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贸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rec=102&run=13

【粮油贸易概况】一、1949-1952年,在粮油流通领域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多条流通渠道。①省财政厅管理下的各级粮食局,主要承担国家公粮的征收、保
管、调运,安排军粮和党政机关的粮食供应;②省商业厅管理下的各级粮食公司,
从事市场粮食购销,调剂有无,平抑市场物价;③国家粮食部门委托供销合作社
代购代销;④私人粮商和个体农民进行的粮食经营。1952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
决定,将粮食局和粮食公司两个系统合并,成立了省粮食厅,市地县成立了粮食
局,作为政企合一的机构,从事粮食工作的管理和经营。
二、 1953-1982年,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3年秋,全省实行粮食计划收购
与计划供应(简称粮食统购统销)。30年来,尽管具体政策办法不断调整,但统购
统销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1980年各级粮食部门先后建立了议价粮油购销机构,
参与市场调剂,作为国家平价粮油经营的补充。
三、1983年以后,逐步放宽政策,搞活粮食经营时期。从1983年起,在完成
国家征购、超购任务后,对粮食和油料,允许农民多渠道经营;1984年从夏粮上
市开始,又把多渠道经营的时间放宽到与国家征购同时进行。1985年,将粮食统
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缩小定购、统销的品种和数量,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定
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从1985粮食年度(4月1日)开始,粮食定购价格由原
来的超购加价改为“倒三七”比例。计价(即30%按原统购价,70%按原超购价)。
在此期间,粮食工作开始由管理向经营转变,采取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
方针,大力发展食品、饲料、粮油议价和其他多种经营项目。实行上述办法后,
给粮油贸易带来了新的变化:①适应了山东粮食余缺调剂新形势的要求。使历史
上长期缺粮的德州、 聊城、 惠民、 菏泽4个地区的粮食购销由缺变余以后,从
1984-1986年4个地区共调出粮食10.90亿公斤。 而过去调出粮食比较多的烟台市
变为粮食自给,全省由东粮西调,变成了西粮东调。②粮油贸易形成了国家、集
体、个人一齐上的新局面。目前,除了粮食部门从事粮油经营以外,供销、外贸
以及乡镇企业、个体运销户等也都积极参加。在1986年的社会粮食收购量中,粮
食部门以外的收购量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15.6%上升到30.5%。③在粮食经营
上,出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好势头。根据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
要,粮食部门开拓了新的服务领域。城镇粮店和农村粮所普遍开展了粮油食品加
工和饲料加工,基层粮食企业普遍开展粮油议价经营,支持了生产,方便了人民
生活。

(张元龙)
【国家粮食购销】1950-1985年国家共征购粮食982.34亿公斤,年平均27.29
亿公斤。 其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共征购粮食712.20亿公斤, 年平均
24.56亿公斤, 三中全会以后的7年中,共征购粮食270.14亿公斤,年平均38.59
亿公斤。36年共销售粮食(不包括1981-1984年的棉奖粮) 925.95亿公斤,年平均
25.72亿公斤。 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9年共销售粮食683.80亿公斤, 年平均
23.58亿公斤;以后的7年共销售粮食242.16亿公斤,年平均34.59亿公斤。
1986年完成合同定购粮食33.73亿公斤, 委托代购2.43亿公斤,加上零散收
购的0.49亿公斤,全年共收购36.65亿公斤;全年销售33.74亿公斤。

(张元龙)
【国家食油购销】山东省花生产量居全国首位,是重点产油区之一。国家收
购的花生除保证本省供应外,每年还有较大数量的外调和出口任务。
实行油料统购的33年(1953-1985年)中,共收购油料(折油)43.36亿公斤,其
中收购花生仁97.56亿公斤,年平均收购2.97亿公斤。此外,收购榨油大豆(折油)
4.48亿公斤。 全省合计共有油源47.84亿公斤,年平均1.45亿公斤。实行油料计
划收购后的大多数年份, 每年平均收购油料折油在1亿公斤左右;三中全会后的
年份,一般在2亿公斤左右。33年中,共销售食油(包括油料折油)23.18亿公斤,
年平均0.70亿公斤。1953-1985年的33年中,净调出(包括出口部分) 油料(折油)
24.30亿公斤,年平均0.7 4亿公斤。
1986年,由于花生减产,共收购油料折油1.12亿公斤。其中花生(仁)2.56亿
公斤,比1985年减少1.12亿公斤;棉油0.10亿公斤,比1985年减少0.06亿公斤。
用大豆榨油0.05亿公斤,全年共有油源1.17亿公斤。销售1.24亿公斤,全年净调
出食油0.20亿公斤(含平价出口部分)。

(张元龙)
【议价粮油经营】山东省粮油议价经营业务,是从1962年逐步开展起来的。
1963-19 65年议价购销业务稳步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现已成为国营粮食商业经营的重要
组成部分。
1963-1985年的23年中共议购粮食89.94亿公斤,平均每年3.91亿公斤,占同
期平价粮食收购量的6.7%;议销84.16亿公斤,平均每年3.66亿公斤,占同期平
价粮食销售量的6.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议价出售的粮食越来越
多。1979-198 5年7年中,仅粮食部门就议购73.50亿公斤,年平均10.50亿公斤,
占平价粮收购量的比重增加到27.2%;1986年议购达到25.81亿公斤,比前7年平
均数增长1.5倍。 1979-1985年7年中,议销粮食77.17亿公斤,年平均11.02亿公
斤,占同期平价粮食销量的比重增加到31.9%;1986年议销16.24亿公斤,比前7
年平均数增长47.3%。
1963-1978年食油议购数量很少,16年共议购食油(含料折油,下同) 5430万
公斤, 年平均339万公斤; 1979-1985年议购5.76亿公斤,年平均0.82亿公斤。
1986年议购1.58亿公斤,比前7年平均数增长92.7%。
1963-1985年议销食油3.59亿公斤。其中1963-1978年议销3159万公斤,年平
均1 97万公斤; 1979-1985年议销3.27亿公斤,年平均0.47亿公斤。1986年议销
1.61亿公斤,比前7年平均数增长1.4倍。

(赵金仲)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86年,山东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巩固完善的基础
上有了新的发展。
一、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1985年,中央决定对粮食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
购,这是对1953年以来实行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制度的重大突破。1986年,根据
中共中央发[1986] 1号文件精神、国务院及省政府的又对合同定购制度进行了
充实和完善:①在保证实现省内粮食自给、购销平衡的前提下,采取了“压销减
购,以销定购”的办法,适当调减了合同定购任务。②明确了合同定购既是经济
合同,又是国家任务,正常年景必须保证完成。定购任务逐级落实,合同由基层
粮食部门负责签订,可以直接同户签订,也可以同村签订。合同定购的品种为小
麦、 大米、玉米、小米4个品种。③充实了合同定购的经济内容。对签订定购合
同缺乏资金的农民,一般预付不超过定购粮食总金额20%的价款,对交售量大的
专业户放宽到35%。 对交粮农民实行奖售物资的政策,按比例计算,每交售100
元钱的粮食, 奖售平价化肥80斤,其中优质化肥60斤,平价柴油8斤。合同定购
制度的改善,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交售粮食的积极性。1986年全省粮食合同
定购计划完成99%,除少数受灾减产的地方外,都完成了定购任务。
二、实行粮食购销调拨包干。1986年,省对市、地实行了粮食购销调拨包干,
确定菏泽、济宁、德州、聊城、枣庄5个市地调出;济南、青岛、淄博、东营4个
市调入;其他市地自给。省政府规定,实行粮食包干后,完不成收购计划的,其
差额部分相应减少本市、地粮食开支;销售指标包干使用,超销不补,节约归地
方;完不成调出计划的,欠调部分找补平、议差价,调入地区要求计划外调入的,
调给议价粮或自购解决。
三、建立粮食管理协调会制度。在1986年社会粮食收购总量中,粮食部门平、
议价收购量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84.4%,下降为69.5%;其他渠道经营量由
15.6%上升为30.5%。参与粮食经营的单位,除粮食部门外,还有商业、供销、
外贸、工业等部门,以及乡镇企业、个体运销户等。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对促
进商品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宏观控
制和管理,也出现了多部门抬价争购的现象,刺激粮价大幅度上涨,冲击了国家
收购计划的完成和物价的稳定。为了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管理,保持粮食市场的相
对稳定, 1986年3月省政府确定,由省粮食局牵头,经委、经贸委、农业厅、商
业厅、供销社、物价局、工商局、一轻厅、化工厅、医药总公司、外贸局、农业
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召开粮食协调会议,沟通情况,衔接计划,协
调价格、政策、办法等问题。经协调会议研究,要求各市人民政府、各行署、各
县人民政府也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定期进行粮食协调工作,解决好多渠道流通中的
有关问题。
四、粮食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由点向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
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山东省粮食局确定,
把发展粮油议价经营,食品、饲料产销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等作为粮食企业联
合的重点。打破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界限,积极发展粮工、粮农、粮商、粮
贸之间的经济联合。 据统计,1986年全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的粮食企业477个,
分别与省内的923个企业单位、省外的259个企业单位,进行了1031个项目的联合,
分得净利润550万元。粮农联合发展迅速,联合项目达到473个,占45.9%;以粮
食企业为主导,以村、户为代购、代销、代加工点的经济联合,已经在面上展开,
扩大了粮油流通规模和粮食转化能力。
五、粮油储运设施向社会开放。1986年各级粮食部门根据“一业为主,多种
经营”的方针,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实行储运设施向社会开放,为社
会提供有偿服务。据统计,全省粮食储运企业代储物资12.1万吨,代运物资37.7
万吨,共增加收入246万元,既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社会效益。

(丁兆石)
【粮油工业在发展中前进】据1949年统计,全省共有粮油加工厂64处,总产
值2439万元。 到1955年发展到124处, 分别由工业、粮食、供销3个部门管理。
1955年和1956年,先后将粮食加工厂和油脂加工厂划归粮食部门管理,部分棉油
厂仍归供销部门管理。
从1956年开始,全省对原有企业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把集中在济南、青岛
等城市的43处粮油加工厂逐步迁移到县城驻地。同时,陆续新建了部分粮油加工
厂。 到1 965年底全省粮油加工厂已发展到210处, 固定资产总值5776万元,比
1949年增长2.6倍, 全省基本达到县县有粮食加工厂,重点油料产区有油脂加工
厂。从1974年开始到1986年,全省对老厂进行了整体技术改造,共投资2.7亿元,
改造面粉厂118处,油厂31处,共计新增生产能力:面粉104万吨,油脂19万吨,
增加利税3亿元。1986年在建技术改造项目82个,投资7587万元(包括食品工业投
资602万元),是山东省粮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最多的一年。通过技术改造,更新
了厂房, 采用了先进生产工艺设备, 并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试制成功了
“立式和面机”、“挂面转向设备”和“预制流管”等,在全省基本上形成了现
代化的粮油工业体系。
1986年全省共有粮油加工厂260处,其中:面粉厂1.48处,杂粮厂1处,碾米
厂4处,植物油厂63处,粮油机械厂5处,粮油食品厂37处,粮油化工厂、电焊条
厂各1处。全省粮油工业总产值12.74亿元,比1985年增长9.86%。实现利税9815
万元,比19 85年增加1965万元,增长25.03%。产值、利税都是最高的一年,利
税增长速度高于产值增长速度。

(丁尔佩)
【粮油食品生产与经营】粮油食品生产经营,近年来,由城到乡、由点到面
逐步得到发展。 到1986年,全省粮油食品年经营量达53.18万吨,比1985年增加
9.92万吨。
一、城镇粮店粮油食品生产经营。1978年下半年首先在济南、青岛、淄博、
济宁等市地部分粮店开始, 到1979年全省有226处粮油食品生产经营点,年生产
量2.08万吨。1984-1986年各级粮食部门自筹资金1312万元,银行贷款1304万元,
对原有373处粮店进行了技术改造, 并逐步增加了食品加工设施和机具。到1986
年底,全省粮油食品加工点发展到917处,拥有食品生产机具设备1.08万台(件),
价值2181万元; 粮油食品销售点1206处,全年共生产经营各种食品22.75万吨,
比1985年增加3.57万吨。粮油食品品种由开始时的面条、馒头、火烧等10余个品
种,发展到熟食品、复制品、糕点、豆制品、花生制品、杂粮制品、米制品、淀
粉制品、 调饮料制品以及其他制品共10大类近800个花色品种。在生产经营大众
化食品的同时,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适当增加糕点等中高档食品的生产。中、
高档食品的生产量占全部食品产量的比重, 1986年达到15.32%。同时,还开办
了冷饮店、小吃部等120多处。
二、农村粮所粮油食品生产经营。1986年各级粮食部门,采取措施,加快发
展。从下半年开始,由商业部、省粮食局和各市、地粮食局三级贴息、通过农业
银行发放食品生产专项贷款1400万元,支持了食品生产经营设施的建设。到1986
年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有1987个粮管所,1.95万人,固定资产3350多万元,
全年食品产量19.59万吨, 比1985年增加4.15万吨,增长26.9%,食品生产经营
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
三、工业化食品生产。到1986年底,全省粮食部门专业粮油食品厂和食品车
间共191处, 其中:方便面车间4处,面包车间20处,淀粉车间7处,糕点车间49
处,饮料车间7处,挂面车间76处。全年食品产量10.84万吨,产品共分13个品类,
主要是油脂制品1010吨,面制品7.07万吨,淀粉制品1.27万吨,糕点制品1.07万
吨, 调味品480 0多吨, 花生制品4600多吨, 豆制品1200多吨,酒及饮料制品
1200多吨等。1986年,有9种产品被评为优质产品,其中部优7种,省优3种。
(傅祥泉 洪汉良 丁尔佩)
【饲料工业】山东省粮食部门的饲料工业,是1980年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980年,在荣成县宁津粮管所兴建了全省第一座年产2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在试
验示范的基础上,截止1986年全省已建起饲料厂111座。小型饲料机组约800台,
形成饲料年生产能力150万吨。
1986年山东省粮食部门生产饲料由1983年的5.56万吨,增加到124.88万吨;
销量由5.23万吨, 增加到124.5万吨;产值由1800万元,增加到4.49亿元。饲料
品种,由开始时只生产猪、鸡饲料,发展到鹅鸭、水貂、鱼虾、奶牛等20多个饲
料品种。 饲料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有6个饲料产品被省经委评为优质、优秀新产
品。在生产经营中,采取以议价、兑换和来料加工为主的方法,进一步搞活了饲
料工业。

(陈强)
【全省粮油食品展销会】 1986年1月20日,山东省粮食局在济南市天成路商
业街“济南粮油贸易中心”,举办了全省粮食系统第一次粮油食品展销会。全省
14个市、地粮食部门都推荐自己的产品参加展销。展销的产品有,粮油复制品、
熟食制品、糕点制品、米制品、豆制品、花生制品、杂粮制品、淀粉制品、调料
饮料和其他制品共10个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展销从21日开始到25日结束,5
天共销售粮油食品10万公斤,营业额12万元。

(傅祥泉)
【介质油加热节能技术】油脂加工中油料的蒸炒,国内、外都是采用锅炉蒸
汽供热。为了节约能源,1974年山东省粮食局与荣成县孟家庄油厂联合,研制成
功了介质油加热技术和设备,比使用蒸汽供热节约煤炭达50%。自1976年在全省
23处榨油厂推行以来,已节约煤炭3万余吨,价值300余万元。这种设备是在常压
下运行,有利于安全生产,该技术与设备为油料蒸炒供热闯出了一条新路,属国
内首创,其他行业也可推广应用,1985年荣获商业部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6年9月, 商业部在荣成县召开了“全国粮油工业应用介质油加热技术经验交
流会议”推广了这一新技术。

(丁尔佩)
【长生牌浓香花生油】青岛植物油厂首创成功,为当今国际市场高级食用油
之一,畅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自1967年投产以来,20年畅销不衰,深受国外
用户好评。该产品系选用优质花生仁为原料,经过增香、提纯、精滤等生产工艺
制成。具有浓郁芬芳的熟香气味和滋味,可佐珍贵菜肴烹饪及冷拌之用。其质量
指标达到或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获国家金
质奖。

(丁尔佩)