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112&run=13

【科技情报服务】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情报资料的要求
与日俱增。为适应这种要求,省内各级科技情报机构广泛开展了咨询服务活动。仅据
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聊城六市(地)情报所统计,1985年至1986年共接待
咨询用户1.3万次,接受咨询项目5953项,提供情报资料或产品样本1.2万份,转让科
技成果848项,签订委托合同或意向书290件。
全省各级情报机构还大力开展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据35个情报机构的统计,共完
成调研报告96篇,计133.2万字。其中有29项调研成果获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市(地)
奖励。
全省科技情报机构还广泛开展了声像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近几年
全省共收集、 摄制科技电影、录像片等398部,放映电影、录像350场,观众达4.8万
人次。
各级科技情报机构在文献与检索服务方面,广泛开展了定点定题跟踪、巡回服务。
据统计,全省各级科技情报机构,共接待读者12.5万人次,资料阅览流通量达11万册;
举办各种文献展览159次,参观展览人数达7万人次;为用户提供文献题录7154条,样
本、样品1.7万种,复制文献资料56.9万页,代译文献资料1090篇,约计4000多万字。
根据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各级科技情报机构广泛开展了情报有偿服务工作。
据1985年24个情报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共创收65.8万元,为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开辟
了新的资金来源渠道。
近几年,科技情报系统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1984年,成立了山东省科技情报处。
据1985年统计,省、市(地)、县和省直专业厅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等,
共有专职科技情报机构95个,有专职和兼职科技情报人员6000余人,其中专职科技情
报人员1060人,比1984年增加了76%;已建立省级专业科技性情报网、站90多个,网
员单位3000多个,全省基本形成了科技情报网络体系。
【全省科技成果转让洽谈会在莱西召开】 1986年5月20日至23日,由省科委和省
经济协作办公室共同组织的全省科技成果转让洽谈会在莱西县召开。经过洽谈,共达
成各类协议项目609个, 成交科技成果转让金额达2000万元。同时还组成了15个科研
生产联合体。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省直有关部门、省政府驻沪和驻京办事处、各市(地)和部分县
的部门负责人, 省内659家企业,44所高等院校和64个科研单位的代表,共1250人。
北京、天津、黑龙江、内蒙古、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的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
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这次洽谈会的突出特点是:①针对性强,效率高。通过调查了解,挂钩搭桥,将
科技成果信息发布给5000多个生产单位,将生产企业的400多个技术难题反馈给100多
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②注意了宏观指导,加强了协调论证。特别是对多次转让、
重复转让的成果,疏通各方关系,经过慎重考察,尽量避免盲目布点、盲目生产。③
帮助支持老区和贫困地区,在项目转让上给予优惠。黑龙江大学把汽车净化消声器的
科研成果, 按1/4的价格转让给临沂市机械厂;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把玉米粘合剂的
科研成果,无偿支援给临沂市雀山办事处。
【环渤海经济区15市(地)结成技术市场协作网】1986年,环渤海经济区的15个城
市和地区,正式结成技术市场协作网,共同开展技术贸易活动。
环渤海经济区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沧州、天津、
东营、 潍坊、烟台、青岛等13个城市和沧州、惠民2个地区。这些城市和地区地理位
置十分优越,科技力量与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实力
较强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15个市、地决定,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行技
术共享、信息共有、人才互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展人才、技术、信息的交流与
协作,协力振兴环渤海区经济。
【苏鲁豫皖4省接壤区科技开发联合会成立】 为了加强淮海经济区的科技协作,
促进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区的经济建设发展, 该区16个市、地科委9月在徐州集会,成
立淮海经济区科技开发联合会,形成了一个横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的包括
110多个市、县的庞大科技联合体。
淮海经济区是历史上早已形成的一个自然经济区,它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
连云港市,西临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蚌埠市,北到山东省济宁市。这一地区土
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有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但长期以来,由各种
因素造成该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缓慢,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低谷”。为了扭
转这一局面,16个市、地科委协商,组成了科技开发联合会,在江苏省徐州市设立了
联络处,以科技联合形成的优势,促进这一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淮海经济区科技开发联合会是松散型、开放式的科技组织,各会员单位将遵循平
等自愿、互惠互利、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科技协作交流。
16个市、地科委负责登记当地可供转让的科技成果、可供参观交流的科技开发典型、
可供推广的生产新技术以及需要招标的技术难题,由联络处汇总后举办技术交易会。
【滕县开展农业技术开发百点竞赛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986年5月, 滕县人民政府决定,由县科委组织1200名科技人员,进行粮蔬林果、畜
牧水产、农村能源、庭院经济等11个方面的技术开发。在全县20多个乡镇,选定农业
技术开发竞赛点250个, 推广应用从外地引进的70项科技新成果,采用本地一些成熟
的技术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该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①组织一支专业科技人员与农民技术员相结合的技术
开发队伍。既解决了专业科技人员少的困难,又调动了农民技术员的积极性。②积极
发展横向联系, 与国内13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经济协作关系,制定优
惠政策,吸引省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了重点技术开发和“百点”竞赛
活动。③切实加强领导。县政府建立了农业技术开发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三位副
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农工部、县科委、县计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
相应的领导班子,形成了专群协同搞攻关,你追我赶的技术开发热潮。如在大田种植
业方面,他们抓了10万亩小麦丰产示范样板,采取扩行距,降播量、用良种、配方施
肥等新技术,使亩产平均达到365公斤,比大丰收的1984年还增产2%。该县在山东农
业大学帮助下,试种2000亩旱播水稻获得成功,亩产稻谷达到365公斤。
在果树技术方面,向全县推广了“半成果”技术,使嫁接苹果苗成活率达95%,
最早16个月即可挂枝结果。
在养殖业方面,推广应用县畜牧兽医中心研制的“小鹅卵黄抗体”,仅此一项使
全县户养鹅成活率大大提高,一年经济效益增加15万元;引进推广中草药养鸡添加剂
“滕新一号”,使每只鸡一年可多产蛋1.5公斤,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淄博市出现老年“智力集团”】淄博市科技界出现了一个老年智力集团--离退
休科技工作者协会,成员都是离退休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人
才培训活动,受到人们的称赞。
这个协会是1986年下半年成立的,得到了淄博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
已发展到50多人,分土木建筑、建材、机械、化工、财会、经济、教育、翻译、农业
等10多个专业。他们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特点是:①有针对性地培训人才。根据第三
产业和乡镇企业急需经济管理和财会人员举办了财会和企业管理培训班,每期3个月,
1986年培训了98人。在搞好培训班的同时,他们还应邀到乡镇讲学,帮助农村财会人
员提高业务工作能力。②深入乡镇企业帮助解决生产难题。黑旺镇水泥厂生产工艺落
后,耗能高,效率低,经济效益很差,长期亏损。高级工程师罗荣光便深入这个厂,
先后提出5项改进措施, 已初见成效,使每吨水泥的成本下降了20多元。③联办技术
开发机构。协会的13名建筑设计师,采用以师带徒的方法,与乡镇建筑公司联办了设
计室,加强了乡镇建筑业的技术力量。
【济南2250名专业人员下乡服务】济南市制订优惠政策,组织市属企业和科研单
位, 从人才智力上对口支援乡镇企业。1986年7月,全市已有2250名各类专业人才,
采取业余指导、兼职兼课、短期聘用等方式下乡开展服务;市直14个业务局(公司)所
属的53个企业和科研单位,同57个乡镇签订了60份对口支援协议,为乡镇企业代培技
术人员257人,组织技术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55个,帮助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
人才匮乏、 技术落后是济南郊县乡镇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到198
5年底, 全市乡镇企业系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干部仅22
0人, 占职工总数的0.83‰。为改变这种状况,济南市人事部门对乡镇企业急需人才
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制订了对口支援计划,经市政府审批后,下达到市属14个业
务局(公司)及对口厂或科研单位,采取自愿报名与组织批准相结合的方法,落实到具
体专业人员。与此同时,中共济南市委组织部和市府人事局还正式颁布了优惠政策:
①国营企业的工人中专生,到四县一郊乡镇企业工作满3年(平阴县2年),符合干部条
件的,可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②市区到乡镇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在原工资级
别的基础上,向上浮动2级,3年后给予固定,并可再向上浮动。③到乡镇企业定期服
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原所有制身份、户口和粮食关系不变,调资、晋升、职称聘
任、分房等与原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④技术人员在乡镇企业工作期间,工资、奖
金、技术补贴和生活、路途补助等由受援单位承担;对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允许乡
镇给予奖励和适当提高待遇。⑤自愿业余为乡镇企业服务的在职科技人员及离退休、
社会闲散人员为乡镇企业服务的待遇,原则上由服务人员与乡镇企业协商解决,原单
位不加干涉。市人事部门还组织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见面,促使他们尽快达成并认真
履行协议。

(省科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