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132&run=13

【戏剧艺术概况】山东的戏剧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曾在山东境内流行的剧种有
30多个。现有剧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由民间演唱形式发展起来的剧种,如
吕剧、两夹弦、四平调、化装坠子等;二、周鼓子系统,加柳琴戏,五音戏、茂腔、
柳腔等;三、梆子系统,如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东路梆子、平调等;四、弦
索系统,如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五、其它地方小戏,如哈哈腔,一勾勾、
蓝关戏、渔鼓戏、八仙戏等;六、外省传入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评剧、豫剧、河北
梆子等;七、话剧、歌剧、舞剧。以上剧种,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发展到几十个专
业剧团和近百个业余剧团(如吕剧、京剧、豫剧等),有的则趋于衰退,已无专业剧团
(如哈哈腔,一勾勾、东路梆子等)。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戏曲的挖掘、研究、整理、改编工作。广大
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和老艺人相结合,先后挖掘记录各剧种传统剧目2054出,计4800余
万字,并收集了大批剧种史、音乐、脸谱等有关资料。由民间说唱“化装扬琴”发展
形成的吕剧,流行地区除遍及本省外,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南至江苏,都有专业
演出团体;改编演出的《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借年》等,
曾获得戏曲会演奖励,并拍摄成戏曲艺术片。京剧《奇袭白虎团》、《红嫂》、《虎
头牌》;柳子戏《孙安动本》;山东梆子《两狼山》、《墙头记》、《程咬金招亲》、
《画龙点睛》 、 《前沿人家》;莱芜梆子《红柳绿柳》;两夹弦《相女婿》;话剧
《丰收之后》、《沉浮》、《命运》、《眷恋》、《飞吧,海燕》等,都是30余年来
创作、 整理、改编的优秀剧目。其中许多剧目曾进京汇报演出。据不完全统计,自1
977年至1983年底, 全省创作、发表、上演的剧本629个,其中获省级奖励的105个,
获国家奖的15个。1984年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演出月,演出了吕剧、京剧、话剧、歌剧、
山东梆子、 柳子戏、五音戏、四平调、评剧等共17台剧目,其中现代戏13台。198 5
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山东省梆子剧团参加演出新编历史剧《程咬金招亲》,获得
六项奖励。1986年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设立演出、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
门类的综合奖和主角、配角、群众角色、作曲、伴奏、配器、灯光、服装、化装、绘
景、字幕等30个项目的单项奖,对参加演出的30多台戏进行了全面评奖。
近年来, 本省曾多次派出艺术团体出国访问演出,1982年9月4日至10月7日,山
东省京剧团赴日本演出,剧目有《孙悟空大闹乾坤》、《铡美案》、《锯大缸》等。
同年10月,省京剧团赴新加坡参加艺术节演出。1983年12月,烟台市京剧团访问缅甸、
印度演出。省内还多次接待了来华访问的外国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
流,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纪根垠)

【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由山东省文化厅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共同举办的
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演出月于1986年11月8日至22日在济南举行。 来自全省各地的26个
剧团,共演出了12个剧种的31个剧目,其中现代剧目15个,新编历史剧16个。演出质
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两届戏剧演出月,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届戏剧月共
评出各项优秀奖51个,为鼓励表彰尖子演员,还首次设立了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11月26日下午,省文化厅和省剧协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了发奖大会。省委、省政府领
导人李昌安、姜春云、苗枫林、马长贵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演职员发奖。李昌安鼓励
戏剧界、文艺界要大胆探索,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加强对外文化交
流,把国外有益的东西引进山东,更多地把山东的文化艺术介绍到国外。
在这届戏剧演出月中获优秀演出奖的是:淄博市五音戏剧团演出的《石臼泉》、
山东省话剧团演出的《眷恋》,山东省吕剧团演出的《画龙点睛》。获演出奖的是:
枣庄市柳琴演出团演出的《匡衡进京》、沾化县吕剧团演出的《攀亲记》,长岛县吕
剧团演出的《魂归故里》。获荣誉演出奖的是青岛市话剧团演出的《飞吧,海燕》。
获优秀剧本奖的是:话剧《飞吧,海燕》(编剧戴路) ;五音戏《石臼泉》(编剧王敦
正、陈倩);柳琴戏《匡衡进京》(编剧邵明思);话剧《眷恋》(编剧翟剑萍、王厚强);
吕剧《魂归故里》(编剧张彭、王其德、李衷一、赵均伦) ;吕剧《攀亲记》(编剧孙
贵文)。另外,还有剧本奖14个,优秀导演奖6个,导演奖15个,优秀表演奖23个,表
演奖80个, 群众角色奖2个,风格奖1个,优秀作曲奖5个,作曲奖13个,音乐伴奏奖
11个,音乐配器奖2个,优秀舞美设计奖2个,舞美设计奖13个,优秀灯光设计奖2个,
灯光设计奖1个, 优秀服装设计奖1个,服装造型奖2个,服装奖1个,绘景奖4个,灯
光操作奖1个,化装奖1个,道具制作奖1个,字幕奖5个。获最佳主角奖的是淄博市五
音剧团的霍俊平(女,在《石臼泉》中饰鲁丫);获最佳配角奖的是省吕剧团的裴永宽
(男,在《画龙点睛》中饰赵元楷) 和青岛市话剧团王宇(女,在《飞吧,海燕》中饰
王大光) 。戏剧月期间,山东省柳子剧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各有一台剧目参加展
览演出,并获展览演出奖。

山东地方剧种表

┌────┬────────────────────────────┬────────────┬───────────┐
│剧种 │简介 │流行地区 │附注 │
├────┼────────────────────────────┼────────────┼───────────┤
│吕剧 │初名“化妆扬琴”或“琴戏”,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 │以博兴、惠民为中心,遍及│莱阳一带又称“蹦蹦”。│
│ │而成。 │山东大部地区和新疆、江苏│ │
│ │ │、东北三省。 │ │
├────┼────────────────────────────┼────────────┼───────────┤
│五音戏 │由民间秧歌、花鼓发展而成。分东路(淄博为中心)、西路(章丘 │济南、淄博等地。 │又称“周姑子”“秧歌腔│
│ │为中心)、北路(惠民为中心)三支。1952年开始由弦乐伴奏。 │ │”“五人戏”。 │
├────┼────────────────────────────┼────────────┼───────────┤
│茂腔 │由“本肘鼓”发展而成。曾受“河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 │青岛市、潍坊市一带。 │与“柳琴戏”有血缘关系│
│ │。 │ │。 │
├────┼────────────────────────────┼────────────┼───────────┤
│柳腔 │与“茂腔”同源。剧目与“茂腔”相同,唱腔和伴奏乐器有别 │青岛市、即墨等地 │ │
│ │。 │ │ │
├────┼────────────────────────────┼────────────┼───────────┤
│柳琴戏 │由民间花鼓发展而成。用柳叶琴伴奏。与“周姑子”有血缘关 │临沂、枣庄、滕县、济宁等│又名“拉魂腔”。与苏北│
│ │系。临沂今仍称“周姑子”。 │地。 │柳琴戏有血缘关系。 │
├────┼────────────────────────────┼────────────┼───────────┤
│两夹弦 │由鲁西南的“花鼓丁香”演变而成。受豫剧影响较大。 │鲁西南一带。 │与“一勾勾”有血缘关系│
│ │ │ │。 │
├────┼────────────────────────────┼────────────┼───────────┤
│一勾勾 │传说源于德州、聊城一带的民间小戏,用“四根弦”伴奏。原 │德州、聊城、惠民一带。 │即“四根弦”,已无职业│
│ │名“尼姑讴”,又名“河西柳”。 │ │剧团。 │
├────┼────────────────────────────┼────────────┼───────────┤
│四平调 │由“砀山花鼓”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的唱腔、锣鼓融合而成 │济宁、菏泽、聊城及苏北、│ │
│ │。因具有四种戏的成份,故名“四平调”。 │豫东一带。 │ │
├────┼────────────────────────────┼────────────┼───────────┤
│化装坠子│以“河南坠子”为基础,吸收豫剧的部分唱腔与演出形式而搬 │鲁西南及聊城一带。 │已无职业剧团 │
│ │上舞台。 │ │ │
├────┼────────────────────────────┼────────────┼───────────┤
│哈哈腔 │由河北省传来,用“四根弦”伴奏。 │惠民地区北部。 │已无职业剧团 │
├────┼────────────────────────────┼────────────┼───────────┤
│柳子戏 │属于元、明以来“弦索”系统的古老剧种,曲调由流行中原的 │以鲁西南为主,至聊城、曲│曲阜、临沂称为“弦子戏│
│ │民间俗曲小令演变而成。后将七字句唱调“柳子”容纳在内, │阜、泗水、临沂及苏北、豫│”,黄河以北称“北调子│
│ │遂命名为“柳子戏”。旧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 │东等地。 │”,“糠窝窝”。 │
│ │。兼有高腔、青阳、乱弹、,娃娃,皮簧等剧目和唱法。 │ │ │
│ │以横笛、笙、三弦伴奏。 │ │ │
├────┼────────────────────────────┼────────────┼───────────┤
│大弦子戏│与柳子戏同出一源,剧目,唱法与柳子戏不尽相同,有“粗弦 │鲁西南及豫北滑县一带。 │已无职业剧团 │
│ │子、细弦子”的说法。伴奏以三弦为主,锡笛、大笛、笙为辅 │ │ │
│ │。唱曲牌。 │ │ │
├────┼────────────────────────────┼────────────┼───────────┤
│罗子戏 │是柳子戏、大弦子戏的姊妹剧种,唱曲牌。又名“大笛子罗罗 │鲁西北、鲁西南及豫北一带│已无职业剧团 │
│ │”,“大笛子戏”“罗罗头”。保存了部分高腔,青阳腔。以 │。 │ │
│ │大笛、三弦、笙伴奏,与“大弦子戏”曾同台演出。 │ │ │
├────┼────────────────────────────┼────────────┼───────────┤
│山东梆子│由西北经河南传入山东的梆子戏。与莱芜梆子、平调有一定的 │鲁西南、鲁南、鲁中及豫东│又称“高调”。 │
│ │历史渊源,与豫剧中的祥符调、豫东调有一定的关系。以菏泽 │、豫北、苏北、皖北一带。│ │
│ │为中心的称“淮调”,(通称曹州梆子);以济宁为中心的称“ │ │ │
│ │下路调”。 │ │ │
├────┼────────────────────────────┼────────────┼───────────┤
│东路梆子│自晋、陕经河北传入山东的梆子戏。唱腔带假腔尾音。有部分 │惠民地区及河北南部。 │已无职业剧团 │
│ │昆曲剧目。又名“章丘梆子”。 │ │ │
└────┴────────────────────────────┴────────────┴───────────┘
┌────┬───────────────────────────┬────────────┬─┐
│莱芜梆子│由鲁西南的梆子戏形成与徽戏结合而成。徽戏剧目占一定比例│以莱芜为中心,泰安与临沂│ │
│ │。又称“莱芜讴”。 │地区北部。 │ │
└────┴───────────────────────────┴────────────┴─┘

┌───┬───────────────────────────┬────────────┬────────┐
│枣梆 │山西“上党梆子”的支流。由长治,晋城在光绪初年传入鲁西│菏泽地区及豫北,冀南一带│亦称“泽州调” │
│ │南,逐渐山东化。旧称“本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19│。 │ │
│ │60年谐其音,定名为“枣梆”。 │ │ │
├───┼───────────────────────────┼────────────┼────────┤
│平调 │梆子系统的一个声腔、由于唱腔低于“高调”而保名又“大油│鲁西南及豫北一带。 │ │
│ │梆”,有源于木偶戏一说 │ │ │
├───┼───────────────────────────┼────────────┼────────┤
│乱弹 │属于北方流行的弦索系统。受“丝弦戏”的影响较大。曾为河│聊城地区的西北部一带。 │本省已无职业剧团│
│ │北省“昆、高、丝、乱”四大剧种之一。又称“五音联弹”。│ │ │
├───┼───────────────────────────┼────────────┼────────┤
│蓝关戏│在“渔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又名“南官戏”。 │掖县、招远一带 │已无职业剧团 │
├───┼───────────────────────────┼────────────┼────────┤
│渔鼓戏│或称“道情”。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后成为较流行│济宁、菏泽、临沂、惠民、│已无职业剧团 │
│ │的曲艺形式之一。 │烟台等地 │ │
├───┼───────────────────────────┼────────────┼────────┤
│八仙戏│以唱曲牌为主。由演“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神化戏而│临淄一带。 │已无职业剧团 │
│ │得名。 │ │ │
├───┼───────────────────────────┼────────────┼────────┤
│玻戏 │一种民间流行的戏曲演唱形式。由剧目《十八个大姐斗玻》而│冠县、茌平、平阴等地。 │已无职业剧团 │
│ │得名。 │ │ │
└───┴───────────────────────────┴────────────┴────────┘

戏剧演出月结束之后,省艺术研究所和戏剧丛刊社联合举办了戏剧创作研讨会。

(吴世廉)
【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成,初名“化装扬琴”或“琴戏”。商河一
带称“迷戏”,胶东俗称“蹦蹦戏”,1953年定名为吕剧。流行地区以博兴、惠民、
济南为中心,遍及全省大部地区。传统剧目大致可分两种:小戏如《小姑贤》、《王
定保借当》等,是基本剧目;连台本戏如《金鞭记》、《五女兴唐》等,是由鼓词、
琴书一类改编。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群众语言。唱腔朴实优美,灵活顺口,
易学易唱。板式主要有四平、二板、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等。主要伴奏乐器有
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脚色行当过去以小生、小旦、小花脸为主,解放后增加
了其他行当,著名演员有时殿元、时克远,李国庆、张传海、郎咸芬、林建华、王俊
英、李岱江等。山东省现有30余个专业剧团,新疆、江苏及东北三省也有专业吕剧团。
代表剧目《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等已先后拍成电影。

(马建中)
【山东梆子】清初由山陕经河南传入山东境内的梆子戏。又名“高调梆子”。菏泽一
带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西北、
鲁南、鲁中及豫东、豫北、苏北、皖北一带,传统剧目有四、五百出,多为历史故事
剧。也有许多民间生活小戏及部分昆腔,笛戏、大笛罗罗的剧目。表演粗犷豪放,唱
腔激越高亢,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常用的唱腔有慢板、流水、二八板、一鼓
二锣、栽板、飞板、金钩挂、倒三拔、羊黄等板式。早期的伴奏乐器为大弦、二弦、
三弦,后改用板胡、二胡、笙、三弦等。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门头,细分
为三十一小行。经过加工整理的剧目有:《两狼山》、《玉虎坠》、《黄牛分家》等。
现代剧目有《前沿人家》、《三回船》等。新编历史剧目有《程咬金招亲》、《画龙
点睛》等。《墙头记》一剧于1982年拍摄成电影。名演员有:宋玉山、丁宪文、窦朝
荣、卢胜奎、刘君秋、刘玉朋、刘桂荣和杨梅兰等。

(马建中)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由徽戏与鲁西南的梆子戏结合而成。该剧种流行于莱
芜、泰安、新泰一带。传统剧目有276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主奏乐器依剧目类别
而定:梆子戏剧目以提琴(也称大胡琴)伴奏;皮黄、拨子类剧目以胡琴伴奏,定调较
低;乱弹腔类剧目以横笛伴奏;罗罗腔类剧目以唢呐、海笛或横笛、胡琴伴奏;滩黄
腔类剧目以横笛、海笛、二胡伴奏。唱腔发音以真声为主,旦角唱腔尾音翻高八度,
使用假声; 生角唱腔中有“靠山吼” ,即用极高的假声倒吸气唱出,风格特殊,称
“力嗓”。表演风格朴实敦厚。角色行当分为“三大门头十三行”,也称作“五生、
四旦、四花脸”。1954年成立的莱芜县莱芜梆子剧团,整理演出了《两狼山》、《赵
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等,
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已摄制成电影。著名演员有陈富庆(艺名魔旦子)、胡
大采、胡庆松、程庆全、张庆法、张吉雷、赵兴风、魏育生、孟君兰、王玉红,宋其
珍、张克学、李玉华等。

(马建中)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在鲁南及豫东、苏北等地又
叫“弦子戏”。黄河以北一带俗称“北调子”或“糠窝窝”。临清一带称“吹腔”。
柳子戏属于弦索系统的剧种。 是元、 明、清以来,在中原地区流传的[锁南枝]、
[旁妆台]等俗曲小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组成。俗
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1。代表性剧目有《白
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等。俗曲曲牌委婉动听,现已挖
掘、 整理曲牌500余支。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笙、笛子。柳子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
程中,承受了高腔、青阳、昆腔、乱弹、罗罗、皮簧的部分剧目及声腔。脚色行当分
为生、旦、净、丑四大门头十二行,后又细分为二十二小行。早期的名演员有“十里
轰”、“盖山东”等。后来又有王福润、张春雷、黄遵宪等。1962年山东省柳子剧团
演出的《孙安动本》已摄制成电影。

(马建中)
【五音戏】由民间秧歌、花鼓发展而成。又名“秧歌腔”、“五人戏”、“周姑子”。
该剧种流行于济南、淄博等地。唱腔有悠板、二不应(二板)、鸡刨爪(快板)、散板等
曲调。早期只以打击乐伴奏,1952年开始增加了弦乐伴奏。乐器有高胡、二胡、琵琶、
三弦、杨琴、笙、笛等。脚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又细分为十九小行。传统剧
目有160余出, 如《王小赶脚》、《拐磨子》、《双生赶船》、《彩楼配》等。近些
年来,改编了一部分《聊斋》剧目,创作了许多现代剧目。名演员有曹然生、高桂芳
(艺名半碗蜜)、邓洪山(艺名鲜樱桃)、明洪钧、霍俊萍等。

(马建中)
【剧目简介】《红柳绿柳》。莱芜梆子现代剧目。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丁老旺
的儿子满仓、满缸、满箱同红柳、绿柳、玲玲谈恋爱,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爱情产
生了误解,后经受了考验。三中全会后,县委书记金涛消除余悸,深入群众,倾听八
婶等人的意见,总结经验教训。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三对青年终于得到了幸福。
该剧由莱芜县莱芜梆子剧团演出。于1982年拍摄成电影。获1981--1982年全国优
秀剧本奖。编剧张彭、王其德、纪根垠;导演杜非、杨连福、方航一;演员:李玉华、
李桂英、孟君兰、高建军、张学文、刘士平、张洪展、魏育生、吕平等。

《程咬金招亲》。山东梆子剧目。反映隋末瓦岗寨起义将领程咬金的故事。程相
貌虽差,却心地善良,以耿直、正义的行为感动了女英雄裴翠云,二人结为夫妻,壮
大了瓦岗寨起义队伍的力量。
该剧由山东省梆子剧团演出,编剧胡沁,主要演员有刘风雪、王金玲,张贵元等。
剧本曾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以后此剧参加了1985年全国戏剧观摩演出,
获演出三等奖。

(马建中)
【山东省京剧团】1950年由胶东文协胜利剧团和鲁南区党委京剧团合编而成。1954年
前,称“山东省实验剧团”;1956年,山东军区京剧团和志愿军京剧团并入。全国现
有演职员156人。30几年来,该团创作、改编上演了许多优秀剧目。其中如《虎头牌》、
《阿侬女》 、 《奇袭白虎团》、《红嫂》等。其中《奇》《红》两剧搬上了银幕;
《战马萧萧》参加了全省第二届戏剧月演出,获剧本、导演。演员、音乐奖。该团保
留传统剧目有《铡美案》、《将相和》、《玉堂春》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
朱德、邓小平、李先念、陈毅、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看过演出并接见过演职员。
1982年以中国京剧团的名义赴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恢复10周年演出;同年底,又以中国
京剧团名义到新加坡参加艺术节的演出。该团的主要演员有:方荣翔、薛亚萍、程青、
宋玉庆、周明仁、张秀莹、白云明、曾广发、徐富元、朱晋玲、鞠小苏、宋昌林、魏
慧丽等。
【山东省吕剧团】 1953年11月22日建团。其前身是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195
2年从青岛、 渤海,济南、昌潍、聊城等地市文工团及山大艺术系抽调了部分文艺工
作者,成立山东省歌剧团,1953年改为山东省吕剧团。现设有演员队、乐队、舞美队、
艺术室、演出科、行政科等部门,共有演职员123人。

该团建团以来,创作、改编演出了很多优秀剧目。《李二嫂改嫁》在1954年举办
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获剧本一等奖、演员一、二、三等奖,导演奖、音乐改革
奖、 舞美设计奖、演出奖,在全国享有盛誉。传统戏《姊妹易嫁》参加1979年国庆3
0周年北京调演, 获剧本,演出二等奖。现代戏《沂河两岸》、《两垄地》、《丰收
之后》 、 《亲事》,传统戏《小姑贤》、《借年》、《借亲》、《王定保借当》、
《龙凤面》,移植剧目《蔡文姬》、《打金枝》、《梨花狱》等也都深受观众欢迎。
近年来,创作、改编的《泪血樱花》、《婴翠》、《孪生姐妹》、《香蒲》等剧目在
山东省会演中获得多种奖励。1984以来,先后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望月》、《豆腐西
施》、《田家父子》等剧目。《画龙点睛》在1986年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会演中荣获
优秀剧本奖、 优秀导演奖, 优秀演员奖,优秀作曲奖,舞美设计奖等十一项奖励。
《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两垄地》、《半边天》等剧目先后由
长春、 上海电影制片厂及香港华文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 《李二嫂改嫁》获
1957年戏曲片百花奖。在剧目生产上该团始终坚持以现代戏为主,现代戏,历史戏,
传统戏三者并举的方针,是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员团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
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真、陈毅、贺龙、郭沫若、陶铸、胡耀邦等
多次观看该团的演出。
剧团曾两次到广州及深圳为外宾演出。1956年赴朝慰问志愿军。1958年以来,多
次赴福建、广西、云南等地慰问前线部队,在全国各阶层有较大影响。
该团主要演员有: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杨瑞卿、钱玉玲、常兰、裴永宽、
祝德英、吴萍、鲍少华、邓淑丽、高静、董家岭、李肖江等。

【山东省话剧团】1953年1月10日建团,现有演职员119人。建团以来上演了近百个剧
目。其中《百年大计》获1953年华东区话剧观摩会演演出奖,《丰收之后》获1963年
华东区话剧观摩会演演出奖。1964年《丰收之后》进京演出,周恩来、贺龙、陈毅、
李先念、谭震林、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职员。该剧由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1978年创作演出的《决战》,进京参加了调演。1979年
创作演出的《沉浮》,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汇报演出,获创作、演出奖。该团编剧,
山东著名剧作家翟剑萍于1982年5月随中国电影家代表团出访菲律宾,1985年5月29日
随《戏剧报》主编和《外国戏剧》编委、常委三人赴加拿大,出席第二十一届国际剧
协代表大会。1983年该团创作演出的《苏丹与皇帝》、《平原春秋》参加第一届戏剧
月演出,获创作、导演、舞美、化装、灯光、表演等多项奖。其中《苏》剧进京为全
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外交部以及76个国家的驻华使团先后作了演出。《命
运》参加了全省第二届戏剧月演出,获得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1986年《眷恋》
参加了全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
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等多项奖。近年来,该团部分演员参加了《喜盈门》,《内
当家》 、《山菊花》、《高山下的花环》、《武松》、《顾大嫂》、《西游记》等4
0余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工作。
该团的主要演员有:王玉梅、薛中锐、孙浩、刘子云、张亮、倪萍等。

(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
【山东省柳子剧团】 1959年6月由郓城县工农剧社及从各地抽调的部分演员组成。全
团现有演职员73人。除团部外,下设办公室、业务科、艺术室、演员队、乐队、舞美
队。该团建团以来,改编整理的传统戏有《孙安动本》、《玩会跳船》、《五台会兄》、
《张飞闯辕门》、《黄桑店》、《抱妆盒》、《白兔记》等。创作和改编移植的传统
剧目有《十五贯》、《王昭君》、《三凤求凰》、《春草闯堂》、《李香君》、《卧
龙求凤》、《琵琶遗恨》等。现代戏有《江姐》、《白毛女》、《三回船》等。1959
年11月山东省以柳子剧团为主的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 受到好评。1962年2月《孙安
动本》拍成电影。1965年以剧目《三回船》参加了山东省联合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
1982年《琵琶遗恨》参加省戏剧月调演。获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服装设
计等多项奖。1986年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期间,该团优秀传统剧目《红罗记》、《张
飞闯辕门》参加了展览演出,并荣获展览演出奖。近年来,该团还移植并演出了优秀
剧目《狱卒平冤》。1959年和1965年该团两次进京演出,先后有毛泽东、周恩来、刘
少奇、朱德、邓小平、彭真、陈毅、李先念、郭沫若、徐特立、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观看了演出。该团主要演员有:张春雷、黄遵宪、李艳珍、宁宇、李淑云、汤秋金。
孔祥启等。

(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