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159&run=13

【农村扶贫扶优工作】扶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和扶助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勤
劳致富(简称“双扶”),是农村救济工作和优抚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改革和发展,是引
导和帮助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农村因主要劳力死亡、残废、长期患
病或遭受意外不幸事故,以及人口多、劳力少,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
难的贫困户有150多万户、600多万人,约占农业人口的10%。其中温饱问题没有完全
解决的有89万多户、400多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连片贫困地区有沂蒙山区、渤海
湾盐碱涝洼地区、黄河滩区和东平湖区。这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低于当地群众一般生
活水平的优抚对象,特别是复员退伍军人中伤、病、残、孤四种对象和参战立功人员,
是扶优工作的重点。
山东省农村“双扶”工作,于1979年试点,逐步在全省推开。1986年7月,省委、
省政府召开了沂蒙山区第二次现场办公暨扶贫工作会议。之后,省政府成立了山东省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对14个贫困县(区)在“七五”期间给予重点扶持
的规划。14个贫困县(区)是沂水县、沂源县、沂南县、平邑县、费县、蒙阴县、临沭
县、临朐县、枣庄市山亭区、泗水县、鄄城县、单县、梁山县、商河县。扶持的形式
和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从单纯救济到扶持发展生产,从帮助贫困户发展自给性生产到
发展商品生产,从资金、物资扶持到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智力扶持,从单户扶持
到多层次多形式地扶持。 到1986年底,全省累计扶持贫困户116.7万多户,其中已有
60.8万多户摆脱了贫困,占被扶户的52.1%;扶持优抚对象74万多户,其中有24万多
户进入富裕行列, 占被扶持户的32.4%。1986年各级民政部门共投放扶贫资金330 0
多万元,扶持贫困户42万多户,当年脱贫20.8万户,占被扶持的49.5%;扶持优抚对
象20万户, 其中有6万多户已进入富裕行列,约占被扶持户的30%。在“双扶”工作
中,全省兴办“双扶”经济实体3209个。

在1986年11月民政部召开的全国扶贫扶优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山东省有
42个“双扶”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其中先进单位30个,计有:中国
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海阳、崂山、沂水、临朐、博兴、安丘、山亭、泗水、新泰、
历城、郓城、莱芜等县、区、市人民政府及茌平、博山、海阳、高密、招远等县、区
民政局,共青团邹县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鄄城县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招远县支行,
陵县郑家寨乡、长清县五峰山乡、淄博市淄川区东坪乡、费县芍药山乡、胶县后屯乡、
平阴县洪范池乡、商河县赵奎元乡人民政府,蒙阴县旧塞乡于条山村、乐陵县丁坞乡
西街村民委员会。先进个人滕兰胜、李玉泽等12名。

(王生)

【城镇社会救济】1986年全省共开支城镇社会救济费116.5万元。其中城镇无依无靠、
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人员(简称“三无”对象)享受定期救济的有1914人,开支经费
34.6万元; 临时救济4.55万余人次, 开支经费45.5万元;救济社会困难户开支经费
36.4万元,从而保证了孤老残幼等社会困难户的基本生活。同时,各级民政部门认真
落实城市社会救济政策,逐步实现由单纯救济型向劳动福利型转变,积极扶持城镇困
难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发动各行各业和街道群众对分散供养的“三无”
对象开展包户服务和“送温暖”等活动;兴办不同层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对一部
分“三无”对象实行了集中供养,使他们吃、穿、住、医等都有保障。
截至1986年底,60年代初期精减退职的老弱残职工中有2.26万人享受到本人原标
准工资40%的救济, 1986年支出此项救济经费708.7万元;此外,还支出20.2万元对
精减退职老职工给予了临时救济。

(马连印)
【救灾工作】1986年,山东省发生干旱、冰雹、洪涝和台风等灾害。全省农作物受灾
面积5270.5万亩, 成灾3213.4万亩。死57人。有701万多人因灾缺粮。倒塌损坏民房
29.66万间。
一、 旱灾。1986年全省有40个县、市、区旱情严重。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61.6毫
米, 比常年少137.9毫米。 全年一直呈旱象 (除个别地区) 。 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
3904.1万亩,成灾面积2489.2万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
二、雹灾。从4月29日-10月14日,全省发生雹灾31次,累计有86个县(市、区)受
灾, 其中27个县2次受灾,13个县市3次受灾,商河县4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926
万亩,成灾面积4860万亩,倒塌损坏民房26.2万多间。
三、洪涝灾。7月下旬,临沂地区、菏泽地区和枣庄市的6个县区连降大到暴雨,
有45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共抢救转移安置灾民1.1万多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6.7万亩,
成灾面积87.2万亩。
四、 台风灾。第15号台风于8月28日上午从荣成县以东海面经过,荣成县局部地
方受其影响,共损坏船只17艘,其中沉没7艘,损失扇贝140亩、贻贝90亩,总经济损
失300多万元。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人民积极支援灾区群众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先后下
拨自然灾害救济款3708万元, 救济357.3万多户灾民贫困户。下拨了大批救灾物资。
全省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募集衣被224万多件(床) ,送到灾区和贫困地区的贫困
户、五保户手中。受灾地区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互济活动。重旱地区和
水源缺乏的单位,千方百计寻找和开辟水源,抗旱保苗。据统计,全省抗旱浇灌农田
2.44亿亩次,夏播期间,全省共造墒播种1775万亩次,浇水保苗1365万亩。在大灾之
年夺得了农业生产的好收成。

(王开建 王民生)
【社会福利事业】1986年,山东省共有县以上优抚、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5个,其中优
抚事业单位25个,社会福利院20个。优抚事业单位全年共收治病员2148人,社会福利
院共有院民2371人。由于各单位坚持“休养、治疗、康复”三结合的方针,实行对外
开放,开展技术交流,扩大服务经营项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社会福利工作由救
济抚恤型逐步向劳动福利服务型转变,由单纯供养逐步向供养与康复相结合转变,提
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6年全省优抚事业单位对外门诊收治社会病人5万多人
次,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接收自费代养人员396人,开展多种经营项目30余种,总收入
达50多万元。

(齐良才)
【农村五保供给工作】 据1983年2月-8月全省农村五保户普查统计,山东省农村共有
五保对象18.6万余人, 占全省农业人口的0.3%。其中,老人17.55万人,残疾人862
5人, 孤儿2468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地不断改革和完善五保供
养办法,保证了五保政策的落实。
一、兴办敬老院,由分散供养为主向集中供养为主发展。到1986年底,全省共兴
建乡镇敬老院2126处,村办敬老院3517处,共供养五保户4.12万人。其中1986年新建
乡镇敬老院1161处,村办敬老院1377处。全省有28个县(市、区)的全部乡镇都办起了
敬老院。敬老院里实行民主管理,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五保老人入院自愿,出院自由,
在敬老院里丰衣足食,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文化生活也较丰富,有的敬老院还开展
了康复活动。
二、实行五保供养经费乡镇统筹。1986年8月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山东省
农村五保工作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供给五保户的粮款等项费用,以及支付给敬
老院工作人员和分散五保护理人员的报酬一般应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筹集,统一使用”。
并要求五保户的供给标准略高于当地人均收入的水平。实行五保供养经费乡镇统筹,
使农村群众供养五保户的负担更加合理,从根本上保障了五保户的生活。到1986年底,
全省已经有490个乡镇实行了五保供养经费统一标准,统一提留,统一兑现。
三、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把村办敬老院和分散五保户统管起来,开展系列服务
活动, 逐步形成五保服务网络。五保服务网络的主要工作内容是:1、按照当地政府
规定的供养标准,由乡镇统一提留,乡镇敬老院统筹安排,每月按时将粮款送到分散
五保户家中, 并在供养标准范围内,负责调剂粮食品种。2、定期为分散的五保户清
理卫生, 拆洗衣服被褥。3、坚持巡回医疗制度,定期为分散五保户检查身体,建立
五保健康卡片、 病历档案。4、定期走访五保户,检查村民委员会对分散五保户的供
养落实情况, 征求五保户的意见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检查指导村办敬老
院的工作。

(王生)

【社会福利生产】1986年,山东省各级民政部门在国家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和社
会各方面的扶持下,坚持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乡镇福利企业,巩固提高
城市福利企业。

1986年底, 全省各级各类福利生产单位已发展到1719处,其中当年新建855处,
占总厂数的49%。发展比较快的青岛、烟台、淄博、济南等市已有80%的乡镇办起了
福利厂;潍坊、济宁、泰安、枣庄等市约有50%的乡镇办起了福利生产单位。崂山、
胶县、黄岛、牟平、招远、海阳、张店、博山、历城、潍坊、莱芜、嘉祥、滕县等市、
县、区全部或基本实现乡乡镇镇有福利厂。全省社会福利企业总产值达4.47亿元,完
成利润4287万元, 产值、 利润都比1985年增加一倍多。福利企业职工总人数已达到
6.46万人。青岛、烟台、济南、淄博等市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基本上解决了就业问
题。 随着生产的发展,福利企业产品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86年5月在崂
山县举办的全省福利企业产品展销会上,参加展出的产品有机械、电器、化工、塑料、
橡胶、五金、造纸、家具、服装、食品、印刷、工艺美术等14个类别、1490个品种。
其中不少产品达到了国家标准,有的获省优、部优称号、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在同
年民政部举办的全国福利企业产品展销会上,山东荣获展销一等奖。

(马连印)

【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 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1986年12月6日在济南
举行成立大会。基金会的宗旨是:本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全省残
疾人服务。其主要任务是: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解决残疾人的教育、就业、生活、
医疗康复及婚姻、家庭等问题,举办残疾人福利事业;筹集、管理和使用残疾人福利
基金;开展残疾预防的宣传教育;开展国内外残疾人组织、福利组织的友好往来与相
互合作。参加成立大会的有:省委、省顾委、省纪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
协、济南军区政治部,后勤部和省军区的负责人梁步庭、陆懋曾、姜春云、苏毅然、
李发荣、李振、卢洪、谭庆琏、金宝珍、袁守芳、何其祥、刘玉德,基金会名誉理事
高克亭、秦和珍、高启云、郭贻诚、张锡田、李文、左齐,残疾人代表张海迪以及省
级机关各部门、 各市地负责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共400多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
金会理事长邓朴方专程前来祝贺并在大会上讲了话。民政厅厅长谭福德向大会作了关
于山东省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现状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筹备情况的汇报。中顾委委员、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谭启龙和苏毅然、张海迪等在大会上讲了话。大会通
过了《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章程》;以《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为题发出致全
省人民的公开信;推选谭启龙、苏毅然为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马连
礼为理事长,谭福德、刘汉彬、宫秀夫、张海迪为副理事长、齐良才为秘书长。

(周克勇王生)
【山东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山东省盲人聋哑人协会成立于1980年。是年1月25日-29日
在济南召开了全省盲人聋哑人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山东省盲人聋哑人协会第
一届委员会委员39人。1984年8月27日-29日,山东省第二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济
南举行。经过充分酝酿,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9名委员组成的协会第二届委员会。马连
礼为主席,宫秀夫、陈香利(盲)、吕坚毅(聋)任副主席,孔繁臣任秘书长。
截止1986年底, 全省已建立协会组织61个,其中市级协会9个,区级协会13个,
基层分会38个。协会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活动:
一、协助有关部门安置盲人聋哑人就业。到1986年底,全省城乡通过兴建社会福
利企业等各种渠道共安置了有劳动能力的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缺者2.49万人就业,其
中9个省辖市安置就业7446人,占9个市有劳动能力的盲人聋哑人总数的85%以上。
二、开展了文体活动。在组织盲人聋哑人开展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举
办了全省聋哑人乒乓球和篮球比赛、伤残人乒乓球锦标赛、盲人音乐录音评比、聋哑
人美术书法工艺品展览、聋哑人表演艺术录相比赛。多次参加全国盲人聋哑人、伤残
人运动会和文艺体育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三、配合教育部门,兴办特殊教育事业。到1986年底,全省盲聋哑学校已经发展
到50处, 在校学生3000多人;兴办弱智儿童学校和弱智辅读班25处,使近800名弱智
儿童受到教育。各地协会还举办了盲人聋哑人文化补习班和夜校,并同有关部门联合
举办按摩、 木工、缝纫、美术等技术训练班31期,培训了330多人。还有不少盲人聋
哑人在协会的支持下,参加了中等专业学校、夜大学和函授大学的学习。
四、开展了盲人聋哑人康复工作。各级协会配合卫生部门,在山东省耳鼻喉研究
所、济南市中心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别举办了聋儿语言听力康复班和聋儿家
长训练班。 省协会于1985年9月建立了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已经为1100多名聋
儿进行了测听检查,为600多名聋儿配戴了助听器,举办了7期聋儿语训班,使近百名
聋儿不同程度地有了简单对话的能力。省聋儿听力康复中心先后接受了联合国基金会
和美国拉马大学听力研究所专家的考察访问。他们既训聋儿又训家长的教学方法得到
了外国专家的赞赏。

(程戈立王生)
【收容迁送工作】1986年全省设有济南、德州、兖州、泰安、潍坊、张店、薛城、青
岛、烟台、禹城、济宁、聊城、北镇、菏泽、临沂、东营等16处收容迁送站,工作人
员230人。全年收容自由流动人员16360人次。省民政厅和各收容迁送站,认识贯彻落
头民政部城福司在哈尔滨召开的13个省、市、自治区收容遗送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
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开展了以副养站活动,
取得了明显成果。 通过对各站全面评比检查,评选出潍坊、烟台、济南、兖州等4处
收容迁送站为省文明收容迁送站。 自1983年以来,省民政厅先后拨出经费143万元,
对烟台、薛城、聊城、惠民、东营、临沂、泰安、济南、潍坊、德州等收容迁送站进
行了改建或扩建,使大多数站的站容站貌有了改观。

(马连印)
【乡镇建设“一厂一院一会”】随着农村救灾、救济工作改革的深入,山东省1985年
开始在乡、镇兴建一厂(双扶厂或福利厂)、一院(敬老院)、一会(救灾扶贫基金会),
作为建立农村基层社会保障体系雏形的形式之一。“一厂”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双扶”
经济实体,重点建好乡镇“双扶”厂或福利厂,安置农村“双扶”对象和残疾人,为
其提供参加劳动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场所。并以“双扶”厂、福利厂为基础,建立
民政经济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为,双扶”对象和残疾人的生产服务基地。“一院”是
在乡镇建立敬老院,重点收养贫困村的五保户和孤老优抚对象,实行集中供养,使之
安度晚年。乡镇敬老院还担负着对村办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五保户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建立农村五保服务网络,使之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服务中心,
逐步为所有老年人提供服务。“一会”是建立乡镇救灾扶贫基金会,多渠道吸收社会
资金,用于救灾扶贫和社会福利事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县级救灾扶贫基金管理机
构,发展行政村救灾扶贫储金会,分级负责救灾扶贫款有偿回收部分、群众集资和捐
赠等资金的管理使用,形成救灾扶贫资金管理服务网络。1985年以来,“一厂一院一
会”发展很快。截止1986年底,全省共建乡镇“双扶”经济实体和福利厂3209处,敬
老院2126处,救灾扶贫基金会1458个。威海市、掖县、平阴县、莱芜市、宁阳县的全
部乡镇都建起了“一厂一院一会”。

(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