毕业率
达到93.6%,普及率达到98.1%。卫年工作加强了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全区已建
起农村卫生室592个,初步改变了山区农民就医难的状况。文化事业逐步发展,全区
有线广播通播率达到98%。

(吕 健)

台儿庄区
台儿庄区位于枣庄最南部,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人均2亩。全区
辖涧头集、台儿庄、泥沟、张山子4镇和候孟、薛庄、邳庄、彭楼、马兰屯、兰城店
等6乡,325个行政村(街);22.8万人口。
1986年,社会总产值3.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34亿元,比1985年增长21%,国
民总收入1.81亿元。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以花生、棉花、瓜
菜等为主。1986年粮食总产16.45万吨,比上年增长5.83%,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
占有粮食750公斤。1986年被列为全省47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农业总产值1.29亿元
,比上年增长7.5%。1986年全区实有林总面积达9.58万亩,比上年增长25.2%。木
材蓄积量24万立方米,比1985年增长9.1%。森林覆盖率为17%。经省林业厅验收,
平原绿化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授予铜质奖牌。1986年畜牧水产业发展很快。肉类产量1438万斤,比上年增长8.2%
;水面养殖面积6067亩,比上年增加1067亩;水产品产量210万斤,比上年增长69.4
%。
主要矿藏有烟煤、天然焦、石膏、石灰石和石料。全区共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1
03个,职工9601人。其中化肥厂、水泥厂、酿酒厂、造纸厂、两处煤矿是区骨干企业
,近年来新建了纺织、造船、栲胶、棉花加工等一批企业项目。1986年,全区共完成
工业总产值1.05亿元(按新口径),比上年增长47.6%。其中区属工业产值5088万元,
比上年增长28.5%;乡镇工业产值3350万元,比上年增长27.13%;村办、联办个体
办工业产值2105万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全区工业利润685万元,比上年增长8.9%。
1986年基本建设全区共投资1710万元,相当于“六五”期间的总和。新增固定资产9
08万元,新修道路4.6公里,完成了枣徐公路镇内段的加宽铺油工程和照明路灯的安
装。全区共完成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3.75%;完成基建、安装工作
量5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农村通电村293个,占全区自然村的87.2%,比上年
增加24个。
公路运输货运量71.9万吨,货运周转量2628万吨公里,分别比1985年增长12.9%
和19.3%。全区港口已发展到27处,拖轮48艘,驳船324只,总吨位达3万吨,港口吞
吐量112万吨,年总收入647万元,比上年增长19.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2亿元,
比上年增长44.5%;职工平均工资1040.54元,比上年增长6.04%;农民人均所得54
4元,比上年增长10.12%。
1986年,全区249处中小学,在校学生4.08万人。学校改貌经省验收,被评为优
秀区;农民教育跨进了全省先进行列,在全市视导检查中获总分第一。全区共考取大
中专生205人。1986年,全区建立乡级科协组织10个,建立科协组织的村304个,占行
政村总数的90.5%;专业性研究会发展到65个,会员2100人;有36项科研成果获奖。
全区共有区、乡镇文化馆(站)11个,专业剧团一个,35毫米影剧院2处,16毫米影剧
院5处,农村电影放映队13个。广播电视事业1986年已跃入全国先进县区行列,区广
播电视管理站被广播电视部授予全国广播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区共有医疗机构
13个,开设病床382张,职工584人,比上年床位增加90张,人员增加74人,区驻地新
增设中医院一处。1986年被市推选为体育先进区,受到奖励。在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上,获金牌1枚,银牌8枚,铜牌17枚。

(李荣善)

峄城区
峄城区位于枣庄市中南部,韩庄运河北畔,总面积627.6平方公里,耕地44万亩
。辖峄城、阴平、底阁3镇,王庄、肖桥、吴林、棠荫、金陵寺、古邵、坊上、曹庄
、萝藤、甘露沟、峨山、左庄12乡,457个行政村,总人口29.5万。
1986年,全区社会总产值5.08亿元,国民收入2.4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2.97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亿元以上,
比上年增长18.3%。农副产品收购额达5825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07.16元,比
上年增加49.55元,固定职工人均工资额达1120元。全区城乡储蓄余额3778万元,比
上年增加1525万元,增长67.7%。
工业总产值达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区直工业产值5863.9万元,比
上年增长19.5%。乡镇企业发展到182处,职工人数达1.43万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
3636万元。煤炭、建材是峄城区工业两个支柱。全区有煤矿18处,年产煤炭54.5万吨
,并有一处年产30万吨的煤矿正在建设中。境内有丰富的石膏、大理石、石灰石、石
英、玉石等资源,石膏探明储量为6亿吨,石英资源量约2400万吨左右,大理石资源
约200万立方米。1986年全区有石膏矿9处,年产94万吨,水泥年产11.4万吨,大量销
往江浙地区。1986年生产毛线406吨,布81万米。乡镇企业生产的毛笔、玩具、圆刷
等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总产值达1.6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粮食总产达到19.05万吨,人均占有
646公斤,农民人均交售390公斤。瓜菜面积扩大到4.14万亩,其中保护地膜栽培面积
发展到万亩以上,瓜菜总产量达到19.03万吨,除保证市区供应外,还远销济南、徐
州等城市。
全区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2308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占80%左右。新修和整修2
00余公里的农村道路。4个乡镇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全年城市建设投资335万元,完
成13个环境治理项目,建成实用面积4650平方米的玻璃全覆盖商场一处,新建200吨
水塔一座,可供5万人用水。峄城石榴园长25华里,面积1万多亩,共有石榴树40多万
株,30多个品种和类型。通过两年来的开发建设,到1986年已建成青檀寺、一望亭、
园中园三处旅游点,初步形成特色鲜明,设备齐全、交通方便、四季皆可观赏的旅游
区。
1986年峄城区科技、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较快。吴林大理石厂利用本地的磬石
制作的“泗滨编磬”获文化部科研成果奖;在肖桥乡开展的“农业区划成果应用研究
”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峄城镇文化站长邵明思创作的《匡衡进京》,
在1986年苏鲁豫皖四省柳琴戏会演和山东省戏剧会演中获创作奖;一批业余作者编写
的《石榴园的传说》由《艺术天地》编辑部专辑出版。1986年末全区专任教师2119人
,比上年增16.8%,全区在校学生5.08万人,比上年增9.5%,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
%,幼儿入园率达60.7%。

(李其为)

薛城区
薛城区位于枣庄市中南部,总面积506.77平方公里,辖8乡5镇,357个村民委员
会,379个自然村,人口35.04万。农业人口28.44万,耕地38.13万亩。
1986年,全区社会总产值4.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2亿元;实现国民收入3.54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22%和23%。农业总产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粮食总产3.28亿斤,比上年增长3.4%。林业总产值、畜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50万
元、233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24%。农用机械总动力6.03万千瓦,比上年增
加1328千瓦。
工业总产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一年来,共引进各种技术人才120余
名,与40单位建立了各种技术协作,经济联合项目近200个,形成产值约60万元。完
成新上项目10个,技术改造项目20个,25种新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全区乡镇企业发展
到6766处,从业人员4.8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40%;拥有14个行业44类产品,80
0多个品种。
1986年,社会商品另售额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开辟了5处农贸市场。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055户,从业人员达5496人,比上年增360余人,集市贸易成交额
实现3467万元;比上年增长21%。
1986年,全区完成了砌块砖厂和陶庄水泥厂的新建,扩建工程,修铺了临泉路、
戚城巷,临城巷,临山东路等近3000平方米的沥青、水泥路面,修建完善了14条长近
4000米的下水道,给200户居民安装了煤气,90%的乡镇、村完成了粗线条的规划任
务。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87万元,比上年增长28%。
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改貌任务,经省验收达到合格标准。农村卫生工作重点
抓了村卫生室的建设,全区村村建起了卫生室,1986年被省府命名为“农村卫生工作
先进单位。”1986年,全区共取得科研成果6项,其中园网印花机,棉籽壳栽培灵芝
工厂化生产技术等填补了国家和省空白。整修了村级广播线路,入户率由上年的62%
提高到76%。新建了薛城电视转播台。

(孔德贵)

滕县
滕县位于山东南部,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耕地117万亩。辖城关、官桥、木
石、东郭、界河、大坞、西岗、级索、南沙河、姜屯、鲍沟、岗头、羊庄、柴胡店、
张汪15镇和龙阳、党心、望冢、峄庄、城郊、东沙河、洪绪7乡。人口123万,其中农
业人口111万。1986年,社会总产值19.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8亿元,国民收入8.
4亿元。
1986年,农业总产值4.28亿元,比1985年增长9.5%。粮食总产57.7万吨,增加
7.6万吨,蔬菜总产达41万多吨。林木复盖率为11.24%,干鲜果品产量达到1.34万吨
。县内还有国家确定的10万亩美国“新红星”优质苹果开发基地,占全国确定面积的
1/6。畜牧养殖业产值达1.1亿元以上,生猪存养量为25万余头,羊为34万多只,家兔
为34万多只,县内还设有国家和省确定的青山羊、奶山羊、肉食兔、鲁西黄牛的生产
基地。全县农副产品年收购总值为1.92亿元。县内养鱼水面已发展到2.2万亩,可产
鱼972吨。
1986年全县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81个,其中县属国营和集体企业52个,县属以
上工业企业职工2.5万余人。主要门类有:电力、煤炭、炼焦、机械、化工、建材、
纺织、皮革、服装、造纸、卷烟、酿酒等。重点企业有:年产30万箱的卷烟厂,年产
6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年产90万标准箱的平板玻璃厂,年产1万台台钻、500台机床
的机床厂,年产量为10万吨的水泥厂两个,年产2万吨的啤酒厂和3万纱淀的棉纺织厂
等。主要工业产品有卷烟、酒精、饮料酒、果脯、纸、保温瓶、棉布、玻璃、农田泵
、标准件、色谱仪、镰刀、合成氨、磷肥、硫酸、电石、原煤、焦炭、水泥等。其中
荣获国家银牌奖的产品1种,获部优质产品奖的4种,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的11种,并有
20多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55亿元,县属预算内国营工业企
业实现利税2049.8万元,比1985年增长27.3%。本县企业与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
的116个县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与全国23个市级以上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转让关系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共议定合作项目105项,引进技术68项,引进工程技术人员
和委托大专院校培训人才226人次,引进资金2529万元,建立联合企业171个,使全县
工业总产值增加6229万元,创利税1155万元。
1986年,全县乡镇、村、联办、户办企业为5.4万个,比1985年增加1.5万个,从
业人员达到24.7万人。主要产品为食品、造纸、机械、家具、建筑材料、化工、轻纺
、煤炭等。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为11.28亿元,创利税1.22亿元。乡镇企业总
收入超亿元的乡镇3个,超过5000万元的7个。
1986年底,县内有省级干线公路5条,136公里;县乡级公路17条,157公里。晴
雨通车里程达287公里。滨湖的辛安、向阳港口已建成。全县货物运输量为591万吨,
货物周转量达1.1亿吨公里。全县有邮电所24个,职工379人。邮路2878公里,邮电总
业务量达168.2万元。
1986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2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583万元,县城基
础设施建设投资460多万元。新建和拓宽县城骨干道路6条。新建铁路立交桥2座。完
成供水干管工程1100米,使日供水能力达到2000立方米。改建疏通下水道14公里。新
增城市绿地1万平方米,使绿地复盖率达到12.6%。
1986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收入4933万元。预算内支出437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
达到5.28亿元,其中个体工商业的年销售额为1.7亿元,占总额的30%。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完成2115万元,比1985年增长99.7%。
1986年,全县有中学22处,小学606处,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已达到省规定要求
。学生升入大、中专的人数为1212人。
全县18所科研单位,有技术人员7657人。1986年完成科研项目25个,其中重要科
研项目9项。县钢窗厂试制的新型铝合金门窗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年
创利税15万多元。县内文化、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县广播电台、电视台、通信卫星
地面接收站已建成,全县医疗机构已有30个,开设病床1407张。县内1196个村建立了
卫生室,占村镇总数的99.5%。
1986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515元,比去年增加61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00元
,比去年增加14.7元。全县1986年底储蓄余额为1.5亿元。

(刘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